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经历,上课前,你精心“预设”:文本要深挖,进得去,出得来;设计要新颖,体现教师的个性;重点要突出,集中突破;过程要流畅,情境要美妙,语言要引人入胜……课堂上,一步步按着教案来,可是,却总是事不如人愿,预设“完美”的课堂却完美不起来,上起来连自己也觉得沉闷、机械、程式化,更别说学生了。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教学设计只是一种构想,它不是剧本,也不是施工蓝图,课堂却是一个复杂的场合,学生是一个个充满鲜活思想的个体,过分强调“预设”,而忽视“生成”,这样的课堂注定只能是“一潭死水”。
有人也许要问,既然课堂上有这么多的可能与不确定性,那么我们煞费苦心地“预设”教案是不是就没有了意义?不然!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实验中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地展开教学,而是要求有教学方案的设计,并在教学方案中就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看来,解决“预设”与“生成”的矛盾,使之成为辩证的统一,让课堂充满张力与活力,就要设计“弹性化教案”。
弹性化教案的基本理念便是“为学生”。加涅曾提出“为学习设计教学”的口号,纵观教育发展史,无论哪一种教育理论在创新备课思维上,都强调备课时应设身处地,把自己摆在学生的位置上,多问几处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都注重备活课,课备活,活备课。备课要“目中有生”,不能仅仅考虑自己教得方便,教得精彩,教得舒畅,备课的起点、过程、与终点都应是“学生的学习”。所以,我们设计弹性化教案,要想学生之所知,想学生之所需,想学生之所难,想学生之所疑,想学生之所乐,想学生之所获。
想学生之所知。要了解学生已知,确定教学的起点。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强调“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任何学生对于新知识、新课文都不是一张白纸,备课前,一定要听听、看看、问问、想想: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他们和文本和老师的教学和群体学习会有哪些距离?《宇宙的边疆》是一篇介绍宇宙知识的科普说明文,备课时,我本想紧扣课题,以人类关于宇宙认识的变化发展导入。但在布置学生预习后了解到,由于专业术语太多,他们读起来有点“摸不着头脑”“头疼”。我询问了几个学生和地理老师,了解了他们对天体知识掌握的程度后改变了导入方式。我是这样设计导入词的:我们很多同学写议论文喜欢用递进式:由个人到家庭到集体再到国家,有的想的远一点的呢,再上升到全人类,也就是把眼光投入到地球,就我们的视界来看,想的够远的吧。但是,俗话说“天外有天”,从浩淼的宇宙看,地球又是微不足道的“小不点”。我们在高一第一册地理中已经了解了有关天体知识,(边回顾边板书)“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地球”。今天,我们跟随卡尔·萨特一起来一次太空旅行,我们的目标是不是要再上一堂地理知识复习课呀,当然不是,我们语文课有自己的目标,(显示学习目标)。达到这些目标有点难度,不过这样才有挑战性,我们要在战略上藐视对手,在战术上重视对手。果然,课堂上这样导入后,学生都变得跃跃欲试起来,阅读的心理障碍已消除。
想学生之所需。每个学生都有被尊重、被理解、被肯定的心理需要,都需要成功的体验,教师备课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确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学生实际,注意差异性,关于《蜀道难》,一般来说,将体会其浪漫主义风格作为重难点,而我根据学生的基础,教案设计中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吟咏,理清层次、背诵全诗上,对于我的学生来说,无论从长远还是近期来讲,这是最有效果的目标。另外设计问题也要有梯度,注意激励性,有时我甚至把哪个问题要哪些人回答,都摘记在教案中。同一课内容,文科班理科班的备课又有不同,文科生情感丰富而思维深度不够,理科生更注重理性思考但缺乏形象思维。备课中,我就有意识地在文科班进行思维深度和广度以及逻辑性的渗透训练,而在理科班就进行形象性思维以及想象联想能力与语言的训练。
想学生之所难。人说学生学习语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了解到这些“怕”后,我就想办法让学生变“怕”为“爱”。学习文言文,我们的学生主要是背诵障碍和语言障碍。在备课时,我就将听录音朗读变为老师范背,以身作则,增强学生的信心,多多搜集背诵方法与技巧,根据具体课文进行渗透。在语言知识讲解中,全力搜集学生已知,做到用旧知带新知,还注意联系现代汉语中相同与不同的用法。学习鲁迅的文章,我主要采用“主动质疑集体解疑法”进行教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告诉他们“提出问题是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思维品质”。自己在备课时,把学生可能会提的问题先提出来,思考如何归类、引导,然后,还把与问题有关的拓展知识用课件打出来,不一定会用,也不一定按顺序用,只是为课堂做好准备,为鼓励学生的精彩“生成”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生以前从未写过议论文,一听说写议论文都咂舌。那就可以在教学内容上作相应的调整,将古文议论文单元与议论文写作单元进行读写结合教学。并且特别注意“第一印象”,第一堂课的导入,我是这样准备的:有些同学可能觉得写议论文很难,有点怕。其实生活到处可见“议论文”,我三岁的小侄女也会写议论文:我最喜欢姑姑了(中心论点)。姑姑喜欢我,不骂我,买冰激淋给我吃,还带我到游乐场玩(四个论据)。所以我最喜欢姑姑(总结,照应中心论点)。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学生的“怕”。
想学生之所疑。进行议论文写作指导中,我反复强调运用事例论据不可采用:论点 事例 事例 总结式。学习《过秦论》,我料想学生会有此疑问,为什么贾谊犯了我们常讲的老毛病,花了大量笔墨记事,还有如此说服力?于是设计了几个问题来认识本文论证手法及特色:这一课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作者的写作目的又是什么?(提醒当朝统治者要施仁政)如果你以此为中心论点按我们平时的训练来写《过秦论》,你会用到课文中的哪些材料?(第三段中秦的愚民、弱民、防民政策及第四段秦的灭亡)你所写的与贾谊所写有何区别?(贾谊更多地写秦之崛起、发展与鼎盛)贾谊为什么要大量地写秦的兴盛?(与后面的瞬间灭亡形成落差、写秦兴是为了与秦亡形成对比)文中还有哪些对比?哪组对比是最主要的线索?——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文中的记叙不是单纯的记叙,材料都是为观点服务的,并领会到金圣叹的评价——通篇只得两句文字:一句只是以秦如此之强,一句只是以陈涉之微。
想学生之所乐。学生喜欢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像文言文的学习有时会很枯燥,于是,教师可以在备课中有意识地穿插一些小史实,小故事,小笑话。理解《师说》中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在教案中,我就设计了个向十岁的小妹妹学“道”认师的事例,并让学生思考此“道”与彼“道”的区别。在备第二段研读的时候,想到学生在辨析对比的过程中会比较沉闷,就抛出个疑问“‘句读’真的是‘小学’吗?”穿插了个“句读之不知”而闹笑话的小故事,让学生入得课本又出得课本。
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为了引导学生多读经典,我在备课中就穿插了些《红楼梦》中的小故事,比如在赏析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时,我就穿插了第三十八回王熙凤“拍”史老太君在枕霞阁碰了的鬓角窝的故事,认识其“红楼第一拍”的特点,还补充了兴儿对她的评价,通过这些小故事的穿插,撩起了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让经典不再是“人人希望自己读过而人人却不喜欢读”的作品。
想学生之所获。弹性化教案是构想于课前,生成于课中,完善于课后。每次上完课后,都要反思一下,学生真正得到了什么?我还有哪些不足?并将思考所得写成后记,并以此为依据之一来调整下一堂课的备课与教学。
郑桂华老师说她的课堂教学经历了三个转变:由适应课堂到驾驭课堂再到享受课堂。她是个能享受课堂的人,比如她有一回上《春》,走上讲台才得知学生学过这篇文章,在交流中发现学生对文章缺少真切的体验,她就临时将目标改为“阅读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获得感受,再在推敲具体的语句中明晰感受,然后以获得的感受改善自己的生活体验。她说她上课前只有一个大的思路,几乎没有教学设计,一般只要对课文熟悉,只要牢记课文的“核心价值”就可以,至于学生如何接近这个核心价值,上课流程如何,则完全视学生的学习状况而定。能达到“无教案教学”的,享受课堂的毕竟只有一个或若干个教师,我相信他们一定也经历过研究学生、仔细琢磨教学设计的阶段。作为很多处在“驾驭课堂”阶段又渴望“享受课堂”的一线老师来说,扎扎实实备好课,备好“为学生”的弹性教案,让教案真正闪耀“思维亮色”,是走向“享受课堂”,成为名师的重要途径。
(作者单位:湖南省浏阳市第八中学)
有人也许要问,既然课堂上有这么多的可能与不确定性,那么我们煞费苦心地“预设”教案是不是就没有了意义?不然!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实验中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地展开教学,而是要求有教学方案的设计,并在教学方案中就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看来,解决“预设”与“生成”的矛盾,使之成为辩证的统一,让课堂充满张力与活力,就要设计“弹性化教案”。
弹性化教案的基本理念便是“为学生”。加涅曾提出“为学习设计教学”的口号,纵观教育发展史,无论哪一种教育理论在创新备课思维上,都强调备课时应设身处地,把自己摆在学生的位置上,多问几处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都注重备活课,课备活,活备课。备课要“目中有生”,不能仅仅考虑自己教得方便,教得精彩,教得舒畅,备课的起点、过程、与终点都应是“学生的学习”。所以,我们设计弹性化教案,要想学生之所知,想学生之所需,想学生之所难,想学生之所疑,想学生之所乐,想学生之所获。
想学生之所知。要了解学生已知,确定教学的起点。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强调“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任何学生对于新知识、新课文都不是一张白纸,备课前,一定要听听、看看、问问、想想: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他们和文本和老师的教学和群体学习会有哪些距离?《宇宙的边疆》是一篇介绍宇宙知识的科普说明文,备课时,我本想紧扣课题,以人类关于宇宙认识的变化发展导入。但在布置学生预习后了解到,由于专业术语太多,他们读起来有点“摸不着头脑”“头疼”。我询问了几个学生和地理老师,了解了他们对天体知识掌握的程度后改变了导入方式。我是这样设计导入词的:我们很多同学写议论文喜欢用递进式:由个人到家庭到集体再到国家,有的想的远一点的呢,再上升到全人类,也就是把眼光投入到地球,就我们的视界来看,想的够远的吧。但是,俗话说“天外有天”,从浩淼的宇宙看,地球又是微不足道的“小不点”。我们在高一第一册地理中已经了解了有关天体知识,(边回顾边板书)“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地球”。今天,我们跟随卡尔·萨特一起来一次太空旅行,我们的目标是不是要再上一堂地理知识复习课呀,当然不是,我们语文课有自己的目标,(显示学习目标)。达到这些目标有点难度,不过这样才有挑战性,我们要在战略上藐视对手,在战术上重视对手。果然,课堂上这样导入后,学生都变得跃跃欲试起来,阅读的心理障碍已消除。
想学生之所需。每个学生都有被尊重、被理解、被肯定的心理需要,都需要成功的体验,教师备课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确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学生实际,注意差异性,关于《蜀道难》,一般来说,将体会其浪漫主义风格作为重难点,而我根据学生的基础,教案设计中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吟咏,理清层次、背诵全诗上,对于我的学生来说,无论从长远还是近期来讲,这是最有效果的目标。另外设计问题也要有梯度,注意激励性,有时我甚至把哪个问题要哪些人回答,都摘记在教案中。同一课内容,文科班理科班的备课又有不同,文科生情感丰富而思维深度不够,理科生更注重理性思考但缺乏形象思维。备课中,我就有意识地在文科班进行思维深度和广度以及逻辑性的渗透训练,而在理科班就进行形象性思维以及想象联想能力与语言的训练。
想学生之所难。人说学生学习语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了解到这些“怕”后,我就想办法让学生变“怕”为“爱”。学习文言文,我们的学生主要是背诵障碍和语言障碍。在备课时,我就将听录音朗读变为老师范背,以身作则,增强学生的信心,多多搜集背诵方法与技巧,根据具体课文进行渗透。在语言知识讲解中,全力搜集学生已知,做到用旧知带新知,还注意联系现代汉语中相同与不同的用法。学习鲁迅的文章,我主要采用“主动质疑集体解疑法”进行教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告诉他们“提出问题是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思维品质”。自己在备课时,把学生可能会提的问题先提出来,思考如何归类、引导,然后,还把与问题有关的拓展知识用课件打出来,不一定会用,也不一定按顺序用,只是为课堂做好准备,为鼓励学生的精彩“生成”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生以前从未写过议论文,一听说写议论文都咂舌。那就可以在教学内容上作相应的调整,将古文议论文单元与议论文写作单元进行读写结合教学。并且特别注意“第一印象”,第一堂课的导入,我是这样准备的:有些同学可能觉得写议论文很难,有点怕。其实生活到处可见“议论文”,我三岁的小侄女也会写议论文:我最喜欢姑姑了(中心论点)。姑姑喜欢我,不骂我,买冰激淋给我吃,还带我到游乐场玩(四个论据)。所以我最喜欢姑姑(总结,照应中心论点)。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学生的“怕”。
想学生之所疑。进行议论文写作指导中,我反复强调运用事例论据不可采用:论点 事例 事例 总结式。学习《过秦论》,我料想学生会有此疑问,为什么贾谊犯了我们常讲的老毛病,花了大量笔墨记事,还有如此说服力?于是设计了几个问题来认识本文论证手法及特色:这一课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作者的写作目的又是什么?(提醒当朝统治者要施仁政)如果你以此为中心论点按我们平时的训练来写《过秦论》,你会用到课文中的哪些材料?(第三段中秦的愚民、弱民、防民政策及第四段秦的灭亡)你所写的与贾谊所写有何区别?(贾谊更多地写秦之崛起、发展与鼎盛)贾谊为什么要大量地写秦的兴盛?(与后面的瞬间灭亡形成落差、写秦兴是为了与秦亡形成对比)文中还有哪些对比?哪组对比是最主要的线索?——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文中的记叙不是单纯的记叙,材料都是为观点服务的,并领会到金圣叹的评价——通篇只得两句文字:一句只是以秦如此之强,一句只是以陈涉之微。
想学生之所乐。学生喜欢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像文言文的学习有时会很枯燥,于是,教师可以在备课中有意识地穿插一些小史实,小故事,小笑话。理解《师说》中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在教案中,我就设计了个向十岁的小妹妹学“道”认师的事例,并让学生思考此“道”与彼“道”的区别。在备第二段研读的时候,想到学生在辨析对比的过程中会比较沉闷,就抛出个疑问“‘句读’真的是‘小学’吗?”穿插了个“句读之不知”而闹笑话的小故事,让学生入得课本又出得课本。
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为了引导学生多读经典,我在备课中就穿插了些《红楼梦》中的小故事,比如在赏析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时,我就穿插了第三十八回王熙凤“拍”史老太君在枕霞阁碰了的鬓角窝的故事,认识其“红楼第一拍”的特点,还补充了兴儿对她的评价,通过这些小故事的穿插,撩起了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让经典不再是“人人希望自己读过而人人却不喜欢读”的作品。
想学生之所获。弹性化教案是构想于课前,生成于课中,完善于课后。每次上完课后,都要反思一下,学生真正得到了什么?我还有哪些不足?并将思考所得写成后记,并以此为依据之一来调整下一堂课的备课与教学。
郑桂华老师说她的课堂教学经历了三个转变:由适应课堂到驾驭课堂再到享受课堂。她是个能享受课堂的人,比如她有一回上《春》,走上讲台才得知学生学过这篇文章,在交流中发现学生对文章缺少真切的体验,她就临时将目标改为“阅读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获得感受,再在推敲具体的语句中明晰感受,然后以获得的感受改善自己的生活体验。她说她上课前只有一个大的思路,几乎没有教学设计,一般只要对课文熟悉,只要牢记课文的“核心价值”就可以,至于学生如何接近这个核心价值,上课流程如何,则完全视学生的学习状况而定。能达到“无教案教学”的,享受课堂的毕竟只有一个或若干个教师,我相信他们一定也经历过研究学生、仔细琢磨教学设计的阶段。作为很多处在“驾驭课堂”阶段又渴望“享受课堂”的一线老师来说,扎扎实实备好课,备好“为学生”的弹性教案,让教案真正闪耀“思维亮色”,是走向“享受课堂”,成为名师的重要途径。
(作者单位:湖南省浏阳市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