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随着新课标教研的不断深入,教研的重点向“解决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典型问题,进一步改进和优化现有教学方式,以实现更加有效的课堂教学”倾斜。本文通过对两节高中必修模块《日常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课例的分析,反思现有课堂教学,争取在落实新课程目标、培养学科素养等方面寻求优化途径。
课题:《日常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涉及课标:能够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图表处理等工具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
● 课例一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加工日常文本信息,表达意图。
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提问、拓展的方式,使学生初步掌握使用文字处理软件进行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愿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为学习和生活服务。
2.教学过程
(1)常见文本类型。采用问答的方式,引起学生对学习过的文字处理方法的回忆。教师介绍常见文本类型。
(2)日常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①教师出示用Word编排的唐诗文稿、邀请函、论文报告范例。
②学生依据教师提供的文稿、插图素材,模仿制作邀请函,编排论文报告、唐诗文稿。
③学生展示成果,同时讲述排版要点(学生只展示了与范例一样的排版文稿,没能按要求讲述排版要点)。
④教师提问:“任务一的唐诗、邀请函的排版和任务二的研究论文的排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学生没有回答)教师自答:“两者表达的主题不同,排版风格不同,不同的文本形式,需要不同的排版式样。根据文本阅读对象的特征及应用的场合、目的,文本本身的性质等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表达形式,这才是排版的关键所在。”
⑤拓展活动:针对不同的作品要求,分析并讨论归纳出日常文本信息的加工要点及制作方法填入表格中(表格略,大部分学生没有完成拓展活动)。
⑥教师依据表格内容归纳加工要点和制作方法。
● 课例二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信息加工的流程,了解信函、研究报告等常用文本形式及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日常文本信息的加工要点的了解,编辑排版艺术节邀请函和校运会宣传标语等文本内容,表达内容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优势;在小组学习活动中积极与同伴合作交流。
2.教学过程
(1)常见文本类型。
①呈现教材中的“文本信息加工”流程图,教师讲解信息加工前需明确的问题。
②教师采用问答的方式呈现教材P40“交流”内容。
③教师要求学生完成教材P41的“任务”:上网搜索常见文本特点,填写P41表3-1和表3-2(大部分学生没有完成表3-2的填写)。
(2)日常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①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教材P41的“观摩”:打开教材光盘的“教学案例”,观察其中存放的多种常见文本的排版及其表达效果,分析其加工形式,并进行评价,说明理由。评价之前请参考教材P42的评价要素。
②小组反馈案例评价结果(学生浏览光盘“教学案例”以及评价的时间不足,各小组没有形成评价结果,无法反馈。教师采取自己逐条讲解教材P42的评价要素的方式来替代学生反馈活动,呈现本环节内容)。
③讲授教材P42的日常文本信息加工的要点。
④学生用教师提供的原文件,排版邀请函。
课题《日常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是必修《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的一节课。通过对以上课例教学目标的分析,可以发现目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在目标制定方面普遍存在两个问题:其一,课堂教学目标机械地套用三个维度的陈述,缺乏从整体上思考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其二,教师研读课标不到位,没有将课程标准分解成可分步实施的各学期、各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
● 问题一: 目标缺乏梯次细化,机械套用三个维度,课标难以落实
问题分析与改进建议
课程标准对该课题的要求是“能够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图表处理等工具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选择恰当的工具软件处理多媒体信息,呈现主题,表达创意”。其中,“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图表处理等工具软件加工信息”是知识与技能维度的要求;“能够根据任务需求选择恰当的工具软件处理…
课题:《日常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涉及课标:能够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图表处理等工具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
● 课例一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加工日常文本信息,表达意图。
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提问、拓展的方式,使学生初步掌握使用文字处理软件进行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愿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为学习和生活服务。
2.教学过程
(1)常见文本类型。采用问答的方式,引起学生对学习过的文字处理方法的回忆。教师介绍常见文本类型。
(2)日常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①教师出示用Word编排的唐诗文稿、邀请函、论文报告范例。
②学生依据教师提供的文稿、插图素材,模仿制作邀请函,编排论文报告、唐诗文稿。
③学生展示成果,同时讲述排版要点(学生只展示了与范例一样的排版文稿,没能按要求讲述排版要点)。
④教师提问:“任务一的唐诗、邀请函的排版和任务二的研究论文的排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学生没有回答)教师自答:“两者表达的主题不同,排版风格不同,不同的文本形式,需要不同的排版式样。根据文本阅读对象的特征及应用的场合、目的,文本本身的性质等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表达形式,这才是排版的关键所在。”
⑤拓展活动:针对不同的作品要求,分析并讨论归纳出日常文本信息的加工要点及制作方法填入表格中(表格略,大部分学生没有完成拓展活动)。
⑥教师依据表格内容归纳加工要点和制作方法。
● 课例二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信息加工的流程,了解信函、研究报告等常用文本形式及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日常文本信息的加工要点的了解,编辑排版艺术节邀请函和校运会宣传标语等文本内容,表达内容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优势;在小组学习活动中积极与同伴合作交流。
2.教学过程
(1)常见文本类型。
①呈现教材中的“文本信息加工”流程图,教师讲解信息加工前需明确的问题。
②教师采用问答的方式呈现教材P40“交流”内容。
③教师要求学生完成教材P41的“任务”:上网搜索常见文本特点,填写P41表3-1和表3-2(大部分学生没有完成表3-2的填写)。
(2)日常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①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教材P41的“观摩”:打开教材光盘的“教学案例”,观察其中存放的多种常见文本的排版及其表达效果,分析其加工形式,并进行评价,说明理由。评价之前请参考教材P42的评价要素。
②小组反馈案例评价结果(学生浏览光盘“教学案例”以及评价的时间不足,各小组没有形成评价结果,无法反馈。教师采取自己逐条讲解教材P42的评价要素的方式来替代学生反馈活动,呈现本环节内容)。
③讲授教材P42的日常文本信息加工的要点。
④学生用教师提供的原文件,排版邀请函。
课题《日常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是必修《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的一节课。通过对以上课例教学目标的分析,可以发现目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在目标制定方面普遍存在两个问题:其一,课堂教学目标机械地套用三个维度的陈述,缺乏从整体上思考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其二,教师研读课标不到位,没有将课程标准分解成可分步实施的各学期、各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
● 问题一: 目标缺乏梯次细化,机械套用三个维度,课标难以落实
问题分析与改进建议
课程标准对该课题的要求是“能够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图表处理等工具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选择恰当的工具软件处理多媒体信息,呈现主题,表达创意”。其中,“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图表处理等工具软件加工信息”是知识与技能维度的要求;“能够根据任务需求选择恰当的工具软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