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兰比赛

来源 :作文周刊·高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weide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调来的陈局长是个吊兰迷。他办公室里的吊兰很繁茂,十分讨人喜欢。
  局里向来有这个风气,一把手喜欢什么,大家就都跟着搞什么。
  年底,局里的宣传部为了响应一把手的爱好,决定举办一个吊兰比赛,据说奖品很丰厚。
  大家把自己养的吊兰都搬出来,放到会议室里,只标出参赛编号,却不写上名字,然后进行投票选美。出人意料的是,陈局长却不参加,他说他要是参加对大家不公平。
  大家一边欣赏着,一边说说笑笑地给自己中意的吊兰投票。当大家走到最后一盆吊兰前时,不觉都笑了起来。有人开玩笑说:“这么丑的吊兰也来参加比赛啊?这哪是吊兰啊,简直就是秃尾巴鸡。”
  确实,那盆吊兰虽说也长出了不少枝蔓,但枝蔓上只有两个小苗芽,显得孤单又可怜。
  综合处的冯处长在一边笑着说:“这是我养的,确实不是很好看。名次不重要,重在参与嘛。”大家纷纷笑了起来。
  名次很快就出来了,办公室邱主任的吊兰获得了第一名,陈局长亲手把一台液晶大电视颁给他,邱主任乐得合不拢嘴。
  冯处长的吊兰得了个倒数第一。他抱着花往回走的时候,目光偶然和陈局长碰了一下,他感觉陈局长的目光里意味深长。他心里“咯噔”了一下,但扭頭就忘掉了。
  过了几天,刘副局长要退居二线了,准备从现任处长中提拔一位来补缺,组织部让他们把推荐名单报上去。
  于是局里搞了个民意测验,但不分伯仲,陈局长就招呼几位副局长来商量。局里有九个处长,各有所长,要挑出一位,还真为难。副局长们面面相觑。
  陈局长说:“我的意见是推荐综合处的冯处长。大家看看有没有意见?”
  刘副局长问他:“意见倒是没有,但得有个理由吧。”
  陈局长就从抽屉里拿出一张纸,正是前些日子举办的吊兰比赛的唱票记录。他把记录递给副局长们传看。副局长们看过了,但还是不明所以,都疑惑地望着他。
  陈局长这才说:“咱们要提拔干部,让群众来测评。群众不知道将来谁能上,怕现在说了人家的坏话,将来人家上去给自己小鞋穿,自然小心翼翼,不敢说真话。于是,就你好我好大家好了。但在这个记录中,却反映出了干部们平时的为人。”
  副局长们一个个都愕然地睁大了眼睛。
  陈局长笑了笑,这才接着说:“吊兰有个特性,就是要靠枝蔓上的苗芽来繁殖。我当初嫌自己带来的花太多了,办公室小,养不下,就给了每位处长一盆,其实这是有用意的。冯处长群众基础好,跟大家的关系都不错,大家才会到他那里去摘苗芽,把枝蔓摘成了秃尾巴鸡似的。关系不太好的,大家不好意思到他那里摘,才会那么茂盛。”
  大家长嘘了口气。难怪陈局长当初给处长们发了吊兰,却不给副局长们发。
  陈局长接着说,冯处长也不贪。比赛前,他让冯处长去买奖品,冯处长已经知道了这是给吊兰比赛买的。他要是贪,完全可以到花卉市场买一盆吊兰来参加比赛。大家都是业余时间养花草来怡情的,技术必然差些,花卉市场那些花,要型有型,要款有款,要是来参加比赛,一准儿能获奖。可人家冯处长没这么做,还搬着他那盆秃尾巴吊兰去参赛,真是难得啊!
  大家连连点头。他们这才明白,陈局长这些吊兰,不是普通的吊兰,而是人心的试金石啊。
  (选自《小小说月刊》)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局里向来有这个风气,一把手喜欢什么,大家就都跟着搞什么”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
  2.冯处长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
  3.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冯处长,有人认为是陈局长,你认为呢?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答:
其他文献
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育惩戒規则(试行)》,从2021年3月1日起实施。《规则》指出,在确有必要的情况下,学校、教师可以在学生存在不服从、扰乱秩序、行为失范、具有危险性、侵犯权益等情形时实施教育惩戒。《规则》还明确,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实施教育惩戒过程中,不得有以击打、刺扎等方式直接造成身体痛苦的体罚等。  教育惩戒的“回归”,酝酿多时,铺垫良久,而今终于有了顶层设计。《规则》推行之后,教师、学校实
期刊
2020年底,教育部刚颁布了惩戒《规则》仅仅十几天后,一则“武汉一小学教师惩戒学生,用尺击打学生手心”的视频在网上热传。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成立了专门的调查组介入,并对涉事教师予以停课、道歉处分。  该事件把已经颁布即将实施的“教育惩戒”又搅乱了。大家对于教育惩戒的尺度和细则问题莫衷一是。我的理解是:手中有戒尺,心中有情怀。  其实教育惩戒绝不是一个时髦的话题,也算是老生常谈了。中国文化里从来不缺教育
期刊
南京某高校以学生消费记录为准直接划定资助对象,直接打款到饭卡。这一行为引发热议,不少人认为这样做不够公平、透明。为什么慈善永远撕不掉“暗箱操作”的标签?这实在是难言的慈善之伤。  这并非空穴来风,是一个个诈捐的圈套生生冰冷了世人的心。  詐捐、挪用善款……这样的恶性新闻无疑给慈善泼上了难以洗去的红油漆。当善心一次次遭遇圈套,人们逐渐变得“冷漠”。这种被动的“冷漠”是慈善最难融化的坚冰。诚然,这些是
期刊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功成身退,天之道也。”一世为人,温良恭俭,不求大鸣大放。行善亦如此。无需高调慈善以吸引众人目光,隐藏与“无名”之善,或许才是这个浮躁社会的真正解药。  资助贫困大学生的隐形善行,是对被扶助者的尊重,更是一种默默无闻的坚守。人们总期待善行为人所知,受人赞赏,强调善在公众视线中的长期露面,却不知已渐渐囿于形式之笼,形成一种“为行善而行善”的不好风气。不可否认帮贫扶困之风的导向作
期刊
【标题改后旗帜鲜明,强调了“超越平凡”的前提是“做好自己”,逻辑清晰,范围明确,便于文章展开。】  一滴水珠,折射出的光彩,也可以闪耀如钻石;一枝寒梅,散发出的清香,也可以沁人心脾;一棵小草,吐纳出的氧气,也可以清新而宜人。它们都是平凡的存在,却在做好自己的同时,演绎出最动人的不平凡。【修改部分文字,弥补逻辑上的裂痕。】  同是大千世界中的你我,都平凡得如同一瓶沙漏中的颗粒,不能总想着主沉浮,而要
期刊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1.我们永远要记住:我们都是平凡的人。  ——周正  2.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张瑞敏  3.人生最低的境界是平凡,其次是超凡脱俗,最高是返璞归真的平凡。——周国平  平凡造就平庸也成就偉大,关键是看如何在平凡中积淀,在平凡中突围。在这个人人都可以成功,人人都可以堕落的时代,认知平凡的意义与价值显得尤为重要。读了上述
期刊
那天,学习得有点累了,便放下笔,抬头向窗外望去,天还是那么蓝,只不过云朵稀少。闭上眼睛,静静地,听见了鸟儿掠过树林树叶晃动的声音,闻到了泥土的芳香,这让我想起——我的老家。【以“老家”为感点,引发对“老家”人和事的回忆。】  今年国庆节,学校放了三天假,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真是一个珍贵的长假。假期的最后一天正好是姥姥的祭日,于是我们一家回到了阔别已久的老家。【“回到了阔别已久的老家”,点明了选材的重
期刊
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唐]孙思邈  為医者,须绝驰骛利名之心,专博施救援之志。——[宋]张 杲  医不贵于能愈病,而贵于能愈难病;病不贵于能延医,而贵于能延真医。——[明]张景岳  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明]李时珍  医生要最好学、最谦虚、最客观、最冷静,才是好医生。——周恩来  做医生、护士,就应该有一颗母亲的心,医生、护士应该是爱的化身
期刊
【优秀作文】  各位同学:  ①大家好!我方的辩题是“女排精神靠实力”。②2019年女排世界杯,中国女排以十一连胜夺冠,这是38年来中国女排精神的又一次展现,这一切都源于强劲的实力。  ③何为实力?我想借用中国人大新闻学院喻国明教授的话做说明:“一个国家是存在两种实力的,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GDP、硬件设施等,而文明、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在这里,实力的含义同样适用
期刊
【题目不知所云。好的题目不仅要醒目还要能够统率全文,引领核心主题。】  一滴水珠,折射出光的七彩,闪耀如钻石;一枝寒梅,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芬芳似花季;一片新叶,吐纳出新鲜的氧气,清新而宜人。都是平凡的存在,却竭力做好自己,演绎出最动人的不平凡。【用一个排比句开篇,有气势,且能用类比手法推出结论,但是最后一句文字有疏漏,导致逻辑衔接不紧密。】  同是大千世界中的你我,都只是一瓶沙漏中细微的颗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