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对幼儿早期阅读研究与指导的过程中怎样让幼儿更好地融入语言作品中体验各种情绪呢?我总结出“开拓型大班阅读活动的三步法”的教学经验,把阅读活动作为一种“载体”,鼓励和引导幼儿多渠道获得知识,广泛获取各种有效信息。本文以大班阅读活动《大自然的话》所开展的一系列的活动为例,谈谈“拓展型”大班阅读活动的三个步骤。
一、联系生活,拓展情景
大班幼儿对周围事物有浓厚的探索兴趣,善于发现问题,喜欢提问。我拍摄了一段大自然的景色,地点是经常在谈话中讲述到的桐泾公园,大公园等。周一的晨会活动中,我让幼儿带着问题观察了这段录像:这是什么地方呢?你看到了什么景物?幼儿看到自己熟悉的公园,兴趣被激发,原有的经验记忆被唤醒。纷纷说:这片绿绿的草地我与爸爸妈妈一起去放过风筝;柳树在风中跳舞;小河在唱歌,假山上还有喷泉呢!
在让幼儿观察时我有意识提出要求,让幼儿带着问题观察,孩子们表现出极大兴趣与对美的享受与体验,为下一个环节充分了解大自然做好了准备。
教师继续播放网上搜索来的各种大自然景物,并适当配上解释,让孩子们的视野从周围的景物延伸到广阔的大自然,有效地打开了幼儿的思维大门。
接着,教师提问:别以为人才有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呢!你猜一猜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你在哪里听过?孩子们的兴趣被高度调动,对大自然中声音的原有印象被唤醒。他们各抒己见,纷纷说出自己的见解:我听到了小鸟的叫声很动听的,还有哗哗的风声。
英
紧接着,录像中出现了大自然的各种声音,有鸟清脆的叫声,有流水的潺潺声,有风吹的哗哗声,有雷鸣的隆隆声等等。孩子们都陶醉了,脸上露出了微笑。阅读活动从课堂进入到影像中的公园,从公园又延伸到更广阔的大自然,又从图像转移到声音,并回忆起自己在大自然中的生活经历和对大自然声音的感悟。由于幼儿的思
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所以画面与声音的出现很容易引发幼儿参与讨论、自主探索的欲望,一个对大自然的讨论话题在幼儿身边开始形成。随着教学的步步推进,孩子的视野和思维不断拓展,优化了阅读活动的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收集资料,拓展课程
顺着幼儿的七嘴八舌,我给幼儿安排了新的任务:利用双休日与爸爸妈妈一起去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并把听到的声音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经过收集与自我设计,孩子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用自己方式记录的大自然的声音,有的带来了爸爸刻录的大自然声音的光盘,邢珏宇与妈妈一起画出了大自然中许多动物的声音,曹孚德带来了在文化市场买的大自然的书,马步青也带了一张光盘……孩子们带来的是兴奋,是快乐,是话题,空余时间常围在一起交谈、争论,中间放着他们自己带来的东西。我常在远处观望孩子们的这些举动,观察他们是用什么方式来交流自己的发现,在谈论过程中关注的是大自然的哪一个方面,了解的是那些大自然信息。他们说:“我的光盘里全是动物的各种声音呢。 ”,”我特意去文化市场找的书,各种大自然的景物都有呢。 ”还有的有感情地唱起了大自然的歌,并说是在兴趣班的老师那里学的。
一次课间,一名幼儿急匆匆跑过来告诉我:邢珏宇与马步青在吵架,我连忙走过去了解情况。原来邢说:“我画中的长颈鹿与老虎在讲话呢。”马说:“不对,长颈鹿是不会说话的,爸爸告诉我的。”于是两人吵得面红耳赤。
我从两个孩子的争吵中看出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与不同见解的思想碰撞。我对大家说:“到底长颈鹿会不会说话呢?是不是所有大自然动物都会说话呢?你们回去通过各种方式了解这个方面的知识好吗? ”这个问题一抛出,孩子们了解大自然知识的兴趣更加高涨。
问题抛出了,讨论还在继续,幼儿们回到学校立即与同伴交流自己关于大自然的新知识,从植物到动物,了解到自然界的语言多种多样,大自然的语言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听不懂,粗心大意的人听不见。
一系列的活动是课程的内涵拓展了,丰富了。我给了幼儿宽松的环境和充分讲述的时间,让他们自由探索,相互学习,在需要教师支持时我再给他们一定的提示,当幼儿运用自己的方式获取信息取得成功时,他们的自信心油然而生,课堂效果超越了预期。
三、深化认知,拓展知识
幼儿对大自然的语言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只是一些零碎的印象,还不能用优美的语言描述。我抓住幼儿的兴趣点,说明大自然的语言能够告诉我们许多自然的知识。这个话题是幼儿的兴趣又一次升级,纷纷要我告诉他们其中的奥秘。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我组织了幼儿进行了诗歌欣赏:《大自然的话》:“蚂蚁往高处爬,出门要带伞,这是大自然的语言,树桩上有一圈圈的年轮,一圈就是一年,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是,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够发现。”
诗歌欣赏活动是孩子们了解到大自然语言渗透的知识,并且能够感受诗歌工整优美的语言。由于孩子们词汇贫乏,描述的语言不很规范,没有体现诗歌的工整,更不要说诗歌的韵味了。教师及时进行提升与描述,丰富了幼儿的词汇。
为了让幼儿更多了解大自然语言中渗透的科学知识,我又顺着幼儿思路给他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回去后与爸爸妈妈一起制作大自然语言的图书,一页中渗透一个科学知识,让爸爸妈妈帮助孩子记录语言,做好之后带到学校与同伴分享。
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绘画能力,他们有能力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大自然语言中的科学知识,并通过一页页图画来表示。他们自己制作图书,非常喜欢,特别用心,书很厚,美观而又渗透着科学知识。当孩子们把自己制作的图书带到幼儿园的时候,幼儿之间的交换阅读活动开始了,大家孜孜不倦地向同伴推销着自己地图书,从画面到内容无不渗透着孩子们的心血。由于是亲子之作,又由于幼儿对大自然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图书的质量大多比较好。孩子们对于自己制作的图书爱不释手,愿意与同伴分享。看到孩子们沉醉在彼此交换阅读的情景中,我深深地陶醉了。
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我清楚地认识到早期阅读不是简单的看看说说,而是要将阅读活动带给幼儿更多的启示、思索,能够激发幼儿不断探求新的知识和经验。阅读活动作为一种教育“载体”,要有效地鼓励和引导了幼儿多通道地获得知识,全面广泛地获取各种有效信息,并和幼儿在其他领域获得的知识相互联系,这就需要教师在生活情景上、在课程内容上、在认知外延上努力拓展,精心设计,合理掌控,以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苏州市宝带实验小学幼儿园)
一、联系生活,拓展情景
大班幼儿对周围事物有浓厚的探索兴趣,善于发现问题,喜欢提问。我拍摄了一段大自然的景色,地点是经常在谈话中讲述到的桐泾公园,大公园等。周一的晨会活动中,我让幼儿带着问题观察了这段录像:这是什么地方呢?你看到了什么景物?幼儿看到自己熟悉的公园,兴趣被激发,原有的经验记忆被唤醒。纷纷说:这片绿绿的草地我与爸爸妈妈一起去放过风筝;柳树在风中跳舞;小河在唱歌,假山上还有喷泉呢!
在让幼儿观察时我有意识提出要求,让幼儿带着问题观察,孩子们表现出极大兴趣与对美的享受与体验,为下一个环节充分了解大自然做好了准备。
教师继续播放网上搜索来的各种大自然景物,并适当配上解释,让孩子们的视野从周围的景物延伸到广阔的大自然,有效地打开了幼儿的思维大门。
接着,教师提问:别以为人才有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呢!你猜一猜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你在哪里听过?孩子们的兴趣被高度调动,对大自然中声音的原有印象被唤醒。他们各抒己见,纷纷说出自己的见解:我听到了小鸟的叫声很动听的,还有哗哗的风声。
英
紧接着,录像中出现了大自然的各种声音,有鸟清脆的叫声,有流水的潺潺声,有风吹的哗哗声,有雷鸣的隆隆声等等。孩子们都陶醉了,脸上露出了微笑。阅读活动从课堂进入到影像中的公园,从公园又延伸到更广阔的大自然,又从图像转移到声音,并回忆起自己在大自然中的生活经历和对大自然声音的感悟。由于幼儿的思
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所以画面与声音的出现很容易引发幼儿参与讨论、自主探索的欲望,一个对大自然的讨论话题在幼儿身边开始形成。随着教学的步步推进,孩子的视野和思维不断拓展,优化了阅读活动的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收集资料,拓展课程
顺着幼儿的七嘴八舌,我给幼儿安排了新的任务:利用双休日与爸爸妈妈一起去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并把听到的声音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经过收集与自我设计,孩子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用自己方式记录的大自然的声音,有的带来了爸爸刻录的大自然声音的光盘,邢珏宇与妈妈一起画出了大自然中许多动物的声音,曹孚德带来了在文化市场买的大自然的书,马步青也带了一张光盘……孩子们带来的是兴奋,是快乐,是话题,空余时间常围在一起交谈、争论,中间放着他们自己带来的东西。我常在远处观望孩子们的这些举动,观察他们是用什么方式来交流自己的发现,在谈论过程中关注的是大自然的哪一个方面,了解的是那些大自然信息。他们说:“我的光盘里全是动物的各种声音呢。 ”,”我特意去文化市场找的书,各种大自然的景物都有呢。 ”还有的有感情地唱起了大自然的歌,并说是在兴趣班的老师那里学的。
一次课间,一名幼儿急匆匆跑过来告诉我:邢珏宇与马步青在吵架,我连忙走过去了解情况。原来邢说:“我画中的长颈鹿与老虎在讲话呢。”马说:“不对,长颈鹿是不会说话的,爸爸告诉我的。”于是两人吵得面红耳赤。
我从两个孩子的争吵中看出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与不同见解的思想碰撞。我对大家说:“到底长颈鹿会不会说话呢?是不是所有大自然动物都会说话呢?你们回去通过各种方式了解这个方面的知识好吗? ”这个问题一抛出,孩子们了解大自然知识的兴趣更加高涨。
问题抛出了,讨论还在继续,幼儿们回到学校立即与同伴交流自己关于大自然的新知识,从植物到动物,了解到自然界的语言多种多样,大自然的语言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听不懂,粗心大意的人听不见。
一系列的活动是课程的内涵拓展了,丰富了。我给了幼儿宽松的环境和充分讲述的时间,让他们自由探索,相互学习,在需要教师支持时我再给他们一定的提示,当幼儿运用自己的方式获取信息取得成功时,他们的自信心油然而生,课堂效果超越了预期。
三、深化认知,拓展知识
幼儿对大自然的语言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只是一些零碎的印象,还不能用优美的语言描述。我抓住幼儿的兴趣点,说明大自然的语言能够告诉我们许多自然的知识。这个话题是幼儿的兴趣又一次升级,纷纷要我告诉他们其中的奥秘。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我组织了幼儿进行了诗歌欣赏:《大自然的话》:“蚂蚁往高处爬,出门要带伞,这是大自然的语言,树桩上有一圈圈的年轮,一圈就是一年,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是,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够发现。”
诗歌欣赏活动是孩子们了解到大自然语言渗透的知识,并且能够感受诗歌工整优美的语言。由于孩子们词汇贫乏,描述的语言不很规范,没有体现诗歌的工整,更不要说诗歌的韵味了。教师及时进行提升与描述,丰富了幼儿的词汇。
为了让幼儿更多了解大自然语言中渗透的科学知识,我又顺着幼儿思路给他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回去后与爸爸妈妈一起制作大自然语言的图书,一页中渗透一个科学知识,让爸爸妈妈帮助孩子记录语言,做好之后带到学校与同伴分享。
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绘画能力,他们有能力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大自然语言中的科学知识,并通过一页页图画来表示。他们自己制作图书,非常喜欢,特别用心,书很厚,美观而又渗透着科学知识。当孩子们把自己制作的图书带到幼儿园的时候,幼儿之间的交换阅读活动开始了,大家孜孜不倦地向同伴推销着自己地图书,从画面到内容无不渗透着孩子们的心血。由于是亲子之作,又由于幼儿对大自然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图书的质量大多比较好。孩子们对于自己制作的图书爱不释手,愿意与同伴分享。看到孩子们沉醉在彼此交换阅读的情景中,我深深地陶醉了。
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我清楚地认识到早期阅读不是简单的看看说说,而是要将阅读活动带给幼儿更多的启示、思索,能够激发幼儿不断探求新的知识和经验。阅读活动作为一种教育“载体”,要有效地鼓励和引导了幼儿多通道地获得知识,全面广泛地获取各种有效信息,并和幼儿在其他领域获得的知识相互联系,这就需要教师在生活情景上、在课程内容上、在认知外延上努力拓展,精心设计,合理掌控,以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苏州市宝带实验小学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