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因此,教师教学不仅仅是把别人的解释、观点和理论呈现给学生,而且应该充分使用新情境材料,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性,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渐提高能力。
一、创设教学情境,建构主干知识
教师要把历史课上“活”,离不开具体的情境创设。选好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从中建构自己的历史认识。以我市第一次高中新课程“激活课堂”为例,所选用的同课异构的课例是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五“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执教的四位年轻教师分别展示了不同的风采,在创设情境细节方面方法各异,产生的效果不一,其中广州65中学胡勇老师在情境创设方面有独特之处。他以“哥伦布梦想”为主线,对本节课堂教材进行整合利用;围绕着哥伦布从小的理想愿望、航海背景、航海动机、航海过程及新航路开辟影响五个要点展开,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环节。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在每个要点上各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或典型情境细节的教学设计,有效引导学生活学历史,活化了历史知识。例如在“背景”的情境选用上,他用了“通途变天堑”的场景,让学生体验:哥伦布的探险,除了自身因素外,他所处时代的各种因素也是至关重要。场景插图如下:
■
上图注:长长的绳子是欧洲人和外部联系的传统商路,一把剪刀是奥斯曼帝国的象征。
在“影响”的情境选用上,胡勇老师添加了漫画材料和史学的观点让学生体验和探究思考,从而更深刻地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
材料:1992年,哥伦布航海500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但这引起美洲印第安人后裔的强烈不满,他们打出一条标语:“你们的庆祝就是我们的苦难”。
而在A教师另一节观摩课中,他在“背景”和“影响”方面的情境创设上基本上是采用文字材料手法,如下面背景片断材料为例。
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占君士坦丁堡,占领巴尔干、小亚细亚以及克里特岛等地区,从而控制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不但帝国军队肆意抢劫商旅,而且帝国当局还规定对过往商品课以重税。
同样都是“背景”创设,胡老师在背景选材方面,在文字说明基础上又配上场景插图,生动又直观,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借助情景图的参考,从中得到不少的启发。A教师仅凭这段文字材料,没有情境辅助或具体细节支撑,显得空洞抽象。因此,相同的“背景”应用不同的创设手法,生成的课堂教学效果迥异。
二、巧用情境材料,加深体验与理解
创设典型的教学情境是情景体验、探究学习的第一步,如何用好情境材料才是课堂深入的第二步。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具体生动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掌握知识,发展思维。
再以同课异构课例中另一个教学环节“新航路开辟过程”教学设计为例,就其中两个不同类型的教学思路进行比较。
第一则是B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在分析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上,采用了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本第91页地图并归纳四个航海家与他们开辟的四条航线。教师的教学特点是充分利用地图,动态展示新航路的开辟之后,再用表格展示回顾;对航行中具体的历程适当提及,让学生感受航海家的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样的教学设计条理分明,学生听课思路清晰,但在情境材料选择处理上目标不够明确,泛泛而谈,情境创设没有特色亮点,让听课者感觉到这种教学方式有点传统,不利于学生在体验中去探究学习。
第二则还是以胡勇老师的教学设计为例。在“过程”这一环节,他选择了这样的情境材料:1492年8月3日清晨,哥伦布带领87名水手开始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横渡大西洋的壮举,在海上漂泊了一天又一天,一周又一周,水手们沉不住气,吵着返航,但是哥伦布坚持继续向西航行……1492年10月11日,哥伦布看见海上漂来的一根芦苇,他和水手们高兴得跳了起来!……12日拂晓,水手们终于看见一片黑压压的陆地。哥伦布把这个岛命名为“圣萨尔瓦多”,意即“救世主”……。借助生动而丰富的材料,学生通过独立分析、归纳提炼得出这样的历史思考:新航路的开辟有这么多的困难和艰辛,是什么力量给了航海家们这样的勇气?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思维探究得出结论:是商品经济扩张的力量。
把学习过程交给学生去完成,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的教学行为是课堂思维能力培养的一种很好的尝试,它可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参与者,使学生在亲身体验和合作探究中,激发情感,拓宽思维,擦出火花。
三、巧设问题,引发探究与思考
优质的情境材料为情景体验、探究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思维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巧妙设计出来的探究题就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积极的课堂思考、课堂讨论,然后生成独特的课堂见解。
再以上述同课异构观摩课例中课堂小结环节为例,就其中两个不同类型设问做比较。
C教师的教学设计:“早于哥伦布70年,中国人郑和发现美洲大陆”,英国加文·孟席斯根据自己十几年对郑和船队的研究考证得出了这一结论。教师就上述材料亮出课堂探究题:假如郑和“发现”了美洲大陆,历史会如何?教师提出这道探究题的用意在于引导学生将自然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相比较,然后得出资本主义经济有向外扩张性这个结论,这才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但这个题目思考面广,学生就问题的核心点是什么,在有限时间内很难生成独特见解,教师无法及时捕抓到学生思维能力的极佳点。
胡勇老师借助五个体验场景引出了五个探究问题,让学生积极讨论,当课堂教学渐渐进入尾声时,他提出这样一道探究题:“哥伦布的国籍是意大利,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进行海外探险,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你认为让他葬在何处最合适?理由是什么?”其中一名学生的答案是这样的:“根据哥伦布生平的特点,那就随洋流漂,漂到哪里哪里就是他的安身之处。因为他一生努力探索新航路。”回答得真棒!课堂出现小高潮。这名学生的回答与胡勇老师预设的答案不一样,但这毕竟是学生的大胆猜想,胡勇老师对此进行了肯定,其他学生也为他鼓掌喝彩。看来以情景开路,让学生透过时空感受、体验历史场景,激发他们的思考欲,再通过巧设探究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可以捕捉到学生课堂奇异、独特的思维火花。
(责任编辑 庞丹丹)
一、创设教学情境,建构主干知识
教师要把历史课上“活”,离不开具体的情境创设。选好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从中建构自己的历史认识。以我市第一次高中新课程“激活课堂”为例,所选用的同课异构的课例是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五“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执教的四位年轻教师分别展示了不同的风采,在创设情境细节方面方法各异,产生的效果不一,其中广州65中学胡勇老师在情境创设方面有独特之处。他以“哥伦布梦想”为主线,对本节课堂教材进行整合利用;围绕着哥伦布从小的理想愿望、航海背景、航海动机、航海过程及新航路开辟影响五个要点展开,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环节。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在每个要点上各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或典型情境细节的教学设计,有效引导学生活学历史,活化了历史知识。例如在“背景”的情境选用上,他用了“通途变天堑”的场景,让学生体验:哥伦布的探险,除了自身因素外,他所处时代的各种因素也是至关重要。场景插图如下:
■
上图注:长长的绳子是欧洲人和外部联系的传统商路,一把剪刀是奥斯曼帝国的象征。
在“影响”的情境选用上,胡勇老师添加了漫画材料和史学的观点让学生体验和探究思考,从而更深刻地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
材料:1992年,哥伦布航海500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但这引起美洲印第安人后裔的强烈不满,他们打出一条标语:“你们的庆祝就是我们的苦难”。
而在A教师另一节观摩课中,他在“背景”和“影响”方面的情境创设上基本上是采用文字材料手法,如下面背景片断材料为例。
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占君士坦丁堡,占领巴尔干、小亚细亚以及克里特岛等地区,从而控制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不但帝国军队肆意抢劫商旅,而且帝国当局还规定对过往商品课以重税。
同样都是“背景”创设,胡老师在背景选材方面,在文字说明基础上又配上场景插图,生动又直观,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借助情景图的参考,从中得到不少的启发。A教师仅凭这段文字材料,没有情境辅助或具体细节支撑,显得空洞抽象。因此,相同的“背景”应用不同的创设手法,生成的课堂教学效果迥异。
二、巧用情境材料,加深体验与理解
创设典型的教学情境是情景体验、探究学习的第一步,如何用好情境材料才是课堂深入的第二步。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具体生动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掌握知识,发展思维。
再以同课异构课例中另一个教学环节“新航路开辟过程”教学设计为例,就其中两个不同类型的教学思路进行比较。
第一则是B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在分析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上,采用了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本第91页地图并归纳四个航海家与他们开辟的四条航线。教师的教学特点是充分利用地图,动态展示新航路的开辟之后,再用表格展示回顾;对航行中具体的历程适当提及,让学生感受航海家的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样的教学设计条理分明,学生听课思路清晰,但在情境材料选择处理上目标不够明确,泛泛而谈,情境创设没有特色亮点,让听课者感觉到这种教学方式有点传统,不利于学生在体验中去探究学习。
第二则还是以胡勇老师的教学设计为例。在“过程”这一环节,他选择了这样的情境材料:1492年8月3日清晨,哥伦布带领87名水手开始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横渡大西洋的壮举,在海上漂泊了一天又一天,一周又一周,水手们沉不住气,吵着返航,但是哥伦布坚持继续向西航行……1492年10月11日,哥伦布看见海上漂来的一根芦苇,他和水手们高兴得跳了起来!……12日拂晓,水手们终于看见一片黑压压的陆地。哥伦布把这个岛命名为“圣萨尔瓦多”,意即“救世主”……。借助生动而丰富的材料,学生通过独立分析、归纳提炼得出这样的历史思考:新航路的开辟有这么多的困难和艰辛,是什么力量给了航海家们这样的勇气?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思维探究得出结论:是商品经济扩张的力量。
把学习过程交给学生去完成,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的教学行为是课堂思维能力培养的一种很好的尝试,它可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参与者,使学生在亲身体验和合作探究中,激发情感,拓宽思维,擦出火花。
三、巧设问题,引发探究与思考
优质的情境材料为情景体验、探究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思维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巧妙设计出来的探究题就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积极的课堂思考、课堂讨论,然后生成独特的课堂见解。
再以上述同课异构观摩课例中课堂小结环节为例,就其中两个不同类型设问做比较。
C教师的教学设计:“早于哥伦布70年,中国人郑和发现美洲大陆”,英国加文·孟席斯根据自己十几年对郑和船队的研究考证得出了这一结论。教师就上述材料亮出课堂探究题:假如郑和“发现”了美洲大陆,历史会如何?教师提出这道探究题的用意在于引导学生将自然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相比较,然后得出资本主义经济有向外扩张性这个结论,这才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但这个题目思考面广,学生就问题的核心点是什么,在有限时间内很难生成独特见解,教师无法及时捕抓到学生思维能力的极佳点。
胡勇老师借助五个体验场景引出了五个探究问题,让学生积极讨论,当课堂教学渐渐进入尾声时,他提出这样一道探究题:“哥伦布的国籍是意大利,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进行海外探险,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你认为让他葬在何处最合适?理由是什么?”其中一名学生的答案是这样的:“根据哥伦布生平的特点,那就随洋流漂,漂到哪里哪里就是他的安身之处。因为他一生努力探索新航路。”回答得真棒!课堂出现小高潮。这名学生的回答与胡勇老师预设的答案不一样,但这毕竟是学生的大胆猜想,胡勇老师对此进行了肯定,其他学生也为他鼓掌喝彩。看来以情景开路,让学生透过时空感受、体验历史场景,激发他们的思考欲,再通过巧设探究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可以捕捉到学生课堂奇异、独特的思维火花。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