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维导图在习作教学中常常能发挥学习支架的作用,究其原因,妙在一个“导”字。立足习作准备,导在构思的生发点;关注习作过程,导在表达的着力点;重视习作修改,导在评价的落脚点。顺学而导,让学生获得我存在的姿态、我经历的动态和我发展的状态,这正是我们所追寻的习作教学的本真之境。
[关键词]思维导图;习作;本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 2020)13-0081-03
伴随思维可视化技术的日益成熟,思维导图在各大领域的应用愈加广泛。语文教学中,作文往往是高耗低效的“重灾区”。那么,如何在课堂中发挥思维导图的支架作用,推动习作教学回归“重教更重学”的本真状态呢?我们以记叙文中常见的想象类作文为例,谈谈具体的操作策略。
有这样一篇想象习作:早晨起来,丁丁向窗外一看,发现屋外神奇地出现了一座城堡。他跑到城堡前,听到里面传出了奇怪的声音。里面是谁?这时,城堡门吱吱呀呀地开了,丁丁走了进去……他会遇见谁,会发生什么事?
一、立足“素材力”,导在构思的生发点
想象习作是儿童喜闻乐见、颇感兴趣的一种写作题材。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如果不加指导,习作会陷入一个怪圈:学生的作文看似天马行空,实则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说到哪。这样的想象可说是“三无产品”:无起点、无根据、无变化。可见,把学生领上想象的正确路径,是想象类习作教学的第一要务。有教师这样展开“城堡里的故事”想象习作指导:
师:这一趟的故事之旅就要开始了,有请我们班的朗读高手,把我们带入这个神奇的故事。
(学生讲述)
师:听到这儿,你了解到故事的哪些信息?
生:故事发生在早晨,地点是在城堡。
生:主人公是丁丁。
师:这段话里已经有了一个人物——丁丁,那故事中除了丁丁还有别人吗?
生:有的。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因为城堡里有奇怪的声音。
师:嗯,你抓住了别人容易忽视的小细节。看来,要编好故事,这奇怪的声音是想象的出发点。你觉得这奇怪的声音是什么?
出示:
(学生回答:吼叫声、狂笑声、呼噜声、求救声、枪响声、刀剑声、滴答声、流水声……)
师:这声音可能是人自己发出的,也可能是某样事物发出的。请把你选择的声音记在纸上。
(学生记录)
师:不同声音,就有不同的人物;不同人物,就有不同的故事。你们看,由“奇怪的声音”想开去,我们的想象就有了根据。那么,丁丁循着声音走进城堡,会看见这是谁发出的声音呢?又发生了什么事情?请你结合脑图,围绕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静下心来大胆地想一想。
出示:
习作构思是一种抽象思维、整体思维、高阶思维,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渗透在日常教学,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反复训练获得能力提升。本环节中,执教者引导学生梳理故事开头所蕴藏的信息,明确时间、地点、人物这些基本写作要素。接着,出示聚焦“奇怪声音”的思维导图.意在说明“声音”是故事的“引线”,可以引发精彩的情节。导图的发散式展现,激起了学生展开诸多猜测的兴趣。最后,从“奇怪的声音”生发出去,通过串联式导图,层层推进,引领学生继续想象故事中的其余人物及后续事件。而事件的想象,又要注意起因、经过、结果三要素间的联系。这样一來,想象既有了起点和依据,也有了层次和条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在思维导图指引下的言语实践中得到了协同发展。
对学生而言,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准确解读,打开思路,是举足轻重的习作“素材力”。立足习作准备,“思维导图”导在构思的生发点,可以为提高学生的“素材力”引路。
二、关注“表达力”,导在写作的着力点
在想象类习作中,学生光有想象的金点子是不够的,还要有表达的巧心思。对执教者来说,磨破嘴皮子,不如做出真样子。教学中,教师常会拿出自己创编的精彩故事来范例引路。可如若处置不当,就会导致作文“千篇一律”的窘境。事实上,学生的表达能力是一脉丰盈的“泉源”,只有找准“泉眼”,借助工具重锤深凿,才能文思如泉涌。
师:刚才几位同学中,谁的故事情节最有意思?
生:好像都不太有趣。
师:你是说,这样的情节听得不过瘾喽。
生:不过瘾!
师:想让情节吸引人,是有好方法的。看一看,这幅脑图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出示:
生:这是不是说要一波三折?
师:没错,故事的经过要有起伏,有波折,才更加引人入胜。老师用上了一波三折的方法编了个故事,想听吗?
生:想!
(屏幕投影,教师讲述)
师:还记得故事的经过是怎样的吗?谁来说说第一个波折。
生:丁丁遇上了老鹰,老鹰飞得高,想帮丁丁越过火海。但丁丁太重了,老鹰飞不起来。
师:假如让你来想象,你想请谁来帮忙呢?
(学生回答:龙王爷、长鼻象、仙鹤……)
师:哦,情节的一波三折可能是因为出现了不同的角色。那,第二个波折呢?
生:丁丁发现一把芭蕉扇,朝那片火海猛力扇去。可是火却越烧越旺了。
师:芭蕉扇可是个好宝贝,你会想到用上什么法宝来灭火?
(学生回答:避火珠、玉净瓶、宝葫芦……)
师:看来,情节的一波三折可能是因为使用了不同的道具、法宝。谁记得第三次波折。
生:就在这时,一群土拔鼠从洞穴里跑了出来!丁丁两眼放光,他想到了办法。丁丁请热情的土拔鼠帮忙挖地下通道。丁丁终于越过火海,救出了被困的公主。 师:最后,丁丁靠自己的智慧,通过挖通地道,救出了公主。你会帮丁丁想出什么更巧妙的办法呢?
(学生回答:用釜底抽薪的办法、用高科技的防火服……)
师:瞧,情节的一波三折也可能是因为想出了巧妙的办法。看来,用上“一波三折”巧想象,故事就更有趣了!在你的故事中,又会有怎样的波折呢?
谈永康老师提出过这样的观点:作文力的培养,既要遵循作文的规律,也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片段中,执教者把例文用出了趣味,用出了效果。凭借的,一是对学情的把握,挑选了适切的指导时机,二是对难点的突破,采用了恰切的教学方式。例文后置,在学生自主创编故事以后才出示,有效避免了作文的同质化倾向,起到“点石成金”的奇效。同时,执教者立足于思维导图,将导图与例文有机融合,习作知识显得立体可感,范例引路变得切实有效。学生为把自己故事的情节丰富起来,从思维导图中获得启发:让“经过”在波折中多走几个来回。故事最讲究“悬念”“波折”,而这恰恰是学生难以立刻掌握的表达技巧。所以,新启发又带来新疑问:如何创造这些“波折”呢?此时,教师的“下水文”以故事讲述的形式呈现,顺利化解了难题——先参照思维导图,发现故事波折;再触发相似联想,创编趣味情节。在经历“听、想、说”的“三部曲”之后,学生收获到的,是具象化的习作方法和经验性的表达能力。横向打通,举一反三,正是思维导图的教学价值所在。
对学生而言,在科学选材的基础上,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是弥足珍贵的习作“表达力”。关注习作过程,“思维导图”导在写作的着力点,可以为提高学生的“表达力”领航。
三、重视“修改力”,导在评价的落脚点
想象作文“城堡里的故事”,需要用“一波三折”的手法来丰富情节、有序表述。这,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是需要着力突破的教学难点,也是需要通盘把握的教学重点。但,即便教师有着循序渐进的作前指导,学生也未必就能立刻得之于心。那么,在评改中再次回扣重点就显得尤为必要。
师:刚才,同学们纷纷用上“一波三折”来编写故事的经过。谁愿意分享你的故事。
(投影作文,学生讲述)
师:能根据思维导图,选择一个方面来评价评价这位同学的“一波三折”吗?
出示:
生:他的三次波折很完整,也很连贯。但是,每次丁丁都是碰到了凶猛的动物,狮子、老虎和狗熊,感觉有点像,不太有趣。
师:是啊,每个波折要是都有点小意外,有点小不同,那么就更吸引人啦。你能帮他把后两个波折改一改吗?
……
师:还有谁也愿意来讲讲自己的故事?
(投影作文,学生讲述)
生:這位同学的故事里,三个波折每个都不一样,非常有趣。
生:我有不同意见,我认为每次丁丁遇到新的难题都很突然。
师:你是说,段落与段落之间缺少了——
生:缺少了过渡,看起来不太连贯。
师:那我们就来想想,段落之间加上怎样的过渡句更合适呢?
思维导图式的评价量表可以推动整篇习作的完整评改,当然也能让某一习作要求的落实更加精准。“一课一得”是令习作教学走向本真境界的务实态度。本环节,执教者在继续难点上做足文章,将学生的视线又一次聚焦于“一波三折”,学生只写经过,只评经过。思维导图衍生出“完整”“连贯”“趣味”“变化”这四个评判维度,使得学生在思考、评价、改进、比较中,加深了对情节波折的认识。限时作文,即时评改,让“一波三折”这一写作手法真正植根于学生的习作经验,并最终内化为他们自身的写作能力。以思维导图为依托,通过本真的习作评改,学生的写作能力被带人“更上一层楼”的新境界。
对学生而言,在初步写作的基础上,以评促改,以改促写,是不可或缺的习作”修改力”。重视习作修改,“思维导图”导在评价的落脚点,可以为提高学生的本真“修改力”导向。
的确,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在教学活动中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海德格尔认为:教学从本质上看,就是‘让学’的过程。“双主体”教育观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可见,日常习作教学中,如能恰到好处地在学生学习的关键点上引入思维导图,对教师而言有了让学的“抓手”,对学生而言有了习作的“助手”。导图的适时出现,教师的适度隐身,让学生真正获得我存在的姿态、我经历的动态和我发展的状态,这不正是我们所不懈追寻的习作教学的本真之境吗?
(责编 韦淑红)
[关键词]思维导图;习作;本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 2020)13-0081-03
伴随思维可视化技术的日益成熟,思维导图在各大领域的应用愈加广泛。语文教学中,作文往往是高耗低效的“重灾区”。那么,如何在课堂中发挥思维导图的支架作用,推动习作教学回归“重教更重学”的本真状态呢?我们以记叙文中常见的想象类作文为例,谈谈具体的操作策略。
有这样一篇想象习作:早晨起来,丁丁向窗外一看,发现屋外神奇地出现了一座城堡。他跑到城堡前,听到里面传出了奇怪的声音。里面是谁?这时,城堡门吱吱呀呀地开了,丁丁走了进去……他会遇见谁,会发生什么事?
一、立足“素材力”,导在构思的生发点
想象习作是儿童喜闻乐见、颇感兴趣的一种写作题材。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如果不加指导,习作会陷入一个怪圈:学生的作文看似天马行空,实则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说到哪。这样的想象可说是“三无产品”:无起点、无根据、无变化。可见,把学生领上想象的正确路径,是想象类习作教学的第一要务。有教师这样展开“城堡里的故事”想象习作指导:
师:这一趟的故事之旅就要开始了,有请我们班的朗读高手,把我们带入这个神奇的故事。
(学生讲述)
师:听到这儿,你了解到故事的哪些信息?
生:故事发生在早晨,地点是在城堡。
生:主人公是丁丁。
师:这段话里已经有了一个人物——丁丁,那故事中除了丁丁还有别人吗?
生:有的。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因为城堡里有奇怪的声音。
师:嗯,你抓住了别人容易忽视的小细节。看来,要编好故事,这奇怪的声音是想象的出发点。你觉得这奇怪的声音是什么?
出示:
(学生回答:吼叫声、狂笑声、呼噜声、求救声、枪响声、刀剑声、滴答声、流水声……)
师:这声音可能是人自己发出的,也可能是某样事物发出的。请把你选择的声音记在纸上。
(学生记录)
师:不同声音,就有不同的人物;不同人物,就有不同的故事。你们看,由“奇怪的声音”想开去,我们的想象就有了根据。那么,丁丁循着声音走进城堡,会看见这是谁发出的声音呢?又发生了什么事情?请你结合脑图,围绕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静下心来大胆地想一想。
出示:
习作构思是一种抽象思维、整体思维、高阶思维,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渗透在日常教学,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反复训练获得能力提升。本环节中,执教者引导学生梳理故事开头所蕴藏的信息,明确时间、地点、人物这些基本写作要素。接着,出示聚焦“奇怪声音”的思维导图.意在说明“声音”是故事的“引线”,可以引发精彩的情节。导图的发散式展现,激起了学生展开诸多猜测的兴趣。最后,从“奇怪的声音”生发出去,通过串联式导图,层层推进,引领学生继续想象故事中的其余人物及后续事件。而事件的想象,又要注意起因、经过、结果三要素间的联系。这样一來,想象既有了起点和依据,也有了层次和条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在思维导图指引下的言语实践中得到了协同发展。
对学生而言,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准确解读,打开思路,是举足轻重的习作“素材力”。立足习作准备,“思维导图”导在构思的生发点,可以为提高学生的“素材力”引路。
二、关注“表达力”,导在写作的着力点
在想象类习作中,学生光有想象的金点子是不够的,还要有表达的巧心思。对执教者来说,磨破嘴皮子,不如做出真样子。教学中,教师常会拿出自己创编的精彩故事来范例引路。可如若处置不当,就会导致作文“千篇一律”的窘境。事实上,学生的表达能力是一脉丰盈的“泉源”,只有找准“泉眼”,借助工具重锤深凿,才能文思如泉涌。
师:刚才几位同学中,谁的故事情节最有意思?
生:好像都不太有趣。
师:你是说,这样的情节听得不过瘾喽。
生:不过瘾!
师:想让情节吸引人,是有好方法的。看一看,这幅脑图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出示:
生:这是不是说要一波三折?
师:没错,故事的经过要有起伏,有波折,才更加引人入胜。老师用上了一波三折的方法编了个故事,想听吗?
生:想!
(屏幕投影,教师讲述)
师:还记得故事的经过是怎样的吗?谁来说说第一个波折。
生:丁丁遇上了老鹰,老鹰飞得高,想帮丁丁越过火海。但丁丁太重了,老鹰飞不起来。
师:假如让你来想象,你想请谁来帮忙呢?
(学生回答:龙王爷、长鼻象、仙鹤……)
师:哦,情节的一波三折可能是因为出现了不同的角色。那,第二个波折呢?
生:丁丁发现一把芭蕉扇,朝那片火海猛力扇去。可是火却越烧越旺了。
师:芭蕉扇可是个好宝贝,你会想到用上什么法宝来灭火?
(学生回答:避火珠、玉净瓶、宝葫芦……)
师:看来,情节的一波三折可能是因为使用了不同的道具、法宝。谁记得第三次波折。
生:就在这时,一群土拔鼠从洞穴里跑了出来!丁丁两眼放光,他想到了办法。丁丁请热情的土拔鼠帮忙挖地下通道。丁丁终于越过火海,救出了被困的公主。 师:最后,丁丁靠自己的智慧,通过挖通地道,救出了公主。你会帮丁丁想出什么更巧妙的办法呢?
(学生回答:用釜底抽薪的办法、用高科技的防火服……)
师:瞧,情节的一波三折也可能是因为想出了巧妙的办法。看来,用上“一波三折”巧想象,故事就更有趣了!在你的故事中,又会有怎样的波折呢?
谈永康老师提出过这样的观点:作文力的培养,既要遵循作文的规律,也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片段中,执教者把例文用出了趣味,用出了效果。凭借的,一是对学情的把握,挑选了适切的指导时机,二是对难点的突破,采用了恰切的教学方式。例文后置,在学生自主创编故事以后才出示,有效避免了作文的同质化倾向,起到“点石成金”的奇效。同时,执教者立足于思维导图,将导图与例文有机融合,习作知识显得立体可感,范例引路变得切实有效。学生为把自己故事的情节丰富起来,从思维导图中获得启发:让“经过”在波折中多走几个来回。故事最讲究“悬念”“波折”,而这恰恰是学生难以立刻掌握的表达技巧。所以,新启发又带来新疑问:如何创造这些“波折”呢?此时,教师的“下水文”以故事讲述的形式呈现,顺利化解了难题——先参照思维导图,发现故事波折;再触发相似联想,创编趣味情节。在经历“听、想、说”的“三部曲”之后,学生收获到的,是具象化的习作方法和经验性的表达能力。横向打通,举一反三,正是思维导图的教学价值所在。
对学生而言,在科学选材的基础上,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是弥足珍贵的习作“表达力”。关注习作过程,“思维导图”导在写作的着力点,可以为提高学生的“表达力”领航。
三、重视“修改力”,导在评价的落脚点
想象作文“城堡里的故事”,需要用“一波三折”的手法来丰富情节、有序表述。这,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是需要着力突破的教学难点,也是需要通盘把握的教学重点。但,即便教师有着循序渐进的作前指导,学生也未必就能立刻得之于心。那么,在评改中再次回扣重点就显得尤为必要。
师:刚才,同学们纷纷用上“一波三折”来编写故事的经过。谁愿意分享你的故事。
(投影作文,学生讲述)
师:能根据思维导图,选择一个方面来评价评价这位同学的“一波三折”吗?
出示:
生:他的三次波折很完整,也很连贯。但是,每次丁丁都是碰到了凶猛的动物,狮子、老虎和狗熊,感觉有点像,不太有趣。
师:是啊,每个波折要是都有点小意外,有点小不同,那么就更吸引人啦。你能帮他把后两个波折改一改吗?
……
师:还有谁也愿意来讲讲自己的故事?
(投影作文,学生讲述)
生:這位同学的故事里,三个波折每个都不一样,非常有趣。
生:我有不同意见,我认为每次丁丁遇到新的难题都很突然。
师:你是说,段落与段落之间缺少了——
生:缺少了过渡,看起来不太连贯。
师:那我们就来想想,段落之间加上怎样的过渡句更合适呢?
思维导图式的评价量表可以推动整篇习作的完整评改,当然也能让某一习作要求的落实更加精准。“一课一得”是令习作教学走向本真境界的务实态度。本环节,执教者在继续难点上做足文章,将学生的视线又一次聚焦于“一波三折”,学生只写经过,只评经过。思维导图衍生出“完整”“连贯”“趣味”“变化”这四个评判维度,使得学生在思考、评价、改进、比较中,加深了对情节波折的认识。限时作文,即时评改,让“一波三折”这一写作手法真正植根于学生的习作经验,并最终内化为他们自身的写作能力。以思维导图为依托,通过本真的习作评改,学生的写作能力被带人“更上一层楼”的新境界。
对学生而言,在初步写作的基础上,以评促改,以改促写,是不可或缺的习作”修改力”。重视习作修改,“思维导图”导在评价的落脚点,可以为提高学生的本真“修改力”导向。
的确,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在教学活动中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海德格尔认为:教学从本质上看,就是‘让学’的过程。“双主体”教育观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可见,日常习作教学中,如能恰到好处地在学生学习的关键点上引入思维导图,对教师而言有了让学的“抓手”,对学生而言有了习作的“助手”。导图的适时出现,教师的适度隐身,让学生真正获得我存在的姿态、我经历的动态和我发展的状态,这不正是我们所不懈追寻的习作教学的本真之境吗?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