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类发展越文明,以人为本的意识就越浓厚。学校是体现以人为本的重要场所,也是坚守意识形态领域的主阵地。结合新疆的特殊区情,做好人文关怀工作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果的关键方法,也是实现新疆各民族团结稳定、共创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德育;人文关怀;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德育的全过程应该尊重学生的精神诉求,关心每位学生的前途命运,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注重人文关怀是德育的必然要求,所以必须加强德育的情感投入,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一、德育中人文关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提高素质,发掘潜能,体现价值,最终实现中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在十七大以后,我们在人文关怀工作中已经取得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就目前而言,新疆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人文关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文关怀存在眼高手低
目前所有中学都有严谨规范的管理风格,其前提必须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文件精神,但是德育的人文关怀大多只停留在纸上谈兵。
1.形式主义较突出
《意见》在“扎实推进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课外生活,举行各种形式的公益性活动。但在访谈中了解到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存在明显的形式主义倾向,只是完任务,并没有达到实际效果,大部分学生反映学校组织的公益活动“偶尔参加”,说明学校组织公益活动并没有动员更多的学生去参与,只是留有形式。
2.轻视人文关怀的效果
德育中人文关怀重视其实施过程,而忽视了实际的效果。面对升学压力,德育往往只限于课堂的思品课程,或是机械的增加进几次形式化、程序化的校园活动。“只有在学生以同情和尊重之情关注别人的思想感情并受到刺激时”,[1]这样才达到了的德育的人文关怀的效果。
(二)学生的个性发展得不到重视
“人性的种子只有在富有人性的环境里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而在非人性的环境里孕育的一定是非人性的东西。”[2]在中学区分人性与非人性的标准是教师是否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否满足学生的精神诉求。现在,学校与家长联合起来对学生施加压力,一味追求高分数,缺少了“个性关爱“的人情味。就像弹簧一样,过度的对它施加拉力或压力,它的性能就被摧毁。附属中学仍存在这种现象的痕迹,大部分学生认为老师更注重“成绩”,这种“重知识轻兴趣”的现象在毕业班的学生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三)师生交流方式单一
随着网络技术的丰富与完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发方便,QQ、微信、微博等新媒介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搭建了平台,但是很多老师生怕学生打扰,都不愿为学生留联系方式,学生仍然只能去办公室与老师谈心,这种单一的交流方式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德育中人文关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认真审视目前德育中人文关怀存在的问题,我们无法乐观面对。人文关怀已经变为德育工作的难点和关键点,造成人文关怀低靡的原因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德育教育取向功利性
社会上的歪风邪气正在逐步蔓延到学校,使教师传授和学生学习都蒙上了很浓的功利色彩。在如此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各种人性冷漠、人文缺失的现象层出不穷,“大多数老师把德育知识化、应试化,把德育变为纯粹得到知识来迎接考试。”[3]思品课程始终就逃不出“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的怪圈,这种生硬僵化又极富有功利色彩的课程很难让学生感兴趣,势必影响德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二)德育教师的自身素质良莠不齐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教师行业的风范,而学校只要求教师“学高”,忽视了教师的“德高”。目前,大部分老师在上课过程基本能以身作则的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但仍然存在封建传统的“棍棒教育”的落后观念,缺少对学生的心里激励机制,不能有效引导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由于新疆很多学校都是民汉合校,德育民汉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德育效果相应的会受其制约。
(三)学生自身缺乏主体意识
在授课中应该遵循“老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基本的原则,而实际现实中,学生认为上思品课是老师的“独角戏”,是关于国家的大事。教师只能揣摩和推测学生的心声和想法,教师也很难了解到所教内容能否被学生接受和认同。
三、解决德育中人文关怀存在问题的对策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文关怀而不是教化,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只有融入人文关怀,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显示出人性的光辉,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新疆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从小受到家庭环境、地域特色、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的因素的影响,大都具有自我个性强,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强等特点,但也存在团队合作欠缺,理想信念淡薄,宗教信仰惑等问题。所以要创造性的扎实开展德育中的人文关怀工作,探索和创新中学德育中人文关怀的对策,为提高新疆中学生综合能力提供参考。
(一)创新德育理念,转变德育方式
中学的德育中的人文关怀最基本的理念和追求是发现学生的爱心,酝酿学生的善心,塑造学生的良心,让学生的人性不断丰富饱满,从严格管理中学生到关心学生的切身利益和实际需要,使所有的德育活动变为人文关怀的教育。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以学生为核心,让学生从情感深处体验,使整个德育过程充满愉悦和轻松的享受,摒弃传统的“教化”。尊重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丰富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出生背景、兴趣爱好、身体素质、心理状况等等。正真做到德育教育生活化、高效化、实际化。
(二)提高教师素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每位学生都有他独特的性格倾向,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扮演主要角色,培养学生的责任,在整个德育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平等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对他们的精神状态进行观察和评估,根据他们的状态做出相应的调整,创新德育中人文关怀教育方式。教师用关心服务的实际行动来感染学生,加深他们对德育人文关怀的理解和认识,让他们的思想逐步走向进步和成熟。在民汉合校的情况下,教师要结合新疆多民族的实际情况,使德育工作融入到他们的个体差异,充分体现新疆人文关怀的原则,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习惯,满足其合理需求,关注他们的精神成长,实现和谐校园。
(三)加强关心服务,解决心理困惑
心理健康是衡量学生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然而心理健康问体往往被忽视。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解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在德育课中专门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积极发挥德育工作的优势,通过德育工作者的积极引导,家人、朋友、同学的理解和关心,心理卫生的广泛宣传,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学会释放压力,缓解矛盾,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侯晶晶.关怀德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13页.
[2]吕朝龑.教育伦理微探[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第64页.
[3]朱晓留.中学德育中人文关怀缺失[J].考试周刊,2010(38).
[4]黄正泉,王建.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之魂[J].现代大学教育2007(03).
关键词:德育;人文关怀;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德育的全过程应该尊重学生的精神诉求,关心每位学生的前途命运,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注重人文关怀是德育的必然要求,所以必须加强德育的情感投入,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一、德育中人文关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提高素质,发掘潜能,体现价值,最终实现中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在十七大以后,我们在人文关怀工作中已经取得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就目前而言,新疆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人文关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文关怀存在眼高手低
目前所有中学都有严谨规范的管理风格,其前提必须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文件精神,但是德育的人文关怀大多只停留在纸上谈兵。
1.形式主义较突出
《意见》在“扎实推进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课外生活,举行各种形式的公益性活动。但在访谈中了解到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存在明显的形式主义倾向,只是完任务,并没有达到实际效果,大部分学生反映学校组织的公益活动“偶尔参加”,说明学校组织公益活动并没有动员更多的学生去参与,只是留有形式。
2.轻视人文关怀的效果
德育中人文关怀重视其实施过程,而忽视了实际的效果。面对升学压力,德育往往只限于课堂的思品课程,或是机械的增加进几次形式化、程序化的校园活动。“只有在学生以同情和尊重之情关注别人的思想感情并受到刺激时”,[1]这样才达到了的德育的人文关怀的效果。
(二)学生的个性发展得不到重视
“人性的种子只有在富有人性的环境里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而在非人性的环境里孕育的一定是非人性的东西。”[2]在中学区分人性与非人性的标准是教师是否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否满足学生的精神诉求。现在,学校与家长联合起来对学生施加压力,一味追求高分数,缺少了“个性关爱“的人情味。就像弹簧一样,过度的对它施加拉力或压力,它的性能就被摧毁。附属中学仍存在这种现象的痕迹,大部分学生认为老师更注重“成绩”,这种“重知识轻兴趣”的现象在毕业班的学生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三)师生交流方式单一
随着网络技术的丰富与完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发方便,QQ、微信、微博等新媒介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搭建了平台,但是很多老师生怕学生打扰,都不愿为学生留联系方式,学生仍然只能去办公室与老师谈心,这种单一的交流方式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德育中人文关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认真审视目前德育中人文关怀存在的问题,我们无法乐观面对。人文关怀已经变为德育工作的难点和关键点,造成人文关怀低靡的原因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德育教育取向功利性
社会上的歪风邪气正在逐步蔓延到学校,使教师传授和学生学习都蒙上了很浓的功利色彩。在如此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各种人性冷漠、人文缺失的现象层出不穷,“大多数老师把德育知识化、应试化,把德育变为纯粹得到知识来迎接考试。”[3]思品课程始终就逃不出“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的怪圈,这种生硬僵化又极富有功利色彩的课程很难让学生感兴趣,势必影响德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二)德育教师的自身素质良莠不齐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教师行业的风范,而学校只要求教师“学高”,忽视了教师的“德高”。目前,大部分老师在上课过程基本能以身作则的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但仍然存在封建传统的“棍棒教育”的落后观念,缺少对学生的心里激励机制,不能有效引导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由于新疆很多学校都是民汉合校,德育民汉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德育效果相应的会受其制约。
(三)学生自身缺乏主体意识
在授课中应该遵循“老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基本的原则,而实际现实中,学生认为上思品课是老师的“独角戏”,是关于国家的大事。教师只能揣摩和推测学生的心声和想法,教师也很难了解到所教内容能否被学生接受和认同。
三、解决德育中人文关怀存在问题的对策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文关怀而不是教化,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只有融入人文关怀,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显示出人性的光辉,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新疆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从小受到家庭环境、地域特色、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的因素的影响,大都具有自我个性强,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强等特点,但也存在团队合作欠缺,理想信念淡薄,宗教信仰惑等问题。所以要创造性的扎实开展德育中的人文关怀工作,探索和创新中学德育中人文关怀的对策,为提高新疆中学生综合能力提供参考。
(一)创新德育理念,转变德育方式
中学的德育中的人文关怀最基本的理念和追求是发现学生的爱心,酝酿学生的善心,塑造学生的良心,让学生的人性不断丰富饱满,从严格管理中学生到关心学生的切身利益和实际需要,使所有的德育活动变为人文关怀的教育。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以学生为核心,让学生从情感深处体验,使整个德育过程充满愉悦和轻松的享受,摒弃传统的“教化”。尊重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丰富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出生背景、兴趣爱好、身体素质、心理状况等等。正真做到德育教育生活化、高效化、实际化。
(二)提高教师素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每位学生都有他独特的性格倾向,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扮演主要角色,培养学生的责任,在整个德育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平等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对他们的精神状态进行观察和评估,根据他们的状态做出相应的调整,创新德育中人文关怀教育方式。教师用关心服务的实际行动来感染学生,加深他们对德育人文关怀的理解和认识,让他们的思想逐步走向进步和成熟。在民汉合校的情况下,教师要结合新疆多民族的实际情况,使德育工作融入到他们的个体差异,充分体现新疆人文关怀的原则,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习惯,满足其合理需求,关注他们的精神成长,实现和谐校园。
(三)加强关心服务,解决心理困惑
心理健康是衡量学生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然而心理健康问体往往被忽视。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解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在德育课中专门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积极发挥德育工作的优势,通过德育工作者的积极引导,家人、朋友、同学的理解和关心,心理卫生的广泛宣传,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学会释放压力,缓解矛盾,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侯晶晶.关怀德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13页.
[2]吕朝龑.教育伦理微探[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第64页.
[3]朱晓留.中学德育中人文关怀缺失[J].考试周刊,2010(38).
[4]黄正泉,王建.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之魂[J].现代大学教育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