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高频彩超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69例临床拟诊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儿进行腹部彩超检查,观察肠系膜淋巴结并记录其形态、大小、数量及血流信号。结果: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表现为多发淋巴结肿大,以低回声为主,边缘光滑,主要位于脐周围及右侧腹部。结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有较典型的超声表现,高频彩超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高频彩超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诊断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儿科常见病之一,临床以发热、不规律腹痛为主要症状,以往临床及超声检查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准确率低,但随着超声分辨率以及诊断水平的提高,可以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有一个明确的诊断。本文对我院急诊及住院病人中的69例经高频彩超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儿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总结2012年1月--2014年6月间69例患儿,其中男性35例,女性34例,年龄在2-13岁;46例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程度不一,但均伴有腹痛病史,以脐周疼痛为主。
1.2 检查仪器:线阵式高频探头5-12MHz。
1.3 方法:检查前惠儿尽量禁食禁水5小时以上为佳,采取平卧位,用3.5MHz探头作常规腹部扫查,排除肝、胆、胰、脾、肾等脏器占位性病变及肠套叠、阑尾病变。再用5-12MHz高频探头进行腹部扫查,重点扫查脐周及右侧腹部适当加压探头,排除肠管气体干扰,仔细观察淋巴结的分布、大小、形态、数量、内部回声,测量其长径和短径,使用彩色多普勒观察内部血流情况。
2 结果
25例患儿肿大淋巴结位于脐周,13例患儿肿大淋巴结位于右侧腹部,31例患儿脐周及右侧腹部均可见肿大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的数量、大小和纵横比稍有差异,但心态均呈椭圆形低回声,内部回声尚均匀,长径与短径的比例大于2,形态规则,边界光滑清晰,一般多发。淋巴结相对较大,长径大于1.2cm,内部回声偏低,CDFI示内部点条状较丰富血流信号,表浅淋巴结可显示到血流信号自淋巴门向淋巴结内呈树枝状分布。内部回声相对偏高,CDFI示内部点、条状稀疏血流。
3 讨论
3.1 目前大多数报道的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标准为短径>5mm,长短径比>2,有5个以上淋巴结呈弥漫性均匀性改变。③本组69例病例均符合以上诊断标准。
3.2 肠系膜淋巴结炎85%发生于7岁以下儿童,又称Brenneman综合征。肠系膜含有丰富的淋巴结,小儿淋巴系统发育不成熟,屏障功能差,在出现上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后常累及肠系膜淋巴结,易引起淋巴结的充血肿大;全部病例均有程度不同的腹痛,少数患儿有发热、呕吐和腹泻症状,腹痛以脐周围最常见,多数呈陈发性发作,其次为右侧中下腹,极少数患儿有反跳痛及腹肌紧张。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数可正常也可升高,诊断无特异性。
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常与下列疾病作鉴别:①急性阑尾炎,右下腹可见肠系膜淋巴结的肿大,但其旁可探见阑尾增粗呈“腊肠样”回声,另,这里需注意一个异位阑尾(盲肠后位的阑尾炎)问题,超声一般不易探及,但一般可有右下腹淋巴结区域少量积液,腹膜刺激征阳性。②恶性淋巴瘤:淋巴结多近似圆形,长径与短径比例<2,相互间可有融合,中央坏死液化,内钙化点,其内血流信号丰富。③淋巴结结核:不同病程时期,声像图表现不一,累及淋巴结数目较多,相互或有融合,淋巴结包膜不完整,内部回声不均匀,部分液化内伴强回声钙化,可伴有大量腹水及肠管粘连。
总之,小儿腹壁较薄,高频超声对小儿腹腔内结构层次能清晰显示,能准确显示肠系膜淋巴结,能极少地减少漏诊和误诊,为临床提供了无痛且便捷的鉴别诊断依据,可作为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首先方法。
参考文献:
[1]姜玉新 王志刚 胡兵 周晓东.医学超声影像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8
[2]姜纬.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超声诊断[J].中华全科医学,2008,6 ( 9 ):972-973.
[3]孙斌,陶静,初洪纲等.浅表淋巴结病变的声像图特征及病理分析.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1,10:679-681.
关键词:高频彩超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诊断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儿科常见病之一,临床以发热、不规律腹痛为主要症状,以往临床及超声检查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准确率低,但随着超声分辨率以及诊断水平的提高,可以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有一个明确的诊断。本文对我院急诊及住院病人中的69例经高频彩超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儿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总结2012年1月--2014年6月间69例患儿,其中男性35例,女性34例,年龄在2-13岁;46例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程度不一,但均伴有腹痛病史,以脐周疼痛为主。
1.2 检查仪器:线阵式高频探头5-12MHz。
1.3 方法:检查前惠儿尽量禁食禁水5小时以上为佳,采取平卧位,用3.5MHz探头作常规腹部扫查,排除肝、胆、胰、脾、肾等脏器占位性病变及肠套叠、阑尾病变。再用5-12MHz高频探头进行腹部扫查,重点扫查脐周及右侧腹部适当加压探头,排除肠管气体干扰,仔细观察淋巴结的分布、大小、形态、数量、内部回声,测量其长径和短径,使用彩色多普勒观察内部血流情况。
2 结果
25例患儿肿大淋巴结位于脐周,13例患儿肿大淋巴结位于右侧腹部,31例患儿脐周及右侧腹部均可见肿大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的数量、大小和纵横比稍有差异,但心态均呈椭圆形低回声,内部回声尚均匀,长径与短径的比例大于2,形态规则,边界光滑清晰,一般多发。淋巴结相对较大,长径大于1.2cm,内部回声偏低,CDFI示内部点条状较丰富血流信号,表浅淋巴结可显示到血流信号自淋巴门向淋巴结内呈树枝状分布。内部回声相对偏高,CDFI示内部点、条状稀疏血流。
3 讨论
3.1 目前大多数报道的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标准为短径>5mm,长短径比>2,有5个以上淋巴结呈弥漫性均匀性改变。③本组69例病例均符合以上诊断标准。
3.2 肠系膜淋巴结炎85%发生于7岁以下儿童,又称Brenneman综合征。肠系膜含有丰富的淋巴结,小儿淋巴系统发育不成熟,屏障功能差,在出现上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后常累及肠系膜淋巴结,易引起淋巴结的充血肿大;全部病例均有程度不同的腹痛,少数患儿有发热、呕吐和腹泻症状,腹痛以脐周围最常见,多数呈陈发性发作,其次为右侧中下腹,极少数患儿有反跳痛及腹肌紧张。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数可正常也可升高,诊断无特异性。
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常与下列疾病作鉴别:①急性阑尾炎,右下腹可见肠系膜淋巴结的肿大,但其旁可探见阑尾增粗呈“腊肠样”回声,另,这里需注意一个异位阑尾(盲肠后位的阑尾炎)问题,超声一般不易探及,但一般可有右下腹淋巴结区域少量积液,腹膜刺激征阳性。②恶性淋巴瘤:淋巴结多近似圆形,长径与短径比例<2,相互间可有融合,中央坏死液化,内钙化点,其内血流信号丰富。③淋巴结结核:不同病程时期,声像图表现不一,累及淋巴结数目较多,相互或有融合,淋巴结包膜不完整,内部回声不均匀,部分液化内伴强回声钙化,可伴有大量腹水及肠管粘连。
总之,小儿腹壁较薄,高频超声对小儿腹腔内结构层次能清晰显示,能准确显示肠系膜淋巴结,能极少地减少漏诊和误诊,为临床提供了无痛且便捷的鉴别诊断依据,可作为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首先方法。
参考文献:
[1]姜玉新 王志刚 胡兵 周晓东.医学超声影像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8
[2]姜纬.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超声诊断[J].中华全科医学,2008,6 ( 9 ):972-973.
[3]孙斌,陶静,初洪纲等.浅表淋巴结病变的声像图特征及病理分析.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1,10:679-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