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权力都必须有制衡,任何游戏都必须有规则。否则,
无论从方向上还是秩序上就会很乱,首先倒霉的是企业自己。
资本需要制衡
《中外管理》:上市公司最佳董事会这个奖,分量很重。上市对于今天青岛啤酒的成就,有什么样的作用?青岛啤酒如何看待资本市场?
金志国:青岛啤酒是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公司,也是1993年在上海上市的公司,同一年在两地上市。而真正在市场当中成长的青岛啤酒,也就是这十几年,不到二十年。
青岛啤酒原来是国家的一个“车间”,只能人家叫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原料从哪里来不要管,产品卖到哪里去也不要管。就像一条很名贵的宠物,常常将它比作是一只“家犬”,看着国家的脸色、领导的脸色做事。开放以后,这个“家犬”就到了市场上,市场上有很多狼群,狗和狼长得差不多,但在市场上就没有狗的位置,确实很惨。
所以说青岛啤酒的成功,得益于上市。上市才使青岛啤酒活下来了。大家常说,上市就是圈钱嘛。而青岛啤酒上市,做得更多的是上市之后接受资本市场的监管,特别是海外市场的监管。
当时是很不舒服,很痛苦。作为“啤老大”,听谁管?国家的“宠物”,谁敢管?可在资本市场上一下子有这么多的约束,就很痛苦,所以被迫改变了一些习惯。到今天才知道,是当时约束的作用。没有当时的约束,没有一路的监管,就没有现在的青岛啤酒。所以从中我们也尝到了甜头,任何权力都必须有制衡,任何游戏都必须有规则。否则,无论从方向上还是秩序上就会很乱,首先倒霉的是企业自己。
《中外管理》:要在日常运营中做到规范,做到遵守规则,企业内部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保障,青岛啤酒是怎么做的?
金志国:在公司内部治理上,要想规范就要有制衡。公司董事会、监事会,我努力做到的就是不能成“花瓶”,不能有这个设置没有这个职能。所以董事会决定干什么,监事会决定什么不能干,经营层决定怎么干,这个分得很清楚,而且都有议事的规则,用规则区分职能应该怎么做,用流程控制大家的决策。
一把手的权力过大,是中国许多企业的通病。青岛啤酒为了制衡,董事会有四名独立董事,分别是来自财务、战略、法律领域的专业人士。有两名外部董事,有五名是执行董事,而且执行董事是一个大股东派出的,都是职业经理人。这样从成员结构、能力结构都可以形成有效的制衡。从区域来看,目前的董事有来自日本的,来自于民营企业的,来自于香港的,来自于北京的等等,区域上也是比较多元化的。
选择与行业领先者合作
《中外管理》:上市在外部约束规范了青岛啤酒的管理,同时也给青岛啤酒搭起了一个宝贵的融资平台。从青岛啤酒几笔大的融资来看,都选择了行业的竞争者,这是形势使然,还是有意为之?
金志国:如果青岛啤酒需要融资的话,众多社会资本很快就会向青岛啤酒靠拢。但是青岛啤酒选择了行业竞争者。因为,我看重的是行业领先者的“活资本”,也就是他们的专业知识、专业经验,而这些东西的价值远远大于“死资本”。
与这些领先者合作,我必须用“死资本”去搭一个桥,才能把他们的“活资本”导过来,把最值钱的东西不花钱地拿过来。
《中外管理》:在这种合作中,青岛啤酒收获了什么?
金志国:最初是和AB合作,当时AB是全球第一。我们在子公司上也和嘉士伯合作过。十年前和朝日深圳的项目也合作过。再后来,英博收购了AB。在这些合作中,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英博,我们合作的时间很短,但是透过它并购AB,透过这个大的格局,我们学到了很多。首先,是英博那种改变啤酒竞争格局的魄力。其次,是强大的融资能力,520亿美元可不是一个小数。再次,当它并购的时候,正好遇到金融危机,但它没有失约。如果换了有些企业,很可能是违约,赔点钱,重新再来。
另外,在同朝日的合作中,我们学到了日本人的严谨,他们对质量的严格控制,以及在环保上的经验。这些对青岛啤酒今后的发展,都是很宝贵的。
现在正是并购良机
《中外管理》:现在大家认为经济正在步入“后危机时代”。对行业未来的发展,你怎么看?
金志国:市场空间很大,行业之间的整合空间也很大。我觉得现在并购绝对是一个好机会。这个冬天,让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行业的增速慢了,但是大企业凸现出来了。树在冬天是冻不死的,草都被冻死了。
另外,前几年,外资并购的势头很强,但是他们不是很了解中国市场,高估了价格。收购哈尔滨、雪津啤酒,都是60倍的市盈率。进来一看,好像不是那么回事,有很多的泡沫,再加之他们也不太适应中国市场的竞争。现在,他们的资产在贬值。
《中外管理》:青岛啤酒会加快并购的步伐吗?
金志国:扩张的梦什么时候都不能破灭。我们从2001年的第11位,进入到现在第7位,除了自身进步,还有排在我们前面的企业被吃掉了。我们和前面的几名比较,还有太大的距离,只靠每年10%、20%的增长,人家站着不动,我们都赶不上。因此,扩张是青岛啤酒缩小与排在前面企业差距的一条有效途径。
责任编辑:诸葛晓岚
无论从方向上还是秩序上就会很乱,首先倒霉的是企业自己。
资本需要制衡
《中外管理》:上市公司最佳董事会这个奖,分量很重。上市对于今天青岛啤酒的成就,有什么样的作用?青岛啤酒如何看待资本市场?
金志国:青岛啤酒是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公司,也是1993年在上海上市的公司,同一年在两地上市。而真正在市场当中成长的青岛啤酒,也就是这十几年,不到二十年。
青岛啤酒原来是国家的一个“车间”,只能人家叫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原料从哪里来不要管,产品卖到哪里去也不要管。就像一条很名贵的宠物,常常将它比作是一只“家犬”,看着国家的脸色、领导的脸色做事。开放以后,这个“家犬”就到了市场上,市场上有很多狼群,狗和狼长得差不多,但在市场上就没有狗的位置,确实很惨。
所以说青岛啤酒的成功,得益于上市。上市才使青岛啤酒活下来了。大家常说,上市就是圈钱嘛。而青岛啤酒上市,做得更多的是上市之后接受资本市场的监管,特别是海外市场的监管。
当时是很不舒服,很痛苦。作为“啤老大”,听谁管?国家的“宠物”,谁敢管?可在资本市场上一下子有这么多的约束,就很痛苦,所以被迫改变了一些习惯。到今天才知道,是当时约束的作用。没有当时的约束,没有一路的监管,就没有现在的青岛啤酒。所以从中我们也尝到了甜头,任何权力都必须有制衡,任何游戏都必须有规则。否则,无论从方向上还是秩序上就会很乱,首先倒霉的是企业自己。
《中外管理》:要在日常运营中做到规范,做到遵守规则,企业内部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保障,青岛啤酒是怎么做的?
金志国:在公司内部治理上,要想规范就要有制衡。公司董事会、监事会,我努力做到的就是不能成“花瓶”,不能有这个设置没有这个职能。所以董事会决定干什么,监事会决定什么不能干,经营层决定怎么干,这个分得很清楚,而且都有议事的规则,用规则区分职能应该怎么做,用流程控制大家的决策。
一把手的权力过大,是中国许多企业的通病。青岛啤酒为了制衡,董事会有四名独立董事,分别是来自财务、战略、法律领域的专业人士。有两名外部董事,有五名是执行董事,而且执行董事是一个大股东派出的,都是职业经理人。这样从成员结构、能力结构都可以形成有效的制衡。从区域来看,目前的董事有来自日本的,来自于民营企业的,来自于香港的,来自于北京的等等,区域上也是比较多元化的。
选择与行业领先者合作
《中外管理》:上市在外部约束规范了青岛啤酒的管理,同时也给青岛啤酒搭起了一个宝贵的融资平台。从青岛啤酒几笔大的融资来看,都选择了行业的竞争者,这是形势使然,还是有意为之?
金志国:如果青岛啤酒需要融资的话,众多社会资本很快就会向青岛啤酒靠拢。但是青岛啤酒选择了行业竞争者。因为,我看重的是行业领先者的“活资本”,也就是他们的专业知识、专业经验,而这些东西的价值远远大于“死资本”。
与这些领先者合作,我必须用“死资本”去搭一个桥,才能把他们的“活资本”导过来,把最值钱的东西不花钱地拿过来。
《中外管理》:在这种合作中,青岛啤酒收获了什么?
金志国:最初是和AB合作,当时AB是全球第一。我们在子公司上也和嘉士伯合作过。十年前和朝日深圳的项目也合作过。再后来,英博收购了AB。在这些合作中,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英博,我们合作的时间很短,但是透过它并购AB,透过这个大的格局,我们学到了很多。首先,是英博那种改变啤酒竞争格局的魄力。其次,是强大的融资能力,520亿美元可不是一个小数。再次,当它并购的时候,正好遇到金融危机,但它没有失约。如果换了有些企业,很可能是违约,赔点钱,重新再来。
另外,在同朝日的合作中,我们学到了日本人的严谨,他们对质量的严格控制,以及在环保上的经验。这些对青岛啤酒今后的发展,都是很宝贵的。
现在正是并购良机
《中外管理》:现在大家认为经济正在步入“后危机时代”。对行业未来的发展,你怎么看?
金志国:市场空间很大,行业之间的整合空间也很大。我觉得现在并购绝对是一个好机会。这个冬天,让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行业的增速慢了,但是大企业凸现出来了。树在冬天是冻不死的,草都被冻死了。
另外,前几年,外资并购的势头很强,但是他们不是很了解中国市场,高估了价格。收购哈尔滨、雪津啤酒,都是60倍的市盈率。进来一看,好像不是那么回事,有很多的泡沫,再加之他们也不太适应中国市场的竞争。现在,他们的资产在贬值。
《中外管理》:青岛啤酒会加快并购的步伐吗?
金志国:扩张的梦什么时候都不能破灭。我们从2001年的第11位,进入到现在第7位,除了自身进步,还有排在我们前面的企业被吃掉了。我们和前面的几名比较,还有太大的距离,只靠每年10%、20%的增长,人家站着不动,我们都赶不上。因此,扩张是青岛啤酒缩小与排在前面企业差距的一条有效途径。
责任编辑:诸葛晓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