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苑漫步 平仄句探幽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llowunc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听了我校八年级的一节语文公开课,有个综合性学习第五单元《古诗苑漫步》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了一个综合性学习的平台,也为我们的教师提供了一次如何进行这个课题探索的机会和难得的实践尝试。听完课后,我深深地反思了现今我校的古诗词教学,我觉得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误区:
  1、课堂一味灌输式的老师为了应付考试,教一首古诗,要讲两三节课,写了满满的几黑板,所有知识点毫无保留地灌输给学生,也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得了,只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种做法,不但没能在孩子们的头脑里留下点有用的东西,教师自己却先累倒了。
  2、课堂一直提问式的老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但是其忽略了古诗这一独特的文学体裁,教学过程不停机械式的提问,把学生变成了回答问题的机器,忽略其对古诗整体意境的感受能力,导致学生对诗歌的感悟支离破碎。
  3、课堂一贯演讲式的老师习惯把学生当成听众,把自己想象成是百家讲坛里的主讲人,眼睛看着房顶,口若悬河地表演着,把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强加给学生,全然不考虑他们的年龄特点以及接受能力,一堂课下来,学生的脑海里只留下了老师手舞足蹈的影子,对于古诗词的知识点却是一脸的茫然。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呢?
  策略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要想提高诗歌教学质量,必须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好之”“乐之”。同时要做好“三个比较”(1)对相同时代的诗人的比较。(2)对于相同题材的诗词比较。让学生通过对相同题材的古诗进行比较,对古诗的内容、写作方法、作者的情感进行比较,对古诗有更加深入的了解。(3)对不同社会背景下同一诗人的思想比较。同一个诗人,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写出来的古诗也寄寓了自身不同的遭遇和情感。
  策略二:提高层次 读出韵律
  著名学者周汝昌认为格律诗是按照一定的声律格式写出来的诗,其“音乐性极强,节奏性特美,乃是世间上千种语文的唯一的一种‘诗的语文’,无与伦比”。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有必要重视格律诗的音乐美,进而引导学生读出“无与伦比”的美。
  1、读出节奏美。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划分语节,总结节奏的一般规律。如教学《山行》时,可引导学生划出语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接着,归纳出七言诗一般可以划分为“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四个语节。最后告诉学生朗读时各语节之间必须有一定的停顿。
  2、读出韵律美。韵最直观的体现就是韵脚。如教学《钱塘湖春行》时,学生说这首诗读起来很好听。我告诉他们“好听”的秘密就在每行最后一字的读音上。学生很快发现三个句末字的韵母都是“i”。我随机点拨:“古诗中二、四两句(有时包括第一句)最后一字的韵母相同或相似,这就是押韵。押韵的那个字叫韵脚。”接着,我通过范读让学生体会韵脚的作用。然后,我又指出韵脚要读得响亮些,拖得长些;为了形成对比,第三行句末字要读得短些、弱些。最后,学生按照要求诵读起来,陶醉在古诗优美的韵律之中。
  3、读出抑扬美。平时的教学中,如果强调每个字的平仄,无疑太繁琐。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只要能抓住重点,基本读出格律诗的抑扬顿挫之美就可以了。古人对平仄规律早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概括。七言的二四六字(五言的二四字)是“平仄平”或“仄平仄”,如此平仄相间后就有了“升降升”或“降升降”的节奏起伏。因此,我们着重关注二四六字的平仄就可以了,大可不必去研究每个字的平仄。另外,句末字是韵脚,我们可以根据押韵规则诵读它。
  在新教材增加了大量古诗文阅读的背景下,引导学生关注格律诗的声律美,读出存封在诗句里回环流畅、铿锵悦耳的音乐美,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这不仅能让古诗教学达到一个新的境界,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策略三 大胆想象,读写互彰
  艾青说:“诗人的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诗人往往以简练精确的语言,创造出深邃无穷的意境。初中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发挥丰富的想象,想象出诗中的一切情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朗诵好诗歌。特别是朗诵格律诗,更需要从意境着眼,因境抒情。
  宋代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这首诗,它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奠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丰收年景,家家户户杀鸡宰猪,热情款待客人,反映了田园生活的喜悦。“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重重山,一道道水。山水环绕,使人误以为是没有路可走了,突然眼前又出现了柳暗花明的村落,怎不令人惊喜啊!
  经过分析、想象,把朗诵者也化人诗的画面中去——淳朴的农家生活,优美而热闹的农村景象。朗诵起来就能自如地运用语调的变化,绘声绘色地传达出该诗的诗情画意。
  心旷神怡,我们漫步古诗苑;平仄探幽,我们流连忘返。在文化快餐、网络作品、大众传媒、极速消费等作为关键词的今天,我们的学生还会有心情与精力去品读古典诗词,感受一点古典,沾染一丝衣袂飘飞,远离红尘的宁静,诗意且优雅地活着,或许正是我们这群行走在思想的圣坛、捍卫母语文化尊严的语文教师们的一大任务吧!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面向全体学生非常重要,因为它关系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关系到祖国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素质,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那么,如何才能面向全体学生,更好地完成语文教学呢?多年来教学中一直践行的“321教学法”,让师生成为朋友,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语文教学事半功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期刊
父亲抱着我的女儿,指着相片说:“雪儿,这是你的大姨、老姨和妈妈,是姥爷我的贴身小棉袄。”父亲那慈祥的面容上洋溢出灿烂的笑容,这一场景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  人们常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只有当了母亲之后,才能体会到做父母的伟大。我的父母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他们勤劳、朴实、善良。先后生下了我们三姐妹。在过去的日子里,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很多。现在我们都参加了工作,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我也成了一名中学教
期刊
现在教育界普遍都倡导有效的阅读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传统的语文课堂是教师讲授为主,缺乏趣味性和师生互动。虽然也强调阅读,可是都是千篇一律的念经式,缺乏情感的共鸣和思想的撞击。现代有效课堂强调真实实在的课堂,树立了一系列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实施对话教学,突出主体地位,自然这个主体地位更多的是突出以生为本。在对话式教育中,教师必须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并努力唤醒生命,激扬生命。把学生看成一个自我生命的实现
期刊
从语文的海洋中拾到的贝壳,如今已成为生命中的财富,这些财富源于阅读。  在阅读的队伍中,中学生始终是一支主力军。每逢节假日,大小书店总会被青春靓丽的中学生所占领。洋溢在他们脸上的那份沉醉,那份痴迷,那份纯真,那份快乐与满足,深深感动着成年读书人。  何不将他们带入到语文课堂和语文教学中,使之成为生活课堂、欣赏课堂、社会课堂。这样,语文课不再是单一的课本教学,而是为课堂增加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互相推
期刊
近日拜读了朱自清的《背影》,反复地揣摩、研究,体会到了朱自清父亲的爱是发自于内心深处,是最淳、最本质、最无私的爱。在遭遇家庭的一系列变故之后,还能撑住,顶住整个家庭的重担。处处为儿子着想,不让儿子担忧。是啊!父爱如大山般的伟岸,让子女有足够的依靠,有休息、疗伤的场地。  在我们这样平常的家庭,我也是无时无刻地感受到父亲的爱就在左右,从没有离开过。虽然我自以为是大人了,都二十五六了,早已能够自立,可
期刊
常言道:“教师是吃开口饭的。”“三分靠内才,七分靠口才。”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口才尤为重要。教师的语言修养就是一把火,给学生带来温暖、勇气;教师的语言艺术就是春风、春雨,滋润学生心田,启迪学生智慧,激发学生创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平庸的课堂语言只能是一支又一支催眠曲,而成功教师的讲课,则让学生感到眼前呈现出一幅色彩斑澜的画。  一、语言有魅力,便于创造良好融洽的课堂气氛  心理学告诉人们,师生之间
期刊
语文老师会经常在一起谈论:这个学生的作文写得很好,那个学生的作文写得很差;这个学生的作文生动有趣,那个学生的作文空洞无物。面对那些不会写作文的学生,老师真是头疼,心烦,不知道如何才能教他们写好作文。下面就如何教学生写好作文谈几点看法。  一、诱发学生“想写”的意识,培养学生“愿写”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使一个人和他喜欢的事融合为一体。如果一个学生对写作感兴趣,他就会全力专心于它。如何才能
期刊
教书在外,周末回家看望父母和女儿。微雨放晴,牵着女儿的小手到花台前欣赏雨后的绿色,心情格外清爽。说是个花台,其实不过是父亲把些许花盆摆放在一起,种上一些知名或不知名的花草罢了。去年寒假,我说花太多了,干脆把一些重复的、活得不精彩的给丢了吧,院子小,太占地方了。有一株茉莉花活在一个烂盆里,说是“活”,可已是“苟延残喘”了。叶,几乎掉光,杆,差不多已枯,生命的迹象已不甚明显。我说:“扔了吧,快死了的花
期刊
教师不仅传道授业解惑,也肩负着育人的重担。作为一名新班主任,我时常思考着一个问题:“作为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我最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  2012年的9月我新接手了令各科老师比较头疼的五年级二班,担任该班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刚接手这个班级时,我有些手忙脚乱,不知道从何下手,因为该班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做事情也缺乏主动性,课堂回答问题也不积极,课上发言的永远是那几名同学,课后习题、作业改错也很被动。刚
期刊
新世纪的语文教育,应是现代化的素质教育,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必须进行全面改革。不仅要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学生“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从“口”上把握祖国的语言文字,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体现一名学生语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若一个人说话能力差,词不达意,就会给他个人和社会造成损失。如果语文教学中不注意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就不能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