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落实胡锦涛同志强调的“不折腾”,尤其要以良好的用人导向来消除领导干部心浮气躁、爱“折腾”的思想,更加注重和反映那些着眼于长远、善打基础的“隐性”政绩
在新的历史时期,胡锦涛同志的“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领导干部心态浮躁而表现出的“折腾”问题,不是今而有之,也不会远而失之,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些领导干部爱“折腾”尤其是“瞎折腾”的表现与根源
领导干部“折腾”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偏差之折射。心浮气躁表现在心态上,是攀比心重,妒忌心强,遇事患得患失,尤其在各种诱惑面前,头脑发晕,心理失衡;表现在学习上,是心猿意马,魂不守舍,静不下心,坐不下来,学不进去;表现在作风上,是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倾情于迎来送往,不屑于调查研究,热衷于提新口号,摆花架子,喜好于“显山露水”;表现在工作上,是满足于会议开了,文件发了,不求具体指导,不会因地制宜,工作平庸,标准不高,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
领导干部存在“折腾”之表现,既有社会的影响,也有体制机制的问题。随着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全面转型,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选择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理想信念缺失,浮躁之气必然趁虚而入,成为社会上的一种通病,必然直接反映到领导干部身上。同时,由于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尚不够科学、完善,一些好做“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的领导干部反而受到追捧,形成了不好的导向;干部监督管理不到位,存在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问题,导致“折腾”之风的滋生。但这些都是外在影响,最关键的还是在于领导干部自身的原因。
个别领导干部放松政治理论学习,放松思想改造,放松自我要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产生错位,脑里以官为本的思想意识浓厚,心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淡薄,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党和人民事业利益之上。近年来一些地方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和食品安全事故,很多都反映出领导干部心浮气躁、作风漂浮的一面。
领导干部心浮气躁是党和人民事业之大忌。古人云:“心浮则气躁,气躁则神难凝”。浮躁、“折腾”,是脱离客观的思想倾向,是脱离实际的行为表现,也是不健康的心态显现。领导干部心浮气躁,就容易产生急功近利顾眼前、好大喜功走形式、注重表面不深入等问题,就会败坏党风政风、损害干部群众利益,就会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无尽损失,是领导干部干事创业之大忌,也是当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之大敌。
戒除领导干部浮躁之气、“折腾”表现,须靠机制约束
我党历来强调领导干部要戒骄戒躁。早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结束之际,毛泽东在《两个中国之命运》中指出:“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
戒除领导干部浮躁之气、“折腾”表现,一靠教育引导,二靠机制约束。要切实加强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教育和引导领导干部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敢于面对困难,敢于破解难题,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开拓进取、创新发展。教育和引导领导干部加强自身修养,克己慎行,廉洁从政,自觉追求自身人格道德的完善,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正确对待权力,用手中的权力为人民服务;正确对待做事与做官。
更加注重和反映那些着眼于长远、善打基础的“隐性”政绩,让“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无“用武之地”
要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任用和管理监督等机制。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选拔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优秀干部,坚决不用中组部李源潮部长指出的“四种人”,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踏实工作的人吃亏,以良好的用人导向来消除领导干部心浮气躁、爱“折腾”的思想。
制定和运用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更加注重和反映那些着眼于长远、善打基础的“隐性”政绩,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科学准确地选拔干部,让“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无“用武之地”,以客观公正地考核评价来制约领导干部折腾的行为。
从一定意义上说,“不折腾”也是为官之德、从政之道。切实加强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监督,按照从严治党的要求,严格管理干部,及时批评和纠正领导干部浮躁之气,并要敢于动真格,坚决把敷衍塞责、工作不力、作风漂浮、群众不满意的领导干部调整下来,促使各级领导干部认识到心浮气躁不是领导干部个人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为官之德、从政之道,以严格的管理监督来治理领导干部心浮气躁的表现。(作者为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副部长)
在新的历史时期,胡锦涛同志的“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领导干部心态浮躁而表现出的“折腾”问题,不是今而有之,也不会远而失之,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些领导干部爱“折腾”尤其是“瞎折腾”的表现与根源
领导干部“折腾”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偏差之折射。心浮气躁表现在心态上,是攀比心重,妒忌心强,遇事患得患失,尤其在各种诱惑面前,头脑发晕,心理失衡;表现在学习上,是心猿意马,魂不守舍,静不下心,坐不下来,学不进去;表现在作风上,是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倾情于迎来送往,不屑于调查研究,热衷于提新口号,摆花架子,喜好于“显山露水”;表现在工作上,是满足于会议开了,文件发了,不求具体指导,不会因地制宜,工作平庸,标准不高,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
领导干部存在“折腾”之表现,既有社会的影响,也有体制机制的问题。随着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全面转型,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选择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理想信念缺失,浮躁之气必然趁虚而入,成为社会上的一种通病,必然直接反映到领导干部身上。同时,由于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尚不够科学、完善,一些好做“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的领导干部反而受到追捧,形成了不好的导向;干部监督管理不到位,存在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问题,导致“折腾”之风的滋生。但这些都是外在影响,最关键的还是在于领导干部自身的原因。
个别领导干部放松政治理论学习,放松思想改造,放松自我要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产生错位,脑里以官为本的思想意识浓厚,心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淡薄,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党和人民事业利益之上。近年来一些地方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和食品安全事故,很多都反映出领导干部心浮气躁、作风漂浮的一面。
领导干部心浮气躁是党和人民事业之大忌。古人云:“心浮则气躁,气躁则神难凝”。浮躁、“折腾”,是脱离客观的思想倾向,是脱离实际的行为表现,也是不健康的心态显现。领导干部心浮气躁,就容易产生急功近利顾眼前、好大喜功走形式、注重表面不深入等问题,就会败坏党风政风、损害干部群众利益,就会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无尽损失,是领导干部干事创业之大忌,也是当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之大敌。
戒除领导干部浮躁之气、“折腾”表现,须靠机制约束
我党历来强调领导干部要戒骄戒躁。早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结束之际,毛泽东在《两个中国之命运》中指出:“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
戒除领导干部浮躁之气、“折腾”表现,一靠教育引导,二靠机制约束。要切实加强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教育和引导领导干部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敢于面对困难,敢于破解难题,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开拓进取、创新发展。教育和引导领导干部加强自身修养,克己慎行,廉洁从政,自觉追求自身人格道德的完善,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正确对待权力,用手中的权力为人民服务;正确对待做事与做官。
更加注重和反映那些着眼于长远、善打基础的“隐性”政绩,让“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无“用武之地”
要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任用和管理监督等机制。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选拔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优秀干部,坚决不用中组部李源潮部长指出的“四种人”,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踏实工作的人吃亏,以良好的用人导向来消除领导干部心浮气躁、爱“折腾”的思想。
制定和运用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更加注重和反映那些着眼于长远、善打基础的“隐性”政绩,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科学准确地选拔干部,让“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无“用武之地”,以客观公正地考核评价来制约领导干部折腾的行为。
从一定意义上说,“不折腾”也是为官之德、从政之道。切实加强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监督,按照从严治党的要求,严格管理干部,及时批评和纠正领导干部浮躁之气,并要敢于动真格,坚决把敷衍塞责、工作不力、作风漂浮、群众不满意的领导干部调整下来,促使各级领导干部认识到心浮气躁不是领导干部个人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为官之德、从政之道,以严格的管理监督来治理领导干部心浮气躁的表现。(作者为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