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胃癌 腹腔灌注化疗 LFHD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胃癌腹腔灌注化疗适应证:①腹膜微小的种植病灶(肿瘤病灶最大径在5mm之内);②癌性腹水或腹腔冲洗液的病理学检查癌细胞为阳性者;③肿瘤侵及或侵出浆膜层及侵及周围邻近组织者;④有N-2淋巴结转移者;⑤胃癌Ⅳ期姑息性切除术后。2001年2月~2005年12月,我院应用静脉辅助化疗加IPC非随机治疗晚期胃癌术后30例(治疗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9~75岁,中位年龄54岁;均为胃窦及胃体癌;组织学类型:高分化腺癌5例,中分化腺癌12例,低分化腺癌及未分化腺癌13例:临床分期:Ⅱ期11例,ⅢA期13例,ⅢB期6例。卡氏记分在80%~100%。同期静脉辅助化疗42例作为对照(对照组):男27例,女15例,均为Ⅱ~Ⅲ期胃癌术后患者。
分组:治疗组:30例为非随机分组。病人入选条件为:①一般情况好,主要脏器功能正常,可耐受化疗;②癌组织侵及浆膜或穿透浆膜,或病灶与周围脏器粘连,或(和)有腹腔淋巴结转移;③病人均经根治术,并经病理确诊。对照组:随机选择同期Ⅱ~Ⅲ期胃癌术后病人42例仅给全身静脉化疗作对照。
治疗方法:治疗组(静脉辅助化疗+腹腔灌注化疗)①静脉辅助化疗:术后1个月内给予静脉化疗,LV0.2/次,1~5天,静滴(先用2小时):5-Fu500mg/m2缓慢静滴,1~5天或静脉泵持续120小时静脉泵入;HCPT8mg/m2,静滴1~5天。②腹腔灌注化疗:左下腹或右下腹壁消毒铺巾,腹穿成功后顺导丝置入单腔多孔静脉导管入腹膜腔内10~15cm,留置固定,先经导管滴入生理盐水500ml后无异常,快速滴入DDP80mg/m2+生理盐水250ml,生理盐水1500~2000ml,灌注液体经恒温箱加热至42℃左右,灌注毕拔管,嘱多变换体位,腹腔灌注DDP同时给予全身水化及利尿1天。以上静脉化疗+腹腔灌注化疗28天为1个疗程,共4~6个疗程。对照组:单纯静脉辅助化疗。19例用LFHD方案:LV0.2/次,静滴,1~5天;5-Fu500mg/m2,1~5天,静滴或静脉泵入;HCPT8mg/m2,静滴,1~5天;DDP25mg/m2,静滴,3~5天或6~8天;28天为1个疗程,完成4~6个疗程。23例病人用FAM方案:5-Fu500mg/m2,1~5天,ADM20mg/m2,1天,8天;MMC8mg/m2,1天;28天为1个疗程,完成4~6个疗程。自术后起两组病人均随访1~3年,部分随访4年,失随访者按复发计算。
疗效评价指标:两组1,2,3,4年无瘤生存率。
不良反应判断标准:参照WHO标准及有无化学性腹膜炎进行评价。
统计学方法:两组间生存率及不良反应差异比较用Kaplan-Meier法,X+2检验及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无瘤生存率:1年无瘤生存率治疗组为21/30例(70.0%),对照组为15/42例(35.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2年无瘤生存率治疗组为19/30例(63.3%),对照组为10/42(23.8%),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3年无瘤生存率治疗组为17/30例(56.7%),对照组为9/42例(21.4%),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由于部分病人失随访及死于其他疾病,4年无瘤生存率治疗组为11/30例(36.7%),对照组为9/42例(21.4%),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见表。
讨 论
腹腔灌注化疗的优势在于:①由于腹膜-血浆屏障的存在,使灌入腹膜腔的抗癌药物可维持持久的高浓度,且与肿瘤细胞直接接触,杀伤种植转移的癌细胞。腹腔灌入的化疗药物经门脉系统吸收,可提高门静脉内药物浓度,也有利于控制肝内转移肿瘤。②术后腹膜种植转移的癌细胞,分裂增殖速度加快,肿瘤组织增殖比增大,对化疗药物更敏感。③术后早期腹腔内粘连较少,灌注药液总量达2000ml余,使腹膜各部均匀浸泡抗肿瘤药物溶液之中。本研究应用腹腔灌注加全身辅助化疗综合治疗30例进展期胃癌,治疗组1~3年无瘤生存率均较单纯静脉化疗组增高(P<0.05)。研究结果提示:对具有腹膜及肝转移倾向的胃癌病人综合治疗方案中,应早期合并腹腔灌注化疗。
在本研究中腹腔灌注DDP剂量达100~120mg/次(80mg/m2),经恩丹西酮或枢服宁治疗,Ⅲ~Ⅳ度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仅26.7%,较单纯静脉化疗组显著降低(73.8%,P<0.05),Ⅱ~Ⅲ度骨髓抑制发生率也低于单纯静脉化疗组(P<0.05)。腹腔灌注抗肿瘤药物全身不良反应较低,是因为腹腔内药物经腹膜淋巴管和静脉吸收进入门静脉,经首次过肝效应大部分药物被代谢,以非毒性形式进入体循环,较少引起全身中毒症状,使高剂量抗肿瘤药物腹腔灌注治疗成为可能,从而提高了腹腔用药效果。但由于抗肿瘤药物直接作用于腹膜,可导致化学性腹膜炎,腹膜粘连,引起腹痛,腹胀,甚至肠梗阻。本研究腹腔灌注组病人均不同程度发生腹痛腹胀,经对症治疗及休息,均自行消失,无1例发展成为肠梗阻。腹腔灌注所选用的顺铂为中度刺激剂,对腹膜的化学作用较温和,在灌注顺铂的同时灌入2000ml生理盐水,可将化疗药物充分稀释,同时提高抗癌药物与癌细胞的接触度程度,延长作用时间,还同时避免因局部浓度过高而产生化学性腹膜炎,减轻了药物对腹膜的刺激;水分吸收后经肾脏排泄,有利于降低药物的肾浓度,从而减少肾毒性。另外灌注抗肿瘤药物前,先腹腔注入利多卡因和地塞米松,使腹膜神经末梢麻醉,减少腹膜炎症物质渗出,从而降低了腹痛及腹膜粘连的发生。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胃癌腹腔灌注化疗适应证:①腹膜微小的种植病灶(肿瘤病灶最大径在5mm之内);②癌性腹水或腹腔冲洗液的病理学检查癌细胞为阳性者;③肿瘤侵及或侵出浆膜层及侵及周围邻近组织者;④有N-2淋巴结转移者;⑤胃癌Ⅳ期姑息性切除术后。2001年2月~2005年12月,我院应用静脉辅助化疗加IPC非随机治疗晚期胃癌术后30例(治疗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9~75岁,中位年龄54岁;均为胃窦及胃体癌;组织学类型:高分化腺癌5例,中分化腺癌12例,低分化腺癌及未分化腺癌13例:临床分期:Ⅱ期11例,ⅢA期13例,ⅢB期6例。卡氏记分在80%~100%。同期静脉辅助化疗42例作为对照(对照组):男27例,女15例,均为Ⅱ~Ⅲ期胃癌术后患者。
分组:治疗组:30例为非随机分组。病人入选条件为:①一般情况好,主要脏器功能正常,可耐受化疗;②癌组织侵及浆膜或穿透浆膜,或病灶与周围脏器粘连,或(和)有腹腔淋巴结转移;③病人均经根治术,并经病理确诊。对照组:随机选择同期Ⅱ~Ⅲ期胃癌术后病人42例仅给全身静脉化疗作对照。
治疗方法:治疗组(静脉辅助化疗+腹腔灌注化疗)①静脉辅助化疗:术后1个月内给予静脉化疗,LV0.2/次,1~5天,静滴(先用2小时):5-Fu500mg/m2缓慢静滴,1~5天或静脉泵持续120小时静脉泵入;HCPT8mg/m2,静滴1~5天。②腹腔灌注化疗:左下腹或右下腹壁消毒铺巾,腹穿成功后顺导丝置入单腔多孔静脉导管入腹膜腔内10~15cm,留置固定,先经导管滴入生理盐水500ml后无异常,快速滴入DDP80mg/m2+生理盐水250ml,生理盐水1500~2000ml,灌注液体经恒温箱加热至42℃左右,灌注毕拔管,嘱多变换体位,腹腔灌注DDP同时给予全身水化及利尿1天。以上静脉化疗+腹腔灌注化疗28天为1个疗程,共4~6个疗程。对照组:单纯静脉辅助化疗。19例用LFHD方案:LV0.2/次,静滴,1~5天;5-Fu500mg/m2,1~5天,静滴或静脉泵入;HCPT8mg/m2,静滴,1~5天;DDP25mg/m2,静滴,3~5天或6~8天;28天为1个疗程,完成4~6个疗程。23例病人用FAM方案:5-Fu500mg/m2,1~5天,ADM20mg/m2,1天,8天;MMC8mg/m2,1天;28天为1个疗程,完成4~6个疗程。自术后起两组病人均随访1~3年,部分随访4年,失随访者按复发计算。
疗效评价指标:两组1,2,3,4年无瘤生存率。
不良反应判断标准:参照WHO标准及有无化学性腹膜炎进行评价。
统计学方法:两组间生存率及不良反应差异比较用Kaplan-Meier法,X+2检验及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无瘤生存率:1年无瘤生存率治疗组为21/30例(70.0%),对照组为15/42例(35.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2年无瘤生存率治疗组为19/30例(63.3%),对照组为10/42(23.8%),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3年无瘤生存率治疗组为17/30例(56.7%),对照组为9/42例(21.4%),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由于部分病人失随访及死于其他疾病,4年无瘤生存率治疗组为11/30例(36.7%),对照组为9/42例(21.4%),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见表。
讨 论
腹腔灌注化疗的优势在于:①由于腹膜-血浆屏障的存在,使灌入腹膜腔的抗癌药物可维持持久的高浓度,且与肿瘤细胞直接接触,杀伤种植转移的癌细胞。腹腔灌入的化疗药物经门脉系统吸收,可提高门静脉内药物浓度,也有利于控制肝内转移肿瘤。②术后腹膜种植转移的癌细胞,分裂增殖速度加快,肿瘤组织增殖比增大,对化疗药物更敏感。③术后早期腹腔内粘连较少,灌注药液总量达2000ml余,使腹膜各部均匀浸泡抗肿瘤药物溶液之中。本研究应用腹腔灌注加全身辅助化疗综合治疗30例进展期胃癌,治疗组1~3年无瘤生存率均较单纯静脉化疗组增高(P<0.05)。研究结果提示:对具有腹膜及肝转移倾向的胃癌病人综合治疗方案中,应早期合并腹腔灌注化疗。
在本研究中腹腔灌注DDP剂量达100~120mg/次(80mg/m2),经恩丹西酮或枢服宁治疗,Ⅲ~Ⅳ度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仅26.7%,较单纯静脉化疗组显著降低(73.8%,P<0.05),Ⅱ~Ⅲ度骨髓抑制发生率也低于单纯静脉化疗组(P<0.05)。腹腔灌注抗肿瘤药物全身不良反应较低,是因为腹腔内药物经腹膜淋巴管和静脉吸收进入门静脉,经首次过肝效应大部分药物被代谢,以非毒性形式进入体循环,较少引起全身中毒症状,使高剂量抗肿瘤药物腹腔灌注治疗成为可能,从而提高了腹腔用药效果。但由于抗肿瘤药物直接作用于腹膜,可导致化学性腹膜炎,腹膜粘连,引起腹痛,腹胀,甚至肠梗阻。本研究腹腔灌注组病人均不同程度发生腹痛腹胀,经对症治疗及休息,均自行消失,无1例发展成为肠梗阻。腹腔灌注所选用的顺铂为中度刺激剂,对腹膜的化学作用较温和,在灌注顺铂的同时灌入2000ml生理盐水,可将化疗药物充分稀释,同时提高抗癌药物与癌细胞的接触度程度,延长作用时间,还同时避免因局部浓度过高而产生化学性腹膜炎,减轻了药物对腹膜的刺激;水分吸收后经肾脏排泄,有利于降低药物的肾浓度,从而减少肾毒性。另外灌注抗肿瘤药物前,先腹腔注入利多卡因和地塞米松,使腹膜神经末梢麻醉,减少腹膜炎症物质渗出,从而降低了腹痛及腹膜粘连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