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篇结构的差异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sby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韩礼德的功能语法在语篇分析中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可应用性。本文从韩礼德功能语法之语篇功能入手,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一诗和它的英译本进行了尝试性的语篇结构对比研究。结果发现,英语语篇结构重形合,而汉语语篇结构重意合。
  关键词: 语篇结构 《夜雨寄北》 差异
  
  1. 引言
  诗歌作为一种短小精悍的语篇,无论从语言学、修辞学、音韵学还是美学的角度来看,都无愧为人类语言精华的完美载体。为弘扬中国古典文化,古诗的各种英译本已屡见不鲜。在国内,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出发,对古诗及其英译本进行语篇纯理功能对比分析的研究可谓方兴未艾(如黄国文,2002;朱小美、张军,2006;张秀娟,2006;蒋玉婷,2007等等)。但是,以上研究只是通过分析,概括总结了英汉语篇结构的差异,并未探究造成這些差异的深层原因。本文拟从韩礼德功能语法的语篇功能出发,以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及其英译本为例,对比分析英汉语篇结构的差异,并试图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探究形成这些差异的深层原因。
  2.李商隐的原诗简述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李商隐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短诗,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这首小诗写得明白如话,无华丽之辞藻,记事、写景、抒情直截了当;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了夫妻之间的恩爱,以及诗人对妻子无尽的思念。诗作前两句实写当前景,后两句虚写未来情。第一句“君问归期未有期”,有问有答,写出了“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第二句是诗人当时所在地的环境描写;第三、四句,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描写了未来团聚时的景象。短短四行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余味无穷。
  3.语篇纯理功能简述及文本分析
  韩礼德建构的功能语法是语篇分析的一个理论框架,是其功能语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语篇分析中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可应用性。语篇纯理功能是指研究人们在使用语言时如何把信息组织好,同时表明信息与其他信息之间关系的理论(Thompson,2000:19)。在语义层中,把语言成分组织成语篇的功能叫做语篇纯理功能。
  语篇纯理功能包括衔接系统、主位—述位系统、信息系统和逻辑—语义系统四个子系统。本文主要是探究英汉语篇在外在表现形式方面的差异,因此,将只运用语篇纯理功能的衔接系统和逻辑语义系统理论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及其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本文所选的英译本为许渊冲译)。
  3.1衔接系统对比分析
  3.1.1理论概说
  衔接和连贯都是语义概念。衔接指语篇中语言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或者说是语篇中一个成分和另一个与之可以相互解释的成分之间的关系(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2005:161)。韩礼德把衔接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种。一个语篇如果运用了体现衔接关系的手段(如照应、省略、替代、重复、连接等语法衔接手段或重申、搭配等词汇衔接手段),那么这个语篇就是有衔接现象的。连贯通常被视为抽象的心理现象,是无形的,是语篇整体意义的体现。一个语篇可以不用任何衔接手段,但一定要围绕某个特定的话题展开论述,而不应从一个话题跳到另一个话题,只有这样,语篇才可能具有连贯性。
  3.1.2原诗的衔接系统分析
  作为一个完整的语篇,诗作各行之间存在着语义关系,无疑是连贯的。诗作第一行一问一答,句中的两个“期”体现了词汇衔接之“重复”手段的运用,第二、四行的“巴山夜雨”形成词汇上的重复,这也是上述衔接手段的例证。另外,每行句子的主语都是隐形地蕴含在诗文中,并没有通过词汇形式加以表现。除此以外,原诗中没有运用别的衔接手段。
  3.1.3译文的衔接系统分析
  许渊冲通过运用词汇衔接手段和语法衔接手段,使译文成为一个既衔接又连贯的语篇。译文如下:
  Written on a Rainy Night to My Wife in the North
  You ask when I can return,but I do not know,
  The pools in western hills with autumn rain o’flow.
  When by our window can we trin the wicks again,
  And talk about this endless,dreary night of rain.
  在译文中,原诗的每一行都由一个小句体现。译文中最明显的衔接手段是人称的照应(Personal Reference)和省略,其中,第一句的“You”和两个“I”指的是诗人和他的夫人;第二句为了保持句子的完整性和合法化,用了一个无实义的形式主语“It”;第三句的“we”由第一句的“I”和“you”结合而得;在这里,第三、四行诗句本是一句话,但译者为了保持与原诗的一致性,将其拆分为两句话,它们共用引导这个特殊疑问句的短语“when can we”,也就是说第四句省略了这个引导短语。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译文中人称照应手段和省略手段的运用是非常明显的。
  除了人称照应手段和省略手段的运用外,该译文还运用了连接衔接手段,如第一句用了连词“but”,将两个独立的分句连接起来;第四句运用了连词“and”,将两个独立的动词短语连接起来,清楚地表明了三、四小句之间的关系。
  3.2逻辑—语义系统对比分析
  本小节将主要讨论原诗及其英译本的逻辑—语义系统。因国内外学者对韩礼德功能语法之逻辑—语义系统的理论已论述颇多,在此将不再赘述。
  3.2.1原诗的逻辑—语义系统分析
  这首小诗可以看做是由两个小句复合体(clause complex)和一个独立的小句构成的,第一行诗构成一个独立的小句复合体;第二行诗是个独立的小句;第三、四行诗联合构成一个小句复合体。
  诗的第一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可以拆分成问句“君问归期”和答句“未有期”,两小句之间的相互依赖情况(Interdependency)是“并列关系”(Parataxis),它们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是“扩展”(Expansion)中的“延展”(Extension),其中,答句“未有期”对问句“君问归期”的意义进行补充和添加。
  诗的第二句“巴山夜雨涨秋池”写景,描写了当时诗人所处的环境,衬托了诗人对妻子如秋雨般连绵不断的思念之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该句构成一个独立的小句。
  诗的第三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和第四句“却话巴山夜雨时“共同构成一个小句复合体,两小句之间也是“并列关系”,从内容上讲,第四个小句对第三个小句的内容有所添加,所以它们之间也构成“扩展”中的“延伸”逻辑—语义关系。
  但是,诗人并没有运用明确的连接词来标明各个诗行之间的逻辑—语义系统的关系,而是让读者个人来体悟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说,该诗文体现了隐形的逻辑—语义关系。
  3.2.2译文的逻辑-语义系统分析
  译文基本遵从了原诗各行间的逻辑语义关系,与原诗不同的是,译者用明确的连接词将各个诗行间的关系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是因为英语是高度法治的语言,逻辑—语义关系不明确可能会导致句子不合乎语法规范。虽然这样做遵从了英语语言的语法规范,但是由于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语篇题材,这样做也有其弊端,如使英译本丧失了原诗的意境美,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和再创造空间也相应缩小。
  通过以上对《夜雨寄北》及其英译本在衔接系统和逻辑—语义关系方面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英汉两种语言在语篇结构上的不同之处:英语语篇通过运用各种起到衔接作用的词汇衔接和语法衔接手段明确地标明各个语句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篇章结构更严谨、科学和理性,体现了英语语言形合的特点;而汉语语篇较少运用衔接手段,通常是各个分句直接组合,句间的逻辑—语义关系要靠读者个人体悟,体现了汉语语言意合的特点。这也说明英语是法治的语言,而汉语是人治的语言。
  4.结语
  本文从韩礼德功能语法的语篇纯理功能之衔接子系统和逻辑—语义子系统出发,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及其英译本进行了尝试性的对比分析。本文的分析表明:汉语原诗只运用了少量的衔接手段,而其对应的英译本则用人称的照应贯穿整个诗篇,另外还用了语法衔接手段,如连接词“and”等,这体现了汉语重意合而英语重形合的差异。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M].London:Arnold,1994.
  [2]黄国文.对唐诗《寻隐者不遇》英译文的功能语篇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5).
  [3]黄国文.汉英语篇对比研究的语言学尝试——对唐诗《芙蓉楼送辛渐》及其英译本的功能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2).
  [4]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蒋玉婷.唐诗《静夜思》及其三种英译本的功能语篇对比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5).
  [5]李珂.从中西思维方式的对比看英汉表达方式的差异[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5,(2).
  [6]聂大海.汉英语言差异的哲学思维渊源[J].河南大学学报,2004,(1).
  [7]刘宓庆.汉英对比研究的理论问题[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8]連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9]连淑能.论中西方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
  [10]彭家玉,杨贤玉.英汉思维差异在语言上的反射[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1,(3).
  [11]王娟.唐诗《春晓》及其英译的语篇功能分析[J].语文学刊,2006,(12).
  [13]许渊冲译.唐诗三百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4]朱小美,张军.《送元二使安西》的汉英语篇纯理功能对比[J].国外外语教学,2006,(3).
其他文献
摘 要: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人文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写作在内的多方面的能力。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但是许多学生自感作文无材料可写、无方法可循、无兴趣写作。老师要进行写作指导,提高写作质量,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 写作教学 现状分析 指导措施    作文是语文学科的半壁江山。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有明确的要
摘 要: 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是浙江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浙江省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又一新举措。湖州市教育局、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和全市八所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联手,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以自学考试为平台,以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为模式,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并且具备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文章针对湖州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师资队伍的现状,提出了贯彻
摘 要: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重视课堂教学细节,关注每一个学生,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现状 关注细节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摘 要: 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一过程使城乡结合部落的传统回族社区面临较大冲击。面对这样的冲击,社区居民如何适应,又如何在适应中保存其传统文化,是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本文在对呈贡县回回营社区调查的基础上,对城市化进程中回族文化的变迁与适应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回族社区 文化变迁 城市化  文化的不断变迁和适应是任何一个开放社会或社区所面临的必然选择。所有的文化
摘 要: 传统的作文评改方式全由教师代劳,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很不利于学生掌握写作的方法。学生互改作文能充分发挥学生写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因为学生在互改作文的过程中,他们可以深入思考,反复讨论,从而能逐渐明白为什么这样写好,那样写不好,慢慢摸索到作文的写作规律,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课堂效率。  关键词: 苏北 农村初中 作文批改 互批互改    作文批改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摘要: 班主任工作是“爱与责任”的工作,而职业学校班级管理工作的难度又对中职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一名中职班主任要用严格和博大的“爱”贯穿始终,引导并赏识每一名学生,使学生的身心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使班集体建设卓有成效,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  关键词: 职业教育 班主任工作 “严”和“爱”  中职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复杂、细致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关系到学生在学校学习、
摘 要: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一首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该诗叙及梦中游历,依次呈示梦中危景,梦中奇景,梦中所遇,因梦生意。同时,它也深深地刻着道家文化思想的印迹。最为明显的是《梦游天姥吟留别》对游仙诗“梦游”模式的传承,道家文化意象的运用,以及诗人李白对道教文化思想的阐发。  关键词: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道家文化  一、什么是道教?  道教是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至唐代成为国教,
摘 要: 皮皮鲁是中国当代“童话大王”郑渊洁笔下聪明爱玩、胆大逞能、极具“叛逆”精神的顽童;皮皮是瑞典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林格伦女士笔下邋里邋遢、力大如牛、天不怕地不怕,同时又善良真诚、热心助人的顽童。本文以两者为例,比较中西方童话中的顽童形象。  关键词: 皮皮鲁 皮皮 中西方童话 顽童形象    一  皮皮鲁是郑渊洁笔下最有名的顽童——心地善良、正义勇敢、淘气大胆、不爱学习
摘 要: 通过对现代前卫思潮及其艺术误区的审视,可以看出艺术是不能走极端的,艺术的意蕴与价值脱离不了审美性、创造性,艺术的意义与魅力离不开和谐的关系与尺度,应该将艺术的理性与非理性、自律性与他律性、自治论与他治论看成互补律,这样的艺术才能不片面、非狭隘,从而取得骄人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 现代前卫美术 传统审美理想 当代美术创作  在这个非主流能一夜之间成为主流的年代,保持独特
摘 要: 随着高等教育市场化、产业化和大众化趋势的发展,高校贫困生的规模日益扩大,就大多数高校而言,百分之二十的国家资助比例仍满足不了所有贫困生的需求,即便是被资助学生,部分在生活费、学费和住宿费等费用上仍存在缺口,他们的生活问题仍不可忽视。实践证明,绝大部分贫困生都天生具备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在学业上名列前茅、生活上勤俭自律、在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上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但仍存在心理、性格或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