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阳泉市教育科研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教师为中心,以提升教师专业发展能力为目标,坚持问题导向,实施精准研究,强化培训研修,关注过程管理,注重实践应用,突出细节指导,创新评价方式,全面实施课题研究带动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初步构建起具有阳泉特色的“一模式三机制”课题研究管理服务体系,为阳泉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目标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撑,全市教育科研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一、经验和做法
(一)基本经验
1.顶层设计与教师自主相结合。全市课题研究设计自上而下,但研究自下而上,是顶层设计与教师自主选题的有机结合。课题研究带动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由市教育局引领,系统推进,组织有力,实践规范。但课题来自教师自己实践中问题的筛选,破解的是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2.低门槛准入与高质量培训相结合。教师申报课题只要具有初级职称即可自主选题、自愿组合、自愿申报。申报前组织全体申报教师进行课题研究通识培训,立项后要再进行二次培训,既有针对性又有实效性。
3.研究“任务”与学校教学时间相结合。立项申报和结题验收评审放在时间相对充裕的暑假期间,开题在学年伊始,中期检查在时间相对充裕的寒假期间,结题在学年之末,实现了课题研究与学校教学时间吻合,做到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
4.跨学段、跨学科的研究融合和交流相结合。课题研究系列活動特别是课题研究实践课,让各学校各学段教师互听互评,各学科互听互评,促进了校际间的交流和各学科的相互融合。
5.现场陈述与以评促研相结合。课题最终成果的评审采用“查阅纸质材料+课题负责人现场陈述与答辩”的评价方式进行,评委不仅要写出书面评价,还要针对教师的书面材料、现场陈述、现场答辩作出评价。这无疑又是一次培训,也是一次更高层次的研究。
6.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上好课题研究实践课是开展课题研究必须经历的重要环节,也是课题实施过程的集中表现,是课题化教研活动的主要形式。教师带着课题走进教材,带着课题走进课堂,在课堂上进行课题的教学实践,其教学行为逐渐由经验走向理性,贴近教学实际,从而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
(二)主要做法
1.强化培训研修。每年年度课题立项申报明确要求“先培训后申报,先培训后操作”。申请人和成员至少要有1人参加每年3月底由市规划办组织的课题研究通识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或有参与过市级以上规划课题或教师小课题研究经历的才能申报,未参加培训者不得申报,未做过市级课题者不能申报省级以上课题(省、市课题同要求同管理)。8月底,市规划办再次组织课题负责人和成员进行二次培训。两次培训让申报教师明确了课题相关知识和业务流程,提高了课题申报成功率和有效性。
2.关注过程管理。为解决基层教师只注重课题立项和结题而忽视研究过程的“两头热、中间冷”问题,我们基于中小学教师研究特点和具体实践,在优化国家、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相关表格和程序的基础上,设计制作了一套包含立项申请、实施方案、开题报告、中期总结、中期报告、活动记录、成果鉴定与结题验收等完整清晰、规范实用的过程性操作程序和相关表格,而且每年都要根据研究应用中出现的实际问题随时调整表格项目、内容、操作程序等,为基层学校顺利开展研究提供范本和便利。
3.注重实践应用。科研是为教学服务的,同时课堂教学可以验证和推广科研成果。为此,我们提出“课题研究实践课”概念,并构建起一个“四课型四环节”课题研究实践课操作模式,为课题研究成果落地生根提供了平台、搭建了舞台。
4.突出细节指导。在指导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实践中,我们从小处入手、细节着手,在表格项目设计、文本页面设计、边距行距、字体字号、材料取舍、资料装订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引导教师规范操作、准确表达、精致呈现。
5.创新评价方式。从以往工作中发现,大多数学校特别是基层学校的课题负责人都是校长或中层领导,而具体实质性工作都是普通教师来做。为此,我们在评价方式上进行改革,提出“查阅纸质材料+课题负责人现场陈述与答辩”成果评价方式,课题负责人挂名问题迎刃而解,更多担任课题研究实质工作的教师走到研究前台,教师科研主动性积极性得到有效提升,课题组人员结构得到有效盘活。
二、成果与影响
(一)主要成果
经过多年研究与实践,我市初步构建起了具有阳泉特色的“一模式三机制”课题研究管理服务体系。
1.初步构建起了“顶层引领—培训奠基—任务搭桥—以评促研”四环节课题研究带动教师专业发展实践操作运行模式。
第一环节,顶层引领——搞好顶层设计,引领课题研究。做好顶层设计,引导学校、引导教师从实践入手,以提高教师专业发展能力为目标,找准学校、教师研究起点,开放研究范围,让科研成为教师工作的一种习惯,让教师人人走进研究,是我们课题带动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早在2014年,我市就成立了以市教育局局长为组长的领导组,制定规范的规章制度,出台一系列顶层设计文件,引领课题带动教师专业发展工程顺利实施。
第二环节,培训奠基——加强专题培训,奠基课题研究。这是带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我们提出“先培训后申报,先培训后操作”的立项前后两次培训要求,引导教师转变教育思想,以科研带教研,以教研促教改,真正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目前,全市已经有3000余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接受培训,占到全市专任教师的25%。到位的专题培训,为课题研究顺利开展与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智力保证。
第三环节,任务搭桥——借助绵密任务,搭建实践桥梁。我们每年都要举行至少两次课题研究实践课展示交流研讨活动,让教师在任务履行过程中,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方式,充分发挥研究者自身对所研究课题的认知,调动已有资源储备,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应用,在“干”中学、“用”中研,督促其达成研究目标。 第四环节,以评促研——现场公开陈述,点评提升层次。这是带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升华之举。课题最终成果评审采用“查阅纸质材料+课题负责人现场陈述与答辩”的评价方式进行。
2.初步构建起了“两集中两当面”即“2322”课题研究指导服务运行机制。
两次集中培训。申报前、立项后课题负责人和成员要接受两次培训。
三次集中点评。开题仪式、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时,课题组成员全员上台亮相,课题负责人进行现场陈述,接受评委点评指导。
两次当面指导。课题组负责人和成员持完成的开题报告、中期报告到市规划办进行审核。市规划办对相关内容以及评委意见进行再次审核后签章。不合格者退回修改后再次提交审核。
两次当面实践。每年都要组织两次大型的实践课交流展示活动(4—5月)和实践课同题共议活动(11—12月),课题组之间在实践展示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碰撞思维火花,对接研究思想,推动成果落地。
3.初步构建起“课题引领、课例研究、课堂落地”和“同题共讲、同题共议、同题共研”两个三位一体课题研究成果转化运行机制。两个“三位一体”讓课题研究成为有内涵的主题活动、高规格的教研活动、深层次的科研行动,课题研究成果得以有效转化。
4.初步构建起“专业评审、研究基地、制度建设、评价体系、实践途径”五位一体课题研究长效保障运行机制。
专业评审。初步构建起一支市、县、校三级教科研专业评审队伍,为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高素质教科研团队和专业人才。
研究基地。平定县实验小学、盂县第三实验小学、市级机关幼儿园等15所学校(幼儿园)成为全市课题研究示范学校和研究基地。
制度建设。制定出台课题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为课题研究提供积极有效的管理规范。
评价体系。制定《阳泉市规划课题成果鉴定和结题验收程序、细则和指标》,从课题研究报告的内容、格式,到研究资料的“四书三报告,两表一方案”,再到评委的“三审二评”,构成较为完备的评价体系,为科学规范、公开公正评价课题提供标准。
实践途径。课题研究实践课是课题研究成果展示、交流和转化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抓手。经过反复实践和广泛应用,初步构建起“四课型四环节”课题研究实践课操作模式。“四课型”指开题指向课、中期探究课、成果实践课、结题汇报课;“四环节”指每节实践课都要按照“课前备说目标、课中实施目标、课后研讨成果、研后反思实践”四个环节进行操作。
(二)成果影响
课题研究既对教师专业发展途径进行探索和建构,也让教师享受到专业发展的快乐与幸福,营造浓厚科研氛围,夯实教师专业发展基础,为提升区域教育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013—2018年,阳泉市申报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小课题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实践研究”。教师小课题研究把教科研主动权交给学校,把教科研重心下移到学校,实现了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相互融合,开创了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先河,开创了课题研究带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先河,标志着我市教科研工作进入新常态。五年中,全市立项小课题662个,其中鉴定优秀的267个、合格362个,经过复评晋升为市级规划课题177个,参与学校24所,参与教师1916人,占全市专任教师总数的14%之多。
从2017年开始,我们将教师小课题实践管理运行模式以及“查阅纸质材料+课题负责人现场陈述与答辩”的成果评价方式应用到市级规划课题管理运行和评审之中,运行至今效果甚佳。
阳泉市在山西省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评审(2017年和2019年两次)中获奖颇丰,特别是围绕“教师小课题”内容申报的9个项目全部获奖。
小课题研究工作以市为龙头、以学校为单位、以教师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以提升教师专业发展能力为目标的整体推进实施、整体提升质量的实践运行模式以及“查阅纸质材料+课题负责人现场陈述与答辩”的成果评价方式走在了全省、全国前列。
“十四五”时期,阳泉市教育科研工作将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总目标,继续坚持以教师为中心,以省级规划课题为引领,以市级规划课题为主体,以县级、校级课题为依托,以两课(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融合为常态,突出研究实践,拓宽研究视野,提高指导示范效率,加强成果交流推广,让更多一线教师享受科研带来的获得感和职业幸福感,让教育科研成为教师的文化自觉和专业自信,为全省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阳泉市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 潘丽萍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一、经验和做法
(一)基本经验
1.顶层设计与教师自主相结合。全市课题研究设计自上而下,但研究自下而上,是顶层设计与教师自主选题的有机结合。课题研究带动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由市教育局引领,系统推进,组织有力,实践规范。但课题来自教师自己实践中问题的筛选,破解的是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2.低门槛准入与高质量培训相结合。教师申报课题只要具有初级职称即可自主选题、自愿组合、自愿申报。申报前组织全体申报教师进行课题研究通识培训,立项后要再进行二次培训,既有针对性又有实效性。
3.研究“任务”与学校教学时间相结合。立项申报和结题验收评审放在时间相对充裕的暑假期间,开题在学年伊始,中期检查在时间相对充裕的寒假期间,结题在学年之末,实现了课题研究与学校教学时间吻合,做到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
4.跨学段、跨学科的研究融合和交流相结合。课题研究系列活動特别是课题研究实践课,让各学校各学段教师互听互评,各学科互听互评,促进了校际间的交流和各学科的相互融合。
5.现场陈述与以评促研相结合。课题最终成果的评审采用“查阅纸质材料+课题负责人现场陈述与答辩”的评价方式进行,评委不仅要写出书面评价,还要针对教师的书面材料、现场陈述、现场答辩作出评价。这无疑又是一次培训,也是一次更高层次的研究。
6.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上好课题研究实践课是开展课题研究必须经历的重要环节,也是课题实施过程的集中表现,是课题化教研活动的主要形式。教师带着课题走进教材,带着课题走进课堂,在课堂上进行课题的教学实践,其教学行为逐渐由经验走向理性,贴近教学实际,从而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
(二)主要做法
1.强化培训研修。每年年度课题立项申报明确要求“先培训后申报,先培训后操作”。申请人和成员至少要有1人参加每年3月底由市规划办组织的课题研究通识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或有参与过市级以上规划课题或教师小课题研究经历的才能申报,未参加培训者不得申报,未做过市级课题者不能申报省级以上课题(省、市课题同要求同管理)。8月底,市规划办再次组织课题负责人和成员进行二次培训。两次培训让申报教师明确了课题相关知识和业务流程,提高了课题申报成功率和有效性。
2.关注过程管理。为解决基层教师只注重课题立项和结题而忽视研究过程的“两头热、中间冷”问题,我们基于中小学教师研究特点和具体实践,在优化国家、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相关表格和程序的基础上,设计制作了一套包含立项申请、实施方案、开题报告、中期总结、中期报告、活动记录、成果鉴定与结题验收等完整清晰、规范实用的过程性操作程序和相关表格,而且每年都要根据研究应用中出现的实际问题随时调整表格项目、内容、操作程序等,为基层学校顺利开展研究提供范本和便利。
3.注重实践应用。科研是为教学服务的,同时课堂教学可以验证和推广科研成果。为此,我们提出“课题研究实践课”概念,并构建起一个“四课型四环节”课题研究实践课操作模式,为课题研究成果落地生根提供了平台、搭建了舞台。
4.突出细节指导。在指导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实践中,我们从小处入手、细节着手,在表格项目设计、文本页面设计、边距行距、字体字号、材料取舍、资料装订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引导教师规范操作、准确表达、精致呈现。
5.创新评价方式。从以往工作中发现,大多数学校特别是基层学校的课题负责人都是校长或中层领导,而具体实质性工作都是普通教师来做。为此,我们在评价方式上进行改革,提出“查阅纸质材料+课题负责人现场陈述与答辩”成果评价方式,课题负责人挂名问题迎刃而解,更多担任课题研究实质工作的教师走到研究前台,教师科研主动性积极性得到有效提升,课题组人员结构得到有效盘活。
二、成果与影响
(一)主要成果
经过多年研究与实践,我市初步构建起了具有阳泉特色的“一模式三机制”课题研究管理服务体系。
1.初步构建起了“顶层引领—培训奠基—任务搭桥—以评促研”四环节课题研究带动教师专业发展实践操作运行模式。
第一环节,顶层引领——搞好顶层设计,引领课题研究。做好顶层设计,引导学校、引导教师从实践入手,以提高教师专业发展能力为目标,找准学校、教师研究起点,开放研究范围,让科研成为教师工作的一种习惯,让教师人人走进研究,是我们课题带动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早在2014年,我市就成立了以市教育局局长为组长的领导组,制定规范的规章制度,出台一系列顶层设计文件,引领课题带动教师专业发展工程顺利实施。
第二环节,培训奠基——加强专题培训,奠基课题研究。这是带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我们提出“先培训后申报,先培训后操作”的立项前后两次培训要求,引导教师转变教育思想,以科研带教研,以教研促教改,真正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目前,全市已经有3000余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接受培训,占到全市专任教师的25%。到位的专题培训,为课题研究顺利开展与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智力保证。
第三环节,任务搭桥——借助绵密任务,搭建实践桥梁。我们每年都要举行至少两次课题研究实践课展示交流研讨活动,让教师在任务履行过程中,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方式,充分发挥研究者自身对所研究课题的认知,调动已有资源储备,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应用,在“干”中学、“用”中研,督促其达成研究目标。 第四环节,以评促研——现场公开陈述,点评提升层次。这是带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升华之举。课题最终成果评审采用“查阅纸质材料+课题负责人现场陈述与答辩”的评价方式进行。
2.初步构建起了“两集中两当面”即“2322”课题研究指导服务运行机制。
两次集中培训。申报前、立项后课题负责人和成员要接受两次培训。
三次集中点评。开题仪式、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时,课题组成员全员上台亮相,课题负责人进行现场陈述,接受评委点评指导。
两次当面指导。课题组负责人和成员持完成的开题报告、中期报告到市规划办进行审核。市规划办对相关内容以及评委意见进行再次审核后签章。不合格者退回修改后再次提交审核。
两次当面实践。每年都要组织两次大型的实践课交流展示活动(4—5月)和实践课同题共议活动(11—12月),课题组之间在实践展示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碰撞思维火花,对接研究思想,推动成果落地。
3.初步构建起“课题引领、课例研究、课堂落地”和“同题共讲、同题共议、同题共研”两个三位一体课题研究成果转化运行机制。两个“三位一体”讓课题研究成为有内涵的主题活动、高规格的教研活动、深层次的科研行动,课题研究成果得以有效转化。
4.初步构建起“专业评审、研究基地、制度建设、评价体系、实践途径”五位一体课题研究长效保障运行机制。
专业评审。初步构建起一支市、县、校三级教科研专业评审队伍,为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高素质教科研团队和专业人才。
研究基地。平定县实验小学、盂县第三实验小学、市级机关幼儿园等15所学校(幼儿园)成为全市课题研究示范学校和研究基地。
制度建设。制定出台课题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为课题研究提供积极有效的管理规范。
评价体系。制定《阳泉市规划课题成果鉴定和结题验收程序、细则和指标》,从课题研究报告的内容、格式,到研究资料的“四书三报告,两表一方案”,再到评委的“三审二评”,构成较为完备的评价体系,为科学规范、公开公正评价课题提供标准。
实践途径。课题研究实践课是课题研究成果展示、交流和转化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抓手。经过反复实践和广泛应用,初步构建起“四课型四环节”课题研究实践课操作模式。“四课型”指开题指向课、中期探究课、成果实践课、结题汇报课;“四环节”指每节实践课都要按照“课前备说目标、课中实施目标、课后研讨成果、研后反思实践”四个环节进行操作。
(二)成果影响
课题研究既对教师专业发展途径进行探索和建构,也让教师享受到专业发展的快乐与幸福,营造浓厚科研氛围,夯实教师专业发展基础,为提升区域教育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013—2018年,阳泉市申报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小课题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实践研究”。教师小课题研究把教科研主动权交给学校,把教科研重心下移到学校,实现了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相互融合,开创了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先河,开创了课题研究带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先河,标志着我市教科研工作进入新常态。五年中,全市立项小课题662个,其中鉴定优秀的267个、合格362个,经过复评晋升为市级规划课题177个,参与学校24所,参与教师1916人,占全市专任教师总数的14%之多。
从2017年开始,我们将教师小课题实践管理运行模式以及“查阅纸质材料+课题负责人现场陈述与答辩”的成果评价方式应用到市级规划课题管理运行和评审之中,运行至今效果甚佳。
阳泉市在山西省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评审(2017年和2019年两次)中获奖颇丰,特别是围绕“教师小课题”内容申报的9个项目全部获奖。
小课题研究工作以市为龙头、以学校为单位、以教师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以提升教师专业发展能力为目标的整体推进实施、整体提升质量的实践运行模式以及“查阅纸质材料+课题负责人现场陈述与答辩”的成果评价方式走在了全省、全国前列。
“十四五”时期,阳泉市教育科研工作将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总目标,继续坚持以教师为中心,以省级规划课题为引领,以市级规划课题为主体,以县级、校级课题为依托,以两课(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融合为常态,突出研究实践,拓宽研究视野,提高指导示范效率,加强成果交流推广,让更多一线教师享受科研带来的获得感和职业幸福感,让教育科研成为教师的文化自觉和专业自信,为全省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阳泉市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 潘丽萍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