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没有良好身体素质的学生,是废品;没有良好智力素质的学生,是次品;没有良好品德素质的学生,是危险品。”一位教育家如是说。目前各国间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提高要依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也就是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因此,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亦是教育事业的生命力所在。
[关键词]品德观 树立 小学
素质教育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其中首推思想品德素质。身为教育者应该把握时代脉搏,树立新型德育观,为造就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努力。本人认为教育者有必要树立以下几种新型的德育观。
一、平等地看待学生
传统教育观念中,师者以“传道、授业、解惑”取得绝对的权威、尊严,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自孔圣大师至今,师者当仁不让,赫然以“尊者”自居。
在教育过程中,师者往往习惯于要求学生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无论正确还是错误),似乎这样才能维护尊严和威信,对稍有“忤逆”的学生更是怒不可遏,企图一举擒之。凡此种种观念或行为,几千年来均得到认同甚至赞许。
然而,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21世纪,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亦随之水涨船高。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学生更是首当其冲。他们渴望自己能够像成年人一样享受各种权利,其中自然包括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威信,并且具有超前意识和叛逆心理。
在他们眼里,老师固然值得尊敬,但为什么一定要板起面孔,一副居高临下的样子呢?为什么一定要我们说“YES”,而不允许说“NO”呢?心理学中有一条规律:人们对别人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往往会作出同样方式的反应和回答。
在教育过程中,如果教师事先就确认自己的“至尊”地位而要求学生无条件地服从,那么当我们这样做时,我们简直就是设置了舞台让学生跟自己唱反调,学生也就被逼扮演了我们为他设计好的角色。而如果我们事先以平等的地位看待学生,我们就会用友好的方式去接近他,在我们的感染下,他自然也会以友好的方式跟我们配合。
因此,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老师,必须转变观念,认真“洗脑”。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正确的观念,就不会有正确的行为。每个教育者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是有血有肉、充满智慧和活力、富于想像和情感的活生生的人,他们是学校教育活动中最为重要的。
故而,每一位教育者都应平等地看待学生,要在给学生传授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和优良的品格。因为学生往往容易接受朋友式的劝导,而难于接受家长式的训斥;容易接受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难于接受在监督下进行学习。
历史发展到今天,每一位教育者,都应该在教育过程这一座标中,重新确定自己的位置与角色。
二、以赞扬代替批评
有效的赞扬有时能够改变人的一生。美国著名教育家巴士卡里雅曾宣称:“把最差的学生给我,只要不是白痴,我都能把他们培养成优等生!”我认为巴士卡里雅不是狂妄,而是非常有科学道理。如果我们细心地观察,就会发觉:学生之所以厌学,往往是因为每次考试的成绩都只有二三十分,这样下去,谁还会有学习积极性?如果能在学生的每一次点滴进步时,老师及时给以鼓励和赞扬,他们自然会产生自豪感,越学越带劲。
所以,我们教育学生特别是中学生时,要以赞扬和鼓励为主,让赞扬代替批评,并成为其奋发向上的动力之源。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人人都只愿认知与自己有利事实的倾向,即人人都希望得到肯定和赞扬。
那么,怎样才能发挥赞扬的最大威力呢?
a、挖掘不明显的优点加以赞扬。
大文豪巴尔扎克曾说过:“第一个形容少女为花的人,是聪明人;第二个这样形容的人,就一般了;第三个再这样形容的人,简直就是笨蛋。”赞扬不要跟在别人后面,人云亦云,这样不会令人产生兴奋。
作为新世纪的教育者,我们应该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有无尽的潜力可挖,要视之为教育的资源和财富,充分加以利用,把学生存在着的多种潜能变成现实。切实克服那种认为只有少数学生才是“可塑之材”的错误观点,勇于并善于做一名“伯乐”。
b、在赞扬的时候尽量不要马上提出要求。
赞扬学生后,马上提出要求,会令他觉得你对他的赞扬是有所企图的,会引起他的反感。没提要求而赞扬,学生会认为这种赞扬来得真诚。当以后你向他提出要求时,他会想起你对他的赞扬,这种念头会令他产生一种压力,使他牢牢地记住你的要求,并且会努力按照你的要求去做。
c、要赞扬行为或品性而非其本人。
赞扬要有效力,而又不能助长其骄傲自满的情绪。这就要赞扬他所做的事或他的品性,而不要扩展到他这个人。比如某位同学将某件事处理得非常恰当,我们就应赞扬他做好了这件事,而不要说“你真聪明”。因为赞扬他做好了事,他以后就会继续发扬光大,而赞扬他聪明,不利于其谦逊品德的养成。
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人和事。但在一切为了升学的目标导向下,我们痛心地发现:传统教育的最大弊端是忽视人的发展,过早地将学生一分为二,即“可塑之材”和“朽木不可雕者”。
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少数的“幸运儿”可能很早就被罩上一道道耀眼的光环,而大多数学生却在不知不觉中成了“陪读生”。
(作者单位:辽宁省辽阳市辽阳县首山镇中心小学)
[关键词]品德观 树立 小学
素质教育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其中首推思想品德素质。身为教育者应该把握时代脉搏,树立新型德育观,为造就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努力。本人认为教育者有必要树立以下几种新型的德育观。
一、平等地看待学生
传统教育观念中,师者以“传道、授业、解惑”取得绝对的权威、尊严,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自孔圣大师至今,师者当仁不让,赫然以“尊者”自居。
在教育过程中,师者往往习惯于要求学生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无论正确还是错误),似乎这样才能维护尊严和威信,对稍有“忤逆”的学生更是怒不可遏,企图一举擒之。凡此种种观念或行为,几千年来均得到认同甚至赞许。
然而,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21世纪,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亦随之水涨船高。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学生更是首当其冲。他们渴望自己能够像成年人一样享受各种权利,其中自然包括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威信,并且具有超前意识和叛逆心理。
在他们眼里,老师固然值得尊敬,但为什么一定要板起面孔,一副居高临下的样子呢?为什么一定要我们说“YES”,而不允许说“NO”呢?心理学中有一条规律:人们对别人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往往会作出同样方式的反应和回答。
在教育过程中,如果教师事先就确认自己的“至尊”地位而要求学生无条件地服从,那么当我们这样做时,我们简直就是设置了舞台让学生跟自己唱反调,学生也就被逼扮演了我们为他设计好的角色。而如果我们事先以平等的地位看待学生,我们就会用友好的方式去接近他,在我们的感染下,他自然也会以友好的方式跟我们配合。
因此,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老师,必须转变观念,认真“洗脑”。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正确的观念,就不会有正确的行为。每个教育者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是有血有肉、充满智慧和活力、富于想像和情感的活生生的人,他们是学校教育活动中最为重要的。
故而,每一位教育者都应平等地看待学生,要在给学生传授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和优良的品格。因为学生往往容易接受朋友式的劝导,而难于接受家长式的训斥;容易接受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难于接受在监督下进行学习。
历史发展到今天,每一位教育者,都应该在教育过程这一座标中,重新确定自己的位置与角色。
二、以赞扬代替批评
有效的赞扬有时能够改变人的一生。美国著名教育家巴士卡里雅曾宣称:“把最差的学生给我,只要不是白痴,我都能把他们培养成优等生!”我认为巴士卡里雅不是狂妄,而是非常有科学道理。如果我们细心地观察,就会发觉:学生之所以厌学,往往是因为每次考试的成绩都只有二三十分,这样下去,谁还会有学习积极性?如果能在学生的每一次点滴进步时,老师及时给以鼓励和赞扬,他们自然会产生自豪感,越学越带劲。
所以,我们教育学生特别是中学生时,要以赞扬和鼓励为主,让赞扬代替批评,并成为其奋发向上的动力之源。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人人都只愿认知与自己有利事实的倾向,即人人都希望得到肯定和赞扬。
那么,怎样才能发挥赞扬的最大威力呢?
a、挖掘不明显的优点加以赞扬。
大文豪巴尔扎克曾说过:“第一个形容少女为花的人,是聪明人;第二个这样形容的人,就一般了;第三个再这样形容的人,简直就是笨蛋。”赞扬不要跟在别人后面,人云亦云,这样不会令人产生兴奋。
作为新世纪的教育者,我们应该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有无尽的潜力可挖,要视之为教育的资源和财富,充分加以利用,把学生存在着的多种潜能变成现实。切实克服那种认为只有少数学生才是“可塑之材”的错误观点,勇于并善于做一名“伯乐”。
b、在赞扬的时候尽量不要马上提出要求。
赞扬学生后,马上提出要求,会令他觉得你对他的赞扬是有所企图的,会引起他的反感。没提要求而赞扬,学生会认为这种赞扬来得真诚。当以后你向他提出要求时,他会想起你对他的赞扬,这种念头会令他产生一种压力,使他牢牢地记住你的要求,并且会努力按照你的要求去做。
c、要赞扬行为或品性而非其本人。
赞扬要有效力,而又不能助长其骄傲自满的情绪。这就要赞扬他所做的事或他的品性,而不要扩展到他这个人。比如某位同学将某件事处理得非常恰当,我们就应赞扬他做好了这件事,而不要说“你真聪明”。因为赞扬他做好了事,他以后就会继续发扬光大,而赞扬他聪明,不利于其谦逊品德的养成。
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人和事。但在一切为了升学的目标导向下,我们痛心地发现:传统教育的最大弊端是忽视人的发展,过早地将学生一分为二,即“可塑之材”和“朽木不可雕者”。
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少数的“幸运儿”可能很早就被罩上一道道耀眼的光环,而大多数学生却在不知不觉中成了“陪读生”。
(作者单位:辽宁省辽阳市辽阳县首山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