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4年2月我科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伴有颈性眩晕的颈椎病患者42例。分析该组患者术前、术后影像学资料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法对患者手术前后进行评分。结果:术前X线片及MRI提示所有患者钩椎关节增生并不明显,大部分存在不同程度的颈椎不稳和椎间盘突出;术后X线片显示手术节段植骨融合好,颈椎生理曲度得到良好重建。4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8.4±4.7(12~36)个月,眩晕症状改善优良率85.7%。症状与功能评分值由术前(12.69±2.33)分上升到(24.22±2.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颈性眩晕;颈前路手术;疗效;作用机制
我院从2009年3月~2014年2月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性眩晕患者4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2例,男14例,女28例,平均年龄46.8±4.2(38~72)岁,平均病程22.3±16.2(6~96)个月。所有患者均有反复的眩晕、头昏沉,29例伴有颈肩部酸胀、疼痛或不适感,32例眩晕等症状与颈部伸屈、旋转等较大范围活动有关,18例伴肢体无力、走路踩棉花感;15例伴上肢放射痛、手麻;11例伴头痛(以枕部为甚);13例伴恶心欲呕;8例伴耳鸣,4例伴视物模糊、眼干。所有患者入院前均通过内科、五官科等排除相关疾病,并保守治疗半年以上,疗效欠佳。
1.2 影像学检查 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颈椎正侧位、双斜位、动力位X线检查和颈椎MRI检查,颈椎X线片及MRI提示所有患者钩椎关节增生并不明显,大部分存在颈椎不稳和椎间盘突出;42例患者均有椎间盘退变突出,其中36例存在颈椎不稳,。
1.3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其中单节段病变者行单节段减压+Cage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12例),双节段病变者行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笼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18例),三个节段病变者行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笼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12例)。行节段减压时,均彻底切除椎间盘组织和颈后纵韧带。术后给予营养神经、激素、脱水剂、高压氧等治疗,并佩戴颈部支具保护2~3月。
1.4 疗效评价(1)对眩晕症状改善情况采用优、良、可、差对患者术后疗效进行初步评定,优:眩晕、头昏等症状全部或绝大部分消失;良:眩晕、头昏等症状大部分消失或较术前明显减轻;可:部分或少数症状得到改善;差: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复发、加重。(2)采用颈性眩晕症状和功能评分法对患者术前及术后疗效进行进一步评定,对术前术后评分结果采用SPSS 13.0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4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8.4±4.7(12~36)个月,术前颈椎不稳及椎间盘退变突出主要发生在C4/5,其次为C5/6。术后复查颈椎正侧位片显示手术节段植骨融合好,颈椎生理曲度得到良好重建。术后眩晕症状改善情况:优:17例(40.5%),良:19例(45.2%),中:6例(14.3%),优良率85.7%。所有患者术前神经根型症状和脊髓型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患者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术前(12.69±2.33)分,术后(24.22±2.61)分,术后较术前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性眩晕具有显著疗效。
3 讨论
颈性眩晕以往认为是椎动脉直接受钩椎关节增生骨赘的机械性压迫,导致管腔狭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引起。现代研究[1]发现钩椎关节与椎动脉壁之间有0.5 cm间隙,钩椎关节需要增生1 cm以上才会对椎动脉构成压迫影响血流,这种患者临床极少见到,因此椎动脉机械压迫学说受到质疑。
我们通过本组病例观察发现,所有患者钩椎关节增生并不严重。大部分病例伴有不同程度颈椎不稳和椎间盘退变突出,退变主要发生在C4/5、C5/6,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患者眩晕等症状明显改善,优良率85.7%。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也由术前(12.69±2.33)分上升到术后(24.22±2.61)分。因此我们推测,钩椎关节增生及椎动脉受压不是颈性眩晕的唯一致病因素,颈椎不稳和椎间盘退变突出可能是颈性眩晕发病的重要因素。在正常情况下,C4、C5水平为颈椎前凸的顶点,该椎间的活动度和承受的剪切应力也最大,因此出现退变不稳的几率也最大,这或许能解释颈椎不稳及椎间盘退变突出的病例中以C4/5最多见的现象。
Karam[2]等人通过实验证明前后路联合手术对于颈椎的稳定性是最好的,但是考虑到这类患者后柱结构仍然是完整的,采取前路固定[3]足以解决颈椎不稳问题,可避免椎体不稳对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丛构成机械刺激,减少了眩晕的发生,因此,我们采用颈椎前路钢板,同时前路的植骨使椎体融合和颈椎前路钢板的固定,颈椎具有较好的即刻及长期稳定性;而且经过前路椎间盘的摘除消除了炎症因子与化学介质的释放,同样可以缓解颈性眩晕的症状。总之,从近期随访效果来看,对于颈性眩晕,前路手术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Oh SH,Perin NI,Cooper PR.Quantitative three-dimensional a natomy of the subaxial cervical spine:implication for anterior spinal surgery[J].Neurosurgery,1996,38(6):1139-1144.
[2]Karam YR,D ahdaleh NS,Maqnetta MH,et al.Biomechanical comparison of anterior,posterior,and circumferential fixation after one -level 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in the human cadaveric spine[J].Spine,2011,36(7):E455-460.
[3]顾韬,袁文,王新伟,等.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在治疗颈性眩晕中的作用[J].颈腰痛杂志,2007,8(1):3-6.
我院从2009年3月~2014年2月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性眩晕患者4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2例,男14例,女28例,平均年龄46.8±4.2(38~72)岁,平均病程22.3±16.2(6~96)个月。所有患者均有反复的眩晕、头昏沉,29例伴有颈肩部酸胀、疼痛或不适感,32例眩晕等症状与颈部伸屈、旋转等较大范围活动有关,18例伴肢体无力、走路踩棉花感;15例伴上肢放射痛、手麻;11例伴头痛(以枕部为甚);13例伴恶心欲呕;8例伴耳鸣,4例伴视物模糊、眼干。所有患者入院前均通过内科、五官科等排除相关疾病,并保守治疗半年以上,疗效欠佳。
1.2 影像学检查 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颈椎正侧位、双斜位、动力位X线检查和颈椎MRI检查,颈椎X线片及MRI提示所有患者钩椎关节增生并不明显,大部分存在颈椎不稳和椎间盘突出;42例患者均有椎间盘退变突出,其中36例存在颈椎不稳,。
1.3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其中单节段病变者行单节段减压+Cage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12例),双节段病变者行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笼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18例),三个节段病变者行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笼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12例)。行节段减压时,均彻底切除椎间盘组织和颈后纵韧带。术后给予营养神经、激素、脱水剂、高压氧等治疗,并佩戴颈部支具保护2~3月。
1.4 疗效评价(1)对眩晕症状改善情况采用优、良、可、差对患者术后疗效进行初步评定,优:眩晕、头昏等症状全部或绝大部分消失;良:眩晕、头昏等症状大部分消失或较术前明显减轻;可:部分或少数症状得到改善;差: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复发、加重。(2)采用颈性眩晕症状和功能评分法对患者术前及术后疗效进行进一步评定,对术前术后评分结果采用SPSS 13.0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4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8.4±4.7(12~36)个月,术前颈椎不稳及椎间盘退变突出主要发生在C4/5,其次为C5/6。术后复查颈椎正侧位片显示手术节段植骨融合好,颈椎生理曲度得到良好重建。术后眩晕症状改善情况:优:17例(40.5%),良:19例(45.2%),中:6例(14.3%),优良率85.7%。所有患者术前神经根型症状和脊髓型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患者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术前(12.69±2.33)分,术后(24.22±2.61)分,术后较术前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性眩晕具有显著疗效。
3 讨论
颈性眩晕以往认为是椎动脉直接受钩椎关节增生骨赘的机械性压迫,导致管腔狭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引起。现代研究[1]发现钩椎关节与椎动脉壁之间有0.5 cm间隙,钩椎关节需要增生1 cm以上才会对椎动脉构成压迫影响血流,这种患者临床极少见到,因此椎动脉机械压迫学说受到质疑。
我们通过本组病例观察发现,所有患者钩椎关节增生并不严重。大部分病例伴有不同程度颈椎不稳和椎间盘退变突出,退变主要发生在C4/5、C5/6,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患者眩晕等症状明显改善,优良率85.7%。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也由术前(12.69±2.33)分上升到术后(24.22±2.61)分。因此我们推测,钩椎关节增生及椎动脉受压不是颈性眩晕的唯一致病因素,颈椎不稳和椎间盘退变突出可能是颈性眩晕发病的重要因素。在正常情况下,C4、C5水平为颈椎前凸的顶点,该椎间的活动度和承受的剪切应力也最大,因此出现退变不稳的几率也最大,这或许能解释颈椎不稳及椎间盘退变突出的病例中以C4/5最多见的现象。
Karam[2]等人通过实验证明前后路联合手术对于颈椎的稳定性是最好的,但是考虑到这类患者后柱结构仍然是完整的,采取前路固定[3]足以解决颈椎不稳问题,可避免椎体不稳对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丛构成机械刺激,减少了眩晕的发生,因此,我们采用颈椎前路钢板,同时前路的植骨使椎体融合和颈椎前路钢板的固定,颈椎具有较好的即刻及长期稳定性;而且经过前路椎间盘的摘除消除了炎症因子与化学介质的释放,同样可以缓解颈性眩晕的症状。总之,从近期随访效果来看,对于颈性眩晕,前路手术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Oh SH,Perin NI,Cooper PR.Quantitative three-dimensional a natomy of the subaxial cervical spine:implication for anterior spinal surgery[J].Neurosurgery,1996,38(6):1139-1144.
[2]Karam YR,D ahdaleh NS,Maqnetta MH,et al.Biomechanical comparison of anterior,posterior,and circumferential fixation after one -level 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in the human cadaveric spine[J].Spine,2011,36(7):E455-460.
[3]顾韬,袁文,王新伟,等.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在治疗颈性眩晕中的作用[J].颈腰痛杂志,2007,8(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