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选拔之嫌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eitxwd1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分取人”的招生选才方法,在中国由来已久,它被不少人认为是较为公平合理的人才选拔方式。而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有偏差与缺陷,分数不代表人才,也不等于人才,它需要改进和完善。否则,不少有真才实学的人很可能由此被埋没,最终给国家和社会造成损失。
  关键词:人才选拔;分数;弊端;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4-0088-02
  “以分取人”的招生选人方法,在中国由来已久。不说从前,仅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现已三十多年。尽管不少专家学者对此早有异议,认为单纯以考试分数高低作为人才选拔的方法有偏差与缺陷(实践中高分低能和高分无能者不少),需改进完善,但现实中,这种做法迟迟得不到有效的改变。相反,有些地方更趋盛行。
  一、“以分取人”存在的现实社会背景
  “以分取人”明知有偏差,却为什么广为人们认可接受?明知有缺陷,又为什么国家还得这么做?造成这样的局面,从国家层面讲,也许有“难言之隐”。因为,一是按照目前中国的国情,人口多,底子簿,物质基础不均衡,各种社会资源有限(包括高等教育教学资源),“以分取人”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现实社会的公平性,保障社会各层次间人的有序竞争。它至少可让每个孩子不分贫富贵贱,不分东南西北,只要自己刻苦努力,都可平等获得接受国家挑选的机会,争取到人生美好的起点。二是按照社会事实上存在的贫富差距及强势弱势群体之分,通过分数的标尺招生取人,在相当程度上可消除中国人传统的人情世故影响,从中极大地避免以权谋私,以钱谋事现象。
  诚然,单从选人的角度讲,像我们这样的国家采用“以分取人”的方法未尝不可,因为毕竟范围大,人口多,考生众,各种资源有限,在这种前提下,要想选拔或淘汰一部分,国家总得有个令人信服的办法去做这件事,从这点意义讲,“以分取人”让分数说话,不失为具有公平、合理的成分。而笔者思考的,作为真正意义上选拔“人才”的角度讲,“以分取人,分数为先”的做法,会不会达到全面正确的“人才选拔”目的要求?因为好多时候,一个人的“才华”和“才能”并不是完全可以通过一纸、一笔、一分数体现出来的。“人才”有其多种多样的表现方式,“人才”也有不同的作用、意义和要求,分数并不等于实践中的人才。一个人分数考得高,学习尖,至多只能说明他或她的智力或潜能不错,或者说在潜能中有某方面优点。
  二、“以分取人”暴露的弊端与偏差
  笔者曾关注过古今中外不少专家学者关于“人才”意义的描述,概括起来,他们的观点基本一致:所谓“人才”是指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即学历),和具备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即动手操作能力),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展示自我价值,愿意并忠心服务于国家、社会、人类,并为人类社会的存在发展不断创造新价值,作出新贡献的人。也就是说,所谓“人才”,它必须具备两方面的意义和要求,即既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又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那么,对照“人才”的意义和要求,联系中国目前惯用的考试招生,考试选才方法,我们是否意识到,“以分取人”的选人选才方式,与“人才”的实际意义有多大偏差!让我们看看以下的事实,便不言而喻。
  1.报载中国东部沿海某县(市),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每年都有几位上北大、清华的高分学生,要么通过参加高考被录取,要么通过推荐被保送,反正在校时都是学习的佼佼者(即高分者)。而根据近些年跟踪回访统计,这些原考上名牌、名校的高分学生,目前的状况大多平平庸庸,能在科技领域有所建树的,更是廖廖无几,大多做一些平凡的工作。
  2.中国教育界及社会上尽人皆知的奥数热,同样根据社会某专业学术机构跟踪调查,在过去二十多年国内外举行的奥数比赛中,曾获得过享有盛誉的奥数金牌、银牌“杰出人才”至今真正在从事数学工作,并在数学领地有所成就的,也是凤毛麟角,其中不少已改行从事别的事情,一切平凡无奇。以上两桩典型事例,足以说明“分数”与“人才”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一个人分数考得高,学习尖,只能反映他或她在学习方面有潜能,记忆力强,读书用功,肯努力,而仅仅这一些还远不是社会实践中真正意义上的“人才”,或者说,国家社会真正用得上的一个人。
  三、社会实践中“人才”的真实意义及作用
  分数不代表人才,也不等于人才,那么,什么是社会实践活动中真正的“人才”呢?我们同样让事实说话。有些人虽然没考过高分,也没有上过大学,但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知识、智慧、掌握的专业技能,足以为国家社会所用,并成为社会建设和人民生活不可缺或少的人,我认为这就是“人才”。笔者举例如下:第一件事,笔者的朋友家里坏了电视机,他请一位20多岁的年轻人帮他修理,在修理过程中,这位年轻人对电视机检、测、割、焊、装的技术之熟练,动作之迅速、规范,堪称一流。不一会儿功夫,电视机修好了,变得完好如初。看到这一切,笔者颇为惊讶,就和他聊起家常,在聊天中了解到,这位年轻人其实没上过大学,他是通过自学及专业培训,才掌握电器机械这门技术的,从他对技术的娴熟程度与要求看,功夫已很到家,不难想象,像掌握这等专业技术的人,你能说他不是“人才”吗?至少应是一位专业人才吧。第二件事,是笔者二十多年前的一位学生,由于该生在读书期间成绩一般,分数平平,高考时自然没能过关。但他没有气馁,毅然决定去上海一家大型气配厂当学徒,学技术。经过二年多的学习实践,他掌握了较全面的汽车装配技术。回家后,他自信地办起了一家自己的汽配修理厂,由于技术好,服务态度上乘,经营得法,他的厂很受顾客青睐和欢迎。不几年,他的厂就为当地的村镇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因他业绩不凡,贡献不少,他很快被当地政府部门评为创新创业“人才”,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显然,通过这两件事,我们看到,社会衡量“人才”的标准,断然不是考试分数的高低,而是在于一个人对社会建设,人民生活作出的实际贡献,体现的实际价值。   现实生活中“人才”的意义是这样,从更高更远的层面看,其实人才的意义同样是这样。西方有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一句名言,他说,“世界上任何一位杰出的大师或人才,并不是分数考出来的,而是在自己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积累成长的”。对照这句话,翻开古今中外的杰出名人录,我们无不为这“经典名言”叫绝。不是吗?世界发明大王爱迪生家喻户晓,我们不要说他读书时分数有多高,实际上他连小学都未毕业,就离校回家了。就是这样一个分数、学历的人,一生中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却为人类社会发明了1 000多种在当时堪称先进的电设施、电工具,对推动整个世界向前迈进作出了巨大贡献。你能说他靠分数吗?又如中国杰出的数学家华罗庚,无人不晓。他曾经发现和论证的数学成果举世公认。然而,他原来也是一位未考过高分,未上过大学的大师级科学家。据说他在中小学就学时成绩也并不见得有多好,通常分数平平,名不见经传,而他后来的成果达到如此境界,他靠的是什么,难道还不清楚吗?还有更典型、更现实的一件事,2012年几位世界诺贝尔物理、化学奖得主,据说他们在中小学读书时,成绩和分数没有一个是受当时老师欣赏的,有的还曾一直处于班级后几位,而今天他们居然走上了世界最高科学领奖台,成为举世瞩目的杰出人才,这又说明了什么?诚然,类似这样的事例,古今中外,举不胜数,上到杰出名人,下到普通劳动者,他们都为社会的建设和人民的生活作出了不凡的业绩和贡献。他们已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有用的“人才”,而追溯他们的读书就学历程,他们中的许多并没有考过令人羡慕的分数,也没上过大学的重点、名校,不管怎么说,与他们曾经为国家建设,人民生活作出的实际贡献,体现的实际价值相比,这分数又能说明什么?
  四、完善改进人才选拔的途径及方法
  通过以上正反两方面分析,显而易见,“以分取人”作为人才选拔的方式和手段,弊端不少,实践中必须加以改进完善。鉴于目前实际,笔者认为,重点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完善现有的招生制度,尤显重要和迫切,它至少会对人才选拔的公正、全面、正确性起到有效的保障作用。(1)果断废除单一的全国统考形式,推行分层复考方法计算学生成绩或分数。所谓分层复考,即高考从高一开始(中考从初一开始),对学生成绩采用统考与分考,平时考与期末考,主要考与次要考相结合,每次按分值比例计算方法,然后累计其总分,以此作为是否被录取的成绩和依据(统考与分考指全国统一考试成绩与各地、市(县、区)、校自己组织的考试成绩),这样做,既让选拔变得全面、公平、合理,又让考生排除了一考定终生的时运性倾向。(2)扩大选人用人途径。招生选人除组织卷面考试外,同时应采用多样化,多途径,多方面检测学生智力和实际能力办法,让每个人(指考生或被选人)有时间,有机会,有条件展示自身的潜能和才华,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了解一个人的能力。(3)强调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选人选才方式,不管任何层次、任何类别举行的人才选拔考试或考核(包括大学招生考试),尽量减少笔头卷面分数在选人中的比例,增加实践动手能力分值,全面把握人才选拔的要求和标准,让被选者是一名真正的人才。
  总之,“以分取人”的考试选人方法,从表象看似乎对人人最为公平、合理,是一项较为成功的中国考试制度,而其实对真正的“人才选拔”而言,却隐含着最大的不公平。因为事实多次证明,分数不是人才的标志,分数也不代表人才。这种现象如果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不加以改变,那么,不少有真才实学的人将由此被埋没,千里马将终生得不到发挥。要是真的这样,最终受损害的,还是我们的国家、社会和人民。
其他文献
摘 要: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包括:人,人进行特定劳动借以作用的劳动资料(如劳动工具),劳动作用对象即劳动材料,经过特定的生产流程最后组成一个中性结果——产品。我们在优化生产力布局方面存在两大优势:一是中国生产力的张力很大。二是中国生产力面临着通过社会分工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良好机遇。不能听任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生产力的发展处于自在的状态,必须采取各种措施,促进两者形成强大的契合力,关照好生产过程的两个要素并
期刊
摘 要: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人大时指出:“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国家、社会所需要的杰出人才”。要把这句话落到实处,高校辅导员就有责任指导在校生认知自觉成才的必要性,即:大学生于在学期间应主动践行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参与人才遴选过程,自觉履行为国成才职责。  关键词:自觉学习;践行目标;参与遴选;履行职责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期刊
摘 要:《西游记》是对社会众生相的生动描绘,对女性形象的描写更是妙笔生花,通过描述一系列人、妖和神的女性形象,充分展示了人性的美丑,展示了在男权社会里封建礼教对女性合理追求的残酷禁锢及封建妻妾制下女子残缺的个性生活,表现了作者在女性观上有一些闪光之处,但同时沿袭着沉重的陈习陋俗。  关键词:《西游记》;女性;妇女观  中图分类号:I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
期刊
摘 要:所谓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指企业以人民币报关并以人民币结算的进出口贸易结算。人民银行、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银监会共同制定并颁布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对该项业务进行指导和规范。业务种类包括进出口信用证、托收、汇款(包括预收预付款和货到付款)等多种结算方式。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将加快推动人民币成为国际市场交易的计价结算货币进程,提升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中的购买
期刊
摘 要:我国2004年以来实行的新一轮税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重复征税,但是重复征税现象仍然存在,特别是在公司利润、股息红利及捐赠方面重复征收的所得税,以及中间环节免税、混合销售等重复征收的增值税的存在。重复征税违背了公平与效率原则,加大了企业财务风险,降低了社会资金利用率。为避免重复征税,所得税方面要对股息红利实行免税,实行“国内税收饶让”原则;增值税方面要简化税率,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调整小
期刊
摘 要:18世纪末,英国派使者马戛尔尼来到中国,准备开启两国平等交往的大门。但清朝官员在向乾隆传递英使信息过程中,或隐瞒事实,或认知有异,使乾隆误把马戛尔尼使团当做众多远道而来表达“慕顺之心”的朝贡国中的一个。最后终因马戛尔尼拒绝向乾隆行使“三拜九叩”礼而引发中英交往史上的“礼仪危机”。试从经济学的信息不对称理论着手,探究中英之间礼仪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其给两国关系后续发展带来的严重影响和后果。  
期刊
摘 要:顾客对经济型酒店的价值感知影响着顾客的消费忠诚程度,直接影响酒店的经济效益和品牌建设。从顾客感知的角度看,经济型酒店仍存在着有限化专业服务不足、以顾客为中心的关怀与尊重不够、住宿氛围有待改善等问题,应进一步了解顾客需要和期望,提高服务水平,优化设施设备,提升顾客满意度,实现自身的特色发展。  关键词:顾客感知;经济型酒店;满意度;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123.9 文献标志
期刊
摘 要:律师作为专业性法律执业者,为法律援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律师在法律援助中的作用发挥还受到很多限制。律师在法律援助中的职业趋向仍不明显,职业动力缺乏。针对这些问题,除了完善相关立法、进一步提高法律援助的财政投入、转变律师的职业理念外。更为必要和紧迫的是以法律援助服务的国际经验为基础,研究落实一系列的具体改进与激励措施,实现律师从事法律援助工作的路径优化。 
期刊
摘 要:合理运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是当前我国实现个人账户基金保值增值的必然选择。因此,分析了重庆地区养老保险制度的特征,针对个人账户基金管理中的问题,提出进行多元化投资是实现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保值增值的前提条件。在分析各种投资方式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个人账户基金投资监管模式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个人账户基金;运营;监管  中图分类号:F84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
期刊
摘 要:从区域经济的角度出发,结合河南省的实际情况,实证分析河南省的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指出河南的经济增长依赖于资源的投入,即正是由于河南省的丰富资源,使得经济增长对资源形成了路径依赖,同时经济增长与资源开发之间的相互作用又造成了环境污染以及贸易条件恶化等一系列负面效应的出现,又反过来不断地加强这种路径依赖。  关键词:资源禀赋;经济增长;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