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因此,笔者对多年使用的苏教版教材,作了教材编排、整合、分层练习等方面的大胆探索,以期达到进一步优化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性阅读;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068
笔者在此结合苏教版语文九(上)第一单元的课文,从教材的调整、拓展、分层练习等三方面,与读者一起交流,并愿意接受读者的批评指正。
一、单元整体性阅读教学原则的认识
充分重视单元整体阅读中的共性和个性特点,课文只是其中的典型例文,既尊重教材编排的原则(主题和课时数的安排),又不局限于这一原则(重点归类、写法归类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初中语文知识结构的安排,重在帮助师生构建整体性的“知识与技能的目标”,渗透连贯性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充分体现在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与方法”中,有效地改变目前阅读教学中肢解单元的教学法、过于注重考题训练而忽视能力培养的应试做法。
二、尝试(一):苏教版语文九(上)第一单元整体性阅读教学内容的调整方案
该单元四篇课文(《鼎湖山听泉》、《林中小溪》、《飞红滴翠记黄山》、《画山绣水》)中,第三篇要求自读(1课时完成),其他为精读(2~3课时完成),全部是散文(分别为游记散文、咏物抒怀散文、文艺性散文、游记散文)。
根据单元参考教学目标和本单元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笔者将教学顺序和重点调整如下:
第1~3课时《鼎湖山听泉》
教学重点:重点训练第2、3、4、8段的朗读,学习移步换景和由景悟理的写法。
第4课时《飞红滴翠记黄山》
教学重点:重点训练第6、15、16、17段的朗读,进一步学习变换角度和由景悟理的写法。
第5~6课时《画山绣水》
教学重点:重点训练第1~5段的朗读,学习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的写法。
第7~8课时(补充课外学习——写景方法相似的美文。)
1. 《林中小溪》(半课时)课内文章,尝试让学生部分讲、评。
教法:教师交代背景后,主要让学生说、评,重点学习:写什么景?抒什么情?悟什么理?
2. (利用学生手中《读本》课外文章)《海边荒石》(1课时),尝试让学生用课内学的方法说、评。
学法:先预习后课堂自读为主,学习重点:线索?景物特点?感情变化?感悟的哲理?质疑?
3. (拓展学习贾平凹的散文)《丑石》(半课时),与《海边荒石》比较阅读。
课堂自读,学习重点:文中你认为最经典的一句话是什么?如何理解?
三、尝试(二):苏教版语文九(上)第一单元整体性阅读教学内容拓展文章板书设计
海边荒石 (高立群)
(一)形散——两线贯穿
叙事线索:(明线)
§1、2 看海石 —§3、4挑、拣海石 —§5、6看海石 —§7反思丑石—§8回放海石
(结果:美、宝藏)(结果:犯傻)(结果:丑、死亡)( 结果:弥补错误)
感情线索:(暗线)
§1被震慑—§3被诱惑、想占有—§5大吃一惊 —§7自责—§8、9对海水的尊重和敬重
§4沉醉 §6迷惑、不敢相信
(二)神不散——突出一个哲理
(三)重点写法——
1. 即景生情(被美石震撼——丑石自责),借物喻理(丑石——联想法布尔“荒石”——感悟哲理:每一种事物都有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和方式,人们对美的事物,只能尊重和欣赏,不能占为己有。)
2. 巧用对比,触动心弦,引发思考:
(1)石头出水前后的状态;
(2)法布尔与其他昆虫学家对自然研究的态度;
(3)法布尔与我对石头的态度。
四、尝试(三):苏教版语文九(上)第一单元整体性阅读教学分层作业设计
第一课(第一课时) 鼎湖山听泉 (谢大光)
一、【基础知识】(共7分)
B)1. 下面是两个寓理于物的例句,请你另选物品(镜子、风筝等),写一个既符合物品特点,又包含生活道理的句子。(2分)例:
(1)蜡烛:站得不端正,必然泪多命短。(2)月亮:正因为有圆有缺,才使人不感其乏味。
镜子(或风筝):
(参考答案:风筝:因为有线的约束,飞的高度总超不过线的长度。 镜子:当面把人放在心里,过后却把一切忘记。 路:越是泥泞,越能留下深深的足印。 粉笔:每写出一字,都要留下一片洁白 路标:只能给人指路,不能替人走路。)
二、【阅读理解】阅读课文《鼎湖山听泉》相关语段,完成下列题目。(共18分)
(语段略)
B)3.语段主要写了哪三个内容?(3分)
B)4.仿照语段中的画线句自己写一句话。(2分)
B)5.请用横线在语段中画出能表现“我”心灵之旅和心灵净化过程的句子。(2分)
B)6. 用波浪线画出总起全段的句子,多画少画都不给分。(2分)
B)7. 入夜时分,作者听泉并感悟到了“一番滋味”,请说说此处“滋味”的涵义?(2分)
C)8. “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中交响乐“奇妙”在何处?(2分)
B)9. 判断(用“√”或“×”表示):(3分)
(1)文中多次运用衬托手法,如用景物朦胧、视线模糊来反衬听觉的敏锐、泉声的清朗;用低处泉声反衬高处泉声的悦耳;用白天听泉反衬深夜听泉的清晰。( ) (2)在听泉和看泉上,文章以“听”为主。( )
(3)在听泉和颂泉上,文章也以“听”为主。( )
A)10.“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一句写出了山泉的半含半露,《小石潭记》中也有类似描写,请默写出来。(2分)
第一课(第二课时) 鼎湖山听泉 (谢大光)
一、【课外阅读】阅读鲁彦的《故乡的杨梅》,完成文后题目。(15分)(文章略)
B)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杨梅的特点的?(3分)
B)2.文章第3、4、5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说出你的理由。(2分)
B)3.文章第4段画线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和效果?(4分)
B)4.“它最先是淡红的,像娇嫩的婴儿的面颊,随后变成了深红,像是处女的害羞,最后黑红了”句中的加粗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B)5.文章最后一句仅八个字,却用了三个叹词,这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2分)
C)二、【看看写写】阅读课文第8段,也写一段咏物抒怀的片段,要求模仿触景生情、由景悟理(借物喻人)的写法——即要有景、情、理的融合。不少于100字。(5分)
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坡,飞瀑落下深潭(景、情)……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的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情、理)……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情)……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情、理)
参考(学生宋纯逸习作):瑟瑟的秋风吹过我的脸颊,带着片片落叶飞到我的身边,那么的轻盈、飘逸,就像一只只偏偏飞舞的蝴蝶。但它毕竟不是蝴蝶,没有绚目的衣裳。身上有的,只是秋带来的枯黄。阳光带着清晨特有的凉爽照耀在落叶上。那枯黄的落叶却仿佛注入了新的活力,折射出万道金光。(景、情)
枯叶哪里来的活力?它们不是只能消逝于泥土中吗?抬头仰望,我笑了。树上挂满了硕大的果实。我想:那果实不就是落叶生命的凝聚吗?前代的奉献,让今日的果树硕果累累,那硕果其实就是落叶的灵魂,是秋的思想。秋带来的不仅是萧条,更有重生的喜悦。它承载了春夏的生机,又为冬的涅槃作铺垫,落叶不正是继承了秋的精神吗?从容地面对生死,把生机埋入土地,为来年的成长奉献养料。(情、理)
秋天哟,没有春天的生机,夏的活力,冬的纯洁,但只有你,才能用萧条埋下生机,让将来的世界迸发活力。清晨的秋霜渐渐化了,我仍在窗前,看着落叶一片片落下,这落叶里,是我人生的起步——因为她告诉我,生命的精彩,不仅在欣欣向荣的成长中,也在孕育这欣欣向荣的落叶中。(情、进一步感悟理)
点评:
写景切入点——秋风、落叶;
入理切入点一:阳光下落叶枯黄,折射出万道金光——从容面对生死,为冬的涅槃铺垫;
入理切入点二:落叶归根——奉献养料,埋下生机,是我人生的起步;
入理切入点三:硕大果实——重生的喜悦,孕育欣欣向荣。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第六中学 213300)
关键词: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性阅读;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068
笔者在此结合苏教版语文九(上)第一单元的课文,从教材的调整、拓展、分层练习等三方面,与读者一起交流,并愿意接受读者的批评指正。
一、单元整体性阅读教学原则的认识
充分重视单元整体阅读中的共性和个性特点,课文只是其中的典型例文,既尊重教材编排的原则(主题和课时数的安排),又不局限于这一原则(重点归类、写法归类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初中语文知识结构的安排,重在帮助师生构建整体性的“知识与技能的目标”,渗透连贯性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充分体现在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与方法”中,有效地改变目前阅读教学中肢解单元的教学法、过于注重考题训练而忽视能力培养的应试做法。
二、尝试(一):苏教版语文九(上)第一单元整体性阅读教学内容的调整方案
该单元四篇课文(《鼎湖山听泉》、《林中小溪》、《飞红滴翠记黄山》、《画山绣水》)中,第三篇要求自读(1课时完成),其他为精读(2~3课时完成),全部是散文(分别为游记散文、咏物抒怀散文、文艺性散文、游记散文)。
根据单元参考教学目标和本单元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笔者将教学顺序和重点调整如下:
第1~3课时《鼎湖山听泉》
教学重点:重点训练第2、3、4、8段的朗读,学习移步换景和由景悟理的写法。
第4课时《飞红滴翠记黄山》
教学重点:重点训练第6、15、16、17段的朗读,进一步学习变换角度和由景悟理的写法。
第5~6课时《画山绣水》
教学重点:重点训练第1~5段的朗读,学习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的写法。
第7~8课时(补充课外学习——写景方法相似的美文。)
1. 《林中小溪》(半课时)课内文章,尝试让学生部分讲、评。
教法:教师交代背景后,主要让学生说、评,重点学习:写什么景?抒什么情?悟什么理?
2. (利用学生手中《读本》课外文章)《海边荒石》(1课时),尝试让学生用课内学的方法说、评。
学法:先预习后课堂自读为主,学习重点:线索?景物特点?感情变化?感悟的哲理?质疑?
3. (拓展学习贾平凹的散文)《丑石》(半课时),与《海边荒石》比较阅读。
课堂自读,学习重点:文中你认为最经典的一句话是什么?如何理解?
三、尝试(二):苏教版语文九(上)第一单元整体性阅读教学内容拓展文章板书设计
海边荒石 (高立群)
(一)形散——两线贯穿
叙事线索:(明线)
§1、2 看海石 —§3、4挑、拣海石 —§5、6看海石 —§7反思丑石—§8回放海石
(结果:美、宝藏)(结果:犯傻)(结果:丑、死亡)( 结果:弥补错误)
感情线索:(暗线)
§1被震慑—§3被诱惑、想占有—§5大吃一惊 —§7自责—§8、9对海水的尊重和敬重
§4沉醉 §6迷惑、不敢相信
(二)神不散——突出一个哲理
(三)重点写法——
1. 即景生情(被美石震撼——丑石自责),借物喻理(丑石——联想法布尔“荒石”——感悟哲理:每一种事物都有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和方式,人们对美的事物,只能尊重和欣赏,不能占为己有。)
2. 巧用对比,触动心弦,引发思考:
(1)石头出水前后的状态;
(2)法布尔与其他昆虫学家对自然研究的态度;
(3)法布尔与我对石头的态度。
四、尝试(三):苏教版语文九(上)第一单元整体性阅读教学分层作业设计
第一课(第一课时) 鼎湖山听泉 (谢大光)
一、【基础知识】(共7分)
B)1. 下面是两个寓理于物的例句,请你另选物品(镜子、风筝等),写一个既符合物品特点,又包含生活道理的句子。(2分)例:
(1)蜡烛:站得不端正,必然泪多命短。(2)月亮:正因为有圆有缺,才使人不感其乏味。
镜子(或风筝):
(参考答案:风筝:因为有线的约束,飞的高度总超不过线的长度。 镜子:当面把人放在心里,过后却把一切忘记。 路:越是泥泞,越能留下深深的足印。 粉笔:每写出一字,都要留下一片洁白 路标:只能给人指路,不能替人走路。)
二、【阅读理解】阅读课文《鼎湖山听泉》相关语段,完成下列题目。(共18分)
(语段略)
B)3.语段主要写了哪三个内容?(3分)
B)4.仿照语段中的画线句自己写一句话。(2分)
B)5.请用横线在语段中画出能表现“我”心灵之旅和心灵净化过程的句子。(2分)
B)6. 用波浪线画出总起全段的句子,多画少画都不给分。(2分)
B)7. 入夜时分,作者听泉并感悟到了“一番滋味”,请说说此处“滋味”的涵义?(2分)
C)8. “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中交响乐“奇妙”在何处?(2分)
B)9. 判断(用“√”或“×”表示):(3分)
(1)文中多次运用衬托手法,如用景物朦胧、视线模糊来反衬听觉的敏锐、泉声的清朗;用低处泉声反衬高处泉声的悦耳;用白天听泉反衬深夜听泉的清晰。( ) (2)在听泉和看泉上,文章以“听”为主。( )
(3)在听泉和颂泉上,文章也以“听”为主。( )
A)10.“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一句写出了山泉的半含半露,《小石潭记》中也有类似描写,请默写出来。(2分)
第一课(第二课时) 鼎湖山听泉 (谢大光)
一、【课外阅读】阅读鲁彦的《故乡的杨梅》,完成文后题目。(15分)(文章略)
B)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杨梅的特点的?(3分)
B)2.文章第3、4、5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说出你的理由。(2分)
B)3.文章第4段画线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和效果?(4分)
B)4.“它最先是淡红的,像娇嫩的婴儿的面颊,随后变成了深红,像是处女的害羞,最后黑红了”句中的加粗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B)5.文章最后一句仅八个字,却用了三个叹词,这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2分)
C)二、【看看写写】阅读课文第8段,也写一段咏物抒怀的片段,要求模仿触景生情、由景悟理(借物喻人)的写法——即要有景、情、理的融合。不少于100字。(5分)
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坡,飞瀑落下深潭(景、情)……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的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情、理)……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情)……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情、理)
参考(学生宋纯逸习作):瑟瑟的秋风吹过我的脸颊,带着片片落叶飞到我的身边,那么的轻盈、飘逸,就像一只只偏偏飞舞的蝴蝶。但它毕竟不是蝴蝶,没有绚目的衣裳。身上有的,只是秋带来的枯黄。阳光带着清晨特有的凉爽照耀在落叶上。那枯黄的落叶却仿佛注入了新的活力,折射出万道金光。(景、情)
枯叶哪里来的活力?它们不是只能消逝于泥土中吗?抬头仰望,我笑了。树上挂满了硕大的果实。我想:那果实不就是落叶生命的凝聚吗?前代的奉献,让今日的果树硕果累累,那硕果其实就是落叶的灵魂,是秋的思想。秋带来的不仅是萧条,更有重生的喜悦。它承载了春夏的生机,又为冬的涅槃作铺垫,落叶不正是继承了秋的精神吗?从容地面对生死,把生机埋入土地,为来年的成长奉献养料。(情、理)
秋天哟,没有春天的生机,夏的活力,冬的纯洁,但只有你,才能用萧条埋下生机,让将来的世界迸发活力。清晨的秋霜渐渐化了,我仍在窗前,看着落叶一片片落下,这落叶里,是我人生的起步——因为她告诉我,生命的精彩,不仅在欣欣向荣的成长中,也在孕育这欣欣向荣的落叶中。(情、进一步感悟理)
点评:
写景切入点——秋风、落叶;
入理切入点一:阳光下落叶枯黄,折射出万道金光——从容面对生死,为冬的涅槃铺垫;
入理切入点二:落叶归根——奉献养料,埋下生机,是我人生的起步;
入理切入点三:硕大果实——重生的喜悦,孕育欣欣向荣。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第六中学 21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