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操作活动作为低年级数学学习活动的有效手段,被广泛运用。然而在教学实际中,操作时“秩序比较乱”,操作活动“效果不明显”、等,都使得操作活动流于表面,未达到预期目标。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的操作活动的适用范围、实践策略进行了系统实践与研究,并对操作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提出了思考。
关键词:操作活动 ;设计;实践;组织
操作活动无疑是动手实践的一种体现,是学生思考过程的载体,学生怎么想就会怎么做。因此,操作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在低段数学教学中尤为重要。
但教师对于操作活动的目的不明确,组织不严谨,不能够把握动手操作与理性思考的关系,学生操作技能欠缺等,造成了操作流于形式。只有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特点,科学设计并有效实施才能使学生获得概念、结构、知识、方法的直接经验,或引发学生主动获取操作经验,使课堂变得高效。
一、操作活动适用范围
实践表明,一个恰当的、有效的操作活动设计,是教师在认真分析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设计出来的。笔者对操作活动的前期准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如下:
基于以上分析,在设计操作活动时,根据教材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制定操作活动的目标,再选择方法、材料,设计相应的问题促进学生思考,达到做思结合的目的。
二、操作活动实践策略
经过课堂实践和反思,在设计操作活动时,可根据以下策略:
(一)立足学生知识基础,降低概念理解难度
对于大于号、小于号、等号的认识方面,学生初次接触,不是很明白符号的含义。通过数一数、摆一摆、比一比的活动,有了直观、感性经历之后,再介绍大于号、小于号、等号,理解符号的作用和意义就要轻松许多。
【活动设计片段:一上数学《比多少》】
请你看着图数一数,这里有几只小猴子?每只小猴子吃1个梨、1个桃子、1根香蕉,这些水果够分吗?请你猜一猜?
谁能到前面来把你的想法摆一摆、排一排,让别人一下子就能看清楚猴子和水果的情况,看一眼就比出结果。
老师发现这位小朋友在摆的时候是这样一个一个对着摆的。(问摆的学生)你是怎么想到?
老师把小猴子和水果请到了屏幕上。现在看起来是不是比一开始清楚多了,这里有几只猴?几个桃子?几个梨?几根香蕉?
摆一摆事实上是一个分类整理的过程,希望学生能够按照一一对应的方式排列,再用已经学过的“同样多”、“多”、“少”来叙述小猴、桃、梨、香蕉的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学生再理解大于号、小于号、等号的意义就比较容易了。
(二)通过学具具体操作,探究计算算法算理
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是后续学习计算的基础,在学习这块内容时同样离不开操作活动。
【活动设计片段:一上数学《9加几》】
通过小棒的操作活动,将图中移动饮料的过程具体化。从4根小棒中,抽出1根,与9根合成一捆,也就是10根,从而理解“凑十”,渗透转化的思想,将陌生的9加几转化为已经学过的10加几,降低计算难度。
(三)抓住学生兴趣所在,积累基本活动經验
综合实践活动更像一个数学游戏,在不断地摆一摆、观察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加深对数位的理解。活动的趣味性使学生的专注度得到保障,同时,学生在此过程中需要合作交流,培养了他们分工协作的能力,积累了活动经验。
三、有效操作活动的组织要点
落实操作活动,需要有序的活动组织,能够提升操作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在活动组织时要注意这些方面:
1.学具摆放
低段的孩子对于学具是很感兴趣的,但容易被其吸引。因而教师需要明确学具摆放的位置,制定一些规矩以此来约束学生的“小动作”。比如:“请你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 “听清要求再行动,其他时间手放好”;“小棒小棒捆起来,请你放在左上角”。
2.分组操作
不同的活动形式能带给学生不同的活动经验。自我探索能增进学生独立思考的经验;同桌合作、四人小组分工合作等则有利于学生的合作经验,同时增进交流,锻炼表达能力。
操作纵有万般好处,但操作活动的有效性、趣味性,操作情境的思维性,操作任务与学生心智发展的适切性都直接关乎操作目标的达成度。“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教材内容,创设好的问题情境,设计好的任务线索,才能发挥操作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孔凡哲.张胜利.基本活动经验的类别与作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5
[2]任迎迎.低年级操作活动因简约而有效[J].考试周刊,2012,64
[3]魏霞.初探“小棒”作为教学工具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6
[4]杨静.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操作活动的设计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操作活动 ;设计;实践;组织
操作活动无疑是动手实践的一种体现,是学生思考过程的载体,学生怎么想就会怎么做。因此,操作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在低段数学教学中尤为重要。
但教师对于操作活动的目的不明确,组织不严谨,不能够把握动手操作与理性思考的关系,学生操作技能欠缺等,造成了操作流于形式。只有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特点,科学设计并有效实施才能使学生获得概念、结构、知识、方法的直接经验,或引发学生主动获取操作经验,使课堂变得高效。
一、操作活动适用范围
实践表明,一个恰当的、有效的操作活动设计,是教师在认真分析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设计出来的。笔者对操作活动的前期准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如下:
基于以上分析,在设计操作活动时,根据教材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制定操作活动的目标,再选择方法、材料,设计相应的问题促进学生思考,达到做思结合的目的。
二、操作活动实践策略
经过课堂实践和反思,在设计操作活动时,可根据以下策略:
(一)立足学生知识基础,降低概念理解难度
对于大于号、小于号、等号的认识方面,学生初次接触,不是很明白符号的含义。通过数一数、摆一摆、比一比的活动,有了直观、感性经历之后,再介绍大于号、小于号、等号,理解符号的作用和意义就要轻松许多。
【活动设计片段:一上数学《比多少》】
请你看着图数一数,这里有几只小猴子?每只小猴子吃1个梨、1个桃子、1根香蕉,这些水果够分吗?请你猜一猜?
谁能到前面来把你的想法摆一摆、排一排,让别人一下子就能看清楚猴子和水果的情况,看一眼就比出结果。
老师发现这位小朋友在摆的时候是这样一个一个对着摆的。(问摆的学生)你是怎么想到?
老师把小猴子和水果请到了屏幕上。现在看起来是不是比一开始清楚多了,这里有几只猴?几个桃子?几个梨?几根香蕉?
摆一摆事实上是一个分类整理的过程,希望学生能够按照一一对应的方式排列,再用已经学过的“同样多”、“多”、“少”来叙述小猴、桃、梨、香蕉的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学生再理解大于号、小于号、等号的意义就比较容易了。
(二)通过学具具体操作,探究计算算法算理
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是后续学习计算的基础,在学习这块内容时同样离不开操作活动。
【活动设计片段:一上数学《9加几》】
通过小棒的操作活动,将图中移动饮料的过程具体化。从4根小棒中,抽出1根,与9根合成一捆,也就是10根,从而理解“凑十”,渗透转化的思想,将陌生的9加几转化为已经学过的10加几,降低计算难度。
(三)抓住学生兴趣所在,积累基本活动經验
综合实践活动更像一个数学游戏,在不断地摆一摆、观察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加深对数位的理解。活动的趣味性使学生的专注度得到保障,同时,学生在此过程中需要合作交流,培养了他们分工协作的能力,积累了活动经验。
三、有效操作活动的组织要点
落实操作活动,需要有序的活动组织,能够提升操作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在活动组织时要注意这些方面:
1.学具摆放
低段的孩子对于学具是很感兴趣的,但容易被其吸引。因而教师需要明确学具摆放的位置,制定一些规矩以此来约束学生的“小动作”。比如:“请你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 “听清要求再行动,其他时间手放好”;“小棒小棒捆起来,请你放在左上角”。
2.分组操作
不同的活动形式能带给学生不同的活动经验。自我探索能增进学生独立思考的经验;同桌合作、四人小组分工合作等则有利于学生的合作经验,同时增进交流,锻炼表达能力。
操作纵有万般好处,但操作活动的有效性、趣味性,操作情境的思维性,操作任务与学生心智发展的适切性都直接关乎操作目标的达成度。“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教材内容,创设好的问题情境,设计好的任务线索,才能发挥操作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孔凡哲.张胜利.基本活动经验的类别与作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5
[2]任迎迎.低年级操作活动因简约而有效[J].考试周刊,2012,64
[3]魏霞.初探“小棒”作为教学工具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6
[4]杨静.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操作活动的设计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