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如果仅仅依靠现有教材是无法完成的。因此我们就要从教材外部寻找材料进行教学,我的做法是让学生自主寻找材料,师生共同探究、学习和品味。阅读简要概括为:课外阅读多储备;朗诵评点谈感受;简要概括明中心;深入分析再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的学科,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构成语言能力的核心问题是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问题。当今人们所面临的是一个“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准确而迅速的接受大量信息,经过辨析、判断,并及时作出反馈,应该成为每一个中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对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益的提高便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了。同时也是对我们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给予更严峻的考验。所以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掌握高效而实用的阅读技能与方法。
一、明确阅读的目的性
阅读者在每次阅读时都应带着一定的目的,目的性是阅读的前提。因此在阅读时,我们要寻找一个思维的突破口,对于一般作品而言,重點就在于内容和形式这两个方面,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就内容上,我们可以从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中心主旨,人物性格特征等方面来感悟作品;就形式上,我们可以从作品的文学样式,结构形式安排,语言特色等来理解作品。《陋室铭》是选入初中语文课本中古文的名篇,阅读此文我们可以从铭文的特点读出它的音乐美,也可以从它写作方面体会托物言志的技巧美,还可以从内容上领悟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思想美。总之,目的性一明确,就能使不同档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得,使同一学生在每次阅读时都有新的不同感受,不至于使阅读变成一种散漫无边的行为活动。
二、应用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一)整体感知文章
应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即文章的观点和材料、大体的思路与布局,获得总的初步印象;例如:语文老师可以让学生在初读文章时,较快的通读全文,只求大体了解而不做细致推敲,只求粗略的把握文章的大概内容而不作精确的归纳,然后以这个总的印象为出发点和依据去深入理解分析文章和各个局部、片断,直至词句关系、意义,以及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最后把各个局部、片断联接起来。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高屋建瓴的分析阅读材料,思维上由粗到细,视野上由大到小,从而快速而准确的把握住要点。先从整体去感知文章是为精读详析做准备,对进一步深入阅读,透彻理解、全面把握文章的精髓,起到了确定方向的作用,从而使对文章的理解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掌握各种文体不同阅读要素
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除了了解共同的阅读规律外,还要懂得各种体裁作品各自的阅读规律,在阅读时能恰当的应用一定的阅读方法,比如:记叙文是写人记事的文体,阅读时应抓住其“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还要辩明记叙的顺序、寻找文章的线索。然后明确材料是通过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来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从而抓住的文章的主旨。与记叙文相类似的散文应抓住其“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来阅读,还有小说应从其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这三要素来阅读。
(三)以说带读,提高阅读水平
在阅读时,恰当的、充分的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器官并用。即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语文老师可以借助录音磁带,范读,齐读等形式,特别是借助一些经典古诗词或美文(如朱自清的《春》,刘禹锡的《陋室铭》等)来带动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阅读,尤其是大量的课外阅读,能够获取并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使自己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
(四)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告诉我们学习必须要有良好的环境,其实良好的环境同时也是培养兴趣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学校便是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天地的一个良好的环境。语文老师如果能利用这得天独厚的环境,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作为阅读者所具有的自由联想、进行创造性想象的力量,培养学生把阅读当作一种兴趣、休闲活动,养成良好的阅读的习惯。那么将对学生获得各种知识,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和文化素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走出阅读的误区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就没有风,阅读就能独立的在知识海洋里航行。”可见,阅读对于语文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我们对阅读往往会有一种错误的认识,以为只有自由读书才叫阅读,以为只有课外书才叫阅读,其实构成阅读的材料,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教材上的,也可以非教材上的,课外阅读只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和补充,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补充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的不足。因此,我们应该既注重对教材的阅读欣赏,同时也应该放开视野,去了解些中外名著及时文,让学生对各种文学样式均有所涉猎,对世界各地的自然风貌及风土人情有所了解,这样能有效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
总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大量的阅读,向他人借鉴语言素材,对提高我们的语言感悟能力有很大作用,对于我们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是至关重要,因此,学好语文必须能阅读、多阅读、善阅读!
参考文献
[1]曹明海.《语文教育智慧论》.广西师范大学.
[2]田云.《语文教育行为论》.青岛海洋大学.
[3]廖哲勋.《课程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4]王连云.《重建学校精神家园》.贵州教育科学出版社.
[5]张明馨.《教学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6]庄玉琨.《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的学科,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构成语言能力的核心问题是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问题。当今人们所面临的是一个“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准确而迅速的接受大量信息,经过辨析、判断,并及时作出反馈,应该成为每一个中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对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益的提高便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了。同时也是对我们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给予更严峻的考验。所以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掌握高效而实用的阅读技能与方法。
一、明确阅读的目的性
阅读者在每次阅读时都应带着一定的目的,目的性是阅读的前提。因此在阅读时,我们要寻找一个思维的突破口,对于一般作品而言,重點就在于内容和形式这两个方面,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就内容上,我们可以从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中心主旨,人物性格特征等方面来感悟作品;就形式上,我们可以从作品的文学样式,结构形式安排,语言特色等来理解作品。《陋室铭》是选入初中语文课本中古文的名篇,阅读此文我们可以从铭文的特点读出它的音乐美,也可以从它写作方面体会托物言志的技巧美,还可以从内容上领悟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思想美。总之,目的性一明确,就能使不同档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得,使同一学生在每次阅读时都有新的不同感受,不至于使阅读变成一种散漫无边的行为活动。
二、应用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一)整体感知文章
应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即文章的观点和材料、大体的思路与布局,获得总的初步印象;例如:语文老师可以让学生在初读文章时,较快的通读全文,只求大体了解而不做细致推敲,只求粗略的把握文章的大概内容而不作精确的归纳,然后以这个总的印象为出发点和依据去深入理解分析文章和各个局部、片断,直至词句关系、意义,以及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最后把各个局部、片断联接起来。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高屋建瓴的分析阅读材料,思维上由粗到细,视野上由大到小,从而快速而准确的把握住要点。先从整体去感知文章是为精读详析做准备,对进一步深入阅读,透彻理解、全面把握文章的精髓,起到了确定方向的作用,从而使对文章的理解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掌握各种文体不同阅读要素
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除了了解共同的阅读规律外,还要懂得各种体裁作品各自的阅读规律,在阅读时能恰当的应用一定的阅读方法,比如:记叙文是写人记事的文体,阅读时应抓住其“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还要辩明记叙的顺序、寻找文章的线索。然后明确材料是通过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来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从而抓住的文章的主旨。与记叙文相类似的散文应抓住其“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来阅读,还有小说应从其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这三要素来阅读。
(三)以说带读,提高阅读水平
在阅读时,恰当的、充分的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器官并用。即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语文老师可以借助录音磁带,范读,齐读等形式,特别是借助一些经典古诗词或美文(如朱自清的《春》,刘禹锡的《陋室铭》等)来带动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阅读,尤其是大量的课外阅读,能够获取并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使自己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
(四)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告诉我们学习必须要有良好的环境,其实良好的环境同时也是培养兴趣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学校便是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天地的一个良好的环境。语文老师如果能利用这得天独厚的环境,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作为阅读者所具有的自由联想、进行创造性想象的力量,培养学生把阅读当作一种兴趣、休闲活动,养成良好的阅读的习惯。那么将对学生获得各种知识,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和文化素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走出阅读的误区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就没有风,阅读就能独立的在知识海洋里航行。”可见,阅读对于语文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我们对阅读往往会有一种错误的认识,以为只有自由读书才叫阅读,以为只有课外书才叫阅读,其实构成阅读的材料,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教材上的,也可以非教材上的,课外阅读只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和补充,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补充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的不足。因此,我们应该既注重对教材的阅读欣赏,同时也应该放开视野,去了解些中外名著及时文,让学生对各种文学样式均有所涉猎,对世界各地的自然风貌及风土人情有所了解,这样能有效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
总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大量的阅读,向他人借鉴语言素材,对提高我们的语言感悟能力有很大作用,对于我们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是至关重要,因此,学好语文必须能阅读、多阅读、善阅读!
参考文献
[1]曹明海.《语文教育智慧论》.广西师范大学.
[2]田云.《语文教育行为论》.青岛海洋大学.
[3]廖哲勋.《课程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4]王连云.《重建学校精神家园》.贵州教育科学出版社.
[5]张明馨.《教学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6]庄玉琨.《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