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民间爱国叙事诗《辞行歌》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zaprico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土家族的传统文化中,爱国是一个经久不变的主题,是土家族人对于祖国的自觉认同和热爱,是土家族人为人处世的重要素质和规范,广泛表现在土家族的传统生产生活、征战史、教育、礼仪、道德风俗和文学现象中。其中,流传于贵州省印江县的《辞行歌》便是这样一首反映土家族爱国传统精神的民间叙事诗。
  《辞行歌》是一首说唱民歌,主要用于土家族过赶年时诵唱,用以纪念土家族先人保家卫国的光辉业绩。过赶年是土家族的传统习俗,通常比汉族及其他许多民族要提前一天过年,即正常情况下在农历腊月二十九,月小时在腊月二十八过年。关于过赶年的来源,民间有多种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是来自明代土家族先人抗倭的光辉历史。传说,明嘉靖年间,倭寇入侵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朝廷征召骁勇的土家族人赶赴前线抗击倭寇。由于时近年关,土家族先人决定提前一天过年,好让士兵们与亲人团聚,吃饱喝足后再上战场。后来,土家族官兵赶赴前线奋勇杀敌,大破敌军。再后来,土家族人为了纪念这次保家卫国的光辉史,便形成了过赶年的习俗,并留下了不少关于先人抗倭经历的故事传说。而《辞行歌》正是以诵唱、叙事歌的形式,对于土家族这一习俗来历的叙述和反映。
  据印江县团龙村的村民说,《辞行歌》又叫《点兵歌》,是老辈传下来的,是为了纪念祖先抗倭的光辉史。通常在过赶年吃过饭后哼唱,哼唱者身披蓑衣,身上佩戴弓弩、弯刀、铁戟等武器,以示出征、辞别亲人。
  作为一首叙事诗,《辞行歌》的篇幅并不算长。全诗为七言诗,共48句,336字。主要介绍土家族士兵被征召抗倭、提前过年的起因背景,以第一人称讲述辞别家中亲人的依依难舍之情,诉说对倭寇入侵、祸害祖国的憎恨,表达即将出征杀敌的决心。
  诗歌一开头,就开门见山讲述了土家族人应征入伍、奔赴前线抗倭的背景:
  “腊月飞雪报新春,朝廷降旨点土兵;
  文武百官献妙计,定叫倭寇都丧命。
  腊月点兵大天光,点了兵来点刀枪;
  长枪点去营中用,短刀留来看家乡。”
  首先,交代了时间正值“腊月飞雪”时候,正是年关将近,飞雪通常意味着新春的到来,本来以为可以过个欢乐的年节,却赶上朝廷征兵,原因便是倭寇入侵,原来的一腔喜悦立刻化作对国家战事的担忧和关切,以及应征入伍剿灭倭寇的决心和英雄气概。接着,讲述土家族子弟应征入伍奉命开拔前的点兵情景,一大清早即清点人数和武器,即将奔赴前线作战的紧张氛围赫然在前。
  接下来,便开始进入“辞行”的步骤和仪式。部队开拔在即,土家族士兵临行前当然要与亲人话别。土家族人非常重视亲情伦理,讲究长幼尊卑,话别的顺序也是从长辈开始,依次下来:
  “半夜三更辞我公,我公胡子拖齐胸;
  别人盘孙高官做,我公盘孙当兵勇。
  辞了我公又辞妑,我去当兵莫怪爹;
  我若营中得官做,八抬大轿来接妑。”
  一大早即所谓“半夜三更”,要先辞别“公”和“妑”,“公”“妑”为武陵山地区方言,即爷爷和奶奶。“公”和“妑”如今都年事已高,让即将出征的土家族士兵难过的是,别的老人都可以享子孙的福,“公”和“妑”却只能忍痛送他们的孙子“我”去当兵打仗。无奈中“我”只能安慰老人家,要他们不要怪“爹爹”送我去当兵,并许愿说争取上战场立功,等做了官再来接老人家去享福。
  然后是辞别父母:
  “鸡叫一声辞我爹,我去当兵爹费力;
  瘦田瘦土要少办,环边干田够你嘁。
  鸡叫二声辞我妈,我去当兵无办法;
  一家油盐柴和米,全靠我妈来当家。”
  面对辛苦养育自己长大的父母,作为家中年轻劳动力的“我”特别愧疚的是,当兵之后就不能帮父母干劳力活了,所有的苦活累活、柴米油盐都还得父母操劳。土家族居住在武陵山区,主要以农耕为生,日常劳作十分辛苦。离别之际,“我”唯有劝父母不要太辛苦,只要一家人够吃就行。
  接下来,是辞别哥哥和嫂子:
  “鸡叫三声辞我哥,我去当兵赖不脱;
  孝敬老人全仗你,哥代弟来弟代哥。
  鸡叫四声辞我嫂,我去当兵你倒好;
  環边干柴有哥拣,井里凉水有哥挑。”
  土家族具有悠久的爱国传统。面对外敌入侵,土家族人深知每个家庭都有义务派子女上战场当兵,保家卫国、抗击倭寇。这既是朝廷的命令不得违抗,也是国家民族大义的要求,谁也不得推脱。所谓“我去当兵赖不脱”的意思,便是这个意思。按规定一家抽一个兵丁,我去当兵了,哥哥便可以在家孝敬老人,兄弟俩互相替对方尽义务,所谓“哥代弟来弟代哥”。临别之际,即将出征的“我”把照顾一家老小的重任都托付给哥哥和嫂子了。
  再下来,是辞别妹妹:“鸡叫五声辞我妹,妹问哥哥几时回?等把倭寇斩杀尽,阵仗不死我就回。”寥寥数语,表面看很轻松平淡、波澜不惊,实则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包括妹妹的关切、我誓将杀尽倭寇的决心等。
  最后是向自己的妻子告别:“鸡叫六声辞我妻,我去当兵你受气;早点关门早点睡,免得旁人讲是非。”这段话表达了“我”对妻子一人在家可能受委屈的歉疚。
  在向所有家人一一话别之后,出征者唱道:
  “离家当兵苦中苦,满腹怨恨向谁诉;
  骨肉分离哪个愿,只恨倭寇害人间。
  东南沿海倭寇犯,害得我们不团圆;
  要想过年团圆聚,除非提前来过年。”
  作为整首歌的结尾,这一段表达了即将出征的土家族战士对离家当兵吃苦的心理准备,对倭寇入侵的仇恨,对离开亲人、不能团圆的遗憾,以及对提前过赶年以便出征杀敌取胜的信心和决心。
  从现有的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来看,土家族抗倭在历史上有确凿记载,土家族过赶年习俗由来已久,此习俗普遍流行于鄂西、湘西、重庆、黔东北等广大土家族地区。关于习俗的来历,流传最多的说法是纪念明代土家族先人抗倭的光辉业绩。只不过,民间文学里歌颂土家族先人抗倭光辉业绩的大多是民间传说、故事,而民歌似乎只有这一首《辞行歌》,且只在贵州省印江县境内流传。可以说,《辞行歌》是土家族先人抗倭光荣史的民间活文献,是表现土家族爱国情怀的短篇史诗,具有不可多得的文学与民俗学等多方面价值。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其他文献
华灯艳彩,波光映辉,傍晚,春意盎然的黄埔江畔,春风柔阑,樱花灼灼,杏花鳞次。江风牵着春暖,绵绵拂过眉颊。樱花柔抚星空,温柔点亮了红尘风华流砂。杏花蕊红,惊艳了岁月沧桑。它们或素雅、或华贵,以其怒放的姿态与春风厮守,与春天拥抱,绽放自己的精彩。  开满浦江两岸的繁花绿叶,在春风化雨中选择静放。擦肩款款走过的情侣,在璀璨霓虹的繁华下,暖暖点缀起城市的舞台。突然,冰冷的尘世多了几分烟火气息。轻柔的春风,
期刊
王先谦的《释名疏证补》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历来研究者众多。本文对21世纪以来的相关研究成果作一个简要的梳理,以期揭示本时期学术界对《释名疏证补》的研究方向和新取得的进展。  东汉学者刘熙的《释名》历来被视为我国第一部语源学专著和传统训诂学的经典著作,但是其最初的版本比较粗疏,错漏很多。明代学者毕沅作《释名疏证》后,其版本才大致可用。除畢沅外,学界普遍认可的对《释名》贡献最大者,当数清代学者王先谦。
期刊
我故乡的老屋是一座木屋,最初建于1964年的冬天,后来又在1974年扩建过。算起来,老屋已经在风雨中经历了近六十个春秋了。带着岁月的沧桑,老屋的瓦片由原来的靛蓝色变成了青黑色。以前光滑圆亮的檐柱,外表已经有了腐化的痕迹,变得黯然失色、粗糙不平。正堂两边的大装木板和前面照壁上的木板都已发黄变脆,看上去好像有一层细细的木屑要掉下来。老屋就像一位老人,脸色逐渐变得枯黄,额头和眼角都布满了皱纹。我知道,老
期刊
叶广芩是当代陕西文坛有一定影响力的女性作家,三秦厚土的滋养使她的文学作品呈现出独特的魅力。最值得称道的是,她以陕西秦岭的动物植物、山势地貌为创作素材,写出了一系列鲜活生动的动物题材小说以及一些关涉秦岭生态面貌的纪实性文学作品,以崭新的视角诉说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出尊重生命的生态意识。本文从叶广芩秦岭文化作品中的生态观、中国传统文化及家族环境的浸染、巍巍秦岭的直接熏陶等几个方面,探源叶广芩秦岭文化
期刊
平儿,“平”又“不平”。“平”在她不卑不亢,不温不火;“平”在她进退有度,周全妥帖。“不平”在她色才德兼备,真善美并存;“不平”在她命运不平顺,其命薄“比黛玉尤胜”。作为一个没有判词的丫头,作者曹雪芹仍用大量的情节来描写她,被四次写入回目,可见作者对她的喜爱。有关他的行事、品格贯穿于小说始终,显出一个完整的形象,可见平儿是作者有意突出的一個特殊人物。虽没有判词,但曹雪芹还是给了平儿一个字:“俏”。
期刊
余华并不是一位多产作家,他的作品以精致见长。笔锋刚劲有力,独树一帜的语言系统构造出一系列荒诞、怪异、隐秘的文本。余华的作品中“父亲”的形象屡屡可见,他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全面地塑造出各种“父亲”形象,如荒诞无耻的“父亲”、丑恶异化的“父亲”、苦难艰辛的“父亲”、正直无私的“父亲”、善良温存的“父亲”,尽管每一部作品中“父亲”的道路迥异,但最终都走向了一个结局。  余华作为先锋派小说的领军人物,
期刊
《八骏图》是沈从文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也是一个内涵丰富、具有独特性的文本。在浅层次上,《八骏图》可以看作是作家对“都市—乡村”对立景观的建构,而其更深的意蕴则体现在潜藏于文本中的作家个人的隐秘心理、价值追求以及技法尝试等方面,人们从中可以窥见沈从文创作成熟阶段较为复杂的创作动机。  发表于1935年的《八骏图》是沈从文都市题材小说的代表作。通常认为,小说是通过对包括主人公达士先生在内的八位教授的状貌
期刊
作为先锋作家登上文坛的苏童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转型,在“红粉”系列小说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作为男性作家的苏童,他塑造的女性形象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他自己所言:“我喜欢以女性形象结构小说,比如《妻妾成群》中的颂莲,《红粉》中的小萼,也许是因为女性更令人关注,也许我觉得女性身上凝聚着更多的小说因素。”苏童擅长写女性,被誉为表现女性的“圣手”。本文探讨的是他小说中书写的女性形象,
期刊
《失掉的好地狱》以梦境的方式表现了“人类”比“魔鬼”更可怕的主题,是一篇带有预言性质的散文诗,其中的各种意象隐晦地象征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政治派别。这些意象之间的转换也渗透着鲁迅的历史哲思和他对人民大众“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大悲悯、大同情。  《失掉的好地狱》是鲁迅《野草》中比较难理解的篇目之一。由于这篇散文诗用了许多比较隐晦的意象对当时的黑暗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理性的预测,所以要理解这篇散文诗
期刊
人生,其实是一次单程的旅行。在这次旅行中,或许遇到风遇到雨,也有可能跌倒,头破血流,甚至心灰意冷。而漫过低谷,走向阳光的日子里,折射的光线在清晨光圈里随着时光打转,一份人生向上的美以一种咖啡升腾的味道直逼心肺,让人生旅途中积郁已久的抑郁随着升腾的唯美,慢慢缱绻在诗意的人生中。  诗,是一个人生活阅历和灵魂的独白,是融合一个诗人的视角和人生观的全部写照。诗意的格局在每一行堆积的文字里或隐或现,或明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