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案导学法”是我校“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模式”省级课题研究的主要方式,作为语文子课题的负责人,我在语文教学中尝试运用了这种教学方法。我们以“导学案”作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鼓励自主学习,重视指导,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开展合作学习,巧妙引导,解决学生疑难问题;进行探究学习,勤于诱导,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学案导学法”在教学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
关键词: 学案;导学;自主;合作;探究
“导学案”作为一个教学术语,近年来成为广大教师热议的话题,“学案导学法”也成为许多学校、许多老师尝试并实践着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尽管褒贬不一、莫衷一是,但不知不觉中,它已在一定范围内备受推崇,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广大学生及家长的认可。
“学案导学法”,顾名思义,就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重点在“导”,落点在“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它遵循教育规律,符合课程标准,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我校自2011年4月起申报了“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模式”的省级课题,并确定了以“学案导学法”作为课题研究的主要方式。笔者有幸成为课题组的成员之一,并承担了语文子课题的负责工作,于2011年9月从初中起始年级起步,至今已进行了将近两年的尝试与实践,虽然有过困惑与彷徨,但更多的是收获与欣喜。饱尝个中苦辣与酸甜,便急于想诉诸笔端,与积极探索教学改革之路的各位同仁作分享交流。
一、指导“独学”,以学定教
所谓“独学”,即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之一。“学案导学法”最突出的优势之一就是强化了预习,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学会”变成“会学”,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共同的追求。“自己能学,不待老师教”(叶圣陶语),也是学生学习的最高境界。如何能达到这一效果呢?“导学案”堪当此任。
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总要提前1-2天将精心设计的“导学案”分发给学生,布置他们预习。为了让学生便于使用,乐于使用,我们编写的“导学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困惑等。有了目标,学生的自学就有了方向;有了重点,学生的自学就有了核心;有了方法,学生的自学就有了武器;而“自学过程”就成了学生自学的“路线”与“途径”。沿此路线,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学生们走进学习,从被动到主动,从无知到有知。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既积累知识,也提高能力;既能收获方法,更能品尝快乐,学习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有了课前充分的自主学习,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便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而是学生的心得交流、成果展示。课堂上,就不再是学生跟着老师跑,而是教师围着学生转。以学定教,学生才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学习《背影》这篇散文时,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的“学习过程”:1.划出文中提到“背影”的语句;2.划出文中描写“背影”的语句;3.朗读这些语句,思考:①父亲买橘子的过程容易吗?他为什么坚持亲自去买橘子?②作者为什么在文中反复提到“背影”?4.写出你的亲人给你留下的最难忘的某一瞬间。在这样的“路线”指引下,学生们理清了“背影”这条贯穿全文的叙事线索,也品味了父子之间相爱相怜的至爱亲情,教学时,在“检查预习”的环节中,大家尽情展示所学所获,课堂成了品读经典、共赏佳作的“文学沙龙”,也成了彼此交流、互相倾诉的“亲情话吧”。
凡此种种,“导学案”功不可没,只要教师精心编写,合理设计,明确方法,重视指导,就一定能增强预习效果,节省教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既能完成教学任务,更能传授学习方法,一石二鸟,事半功倍。可见,指导好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学定教,能真正让课堂从“有效”走向“高效”。
二、引导“群学”,以教促学
群学,即合作学习,它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已经得到广大教师的普遍运用和大力推广。如何在课堂上充分运用,发挥其功效呢?这也能依托于“导学案”。
我们在自编的“导学案”中专门开辟了一个专栏,叫“学习困惑”。学生们可以将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填写在此,这些问题经学习小组整理后上交老师。上课之前,我先将小组提交的问题分门别类加以归纳。课堂上,趁学生们正在交流心得、展示成果之际,我选准时机,适时抛出问题,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进行合作学习。此举往往能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奇效,将课堂学习推向新的高潮。
学习刘义庆的《人琴俱亡》时,因为有了“导学案”中方法指导和过程引领,大家查阅资料,已经弄清了文中文言词语的意思,翻译了课文,也熟知了课文讲述的故事,正在大家娓娓道来,侃侃而谈之时,我看到时机已经成熟,便有意突然打断讲述者的话语,劈头发问:现在有几位同学认为,王子猷对其兄弟的死并不悲伤,他虚情假意、只是逢场作戏罢了,不然,他为什么“了不悲”、“都不哭”呢?看到大家面带疑惑、若有所思的表情,我提议大家展开小组讨论。班级气氛顿时热闹起来,你一言我一语,课堂上像炸开了锅,好不热闹。渐渐的,有些小组已有了结果,纷纷举起了手,要求发言。最终大家形成共识:王子猷的“了不悲”“都不哭”,是因为他也得了重病,自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他在强抑着自己内心的悲痛,他后来的“恸绝良久”“月余亦卒”足以证明这一点。
正是因为有了“导学案”中疑难问题的选择提取,有了课堂上关于疑难问题的合作讨论,有了教师选准时机的点拨引导,学生的学习才渐入佳境,走向深入。引导合作学习,以教促学,不仅课堂精彩,而且效果显著。
三、诱导“研学”,教学相长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还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因此,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拘泥于教材。教师既要立足教材,依托教材,更要超越教材,诱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作探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即“研学”。要完成探究性学习,光靠课堂上有限的教学时间,显然是不够的,必须经过一个“从课前到课内,再延伸到课外”的过程,而“导学案”在这一过程中又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每次编写“导学案”时,我们都要在“学习过程”中设计一些探究性的问题,作为必要的环节,为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发散作准备。
学习鲁迅的《社戏》时,我在“导学案”中这样设计:那夜的戏真的好看吗?那夜的豆真的好吃吗?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学习王安忆的《我们家的男子汉》时,我在“导学案”中这样发问:姐姐家的小男孩真的算是男子汉吗?学习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时,我在“导学案”中启发大家思考:职业真的没有高下之分吗?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生们常常会作出两种不同的回答,我便因势利导,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开展课堂辩论赛。每到此时,那一张张平时缄默甚至有些笨拙的小嘴,便一下子变成伶牙利齿,巧舌如簧,妙语连珠。
“学案导学法”作为我校“高校课堂与有效教学模式”课题研究的主要方式,目前,在我校开展得如火如荼,轰轰烈烈。当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它存在着一定的缺点与不足,比如,它占用了学生较多的课余时间,有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之嫌;学生在搜集信息的过程,渐渐滋生了对教辅资料的依赖性;集体编写的“导学案”,不利于教师个性特点和风格的充分发挥,等等,但这些都不能成为我们裹足不前的理由,更不能阻挡住我们探索教学改革的步伐。今后,我们将结合学情、学科特点,调整完善,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导学案”“导”与“学”的功能,以学法指导为重点,以课堂引导为契机,以创新学习为灵魂,让语文课堂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和活力!
(作者单位:安徽省巢湖市黄麓镇中心学校 238076)
关键词: 学案;导学;自主;合作;探究
“导学案”作为一个教学术语,近年来成为广大教师热议的话题,“学案导学法”也成为许多学校、许多老师尝试并实践着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尽管褒贬不一、莫衷一是,但不知不觉中,它已在一定范围内备受推崇,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广大学生及家长的认可。
“学案导学法”,顾名思义,就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重点在“导”,落点在“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它遵循教育规律,符合课程标准,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我校自2011年4月起申报了“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模式”的省级课题,并确定了以“学案导学法”作为课题研究的主要方式。笔者有幸成为课题组的成员之一,并承担了语文子课题的负责工作,于2011年9月从初中起始年级起步,至今已进行了将近两年的尝试与实践,虽然有过困惑与彷徨,但更多的是收获与欣喜。饱尝个中苦辣与酸甜,便急于想诉诸笔端,与积极探索教学改革之路的各位同仁作分享交流。
一、指导“独学”,以学定教
所谓“独学”,即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之一。“学案导学法”最突出的优势之一就是强化了预习,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学会”变成“会学”,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共同的追求。“自己能学,不待老师教”(叶圣陶语),也是学生学习的最高境界。如何能达到这一效果呢?“导学案”堪当此任。
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总要提前1-2天将精心设计的“导学案”分发给学生,布置他们预习。为了让学生便于使用,乐于使用,我们编写的“导学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困惑等。有了目标,学生的自学就有了方向;有了重点,学生的自学就有了核心;有了方法,学生的自学就有了武器;而“自学过程”就成了学生自学的“路线”与“途径”。沿此路线,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学生们走进学习,从被动到主动,从无知到有知。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既积累知识,也提高能力;既能收获方法,更能品尝快乐,学习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有了课前充分的自主学习,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便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而是学生的心得交流、成果展示。课堂上,就不再是学生跟着老师跑,而是教师围着学生转。以学定教,学生才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学习《背影》这篇散文时,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的“学习过程”:1.划出文中提到“背影”的语句;2.划出文中描写“背影”的语句;3.朗读这些语句,思考:①父亲买橘子的过程容易吗?他为什么坚持亲自去买橘子?②作者为什么在文中反复提到“背影”?4.写出你的亲人给你留下的最难忘的某一瞬间。在这样的“路线”指引下,学生们理清了“背影”这条贯穿全文的叙事线索,也品味了父子之间相爱相怜的至爱亲情,教学时,在“检查预习”的环节中,大家尽情展示所学所获,课堂成了品读经典、共赏佳作的“文学沙龙”,也成了彼此交流、互相倾诉的“亲情话吧”。
凡此种种,“导学案”功不可没,只要教师精心编写,合理设计,明确方法,重视指导,就一定能增强预习效果,节省教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既能完成教学任务,更能传授学习方法,一石二鸟,事半功倍。可见,指导好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学定教,能真正让课堂从“有效”走向“高效”。
二、引导“群学”,以教促学
群学,即合作学习,它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已经得到广大教师的普遍运用和大力推广。如何在课堂上充分运用,发挥其功效呢?这也能依托于“导学案”。
我们在自编的“导学案”中专门开辟了一个专栏,叫“学习困惑”。学生们可以将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填写在此,这些问题经学习小组整理后上交老师。上课之前,我先将小组提交的问题分门别类加以归纳。课堂上,趁学生们正在交流心得、展示成果之际,我选准时机,适时抛出问题,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进行合作学习。此举往往能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奇效,将课堂学习推向新的高潮。
学习刘义庆的《人琴俱亡》时,因为有了“导学案”中方法指导和过程引领,大家查阅资料,已经弄清了文中文言词语的意思,翻译了课文,也熟知了课文讲述的故事,正在大家娓娓道来,侃侃而谈之时,我看到时机已经成熟,便有意突然打断讲述者的话语,劈头发问:现在有几位同学认为,王子猷对其兄弟的死并不悲伤,他虚情假意、只是逢场作戏罢了,不然,他为什么“了不悲”、“都不哭”呢?看到大家面带疑惑、若有所思的表情,我提议大家展开小组讨论。班级气氛顿时热闹起来,你一言我一语,课堂上像炸开了锅,好不热闹。渐渐的,有些小组已有了结果,纷纷举起了手,要求发言。最终大家形成共识:王子猷的“了不悲”“都不哭”,是因为他也得了重病,自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他在强抑着自己内心的悲痛,他后来的“恸绝良久”“月余亦卒”足以证明这一点。
正是因为有了“导学案”中疑难问题的选择提取,有了课堂上关于疑难问题的合作讨论,有了教师选准时机的点拨引导,学生的学习才渐入佳境,走向深入。引导合作学习,以教促学,不仅课堂精彩,而且效果显著。
三、诱导“研学”,教学相长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还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因此,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拘泥于教材。教师既要立足教材,依托教材,更要超越教材,诱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作探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即“研学”。要完成探究性学习,光靠课堂上有限的教学时间,显然是不够的,必须经过一个“从课前到课内,再延伸到课外”的过程,而“导学案”在这一过程中又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每次编写“导学案”时,我们都要在“学习过程”中设计一些探究性的问题,作为必要的环节,为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发散作准备。
学习鲁迅的《社戏》时,我在“导学案”中这样设计:那夜的戏真的好看吗?那夜的豆真的好吃吗?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学习王安忆的《我们家的男子汉》时,我在“导学案”中这样发问:姐姐家的小男孩真的算是男子汉吗?学习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时,我在“导学案”中启发大家思考:职业真的没有高下之分吗?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生们常常会作出两种不同的回答,我便因势利导,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开展课堂辩论赛。每到此时,那一张张平时缄默甚至有些笨拙的小嘴,便一下子变成伶牙利齿,巧舌如簧,妙语连珠。
“学案导学法”作为我校“高校课堂与有效教学模式”课题研究的主要方式,目前,在我校开展得如火如荼,轰轰烈烈。当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它存在着一定的缺点与不足,比如,它占用了学生较多的课余时间,有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之嫌;学生在搜集信息的过程,渐渐滋生了对教辅资料的依赖性;集体编写的“导学案”,不利于教师个性特点和风格的充分发挥,等等,但这些都不能成为我们裹足不前的理由,更不能阻挡住我们探索教学改革的步伐。今后,我们将结合学情、学科特点,调整完善,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导学案”“导”与“学”的功能,以学法指导为重点,以课堂引导为契机,以创新学习为灵魂,让语文课堂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和活力!
(作者单位:安徽省巢湖市黄麓镇中心学校 238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