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电教媒体辅导作文后进生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mao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知道,作文困难生之所以会出现无话可说的情况,其很大程度就在于他们对生活中的人、事、物常常是视而不见。因此,要让这些作文困难生想写、乐写,教师首先做的是要打开他们心里的“结”,要帮助他们积累写作素材。那么生活中的故事能否会自动地跑入学生的头脑中去呢?罗丹说过这么一句话:“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要提高这些学生的写作水平,首先要引领学生学会观察。而多媒体在显示中具有定格、重播、再现等功能,为教学提供可控观察的条件。因此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多媒体指导学生观察事物,使他们做到观察有法。例如:我在指导学生观察和描写风霜雨雪时,首先播放绵绵春雨,再播放夏季雷雨倾盆的情景,要求学生观看后说出二者的不同特点。学生通过观察,马上就说出春雨的特点是“润物细无声”,而夏雨的特点则是急骤、声势浩荡。在此基础上,我告诉学生“风霜雪雨随不同时间、不同季节、不同地域而变化,我们在观察和描写风霜雪雨时,就要注意抓住其特征”。经过多次指导,学生提高了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了方法。
  每个人都曾碰到让自己激动不已的事,若我们细细体验就会发现:当时的情绪变化、情感起伏是很有层次的,是一个既有量变也有质变的过程。可等到事过境迁,再来回顾那个时候时,层次和过程都模糊或消失了,留下的就只是一些很抽象的、诸如“很激动”这样的结论。作文后进生常常遭遇这样的尴尬,事情有,但要写具体却又模糊了,于是往往三言两语敷衍了事。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将人、事、物再度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又为他们提供了作文的素材。如指导后进生写《记一次激烈的接力赛》,我事先组织学生参加和观看比赛场面,可学生受天气、时间、地点、场所等因素制约,大部分学生记忆只停留在大声的“加油”声中,而忽视了参赛队员的动作、神态,场外观众的表情和场上气氛等。因此,我将当时的比赛场面拍摄成录像。指导作文时,我先播放比赛的整个过程,再慢放接力赛最后一棒的经过,启发和诱导学生“重返”比赛场面进行搜寻和提炼,这样一篇篇情真意切的作文就应运而生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遇到学生不知如何下笔的情况。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指导他们认识到任何事物,无论是动的还是静的,它的存在和发展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为了让他们彻底解除这一困惑,我们可以用电教软件再现它的顺序,如是从整体到部分,还是按先后顺序、按地点变换的,或者是按人物活动的行踪。如苏教版八年级第四单元要求学生在学完课文的情况下写一篇游记文章。后进生也大多有出去游玩的经历,但如何写,却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于是我就将同学一起到苏州乐园游玩的录像播放出来,请同学边看边写,我先播放苏州乐园的全貌,推荐优美的词语,让学生写好;然后以某一同学为主角播放他参与的几个游戏项目,再指导他们写下。录像播到完,后进学生也就写好了。他们在轻松愉快中不仅完成作文,学到了如何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而且还消除了对作文的畏惧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示范是最好的老师”,鲁迅先生就曾提倡青年人应到作家手稿中去学习“该这样写”、“不那样写”的道理,而不学习现成的作品。他在《不应该那么写》一文中,援引惠列赛耶夫的话说:“在这里,简直好象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恰如他指着每一行,直接对我们说——你看——那,这是应该删除的,这要缩短,这要改作,因为不自然了。在这里,还得加些渲染,使形象更加显豁些。”因此,上好讲评课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传统的作文评改,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耳听为虚”,学生听得支离破碎,费时费力且效果不佳。如果利用电教媒体评改后进生们的作文,就大大体现了直观性的特点,优化了作文评改,将作文评改方式由纸上转到电教媒体中,由针对个人转为面向集体,使学生的思维均能得到有益的锻炼。我的具体做法是:每次后进生们完成作文后,我按本次作文的习作要求与训练重点,有意识地选择反映共性问题的好、中、差作文二至三篇,放在实物投影上,大到文章的立意、选材、结构,小到标点字词的增删,显示在投影片上,引导学生重点读教师的“修改痕迹”,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次数多了,后进学生自然就领会到作文的一些规律,他们的语言表述水平也就逐渐提高。
  实践证明,电教媒体运用于农村中学作文后进生的全程教学中,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会观察积累;写作过程中有利于再现生活情景,指导写作方法;评改过程中则能有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它是名副其实的转化农村作文后进生的魔杖。
  
  费寒芳,教师,现居江苏常州。
其他文献
我们已逐渐步入“‘后图视文化阅读的时代’——从时间转向空间,从深度转向平面,从整体转向碎片”。多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所带来的方便与快捷已被人们认同,在实际操作和使用中体现出传统媒体无法可比的优势,简单而直观,让人一目了然,而不少人也越来越偏爱这种图视的快餐阅读。近年来我们教育界也把多媒体请进来作为座上客,广泛地应用到门常的课堂教学中去,与此同时,制作、研发、使用多媒体
语文本身是欣赏性很强的学科,加之古诗中的“一山一石,一花一鸟”都人性化了,蕴含诗人深厚的内心情感,所以,发拙古诗文质兼美的特色,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欣赏领会诗人的内心世界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引导学生欣赏呢?我认为要抓住以下几点:    一、把握重点词语,感受语言艺术美,找到学习古诗的钥匙。    诗人严谨而准确地运用精辟的语言,反映出各自不同的气质,或是豪迈的情感,或是爽朗的气概,或是表现孤寂的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必须植根于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从而使语文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动力,成为学生的一种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这样的语文学习才有活力,才有生命。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特别重视学生的个性感悟与体验,使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重视、珍视阅读主体(学生)对客体(文本)的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并营造与之相适应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熠熠生辉千古不朽的美丽诗篇。这些诗篇,无论是内容思想还是形式,都充满着无尽神奇的美的力量。就其内容思想来说: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陆游僵卧病床,却“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马致远之“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则道出天下游子无边的悲苦惆怅;龚自珍以落花春泥自况,表
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是21世纪人才的核心品质。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这种创新性在作文教学中就是“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意思来。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我觉得作文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丰富的知识积累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富的知识积累,是很难写出
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如何使一堂语文课妙趣横生,教师的导语设计显得举足轻重。因为,它可以先声夺人,引人入胜,以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气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新颖别致的“好”的开端牵引学生“曲径通幽”。“渐入佳境”,顺畅地走进课堂,领略课文的精彩。  导语激趣的方法不胜枚举,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下的方法,教师们不妨一试:    一、故事导入法。  学生喜欢听故事,因此,在讲新课之前
凡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人,都知道短语在遣词造句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运用得法,必能使行文流畅,意尽情满。现举几例,略陈重要。    一.短语与课题    无论是备课,还是教学;无论是语文,还是数学,解读课题,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是打开阅读探索的钥匙,是直刺课文核心的利剑。  课题是由短语组成的,解读课题就是解读短语,如《大雁归来》是主谓短语,意在“雁归”。《再塑生命》是动宾短语,意在“再塑”。
高三大型联考之前,作文指导必不可少;但由于时间较紧,很难面面俱到。如果围绕一个主题来进行四种体裁写法的训练。效果往往较好。    首先是选一则材料做审题训练    燕子是一种候鸟,起初人们并不是这么认为的。“冬季燕子在池塘的冰下越冬”,这个古希腊伟人亚里士多德得出的结论,被人们尊奉了2400多年。18世纪,瑞士巴赛尔城的一位修鞋匠,看到棚下筑巢的燕子,好奇心使他写了一张纸条——“燕子,你在何处越冬
人间报告  从脚底,撕下皮癣  脸庞是枯燥的公文  朗诵自己的人,歪着头  远处,群山之巅  庙小如星辰  空得没香火,风塞满耳朵  鸟鸣渐弱,吃力地撕掉  我们脚掌上的路  野草还是春天胡乱画下的批示  最后,我们以为会看见骨头  垂涎的黄狗,皓月如磨盘  碾压着时间,人间  被黑暗驮着它的温情  会议室里,有人在灯光中鼓掌  没有手,也没有喉头  可是我们看见,几块岩石  堆砌为窗户,让我们热
《夕阳真美》是苏教版小语第三册的最后一篇课文。与本单元的主题一致。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其生动地描述了夕阳西下时天地间壮丽而富有变化的景色,巧妙地寓自然知识于美文之中。课文语言生动形象,读来十分流畅。课文的插图形象地反映了课文的内容,供学生观察。可帮助他们理解课文。此外,全文还给人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感。  以下就是我的几点感悟:    第一、感受课题之美    夕阳的美包括了夕阳本身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