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振宁教授曾不止一次讲述这样一件事情:到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一个明显的特点是胆小。和中国学生相比,美国学生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大胆的创新精神明显占优势。以“高智商”自居的中国留学生似乎成了“低水平”西方学生的“打工者”。中国学生的这种弱点和劣势不能不说是与其所受的教育定势有关。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习惯于知识的传授,我们的教师习惯于扮演传道士的角色,我们的学生习惯于按部就班和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从而失去了主动“到中流击水”的勇气。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如何关注学生情感、培养学生个性,下面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人文关怀——情感的生成
课堂教学一度成了与生活割裂的空间,传授的知识成了从生活中剥离出的纯粹知识。一个有智慧的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深刻的——不只是关注其智力,更关心其情感;不只是关注其肉体,更关心其灵魂。
1.情境感染。我们要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和谐、安全、自由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积极情感的生成离不开教师对其关爱,亲其师而信其道,促进爱的迁移。教师要善于了解和挖掘学生的情绪状态,善于以自己振奋、愉快的情绪感染学生。如在教学“百分率的应用”一课时,课前教师播放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画面,让学生把所看到的用一句话说一说,学生1高兴地说:“我们申奥成功了。”学生2激动地说:“我们赢了!”“是的,我们赢了!,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回忆那激动人心的投票过程吧。”教师一句顺水推舟的话自然地引入到百分率的应用问题上来。通过这样语言和情境的感染,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并能产生情感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自豪感和满足感。
2.充满期待。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会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对学生充满信任,会使学生倍感亲切,倍受鼓舞,学生就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教师,对待学习。马卡连柯说:“人活着的真正刺激,是明天的快乐。”而期待的意义就在于让学生看到“明天的快乐”。课堂上每当学生回答不出来的时候,教师总是用期待的目光看着学生,并鼓励说:“不要紧,仔细想一想,肯定能想出来的。”即使学生回答错误,教师也要肯定学生敢于回答的精神和正确的局部,再启发他们思考错误的部分,使每个学生都能“信心十足地站起来,心悦诚服地坐下去”。
3.人文熏陶。在教学中渗透博大精深的数学文化,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几千年来的数学发展史、中外数学家的典故、数学思想方法以及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在教学时简明扼要、击中要点,给课堂增添不少新意,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又给学生不少人生的启迪。如一位教师在上“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复习课时,打破常规,全课以矿泉水为主线。通过创设“生产矿泉水——销售矿泉水——购买矿泉水——喝矿泉水”等一系列的教学情境,将复习内容巧妙地贯穿在其中,构建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较为完整的复习路径。课中所提供的学习材料均来自现实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应用的价值,这无疑就是学生情感的内在体验。
二、苦尽甘来——情感的升华
教师若把讲堂变成学堂,把可以托付给学生的托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教学的效果就会大不一样。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等形式,领略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自然会有一种愉悦的情感。但在教学中还须注意:
1.正视探究中的“苦”。在学习过程中确实有部分学生有怕苦畏难的情绪,稍遇困难就浅尝辄止。其实在探求新知的道路上并不可能一帆风顺,经过自己苦思冥想与艰难探索,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更能体会到数学深层次的美。如,在教学“工程问题”之前,有位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些面粉,单做包子可做40个,单做馒头可做16个,现在用这些面粉先做了15个包子后,剩下的面粉还能做多少个馒头?这一题在学习“工程问题”之前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一些面粉的总重量不知道,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但经过艰苦的探索,凭借生活经验,最后全班共有七种不同的解法。
方法一:假设这袋面粉有1600克,那么每个包子要用40克面粉,每个馒头要用100克面粉,则(1600-40×15)÷100=10(个)
方法二:16-15÷(40÷16)=10(个)
方法三:(40-15)÷(40÷16)=10(个)
方法四:40:16=5:2 40-15=25(个) 25÷5×2=10(个)
方法五:(40-15)÷40×16=10(个)
方法六:(1-15÷40)×16=10(个)
方法七:(1-■×15)÷■=10(个)
“历尽坎坷成大道”,学生思考虽苦,但收获颇丰,这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乐。
2.正视探究中的“失败”。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让学生学会学习要比学习知识更重要,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应该多给他们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尝试成功,也包括尝试错误和失败。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要多鼓励,使他们增强自信心,增强心理调节能力,做到败者弥坚,寻找原因和对策。胜利最终属于永不言败的挑战者。失败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难得的体验,正是有了失败的教训,才能使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更平坦。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如何关注学生情感、培养学生个性,下面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人文关怀——情感的生成
课堂教学一度成了与生活割裂的空间,传授的知识成了从生活中剥离出的纯粹知识。一个有智慧的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深刻的——不只是关注其智力,更关心其情感;不只是关注其肉体,更关心其灵魂。
1.情境感染。我们要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和谐、安全、自由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积极情感的生成离不开教师对其关爱,亲其师而信其道,促进爱的迁移。教师要善于了解和挖掘学生的情绪状态,善于以自己振奋、愉快的情绪感染学生。如在教学“百分率的应用”一课时,课前教师播放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画面,让学生把所看到的用一句话说一说,学生1高兴地说:“我们申奥成功了。”学生2激动地说:“我们赢了!”“是的,我们赢了!,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回忆那激动人心的投票过程吧。”教师一句顺水推舟的话自然地引入到百分率的应用问题上来。通过这样语言和情境的感染,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并能产生情感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自豪感和满足感。
2.充满期待。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会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对学生充满信任,会使学生倍感亲切,倍受鼓舞,学生就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教师,对待学习。马卡连柯说:“人活着的真正刺激,是明天的快乐。”而期待的意义就在于让学生看到“明天的快乐”。课堂上每当学生回答不出来的时候,教师总是用期待的目光看着学生,并鼓励说:“不要紧,仔细想一想,肯定能想出来的。”即使学生回答错误,教师也要肯定学生敢于回答的精神和正确的局部,再启发他们思考错误的部分,使每个学生都能“信心十足地站起来,心悦诚服地坐下去”。
3.人文熏陶。在教学中渗透博大精深的数学文化,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几千年来的数学发展史、中外数学家的典故、数学思想方法以及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在教学时简明扼要、击中要点,给课堂增添不少新意,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又给学生不少人生的启迪。如一位教师在上“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复习课时,打破常规,全课以矿泉水为主线。通过创设“生产矿泉水——销售矿泉水——购买矿泉水——喝矿泉水”等一系列的教学情境,将复习内容巧妙地贯穿在其中,构建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较为完整的复习路径。课中所提供的学习材料均来自现实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应用的价值,这无疑就是学生情感的内在体验。
二、苦尽甘来——情感的升华
教师若把讲堂变成学堂,把可以托付给学生的托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教学的效果就会大不一样。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等形式,领略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自然会有一种愉悦的情感。但在教学中还须注意:
1.正视探究中的“苦”。在学习过程中确实有部分学生有怕苦畏难的情绪,稍遇困难就浅尝辄止。其实在探求新知的道路上并不可能一帆风顺,经过自己苦思冥想与艰难探索,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更能体会到数学深层次的美。如,在教学“工程问题”之前,有位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些面粉,单做包子可做40个,单做馒头可做16个,现在用这些面粉先做了15个包子后,剩下的面粉还能做多少个馒头?这一题在学习“工程问题”之前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一些面粉的总重量不知道,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但经过艰苦的探索,凭借生活经验,最后全班共有七种不同的解法。
方法一:假设这袋面粉有1600克,那么每个包子要用40克面粉,每个馒头要用100克面粉,则(1600-40×15)÷100=10(个)
方法二:16-15÷(40÷16)=10(个)
方法三:(40-15)÷(40÷16)=10(个)
方法四:40:16=5:2 40-15=25(个) 25÷5×2=10(个)
方法五:(40-15)÷40×16=10(个)
方法六:(1-15÷40)×16=10(个)
方法七:(1-■×15)÷■=10(个)
“历尽坎坷成大道”,学生思考虽苦,但收获颇丰,这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乐。
2.正视探究中的“失败”。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让学生学会学习要比学习知识更重要,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应该多给他们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尝试成功,也包括尝试错误和失败。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要多鼓励,使他们增强自信心,增强心理调节能力,做到败者弥坚,寻找原因和对策。胜利最终属于永不言败的挑战者。失败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难得的体验,正是有了失败的教训,才能使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更平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