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基本素质也有一定程度的提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学生的成长教育工作。对于当前社会而言培养优秀的人才有助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国家开始出台政策对教育工作进行一定的制约,针对未成年人的教育逐渐关注起来。学前教育针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的教育工作,一般是指儿童三岁到六岁之间,处于对周围事物好奇的阶段,学生的各项发育都处于初级阶段,对于这一类学生的教育应当适当融入德育教育,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针对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渗透进行分析讨论。
关键词:学前教育教学;德育;渗透;探析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以及人生都有一定的影响,学生在这一时期对于周围事物处于新鲜好奇的阶段,同样也是接受新鲜事物最快的时期,一般学前教育采用生动形象的教育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而对于学龄前儿童的德育教育工作渗透不能够仅仅依靠理论知识进行传授,应当结合实际的生活,通过生活中的细节潜移默化的让学生学习到德育知识,是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为今后的学习生活个工作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1 德育对学前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学生在幼儿时期也就是三岁到六岁这一段时间,是学生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的培养工作的基础阶段,这一时期接触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对学生今后的人生都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这一时期进行德育教育教学工作,有助于学生从小就有一个好的习惯,同时能够培养尊重他人和乐于助人等良好品德,在学期教育教学时融入德育教育,让学生能够以一个积极正面的心态面对今后的生活,所以参与相关教育的工作人员,应当对德育教育充分重视起来,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正面的生长环境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健康顺利发展。
2 德育在学前教育的渗透措施
2.1 加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对爱的感知能力。幼儿时期是身体快速发展的阶段,对于这一时期的学生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接触,学习到不同情感,并通过自己的吸收和理解表达出来,应当为这一时期的学生营造一个充满爱的学习环境,通过日常生活中老师与学生的交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学会情感的交流与表达,同样教育工作者通过与学生的沟通,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根据不同学生的特性采取相应的教育手段和交流方式。在学生的情感感知的培养上,可以通过同学之间的互动来让学生感知到周围的情感,例如在走路时可以让同学之间牵着手相互照顾,让学生感受到情感同时,也可以通过老师对学生的适当夸奖提高学生乐于助人的积极性,通过老师的夸奖、关心和尊重,让学生学习到相应的情感表达的方法,在今后的生活当中可以很好的应用,有助于营造一个健康轻松的课堂环境,这样学生在其中能够更好的学习,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并且通过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减少学生的陌生感,因为这一时期的学生一定时间远离家庭照顾,就会产生失落、孤独等不良情感,这样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健康发展,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之间成为朋友,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2.2 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应当通过日常的交流充分的了解每一个学生,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了解,掌握学生不同的心理环境特点,以及性格品质,对于部分学生已经出现一定成长问题的情况,应当适当反映给家长,通过老师与家长时间的共同努力,改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尤其是针对学生的不同的兴趣爱好,开展相应的培养工作,通过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促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充分调动起来,促进学生今后更好的学习和德智体美多方面的全面发展。
2.3 根据日常生活,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日常生活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日常生活教育其实就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实际情况,主要从情感教育入手,学会从日常生活中渗透德育,从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比如说:在盥洗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进行排队,遵守公共秩序,不能插队,洗完手要立刻关掉水龙头,这样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再比如说:在吃饭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做到“碗里干净、桌上干净、身上干净”,以此来让学生养成珍惜粮食的习惯,以便在以后吃饭的过程中都会记得教师所教的内容,潜移默化地认为只有这样做才能成为好孩子。同时,要让学生学会与同学以及教师打招呼,做一个彬彬有礼的学生。因此,当看到学生在有礼貌地跟同学打招呼时,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奖励与表扬,当看到学生出现争抢、推搡等现象时,教师定要及时地引导学生,告诉学生这样的做法不对,并询问为什么要这样做?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一点要注意措辞,要循循善诱,不能马上给予批评,只有让幼儿慢慢意识到自身错误,才可以避免其再发生此类的情况。另外,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多用奖励和表扬的方法来引导幼儿,要善于捕捉幼儿的闪光点,以此来巩固幼儿身上的好习惯,发扬其优点。比如说:有的幼儿会主动把玩具给其他小朋友玩,善于跟小朋友交流,教师要及时地表扬学生,让学生明白这样会得到教师的鼓励与支持。
2.4 学校和家庭共同把德育理念贯彻落实下去。俗话说,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幼儿很多的习惯都是在家庭中养成的,因此,家庭要特别重视幼儿的思想道德教育,要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如果单单只是靠家庭的力量不能够更好地保证思想道德教育可以有效地进行下去。因此,只有在学校和家庭共同配合下,才可以将幼儿的德育培养工作更好地开展下去,进而提高我国的幼儿德育教育质量。比如: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比如,可以安排幼儿在家里必须完成一项家务,以此来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独立完成任务的良好习惯。
结束语
结合以上叙述,了解到学生在幼儿时期是各方面的成长基础阶段,对于这一时期的教育工作,应当依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工作,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适当的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当中学习到德育知识,从而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以及生活习惯,培养学生尊重、乐于助人和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对于这一时期的学生的教育工作,对于参与相关教育的人员要求也就更多,要求教师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因为这一时期的学生对于周围事物非常好奇,很难长时间的坐在椅子上,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耐心的指导和教育,帮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今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焱.对我国学前教育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兼谈我国学前教育未来发展思路[J].教育发展研究,2009.
[2]田景正.基于生活哲学的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3]孙春荣.《幼儿园工作规程》颁发前后中国幼儿德育的比较[D].云南师范大学,2007.
[4]罗英智,李卓.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0.
关键词:学前教育教学;德育;渗透;探析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以及人生都有一定的影响,学生在这一时期对于周围事物处于新鲜好奇的阶段,同样也是接受新鲜事物最快的时期,一般学前教育采用生动形象的教育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而对于学龄前儿童的德育教育工作渗透不能够仅仅依靠理论知识进行传授,应当结合实际的生活,通过生活中的细节潜移默化的让学生学习到德育知识,是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为今后的学习生活个工作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1 德育对学前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学生在幼儿时期也就是三岁到六岁这一段时间,是学生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的培养工作的基础阶段,这一时期接触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对学生今后的人生都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这一时期进行德育教育教学工作,有助于学生从小就有一个好的习惯,同时能够培养尊重他人和乐于助人等良好品德,在学期教育教学时融入德育教育,让学生能够以一个积极正面的心态面对今后的生活,所以参与相关教育的工作人员,应当对德育教育充分重视起来,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正面的生长环境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健康顺利发展。
2 德育在学前教育的渗透措施
2.1 加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对爱的感知能力。幼儿时期是身体快速发展的阶段,对于这一时期的学生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接触,学习到不同情感,并通过自己的吸收和理解表达出来,应当为这一时期的学生营造一个充满爱的学习环境,通过日常生活中老师与学生的交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学会情感的交流与表达,同样教育工作者通过与学生的沟通,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根据不同学生的特性采取相应的教育手段和交流方式。在学生的情感感知的培养上,可以通过同学之间的互动来让学生感知到周围的情感,例如在走路时可以让同学之间牵着手相互照顾,让学生感受到情感同时,也可以通过老师对学生的适当夸奖提高学生乐于助人的积极性,通过老师的夸奖、关心和尊重,让学生学习到相应的情感表达的方法,在今后的生活当中可以很好的应用,有助于营造一个健康轻松的课堂环境,这样学生在其中能够更好的学习,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并且通过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减少学生的陌生感,因为这一时期的学生一定时间远离家庭照顾,就会产生失落、孤独等不良情感,这样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健康发展,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之间成为朋友,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2.2 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应当通过日常的交流充分的了解每一个学生,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了解,掌握学生不同的心理环境特点,以及性格品质,对于部分学生已经出现一定成长问题的情况,应当适当反映给家长,通过老师与家长时间的共同努力,改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尤其是针对学生的不同的兴趣爱好,开展相应的培养工作,通过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促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充分调动起来,促进学生今后更好的学习和德智体美多方面的全面发展。
2.3 根据日常生活,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日常生活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日常生活教育其实就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实际情况,主要从情感教育入手,学会从日常生活中渗透德育,从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比如说:在盥洗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进行排队,遵守公共秩序,不能插队,洗完手要立刻关掉水龙头,这样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再比如说:在吃饭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做到“碗里干净、桌上干净、身上干净”,以此来让学生养成珍惜粮食的习惯,以便在以后吃饭的过程中都会记得教师所教的内容,潜移默化地认为只有这样做才能成为好孩子。同时,要让学生学会与同学以及教师打招呼,做一个彬彬有礼的学生。因此,当看到学生在有礼貌地跟同学打招呼时,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奖励与表扬,当看到学生出现争抢、推搡等现象时,教师定要及时地引导学生,告诉学生这样的做法不对,并询问为什么要这样做?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一点要注意措辞,要循循善诱,不能马上给予批评,只有让幼儿慢慢意识到自身错误,才可以避免其再发生此类的情况。另外,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多用奖励和表扬的方法来引导幼儿,要善于捕捉幼儿的闪光点,以此来巩固幼儿身上的好习惯,发扬其优点。比如说:有的幼儿会主动把玩具给其他小朋友玩,善于跟小朋友交流,教师要及时地表扬学生,让学生明白这样会得到教师的鼓励与支持。
2.4 学校和家庭共同把德育理念贯彻落实下去。俗话说,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幼儿很多的习惯都是在家庭中养成的,因此,家庭要特别重视幼儿的思想道德教育,要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如果单单只是靠家庭的力量不能够更好地保证思想道德教育可以有效地进行下去。因此,只有在学校和家庭共同配合下,才可以将幼儿的德育培养工作更好地开展下去,进而提高我国的幼儿德育教育质量。比如: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比如,可以安排幼儿在家里必须完成一项家务,以此来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独立完成任务的良好习惯。
结束语
结合以上叙述,了解到学生在幼儿时期是各方面的成长基础阶段,对于这一时期的教育工作,应当依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工作,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适当的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当中学习到德育知识,从而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以及生活习惯,培养学生尊重、乐于助人和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对于这一时期的学生的教育工作,对于参与相关教育的人员要求也就更多,要求教师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因为这一时期的学生对于周围事物非常好奇,很难长时间的坐在椅子上,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耐心的指导和教育,帮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今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焱.对我国学前教育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兼谈我国学前教育未来发展思路[J].教育发展研究,2009.
[2]田景正.基于生活哲学的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3]孙春荣.《幼儿园工作规程》颁发前后中国幼儿德育的比较[D].云南师范大学,2007.
[4]罗英智,李卓.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