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言语视角揣摩言语表达智慧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bladerun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就需要学生在积累悦纳的基础上,不仅要学会运用,还要学会“智性表达”。所谓“智性表达”就是运用妥帖、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将自己内心的情感意蕴准确而艺术化地表达出来。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要紧扣教材文本,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辨析、发现吸收,开启言语表达的新视角。
  一、品析咀嚼,揣摩言语表达的趣味性
  语言表达的核心在于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情味,很多经典的文本都借助于有限的语言传递无尽的情韵,形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但由于受到认知能力的限制,学生往往只能窥探到文字的表面意思,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对语言进行对比、涵泳,让学生在亲历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独到的言语形式所起的作用。
  如,《沙漠中的绿洲》一文中的句子:“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其中“侍弄”一词就值得好好地咀嚼玩味。事实上,学生凭借原始的认知经验,会对文本中的核心词语形成基本的认知体验,教师可以借此提供其他的词语让学生进行辨析思考。比如将这个词语替换成为“培育”是否可行?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培育”仅仅就是针对花草树木而言,而“侍弄”一词完全将一花一草看成自己的亲人,这就与前文中“像爱护孩子一样”的语言表达相得益彰。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这个词语所产生的表达魅力,教师就围绕着“侍”字让学生组词,如“服侍”“侍从”等,并相机进行拓展,让学生思考:“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其实就是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花草树木?”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每天,他们都……”“稍有一点灰尘,他们就……”“天气干旱时,他们就……”等语境着力想象,再现阿联酋人民的一言一行,让学生以多种方式对“侍弄”一词进行感知。
  叶圣陶先生说过:“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在这一案例中,教师通过对比的方式,组织学生对语言进行品味与辨析,使学生形成了自身个性化的认知体验,增强了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意识。
  二、拓展想象,再现言语表达的具象性
  汉字是一种典型的表意文字,在作者的智慧组合下,原本抽象生硬的文字就能产生巨大的魔力,为读者展现出一幅生动而形象的画面,这就形成了语言的具象性。为此,教师就需要激活学生内在的认知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体验,借助言语具象性的特征,有效地引导学生言语生命的高效发展。
  如,《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为我们展现了和蔼可亲的祖父形象,其中作者多次谈到了祖父的“笑”。围绕着这一“笑”字,笔者展开了这样的教学:(1)聚焦祖父之“笑”:朗读描写祖父“笑”的语句,感受“笑”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并聚焦语段句式,深入积累背诵。(2)萧红眼中的“笑”:面对祖父的“笑”,萧红会有怎样的感受?结合萧红童年的经历,你觉得祖父的“笑”会给萧红带来怎样的影响?(3)自己眼中的“笑”:我们作为一个旁观者,与萧红会有怎样不同的感受呢?说说你对祖父“笑”的理解。
  三个层次的教学,让学生在积累与想象中,体会到祖父笑容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更感受到作者紧扣细节描写所形成的表达效果。在这一案例中,笔者正是运用了视觉化的策略,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意识,让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不再停留在字面意思上,而是对意象进行叠加,让具体的语言活动化、语境化和意义化。
  三、辨析风格,把握言语表达的独特性
  语文学习的核心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理解、感受语言的基础上,揣摩言语表达的意图,最终获取语言表达的智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的关注力聚焦在文本独特的言语现象中,特别是对于具有鲜明独特风格的表达形式,要让学生在联系语境中进行关注。
  如,《安塞腰鼓》一文中在描写安塞腰鼓表演时的壮观场景时这样写道:“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六年级学生在初读课文之后就能迅速发现,这一段文字运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但其独特之处就在于,作者将所有的喻体前置,并且将原本的长句子转化成为具有停顿性的短句。为此,教师尝试将课文中的语句转化为这样的形式:急促的鼓点就像骤雨一样,飞扬的流苏就像旋风一样,蹦跳的脚步就像乱蛙一样,闪射的瞳仁就像火花一样,强健的风姿就像斗虎一样……学生在深入对比的过程中发现,修改之后的语句中规中矩,言语表达缺乏特点。此时,教师再次为学生播放关于安塞腰鼓的表演视频,让学生聆听安塞腰鼓的节奏鼓点,从而认识到喻体前置使得言语表达更契合安塞腰鼓的艺术特点,朗读这样的语句就如同在感受安塞腰鼓与众不同的内在魅力一般。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遴选的语言教学价值点就是课文中最独特也是学生最为陌生的言语形式,通过修改对比、联系描写对象等方式,让学生零距离地感受言语的独特形式,感受作者遣词造句、锤炼形式的高超技巧,丰富了学生的言語素材。
  四、言意兼容,凸显言语表达的文化性
  课标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不仅要训练学生的言语技能,更需要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文化的丰富内涵,让学生在工具性层面的表达训练与人文性层面的文化熏陶中同构共生,让学生在品鉴与赏析中开掘言语表达的文化性特征。
  如,在教学张志和的《渔歌子》这首词时,在学生深入感受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诗眼“不须归”上。首先,进行语言渲染:在中国传统文人的眼中,脱离俗世的烦恼,寄情于山水之中,是一种悠闲的生活方式和惬意的人生态度。教师则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张志和之所以“不须归”就是因为 。其次,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拓展了关于钓鱼的文本背景,并及时出示了柳宗元的《江雪》和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组织学生与张志和的《渔歌子》进行对照、整合阅读,共同探寻传统文化“钓鱼”的内在背景。学生在深入感知与对比之后发现,虽然都有鲜明的“钓鱼”文化符号,但其所蕴藏的情感价值则是不同的。柳宗元的《江雪》旨在通过大雪纷飞的冬夜垂钓,表明自己的态度,教师可以相机引导学生思考:柳宗元就是要通过“钓鱼”来 ,而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与张志和的这首《渔歌子》都是诗人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山水之中。看到这两首诗词中“垂钓”的渔翁,我们仿佛就看到了 ,展现了传统文化中独特的体验认知。最后,教师围绕着“钓鱼”的资料,让学生认识到古典诗词中的“钓鱼”已经不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种鲜明的文化印记。为此,我们就需要将感知文本语言特点逐步向丰富的文化内涵进发,强化言语能力和文化资源的相互依存。其实这也正是“智性”言语能力高效发展的一种认知体验。
  言语智能的发展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潘新和教授说过:“人的言语表现的需要,即是言语生命内在诉求的体现,更是蕴藏在生命个体中最本真、最活跃、最积极的动机。”阅读教学就需要将文本中的语言巧妙地融入到学生内在的语言系统之中,为学生打造私人订制的“智性”言语,为提升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奠基。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兴仁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其他文献
信息技术的普及,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更多、更新、更直观的教学素材,如何合理、有效使用是关键。只有在 “迫切需要”处,才能凸显信息技术直观、形象、全面的特点。而要找准着力点和迫切需要点,就需要教师潜心研讨教材,把握教学难点,将信息技术这把利刃放在课堂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处。只有这样,才能让信息技术在课堂上大放异彩,教学效果显著。  一、巧用信息技术,教学难点在学生亲身实践中迎刃而解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但仅凭学生课后自觉,在当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似乎效果不大,因此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把课文教“厚”。很多教师也想到了这一点,并主动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资料拓展,但由于拓展缺乏相应的方法,导致其课堂看似“热闹”,效果却不太明显。对此笔者认为,资料拓展应有明确目的,懂得取舍,并在恰当的时机呈现,以便真正给阅读教学增添色彩。以下是笔者对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思路更清晰,重点更突出,为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了诸多便利,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确定了更清晰的梯度目标。作为“梯度目标”,一是明确了语文学习要素的培养和训练,二是人文主题的落实,它是语文学习要素的整体提升。直白了说就是既要抓好语文知识的教学,又要围绕课文的人文主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由于教材的呈现先是人文主题,再是安排单元的语文学习要素,因此这样的安排也会给执教者带来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信息传递、技能训练,然后让学生通过练习进行内化吸收。“翻转课堂”就是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这种模式,重新设计规划学生的学习流程,借助教师在课前提供的数字化信息资源,让学生进行内化吸收,而后通过课堂教学中与教师形成的互动对话,达成教学目标。这一颠覆性的变革对于高年级习作教学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一、基于目标要求,精心制作视频微课资源  要实现课堂翻转,第一阶段就是
编者按:上一年本栏目以旧物为媒材,启发亲子对其进行创意改造。新的一年,编辑与主创者陆老师经过反复商讨,最后将主题定为《童谣之画》,借人们代代口耳相传的传统童谣,以生肖为线索,以美工的形式寻找亲子互动的美好时光,共融文字之意,生发图画万象。  温馨提示:爸爸妈妈可以将孩子创作的《童谣之画》编辑成册,作为孩子成长的纪念。  童谣简介  大龙与小蛇的童谣内容中,通过“大”与“小”的对比关系,直观地呈现了
所谓精读就是精细地阅读。一直以来,高效阅读是教师一致追寻的目标,但如何才能实现呢?教师应避免传统教学中面面俱到的教学方式,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片段精读,以使学生抓住阅读重点,或潜心涵泳,或用心感受。这样教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从容,可以真正实现高效的教学目标。结合课程的特点,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择细节描写精读  在教材中,有一些文章看似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特别的表达形式,但常常会给
【教学过程】  一、围绕课文,提出问题  1.(板书课题)昨天我们认识了这一课的新词,写会了生字,读通了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2.检查对生词的理解和记忆。  3.现在,关于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你的问题。  4.在黑板上把学生所提问题进行简单的整理归纳。  二、针对问题,选择学法  1.问题已经提出来了,关于这些问题,你准备怎么样去解决它呢
儿歌,是以低幼兒童为主要接受对象的具有民歌风味的简短诗歌。它是儿童文学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形式之一。统编本教材中选编了不少儿歌,这些儿歌的篇幅短小,形式活泼,节奏轻快,读起来朗朗上口,深受低龄儿童喜爱。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儿歌赏析入手,鼓励学生模仿表达,让学生从小爱上儿歌,爱上学习语文,为学生走上文学道路奠定基础。  一、赏语言之趣  儿歌语言生动有趣,在教学儿歌的时候,教师可以从儿歌语言的赏析入手
挪威鼠米多一家居住的小镇因为风景优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镇里那片漂亮的榆树林是游客们必到的地方。  有一天,因为一个没有熄灭的烟头,榆树林里发生了一场大火,火光烧红了小镇的半边天。  米多好奇地趴在窗户上抬头望着天空:“这天空怎么变红了?”这时,一阵刺耳的电话铃声响了起来。  “快来医院!爸爸在救火中受伤了!”电话那头传来姐姐米乐焦急的声音!  米多飞一样地赶到了医院,来到米爸的病床前。只见米
《索溪峪的“野”》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曹敬庄。在作者眼里,山野、水野、人野……一个“野”展示了全部情感,乃至灵魂。闲来读读,的确是让人过了一把“野”瘾。当然,这里选为课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互动阅读中感知文本的“野”和作者的“野”,既而让这“野”发散开来,成为一种心境,一种美。本文中笔者结合实际,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与作者深度对话的基础上感知其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