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一把“野”瘾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h1886677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索溪峪的“野”》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曹敬庄。在作者眼里,山野、水野、人野……一个“野”展示了全部情感,乃至灵魂。闲来读读,的确是让人过了一把“野”瘾。当然,这里选为课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互动阅读中感知文本的“野”和作者的“野”,既而让这“野”发散开来,成为一种心境,一种美。本文中笔者结合实际,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与作者深度对话的基础上感知其视角、文笔乃至心境。
  一、走近作者视角,感知“野”
  对于散文来说,追求的是形散而神不散,然而这篇散文在行文布局上却有点俗套,采用了一种传统结构,即“总分”。为何要这样呢?在作者看来,归根到底还在于索溪峪的特征非常明显,就是“野”。所以作者开篇就指出 “走进张家界的索溪峪,脑子里只剩下了一个字:野”,很干脆,很利索,接着圍绕“野”写山、水、野物,乃至其中的游客。这种直抒情怀的表达,看似有点程序式,其实作者认为索溪峪的特征太过明显,不需要曲折循环,只需要信手拈来。
  如果再进一步与作者进行深度对话,就会发现作者的描写方式是从自然逐步走近自我,从山水到动物,再到游客,一步一步逼近,让人的自然之“野”在自然而然中得以流露,以至于个个都在“返璞归真”中野性十足。这主要是因为有了山水的“野”,动物的“野”,才最终有了人的“野”。
  二、走近作者文笔,体验“野”
  从语言来看,索溪峪是“野”的,而作者也被感染,其语言更是“野”的。下面笔者从短语、笔触、细节等方面逐一描述其中的“野”。
  从短语来看,“断壁悬崖” “拔地而起” “望而生畏” “让人胆颤” “绵亘蜿蜒”……这些词语错落有致,节奏鲜明,就像一个个音符,跳跃在山峰之间。在品读这些短语中,读者能感受到索溪峪的山是“惊险的美”
  “ 磅礴的美”“ 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感受到索溪峪山峰的千姿百态。
  从笔触来看,作者没有局限于传统,而是采用童话手法,让人感知索溪峪的水是具有童话色彩的,是富有感情的,像一个“野孩子”“绕着山奔跑”“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从这里可以看出索溪峪的水的“野”性,无拘无束。接着又写到“山路哥哥”,写了他的智慧,当然更重要的是通过“山路哥哥”彰显了溪水的灵性、顽皮,既让笔触充满童话色彩,也让作者内心“野性”难耐。
  从细节来看,山上的“野物”,行走的游人,都在索溪峪感染之下充满“野性”。 “一只小猴子竟恶作剧地撒起尿来,吓得这位女同胞惊叫一声,慌忙逃走了” “城里戴眼镜的姑娘,一边攀缘,一边大嚼着煮熟的玉米棒;年过花甲的老人,在石块间蹦来跳去,温习着儿时的功课……”从这些细节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动物无拘无束,而游人则彻底放下身份、年龄,尽情地投入到这山水之中,这野性之中,让读者在阅读之中感受到“野”趣横生。
  三、走近作者心境,品味“野”
  “一切景语皆情语。”对于“野”来说,有多种理解,比如野蛮、野外、不受自然约束,等等。这里,笔者把“野”作为文眼,显然追求的是一种自然,一种无拘无束。再稍微留心一下就会发现,在描写山水的过程中,对于“野”字,作者是没有加引号的,而在描写动物、游人之“野”的过程中,则加上了引号,这更能充分表明“野”是自然的,也属于作者内心的一种感受,一种体验。
  阅读文本,品析其“野”,就会发现作者也追求“野”,追求心底那种无拘无束的“野”。毕竟景物描写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对作者内心的一种反映。心中有什么,想到什么,自然眼中也会看到什么。索溪峪无论是清秀,还是恬淡,关键在于作者的心境。阅读本文更应该品析其“野”,与作者开展深层次的对话,以便更好地通过“野”实现一种心境的提升。
  (作者单位:湖北襄阳市谷城县城关镇城内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娣
其他文献
对于小学语文教材来说,“伟人”篇比较常见。这类题材内容丰富,不仅涵盖古今中外,还能折射出伟人的品质,体现出人性的光辉。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品析语言,进而感知人物形象是教学重点。笔者以《在大海中永生》一课的教学片段为例,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表达来感知伟人形象。  【教学片段】  (生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  师:我们来读一读,找一找,在第3自然段中作者赋予了哪些景物情感?  生:浪花。  师:在大海
信息技术的普及,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更多、更新、更直观的教学素材,如何合理、有效使用是关键。只有在 “迫切需要”处,才能凸显信息技术直观、形象、全面的特点。而要找准着力点和迫切需要点,就需要教师潜心研讨教材,把握教学难点,将信息技术这把利刃放在课堂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处。只有这样,才能让信息技术在课堂上大放异彩,教学效果显著。  一、巧用信息技术,教学难点在学生亲身实践中迎刃而解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但仅凭学生课后自觉,在当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似乎效果不大,因此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把课文教“厚”。很多教师也想到了这一点,并主动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资料拓展,但由于拓展缺乏相应的方法,导致其课堂看似“热闹”,效果却不太明显。对此笔者认为,资料拓展应有明确目的,懂得取舍,并在恰当的时机呈现,以便真正给阅读教学增添色彩。以下是笔者对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思路更清晰,重点更突出,为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了诸多便利,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确定了更清晰的梯度目标。作为“梯度目标”,一是明确了语文学习要素的培养和训练,二是人文主题的落实,它是语文学习要素的整体提升。直白了说就是既要抓好语文知识的教学,又要围绕课文的人文主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由于教材的呈现先是人文主题,再是安排单元的语文学习要素,因此这样的安排也会给执教者带来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信息传递、技能训练,然后让学生通过练习进行内化吸收。“翻转课堂”就是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这种模式,重新设计规划学生的学习流程,借助教师在课前提供的数字化信息资源,让学生进行内化吸收,而后通过课堂教学中与教师形成的互动对话,达成教学目标。这一颠覆性的变革对于高年级习作教学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一、基于目标要求,精心制作视频微课资源  要实现课堂翻转,第一阶段就是
编者按:上一年本栏目以旧物为媒材,启发亲子对其进行创意改造。新的一年,编辑与主创者陆老师经过反复商讨,最后将主题定为《童谣之画》,借人们代代口耳相传的传统童谣,以生肖为线索,以美工的形式寻找亲子互动的美好时光,共融文字之意,生发图画万象。  温馨提示:爸爸妈妈可以将孩子创作的《童谣之画》编辑成册,作为孩子成长的纪念。  童谣简介  大龙与小蛇的童谣内容中,通过“大”与“小”的对比关系,直观地呈现了
所谓精读就是精细地阅读。一直以来,高效阅读是教师一致追寻的目标,但如何才能实现呢?教师应避免传统教学中面面俱到的教学方式,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片段精读,以使学生抓住阅读重点,或潜心涵泳,或用心感受。这样教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从容,可以真正实现高效的教学目标。结合课程的特点,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择细节描写精读  在教材中,有一些文章看似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特别的表达形式,但常常会给
【教学过程】  一、围绕课文,提出问题  1.(板书课题)昨天我们认识了这一课的新词,写会了生字,读通了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2.检查对生词的理解和记忆。  3.现在,关于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你的问题。  4.在黑板上把学生所提问题进行简单的整理归纳。  二、针对问题,选择学法  1.问题已经提出来了,关于这些问题,你准备怎么样去解决它呢
儿歌,是以低幼兒童为主要接受对象的具有民歌风味的简短诗歌。它是儿童文学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形式之一。统编本教材中选编了不少儿歌,这些儿歌的篇幅短小,形式活泼,节奏轻快,读起来朗朗上口,深受低龄儿童喜爱。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儿歌赏析入手,鼓励学生模仿表达,让学生从小爱上儿歌,爱上学习语文,为学生走上文学道路奠定基础。  一、赏语言之趣  儿歌语言生动有趣,在教学儿歌的时候,教师可以从儿歌语言的赏析入手
挪威鼠米多一家居住的小镇因为风景优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镇里那片漂亮的榆树林是游客们必到的地方。  有一天,因为一个没有熄灭的烟头,榆树林里发生了一场大火,火光烧红了小镇的半边天。  米多好奇地趴在窗户上抬头望着天空:“这天空怎么变红了?”这时,一阵刺耳的电话铃声响了起来。  “快来医院!爸爸在救火中受伤了!”电话那头传来姐姐米乐焦急的声音!  米多飞一样地赶到了医院,来到米爸的病床前。只见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