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韩礼德的功能语法在语篇分析中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可应用性。本文从韩礼德功能语法之语篇功能入手,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一诗和它的英译本进行了尝试性的语篇结构对比研究。结果发现,英语语篇结构重形合,而汉语语篇结构重意合。
关键词: 语篇结构 《夜雨寄北》 差异
1. 引言
诗歌作为一种短小精悍的语篇,无论从语言学、修辞学、音韵学还是美学的角度来看,都无愧为人类语言精华的完美载体。为弘扬中国古典文化,古诗的各种英译本已屡见不鲜。在国内,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出发,对古诗及其英译本进行语篇纯理功能对比分析的研究可谓方兴未艾(如黄国文,2002;朱小美、张军,2006;张秀娟,2006;蒋玉婷,2007等等)。但是,以上研究只是通过分析,概括总结了英汉语篇结构的差异,并未探究造成這些差异的深层原因。本文拟从韩礼德功能语法的语篇功能出发,以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及其英译本为例,对比分析英汉语篇结构的差异,并试图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探究形成这些差异的深层原因。
2.李商隐的原诗简述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李商隐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短诗,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这首小诗写得明白如话,无华丽之辞藻,记事、写景、抒情直截了当;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了夫妻之间的恩爱,以及诗人对妻子无尽的思念。诗作前两句实写当前景,后两句虚写未来情。第一句“君问归期未有期”,有问有答,写出了“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第二句是诗人当时所在地的环境描写;第三、四句,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描写了未来团聚时的景象。短短四行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余味无穷。
3.语篇纯理功能简述及文本分析
韩礼德建构的功能语法是语篇分析的一个理论框架,是其功能语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语篇分析中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可应用性。语篇纯理功能是指研究人们在使用语言时如何把信息组织好,同时表明信息与其他信息之间关系的理论(Thompson,2000:19)。在语义层中,把语言成分组织成语篇的功能叫做语篇纯理功能。
语篇纯理功能包括衔接系统、主位—述位系统、信息系统和逻辑—语义系统四个子系统。本文主要是探究英汉语篇在外在表现形式方面的差异,因此,将只运用语篇纯理功能的衔接系统和逻辑语义系统理论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及其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本文所选的英译本为许渊冲译)。
3.1衔接系统对比分析
3.1.1理论概说
衔接和连贯都是语义概念。衔接指语篇中语言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或者说是语篇中一个成分和另一个与之可以相互解释的成分之间的关系(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2005:161)。韩礼德把衔接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种。一个语篇如果运用了体现衔接关系的手段(如照应、省略、替代、重复、连接等语法衔接手段或重申、搭配等词汇衔接手段),那么这个语篇就是有衔接现象的。连贯通常被视为抽象的心理现象,是无形的,是语篇整体意义的体现。一个语篇可以不用任何衔接手段,但一定要围绕某个特定的话题展开论述,而不应从一个话题跳到另一个话题,只有这样,语篇才可能具有连贯性。
3.1.2原诗的衔接系统分析
作为一个完整的语篇,诗作各行之间存在着语义关系,无疑是连贯的。诗作第一行一问一答,句中的两个“期”体现了词汇衔接之“重复”手段的运用,第二、四行的“巴山夜雨”形成词汇上的重复,这也是上述衔接手段的例证。另外,每行句子的主语都是隐形地蕴含在诗文中,并没有通过词汇形式加以表现。除此以外,原诗中没有运用别的衔接手段。
3.1.3译文的衔接系统分析
许渊冲通过运用词汇衔接手段和语法衔接手段,使译文成为一个既衔接又连贯的语篇。译文如下:
Written on a Rainy Night to My Wife in the North
You ask when I can return,but I do not know,
The pools in western hills with autumn rain o’flow.
When by our window can we trin the wicks again,
And talk about this endless,dreary night of rain.
在译文中,原诗的每一行都由一个小句体现。译文中最明显的衔接手段是人称的照应(Personal Reference)和省略,其中,第一句的“You”和两个“I”指的是诗人和他的夫人;第二句为了保持句子的完整性和合法化,用了一个无实义的形式主语“It”;第三句的“we”由第一句的“I”和“you”结合而得;在这里,第三、四行诗句本是一句话,但译者为了保持与原诗的一致性,将其拆分为两句话,它们共用引导这个特殊疑问句的短语“when can we”,也就是说第四句省略了这个引导短语。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译文中人称照应手段和省略手段的运用是非常明显的。
除了人称照应手段和省略手段的运用外,该译文还运用了连接衔接手段,如第一句用了连词“but”,将两个独立的分句连接起来;第四句运用了连词“and”,将两个独立的动词短语连接起来,清楚地表明了三、四小句之间的关系。
3.2逻辑—语义系统对比分析
本小节将主要讨论原诗及其英译本的逻辑—语义系统。因国内外学者对韩礼德功能语法之逻辑—语义系统的理论已论述颇多,在此将不再赘述。
3.2.1原诗的逻辑—语义系统分析
这首小诗可以看做是由两个小句复合体(clause complex)和一个独立的小句构成的,第一行诗构成一个独立的小句复合体;第二行诗是个独立的小句;第三、四行诗联合构成一个小句复合体。
诗的第一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可以拆分成问句“君问归期”和答句“未有期”,两小句之间的相互依赖情况(Interdependency)是“并列关系”(Parataxis),它们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是“扩展”(Expansion)中的“延展”(Extension),其中,答句“未有期”对问句“君问归期”的意义进行补充和添加。
诗的第二句“巴山夜雨涨秋池”写景,描写了当时诗人所处的环境,衬托了诗人对妻子如秋雨般连绵不断的思念之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该句构成一个独立的小句。
诗的第三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和第四句“却话巴山夜雨时“共同构成一个小句复合体,两小句之间也是“并列关系”,从内容上讲,第四个小句对第三个小句的内容有所添加,所以它们之间也构成“扩展”中的“延伸”逻辑—语义关系。
但是,诗人并没有运用明确的连接词来标明各个诗行之间的逻辑—语义系统的关系,而是让读者个人来体悟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说,该诗文体现了隐形的逻辑—语义关系。
3.2.2译文的逻辑-语义系统分析
译文基本遵从了原诗各行间的逻辑语义关系,与原诗不同的是,译者用明确的连接词将各个诗行间的关系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是因为英语是高度法治的语言,逻辑—语义关系不明确可能会导致句子不合乎语法规范。虽然这样做遵从了英语语言的语法规范,但是由于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语篇题材,这样做也有其弊端,如使英译本丧失了原诗的意境美,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和再创造空间也相应缩小。
通过以上对《夜雨寄北》及其英译本在衔接系统和逻辑—语义关系方面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英汉两种语言在语篇结构上的不同之处:英语语篇通过运用各种起到衔接作用的词汇衔接和语法衔接手段明确地标明各个语句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篇章结构更严谨、科学和理性,体现了英语语言形合的特点;而汉语语篇较少运用衔接手段,通常是各个分句直接组合,句间的逻辑—语义关系要靠读者个人体悟,体现了汉语语言意合的特点。这也说明英语是法治的语言,而汉语是人治的语言。
4.结语
本文从韩礼德功能语法的语篇纯理功能之衔接子系统和逻辑—语义子系统出发,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及其英译本进行了尝试性的对比分析。本文的分析表明:汉语原诗只运用了少量的衔接手段,而其对应的英译本则用人称的照应贯穿整个诗篇,另外还用了语法衔接手段,如连接词“and”等,这体现了汉语重意合而英语重形合的差异。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M].London:Arnold,1994.
[2]黄国文.对唐诗《寻隐者不遇》英译文的功能语篇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5).
[3]黄国文.汉英语篇对比研究的语言学尝试——对唐诗《芙蓉楼送辛渐》及其英译本的功能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2).
[4]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蒋玉婷.唐诗《静夜思》及其三种英译本的功能语篇对比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5).
[5]李珂.从中西思维方式的对比看英汉表达方式的差异[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5,(2).
[6]聂大海.汉英语言差异的哲学思维渊源[J].河南大学学报,2004,(1).
[7]刘宓庆.汉英对比研究的理论问题[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8]連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9]连淑能.论中西方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
[10]彭家玉,杨贤玉.英汉思维差异在语言上的反射[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1,(3).
[11]王娟.唐诗《春晓》及其英译的语篇功能分析[J].语文学刊,2006,(12).
[13]许渊冲译.唐诗三百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4]朱小美,张军.《送元二使安西》的汉英语篇纯理功能对比[J].国外外语教学,2006,(3).
关键词: 语篇结构 《夜雨寄北》 差异
1. 引言
诗歌作为一种短小精悍的语篇,无论从语言学、修辞学、音韵学还是美学的角度来看,都无愧为人类语言精华的完美载体。为弘扬中国古典文化,古诗的各种英译本已屡见不鲜。在国内,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出发,对古诗及其英译本进行语篇纯理功能对比分析的研究可谓方兴未艾(如黄国文,2002;朱小美、张军,2006;张秀娟,2006;蒋玉婷,2007等等)。但是,以上研究只是通过分析,概括总结了英汉语篇结构的差异,并未探究造成這些差异的深层原因。本文拟从韩礼德功能语法的语篇功能出发,以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及其英译本为例,对比分析英汉语篇结构的差异,并试图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探究形成这些差异的深层原因。
2.李商隐的原诗简述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李商隐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短诗,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这首小诗写得明白如话,无华丽之辞藻,记事、写景、抒情直截了当;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了夫妻之间的恩爱,以及诗人对妻子无尽的思念。诗作前两句实写当前景,后两句虚写未来情。第一句“君问归期未有期”,有问有答,写出了“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第二句是诗人当时所在地的环境描写;第三、四句,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描写了未来团聚时的景象。短短四行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余味无穷。
3.语篇纯理功能简述及文本分析
韩礼德建构的功能语法是语篇分析的一个理论框架,是其功能语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语篇分析中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可应用性。语篇纯理功能是指研究人们在使用语言时如何把信息组织好,同时表明信息与其他信息之间关系的理论(Thompson,2000:19)。在语义层中,把语言成分组织成语篇的功能叫做语篇纯理功能。
语篇纯理功能包括衔接系统、主位—述位系统、信息系统和逻辑—语义系统四个子系统。本文主要是探究英汉语篇在外在表现形式方面的差异,因此,将只运用语篇纯理功能的衔接系统和逻辑语义系统理论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及其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本文所选的英译本为许渊冲译)。
3.1衔接系统对比分析
3.1.1理论概说
衔接和连贯都是语义概念。衔接指语篇中语言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或者说是语篇中一个成分和另一个与之可以相互解释的成分之间的关系(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2005:161)。韩礼德把衔接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种。一个语篇如果运用了体现衔接关系的手段(如照应、省略、替代、重复、连接等语法衔接手段或重申、搭配等词汇衔接手段),那么这个语篇就是有衔接现象的。连贯通常被视为抽象的心理现象,是无形的,是语篇整体意义的体现。一个语篇可以不用任何衔接手段,但一定要围绕某个特定的话题展开论述,而不应从一个话题跳到另一个话题,只有这样,语篇才可能具有连贯性。
3.1.2原诗的衔接系统分析
作为一个完整的语篇,诗作各行之间存在着语义关系,无疑是连贯的。诗作第一行一问一答,句中的两个“期”体现了词汇衔接之“重复”手段的运用,第二、四行的“巴山夜雨”形成词汇上的重复,这也是上述衔接手段的例证。另外,每行句子的主语都是隐形地蕴含在诗文中,并没有通过词汇形式加以表现。除此以外,原诗中没有运用别的衔接手段。
3.1.3译文的衔接系统分析
许渊冲通过运用词汇衔接手段和语法衔接手段,使译文成为一个既衔接又连贯的语篇。译文如下:
Written on a Rainy Night to My Wife in the North
You ask when I can return,but I do not know,
The pools in western hills with autumn rain o’flow.
When by our window can we trin the wicks again,
And talk about this endless,dreary night of rain.
在译文中,原诗的每一行都由一个小句体现。译文中最明显的衔接手段是人称的照应(Personal Reference)和省略,其中,第一句的“You”和两个“I”指的是诗人和他的夫人;第二句为了保持句子的完整性和合法化,用了一个无实义的形式主语“It”;第三句的“we”由第一句的“I”和“you”结合而得;在这里,第三、四行诗句本是一句话,但译者为了保持与原诗的一致性,将其拆分为两句话,它们共用引导这个特殊疑问句的短语“when can we”,也就是说第四句省略了这个引导短语。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译文中人称照应手段和省略手段的运用是非常明显的。
除了人称照应手段和省略手段的运用外,该译文还运用了连接衔接手段,如第一句用了连词“but”,将两个独立的分句连接起来;第四句运用了连词“and”,将两个独立的动词短语连接起来,清楚地表明了三、四小句之间的关系。
3.2逻辑—语义系统对比分析
本小节将主要讨论原诗及其英译本的逻辑—语义系统。因国内外学者对韩礼德功能语法之逻辑—语义系统的理论已论述颇多,在此将不再赘述。
3.2.1原诗的逻辑—语义系统分析
这首小诗可以看做是由两个小句复合体(clause complex)和一个独立的小句构成的,第一行诗构成一个独立的小句复合体;第二行诗是个独立的小句;第三、四行诗联合构成一个小句复合体。
诗的第一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可以拆分成问句“君问归期”和答句“未有期”,两小句之间的相互依赖情况(Interdependency)是“并列关系”(Parataxis),它们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是“扩展”(Expansion)中的“延展”(Extension),其中,答句“未有期”对问句“君问归期”的意义进行补充和添加。
诗的第二句“巴山夜雨涨秋池”写景,描写了当时诗人所处的环境,衬托了诗人对妻子如秋雨般连绵不断的思念之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该句构成一个独立的小句。
诗的第三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和第四句“却话巴山夜雨时“共同构成一个小句复合体,两小句之间也是“并列关系”,从内容上讲,第四个小句对第三个小句的内容有所添加,所以它们之间也构成“扩展”中的“延伸”逻辑—语义关系。
但是,诗人并没有运用明确的连接词来标明各个诗行之间的逻辑—语义系统的关系,而是让读者个人来体悟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说,该诗文体现了隐形的逻辑—语义关系。
3.2.2译文的逻辑-语义系统分析
译文基本遵从了原诗各行间的逻辑语义关系,与原诗不同的是,译者用明确的连接词将各个诗行间的关系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是因为英语是高度法治的语言,逻辑—语义关系不明确可能会导致句子不合乎语法规范。虽然这样做遵从了英语语言的语法规范,但是由于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语篇题材,这样做也有其弊端,如使英译本丧失了原诗的意境美,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和再创造空间也相应缩小。
通过以上对《夜雨寄北》及其英译本在衔接系统和逻辑—语义关系方面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英汉两种语言在语篇结构上的不同之处:英语语篇通过运用各种起到衔接作用的词汇衔接和语法衔接手段明确地标明各个语句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篇章结构更严谨、科学和理性,体现了英语语言形合的特点;而汉语语篇较少运用衔接手段,通常是各个分句直接组合,句间的逻辑—语义关系要靠读者个人体悟,体现了汉语语言意合的特点。这也说明英语是法治的语言,而汉语是人治的语言。
4.结语
本文从韩礼德功能语法的语篇纯理功能之衔接子系统和逻辑—语义子系统出发,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及其英译本进行了尝试性的对比分析。本文的分析表明:汉语原诗只运用了少量的衔接手段,而其对应的英译本则用人称的照应贯穿整个诗篇,另外还用了语法衔接手段,如连接词“and”等,这体现了汉语重意合而英语重形合的差异。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M].London:Arnold,1994.
[2]黄国文.对唐诗《寻隐者不遇》英译文的功能语篇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5).
[3]黄国文.汉英语篇对比研究的语言学尝试——对唐诗《芙蓉楼送辛渐》及其英译本的功能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2).
[4]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蒋玉婷.唐诗《静夜思》及其三种英译本的功能语篇对比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5).
[5]李珂.从中西思维方式的对比看英汉表达方式的差异[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5,(2).
[6]聂大海.汉英语言差异的哲学思维渊源[J].河南大学学报,2004,(1).
[7]刘宓庆.汉英对比研究的理论问题[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8]連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9]连淑能.论中西方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
[10]彭家玉,杨贤玉.英汉思维差异在语言上的反射[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1,(3).
[11]王娟.唐诗《春晓》及其英译的语篇功能分析[J].语文学刊,2006,(12).
[13]许渊冲译.唐诗三百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4]朱小美,张军.《送元二使安西》的汉英语篇纯理功能对比[J].国外外语教学,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