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一个以创造、创新、创业为特征的世纪,知识经济将占据主导地位。随着世界经济、科技竞争的日益激烈,人才竞争首当其冲。时下社会所需要的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型人才,而是知识+能力+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其主要特征就是富有创造性,能迅速适应复杂变化的环境和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并能利用其创造成果推动社会发展。新的社会环境下,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形势,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在竞争与发展的大潮中,我国的高等教育应以“三创教育”(即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理念为指导,把培养具有“三创”精神和“三创”能力的人作为新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创教育”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三创教育”是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有机统一,创造、创新和创业是一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从内涵来说,创造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作出新东西、取得新成绩的一切思想和作为,强调的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发生过程;创新的含义是“改良”“革新”,强调在原有知识、技术和技巧的基础上有所前进,有所发现,有所突破,体现的是对现有事物的更新和改造,是一个从有到优的过程;创业是指创办和开创某种事业,强调的是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利用现有条件,开创新局面,辟出新天地,是从优到用的过程。由此可见,只有“创业”才能使创造和创新的成果发挥实效,落到实处。创造、创新、创业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给予认识主体一种“新”的感觉,都含有“创”的成分,但“创”的程度、形态、阶段却不同,创造强调“原创性”,创新在于“再创性”“推陈出新”,而创业则强调把创造与创新的东西转换为现实,是将头脑中的思想、创意、想法变成现实中事业的系统性的过程。
“三创教育”理念是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提出来的,它主要强调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应该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向,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培养出能够参与社会竞争,具有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突出教学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如何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培养“三创”人才
“三创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为目的,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的教育。落实和推进“三创教育”不仅仅是教育理念或教育观念的更新问题,更重要的是在于实践。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而培养人的过程不仅需要有高水平的教师,良好的教学环境,更需要学生个体的积极参与。因此一方面要在课堂上改变单一的“传授知识—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积极运用启发式、研讨式和参与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其学习兴趣,刺激其智力觉醒;另一方面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感知体验,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为了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培养“二三创”人才,我们认为应采取如下具体措施:
1、将课程设计与实习结合起来
例如,我校的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学完模电课后要进行电子工艺实习,而在数电课后要做电子电路的课程设计。电子工艺实习一般是直接从电子厂家成套邮购收音机、复读机的散件。在指导教师讲解后安排学生按照原理图进行组装,实习过程中学生只能增加对器件的认识,提高焊接技巧。由于学生的积极性不高,缺乏创造性想象,所以其能力得不到培养。而在数电课程设计时,学生完成教师规定的设计任务后,由于没有付诸实践,设计的电路能否工作无从检验,付出的努力得不到肯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样也不高。所以在安排教学计划时完全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选择一些难度适中的基本电路让学生自己进行设计,方案上交指导教师审核、修改,然后提供必要的器件来动手完成所设计的电路。这样既使学生的兴趣增加,又培养和锻炼了其设计和动手能力。另外,学生学完《发电厂电气设备》等课程后有发电厂、变电所电气部分的课程设计。在电厂实习前可将设计任务下达给学生并要求作出初步设计方案。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现场调研,发现方案中的不足,通过技术人员和教师指导后,改进并完善设计方案。这样,既巩固和深化了课程的理论内容,也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工程问题的能力和设计能力,使学生的创造潜力得到充分挖掘。
2、要鼓励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业能力
为了鼓励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业能力,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活动,并肯定学生在课外的投入。由于准备各种竞赛需要占用学生大量的业余时间,对学生在国家级、省级、校级各类竞赛中取得优秀成绩,或者取得发明、专利,或者发表优秀论文、优秀设计以及取得其他突出成果者,经专家评定,可以授予相应的创新学分,免修相应的选修课程。学校应适当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开创新的事业。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创造、创新、创业的精神和勇气,鼓励学生按照个性发展;其次广泛开展创造教育,提高学生的创造技能;而且还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大的自我发展、自我创造空间。此外,还应创造条件,逐步推行“专业改选制”。新生入学的头两年按系组织安排的基础课程学习,不分专业。大三时,根据前两年的学习成绩,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学生按照一定的条件,经过一定的程序改选自己所感兴趣的专业,甚至是非本系的专业。
3、改善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中减少一般的验证性实验的数量,多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对于部分实验,可以先设计出具体电路,然后再由学生亲自动手实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想象,培养其用已知的知识创造性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其通过已知科学知识或理论去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获得新的结论的运用探索能力。为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高等学校应鼓励知名教授、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实验中心主任或开放实验室主任;鼓励研究生以教师助手的身份参加本科实践教学;鼓励现有实验人员通过学习提高自身学历和动手能力,尤其要注重锻炼设备的维修和使用能力;选留和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充实实验教学队伍。同时,重视实验大纲和实验内容的更新改革,鼓励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实验讲解和演示,认真进行实验教学质量监控。
4、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前提条件,高校教师应该走出经院 式研究的象牙塔,参与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科学研究和产业开发。以便在学科的前沿得到锤炼,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参加科研和产业开发的教师,能够将最新科技成果和产业实践及时反馈到课堂,写进教材,使教材和专业教学内容接近或领先于先进企业的技术水平,并将教学延伸到科研和市场的第一线,理论联系实践,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建设一支德才兼备、乐于教学、勤于教学、精于教学的师资队伍,是推进“三创教育”和培养“三创”人才的关键。在推进“三创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有“三创”精神和能力。教师授课要学会批判继承,敢于标新立异,不断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采用启发式教学,积极开展课堂讨论外,还要鼓励、带领学生参与和开展科学研究,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能动作用,调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
5、确立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模式
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基本组成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包括对创新的意识、动机、目标冲动和意志品质等,具有主观能动性,决定对创新的主观投入强度。实践能力包括对知识、技术的应用及创造,具体的方式与方法运用等实际本领,具有客观实在的意义,决定了创新的成效和价值水平。缺乏创新精神就不存在引发、持续创新行为与过程的必然性。不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就不能胜任相应的创新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创新精神的培养,除必要的知识基础外,关键是对创新氛围和过程的亲身经历的总结、体验,直到升华和内化。
学生通过参加科研和生产的实践,在不同的环节得到不同的锻炼,不仅巩固和加深了专业知识、增强了动手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而且拓宽了就业面、缩短了工作适应期。实践证明,学校、科研院所、企业联合,走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道路,已经成为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有效途径。
总之,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科教兴国”的战略为高校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充满着机遇与挑战。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应该摒弃传统的知识本位、培养继承型人才的育人观念,完全树立起现代的素质本位、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育人理念。我们必须深入研究教学方式和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只有认真分析和探讨高等教育改革中出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设计与整合新的办学思想和办学体系,改革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创新意识和高等教育改革的适应能力,办出特色专业,培养出“三创”人才,高校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
“三创教育”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三创教育”是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有机统一,创造、创新和创业是一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从内涵来说,创造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作出新东西、取得新成绩的一切思想和作为,强调的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发生过程;创新的含义是“改良”“革新”,强调在原有知识、技术和技巧的基础上有所前进,有所发现,有所突破,体现的是对现有事物的更新和改造,是一个从有到优的过程;创业是指创办和开创某种事业,强调的是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利用现有条件,开创新局面,辟出新天地,是从优到用的过程。由此可见,只有“创业”才能使创造和创新的成果发挥实效,落到实处。创造、创新、创业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给予认识主体一种“新”的感觉,都含有“创”的成分,但“创”的程度、形态、阶段却不同,创造强调“原创性”,创新在于“再创性”“推陈出新”,而创业则强调把创造与创新的东西转换为现实,是将头脑中的思想、创意、想法变成现实中事业的系统性的过程。
“三创教育”理念是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提出来的,它主要强调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应该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向,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培养出能够参与社会竞争,具有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突出教学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如何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培养“三创”人才
“三创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为目的,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的教育。落实和推进“三创教育”不仅仅是教育理念或教育观念的更新问题,更重要的是在于实践。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而培养人的过程不仅需要有高水平的教师,良好的教学环境,更需要学生个体的积极参与。因此一方面要在课堂上改变单一的“传授知识—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积极运用启发式、研讨式和参与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其学习兴趣,刺激其智力觉醒;另一方面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感知体验,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为了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培养“二三创”人才,我们认为应采取如下具体措施:
1、将课程设计与实习结合起来
例如,我校的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学完模电课后要进行电子工艺实习,而在数电课后要做电子电路的课程设计。电子工艺实习一般是直接从电子厂家成套邮购收音机、复读机的散件。在指导教师讲解后安排学生按照原理图进行组装,实习过程中学生只能增加对器件的认识,提高焊接技巧。由于学生的积极性不高,缺乏创造性想象,所以其能力得不到培养。而在数电课程设计时,学生完成教师规定的设计任务后,由于没有付诸实践,设计的电路能否工作无从检验,付出的努力得不到肯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样也不高。所以在安排教学计划时完全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选择一些难度适中的基本电路让学生自己进行设计,方案上交指导教师审核、修改,然后提供必要的器件来动手完成所设计的电路。这样既使学生的兴趣增加,又培养和锻炼了其设计和动手能力。另外,学生学完《发电厂电气设备》等课程后有发电厂、变电所电气部分的课程设计。在电厂实习前可将设计任务下达给学生并要求作出初步设计方案。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现场调研,发现方案中的不足,通过技术人员和教师指导后,改进并完善设计方案。这样,既巩固和深化了课程的理论内容,也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工程问题的能力和设计能力,使学生的创造潜力得到充分挖掘。
2、要鼓励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业能力
为了鼓励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业能力,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活动,并肯定学生在课外的投入。由于准备各种竞赛需要占用学生大量的业余时间,对学生在国家级、省级、校级各类竞赛中取得优秀成绩,或者取得发明、专利,或者发表优秀论文、优秀设计以及取得其他突出成果者,经专家评定,可以授予相应的创新学分,免修相应的选修课程。学校应适当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开创新的事业。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创造、创新、创业的精神和勇气,鼓励学生按照个性发展;其次广泛开展创造教育,提高学生的创造技能;而且还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大的自我发展、自我创造空间。此外,还应创造条件,逐步推行“专业改选制”。新生入学的头两年按系组织安排的基础课程学习,不分专业。大三时,根据前两年的学习成绩,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学生按照一定的条件,经过一定的程序改选自己所感兴趣的专业,甚至是非本系的专业。
3、改善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中减少一般的验证性实验的数量,多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对于部分实验,可以先设计出具体电路,然后再由学生亲自动手实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想象,培养其用已知的知识创造性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其通过已知科学知识或理论去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获得新的结论的运用探索能力。为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高等学校应鼓励知名教授、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实验中心主任或开放实验室主任;鼓励研究生以教师助手的身份参加本科实践教学;鼓励现有实验人员通过学习提高自身学历和动手能力,尤其要注重锻炼设备的维修和使用能力;选留和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充实实验教学队伍。同时,重视实验大纲和实验内容的更新改革,鼓励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实验讲解和演示,认真进行实验教学质量监控。
4、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前提条件,高校教师应该走出经院 式研究的象牙塔,参与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科学研究和产业开发。以便在学科的前沿得到锤炼,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参加科研和产业开发的教师,能够将最新科技成果和产业实践及时反馈到课堂,写进教材,使教材和专业教学内容接近或领先于先进企业的技术水平,并将教学延伸到科研和市场的第一线,理论联系实践,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建设一支德才兼备、乐于教学、勤于教学、精于教学的师资队伍,是推进“三创教育”和培养“三创”人才的关键。在推进“三创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有“三创”精神和能力。教师授课要学会批判继承,敢于标新立异,不断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采用启发式教学,积极开展课堂讨论外,还要鼓励、带领学生参与和开展科学研究,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能动作用,调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
5、确立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模式
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基本组成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包括对创新的意识、动机、目标冲动和意志品质等,具有主观能动性,决定对创新的主观投入强度。实践能力包括对知识、技术的应用及创造,具体的方式与方法运用等实际本领,具有客观实在的意义,决定了创新的成效和价值水平。缺乏创新精神就不存在引发、持续创新行为与过程的必然性。不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就不能胜任相应的创新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创新精神的培养,除必要的知识基础外,关键是对创新氛围和过程的亲身经历的总结、体验,直到升华和内化。
学生通过参加科研和生产的实践,在不同的环节得到不同的锻炼,不仅巩固和加深了专业知识、增强了动手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而且拓宽了就业面、缩短了工作适应期。实践证明,学校、科研院所、企业联合,走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道路,已经成为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有效途径。
总之,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科教兴国”的战略为高校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充满着机遇与挑战。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应该摒弃传统的知识本位、培养继承型人才的育人观念,完全树立起现代的素质本位、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育人理念。我们必须深入研究教学方式和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只有认真分析和探讨高等教育改革中出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设计与整合新的办学思想和办学体系,改革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创新意识和高等教育改革的适应能力,办出特色专业,培养出“三创”人才,高校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