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急性心肌梗死是因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导致心肌坏死。该病起病急、病情重,并发症较多,尤其以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多见,所以死亡率较高,再加上住院费用高,使这类患者承受的心理压力更大。因此,临床护士及时恰当地做好心理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康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心理特点;护理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1-0047-01
【临床资料】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疾病,主要表现为持续的胸骨后疼痛,情况凶险,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很容易发生猝死及其他并发症,其严重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发作时常有濒死感,往往出现较为严重的焦虑和抑郁,甚至导致患者有恐惧、厌世的心理[1]。为提高临床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效果,在急救护理中加入心理护理,效果较好。因此,对心肌梗塞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稳定患者情绪至关重要。
1 一般资料
我科于2013年4月至12月共收治急性心肌梗塞患者38名,男性28名,女性10名,年龄在35-83岁之间不等,其中广泛前壁18名,下壁9名,前间壁6名,广泛前壁合并下壁5名。入院时患者大多数有不同程度的胸闷、胸痛、肩背部酸困、出汗、皮肤湿冷等症状,有的患者伴有烦躁不安,经过及时溶栓,抗凝,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保护营养心肌等治疗,20名患者治愈出院,9名患者好转后赴上一级医院进一步治疗,3名患者因病情复杂经抢救无效而死亡。通过对上述病例的观察及护理,总结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如下:
2 心理特点及护理
2.1 悲观失望心理:此类患者主要是年龄较大且缺乏家人照顾者,患病后需绝对卧床休息1周或数周时间,生活不能自理,自觉已成为废人,给家人带来精神、心理及经济上的负担,加上监护室限制家属探视,患者便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所以常不配合治疗护理,甚至有求死心态。因此,护理人员在给患者认真细致做好生活护理的同时要时刻表现出对患者的关爱,得到患者的信任,认真倾听患者主诉,了解患者的心理想法,向患者说明一个人对家庭的重要性,鼓励患者坚强地活下去,同时,做好家属的工作,必要的时候根据患者病情恢复情况适当增加或延长家人或朋友的探视时间,使患者在住院期间也能感到生活的温暖与生命的珍贵。
2.2 紧张恐惧心理:随着人们健康水平的提高,心肌梗塞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认识,都知道发病急,病死率高,一旦知道自己患了心肌梗塞,难免会有紧张恐惧心理,加之身体不适、疼痛、酸困,输液管、吸氧管、心电、血压、血氧等监测设备的使用,无疑更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负担。虽然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但患者往往不能安心静养。因此患者在入院后护理人员应以和蔼可亲的态度与患者接触,详细介绍CCU病室的环境,告知患者监护室有先进的心电监测设备,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得到处理,让患者亲身体验CCU室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尽快适应环境。并告知患者治愈后可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只是有一些注意事项。并解释患者入住CCU是病情需要,并不意味着死亡,从而解除其思想包袱。并用自己文雅的举止、关切的语言、娴熟的技术取得患者的信赖与合作,使其保持愉快的心理,稳定的情绪,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3 焦虑忧郁心理:由于患者发病突然,没有心理准备,会由开始的紧张恐惧心理逐渐转为焦虑忧郁心理。紧张恐惧心理减轻后会处于对疾病严重后果的担忧中,主要担心患病后对生活工作的影响,如作为一家之主,特别是来自农村的患者,担心患病后失去劳动能力,影响家庭经济收入;患病后需要别人照顾,给子女带来负担;家庭经济环境不好的患者,害怕患病住院缴费使本来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年轻人则担心自己的事业前程及性功能受影响等等。此外,医护人员说话不恰当也是造成患者焦虑忧郁心理的原因之一。对此,护理的重点应放在与患者交谈方面,掌握交谈技巧,避免冷漠、生硬的言语,耐心听取患者的倾诉,了解不同患者不同的心理活动,针对不同原因,争取家属及单位的配合,同时,积极提供有关心肌梗塞的医学知识及心理卫生、心理治疗知识,根据病情指导患者听音乐、读报等,以分散其注意力,减轻患者的焦虑忧郁心理。
2.4 不以为然心理:有部分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症状较轻,溶栓完毕后症状逐渐消失,在他认为绝对卧床休息完全没有必要,自我感觉跟患病前一样,所以,他会不顾医护人员的嘱咐而随意活动,甚至趁医护人员不注意会做起或下床,有这种心理的患者常常是对疾病认识不够或对疾病的无知所造成的,不把疾病当回事儿,很容易由于他们的行为导致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对这类患者我们应根据其心理特点加强相关知识的辅导作用,宣传有关保健知识,让其了解心肌梗塞,认识心肌梗塞,告诉患者该病的病因、诱因、目前的身体状况、治疗计划、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康复计划及康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提高他们对疾病的认识,从而能逐步配合治疗护理。
2.5 孤独心理:患者住进CCU病房后谢绝探视,暂时与家人分开,倍感孤独。对这类患者我们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为了减轻患者的孤独感,护士应多与患者沟通、交流,耐心倾听患者主诉,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给予无微不至的生活照顾,让他们明白暂短的病房生活,有利于自己情緒的稳定,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
2.6 开朗乐观心理:该类患者为数不多,通常与本人的性格有关。该类患者能够正确面对疾病,听从医护人员的指导,工作重点是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对疾病有进一步的了解,向患者详细解释疾病的发生机制,使之认识到即使在疾病的恢复期或康复期,也比正常人多一份危险,工作及生活均应量力而行。
良好的心理护理是一门精细的艺术和特殊的技能,它要求护士除了具备一定的医学理论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心理知识和修养,在进行心理护理时,要善于观察及分析不同病情及不同心理素质患者的思想变化。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敏锐的判断力,注意每一个细节,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处理。真正做到让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的同时,达到心理康复。
参考文献
[1] 胡静波.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5):140.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心理特点;护理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1-0047-01
【临床资料】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疾病,主要表现为持续的胸骨后疼痛,情况凶险,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很容易发生猝死及其他并发症,其严重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发作时常有濒死感,往往出现较为严重的焦虑和抑郁,甚至导致患者有恐惧、厌世的心理[1]。为提高临床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效果,在急救护理中加入心理护理,效果较好。因此,对心肌梗塞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稳定患者情绪至关重要。
1 一般资料
我科于2013年4月至12月共收治急性心肌梗塞患者38名,男性28名,女性10名,年龄在35-83岁之间不等,其中广泛前壁18名,下壁9名,前间壁6名,广泛前壁合并下壁5名。入院时患者大多数有不同程度的胸闷、胸痛、肩背部酸困、出汗、皮肤湿冷等症状,有的患者伴有烦躁不安,经过及时溶栓,抗凝,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保护营养心肌等治疗,20名患者治愈出院,9名患者好转后赴上一级医院进一步治疗,3名患者因病情复杂经抢救无效而死亡。通过对上述病例的观察及护理,总结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如下:
2 心理特点及护理
2.1 悲观失望心理:此类患者主要是年龄较大且缺乏家人照顾者,患病后需绝对卧床休息1周或数周时间,生活不能自理,自觉已成为废人,给家人带来精神、心理及经济上的负担,加上监护室限制家属探视,患者便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所以常不配合治疗护理,甚至有求死心态。因此,护理人员在给患者认真细致做好生活护理的同时要时刻表现出对患者的关爱,得到患者的信任,认真倾听患者主诉,了解患者的心理想法,向患者说明一个人对家庭的重要性,鼓励患者坚强地活下去,同时,做好家属的工作,必要的时候根据患者病情恢复情况适当增加或延长家人或朋友的探视时间,使患者在住院期间也能感到生活的温暖与生命的珍贵。
2.2 紧张恐惧心理:随着人们健康水平的提高,心肌梗塞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认识,都知道发病急,病死率高,一旦知道自己患了心肌梗塞,难免会有紧张恐惧心理,加之身体不适、疼痛、酸困,输液管、吸氧管、心电、血压、血氧等监测设备的使用,无疑更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负担。虽然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但患者往往不能安心静养。因此患者在入院后护理人员应以和蔼可亲的态度与患者接触,详细介绍CCU病室的环境,告知患者监护室有先进的心电监测设备,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得到处理,让患者亲身体验CCU室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尽快适应环境。并告知患者治愈后可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只是有一些注意事项。并解释患者入住CCU是病情需要,并不意味着死亡,从而解除其思想包袱。并用自己文雅的举止、关切的语言、娴熟的技术取得患者的信赖与合作,使其保持愉快的心理,稳定的情绪,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3 焦虑忧郁心理:由于患者发病突然,没有心理准备,会由开始的紧张恐惧心理逐渐转为焦虑忧郁心理。紧张恐惧心理减轻后会处于对疾病严重后果的担忧中,主要担心患病后对生活工作的影响,如作为一家之主,特别是来自农村的患者,担心患病后失去劳动能力,影响家庭经济收入;患病后需要别人照顾,给子女带来负担;家庭经济环境不好的患者,害怕患病住院缴费使本来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年轻人则担心自己的事业前程及性功能受影响等等。此外,医护人员说话不恰当也是造成患者焦虑忧郁心理的原因之一。对此,护理的重点应放在与患者交谈方面,掌握交谈技巧,避免冷漠、生硬的言语,耐心听取患者的倾诉,了解不同患者不同的心理活动,针对不同原因,争取家属及单位的配合,同时,积极提供有关心肌梗塞的医学知识及心理卫生、心理治疗知识,根据病情指导患者听音乐、读报等,以分散其注意力,减轻患者的焦虑忧郁心理。
2.4 不以为然心理:有部分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症状较轻,溶栓完毕后症状逐渐消失,在他认为绝对卧床休息完全没有必要,自我感觉跟患病前一样,所以,他会不顾医护人员的嘱咐而随意活动,甚至趁医护人员不注意会做起或下床,有这种心理的患者常常是对疾病认识不够或对疾病的无知所造成的,不把疾病当回事儿,很容易由于他们的行为导致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对这类患者我们应根据其心理特点加强相关知识的辅导作用,宣传有关保健知识,让其了解心肌梗塞,认识心肌梗塞,告诉患者该病的病因、诱因、目前的身体状况、治疗计划、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康复计划及康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提高他们对疾病的认识,从而能逐步配合治疗护理。
2.5 孤独心理:患者住进CCU病房后谢绝探视,暂时与家人分开,倍感孤独。对这类患者我们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为了减轻患者的孤独感,护士应多与患者沟通、交流,耐心倾听患者主诉,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给予无微不至的生活照顾,让他们明白暂短的病房生活,有利于自己情緒的稳定,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
2.6 开朗乐观心理:该类患者为数不多,通常与本人的性格有关。该类患者能够正确面对疾病,听从医护人员的指导,工作重点是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对疾病有进一步的了解,向患者详细解释疾病的发生机制,使之认识到即使在疾病的恢复期或康复期,也比正常人多一份危险,工作及生活均应量力而行。
良好的心理护理是一门精细的艺术和特殊的技能,它要求护士除了具备一定的医学理论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心理知识和修养,在进行心理护理时,要善于观察及分析不同病情及不同心理素质患者的思想变化。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敏锐的判断力,注意每一个细节,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处理。真正做到让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的同时,达到心理康复。
参考文献
[1] 胡静波.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5):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