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我们今天倡导的“研究性学习”不仅是转变学习方式而且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促进每个学生个性健全发展。高中数学课程要开展“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学习活动,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创造有利条件。用于研究性学习的开放题尽量能有利于解题者充分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高中数学 实践能力
在课堂上要形成“问题中心”,把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搬进课堂内进行研究,使课堂成为问题展示平台、讨论与辨析的场所。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有助于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变传统的“接受性、训练性学习”为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研究性学习”。随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进行研究性学习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核心之一。它有利于克服数学教学中注重教师传授而忽视学生发展的流弊,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研究”热情,从而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带着探索问题的强烈欲望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那么他们所得到的知识就比较深刻、扎实。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學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教师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体现在教学全过程中,渗透学生自主创新性的研究型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个性特长,初步学会研究性学习。下面笔者谈谈在渗透研究性学习方面的思考和实践。
一、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研究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转变,它将一改被动地“接收式学习方式”一统天下的时代,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乃至终身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课程。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理念体现了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使学生体验到知识应用的乐趣,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我们今天倡导的“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转变学习方式而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健全发展,为每个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开创空间。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探究发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渗透
高中数学课程要设立“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学习活动,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创造有利条件。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概念、原理、法则),是比较抽象的,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采用走出去回归自然,请进来现身说法等动态课型,不断更新手段,尽可能采用多媒体教学,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物化”。求知欲是人们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求知欲越强,主动探索精神越强,就能主动积极地进行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
教师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体现在教学全过程中,紧密结合教材中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的实际问题,渗透学生自主创新性的研究型课题。我们在教学中可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途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帮助学生走出思维低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发展个性特长,初步学会研究性学习。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教师要努力促进学生提出问题,对教材内容进行反思;促进学生讨论问题,增强问题意识,培养质疑精神;促进学生自觉地把问题专题化。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
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可先安排学生提前预习,让学生明白本课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等。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通过对事物的观察、了解并亲身参与取得第一手资料,可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课上根据课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悬念,急于要了解问题的结果,调动其积极性。数学探索能力是在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选择判断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进一步加深理性认识。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生动活泼、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有的放矢地讲解,为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打下基础。数学探索能力是数学思维能力中最富有创造性的要素,也是较难培养和发展的要素。教师要努力促进学生提出问题,对教材内容进行反思。
三、在数学问题中渗透
用于研究性学习的开放题尽量有利于解题者充分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编制的开放题应体现某一完整的数学思想方法,帮助解题者理解什么是数学,为什么要学习数学,以及怎样学习数学。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对于高中学生而言,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把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具体生活问题情境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在解决丰富多变的生活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意识。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数学中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探究方向,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成了渗透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载体。在研究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及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展示,使他们体验到研究数学的乐趣。
总之,数学思想的渗透和研究性学习仅通过题海战术是难以真正实现的,要把学生的目光引向广阔的生活领域。由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索过程;由对知识的认知掌握转化为对问题的研究解决。让他们发现数学的影子,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这样才能锻炼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通过主要采取研究性学习方式实施的数学教学,掌握和运用一种现代数学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李亮.谈高中数学课堂如何创设有效教学情境[J].西部素质教育,2016(05).
[2]余尚创.浅谈高中数学课堂的提问技巧[J].学周刊,2016(13).
[3]王培赟.如何利用“微课”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效率[J].学周刊,2016(15).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高中数学 实践能力
在课堂上要形成“问题中心”,把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搬进课堂内进行研究,使课堂成为问题展示平台、讨论与辨析的场所。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有助于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变传统的“接受性、训练性学习”为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研究性学习”。随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进行研究性学习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核心之一。它有利于克服数学教学中注重教师传授而忽视学生发展的流弊,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研究”热情,从而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带着探索问题的强烈欲望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那么他们所得到的知识就比较深刻、扎实。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學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教师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体现在教学全过程中,渗透学生自主创新性的研究型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个性特长,初步学会研究性学习。下面笔者谈谈在渗透研究性学习方面的思考和实践。
一、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研究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转变,它将一改被动地“接收式学习方式”一统天下的时代,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乃至终身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课程。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理念体现了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使学生体验到知识应用的乐趣,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我们今天倡导的“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转变学习方式而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健全发展,为每个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开创空间。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探究发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渗透
高中数学课程要设立“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学习活动,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创造有利条件。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概念、原理、法则),是比较抽象的,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采用走出去回归自然,请进来现身说法等动态课型,不断更新手段,尽可能采用多媒体教学,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物化”。求知欲是人们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求知欲越强,主动探索精神越强,就能主动积极地进行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
教师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体现在教学全过程中,紧密结合教材中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的实际问题,渗透学生自主创新性的研究型课题。我们在教学中可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途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帮助学生走出思维低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发展个性特长,初步学会研究性学习。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教师要努力促进学生提出问题,对教材内容进行反思;促进学生讨论问题,增强问题意识,培养质疑精神;促进学生自觉地把问题专题化。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
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可先安排学生提前预习,让学生明白本课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等。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通过对事物的观察、了解并亲身参与取得第一手资料,可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课上根据课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悬念,急于要了解问题的结果,调动其积极性。数学探索能力是在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选择判断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进一步加深理性认识。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生动活泼、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有的放矢地讲解,为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打下基础。数学探索能力是数学思维能力中最富有创造性的要素,也是较难培养和发展的要素。教师要努力促进学生提出问题,对教材内容进行反思。
三、在数学问题中渗透
用于研究性学习的开放题尽量有利于解题者充分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编制的开放题应体现某一完整的数学思想方法,帮助解题者理解什么是数学,为什么要学习数学,以及怎样学习数学。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对于高中学生而言,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把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具体生活问题情境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在解决丰富多变的生活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意识。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数学中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探究方向,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成了渗透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载体。在研究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及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展示,使他们体验到研究数学的乐趣。
总之,数学思想的渗透和研究性学习仅通过题海战术是难以真正实现的,要把学生的目光引向广阔的生活领域。由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索过程;由对知识的认知掌握转化为对问题的研究解决。让他们发现数学的影子,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这样才能锻炼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通过主要采取研究性学习方式实施的数学教学,掌握和运用一种现代数学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李亮.谈高中数学课堂如何创设有效教学情境[J].西部素质教育,2016(05).
[2]余尚创.浅谈高中数学课堂的提问技巧[J].学周刊,2016(13).
[3]王培赟.如何利用“微课”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效率[J].学周刊,20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