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质与今妍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liao2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思想与认识的解放和包容使当代书坛的气氛异常活跃,新理异态层出不穷,催生出一大批有思想和创造力的书家。陕西书法家艾绍鸿即是其中置身潮流而能守以淡泊的一位。他的书作自然无饰、清新朴素,从一开始就显露出一种不俗的气息。
  数十年来,艾绍鸿朝临暮读,博涉约取,集百家之长终成一家之美。他的行草书以米芾为范本,线条多变,灵动传神,“如蜿蜒不断之峰峦,粗犷处不失细致,秀丽中又见深厚,耐人寻味”(李成海)。
  不精小楷,不能称书家。小楷创作无疑是当前一条艰辛之路,要求书家既要有扎实功底又得兼备出众之学养。艾绍鸿精于小楷,他的楷书风格不主张强烈夸张,但是温文尔雅,没有华丽妩媚,但含而不露;殊少提按顿挫的节奏感,却得平实稳健之态,柔和雅致,爽朗从容,一派君子风度。同时,他又能以前人之矩樾,抒己之性灵,以形成其作品的典雅超逸之气象。
  欣赏艾绍鸿的书作,很容易联想到陶渊明的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渊明的诗境是一种真正的和谐之美,陶诗读来上口,质朴天真,正是来自和谐的风格。艾绍鸿的书作无疑也保有这种和谐,是人间烟火的,又是悠远超然的。他为我们营造的这一书境同陶诗一脉相承,在不经意的对比中,我们已然可以品咂出艾绍鸿书作中的真味。
  用心品读艾绍鸿的书法作品能够感受到,他在自己的黑白世界中构建的是以典雅为基本语素的文人书法语境;其作品中那种轻松的笔调、清新的气息及亲切的意趣予人的是些许温馨的回味,一如我们面对一盆清透心脾的素菊,观赏之间顿生静气。艾绍鸿在书写心态上是静的,他的书风在意趣飞扬中又不失谨严和规范;在内敛之中又存乎丰富的变化。他的楷书结字疏密多变,意在有无之间,往往在精熟的挥运之中生成奇妙不可测的字构搭配,使本来固于方块形状的汉字生发了一些不规则的多边形变化,极尽引人入幽之妙。
  综观艾绍鸿书作艺术之境界,似已决然摒弃了浮躁、狂怪、倾侧、猥乱等不合雅正气韵之劣习,亦不故作轻态,舍本逐末以炫技争巧而拼凑粘贴。其尽力于至善至美,追取晋人书法之典雅清脱、唐人尺牍之平正安详、明清法书之风流蕴籍。前贤之特质被其一一纳入笔下,既循传统之法度,又具个人之面目,善哉!
  古人认为:“宜实而不泥于实”,也警惕“钟厚必哑,耳塞必聋。”因为泥于实就易于“窒碍”。艾绍鸿的行草作品善于辩证待之,在用笔之外,就是以轻盈灵动笔调调节之。这些笔调的运用较为轻快和直截了当,如弹丸出手,瞬间中的。它正好与厚实的粗线条对比,细劲而飞动。粗线条主其气势,细线条主其活泼,这就有了轻重交替、虚实相生之美。在欣赏过程中不断转换,颇为快意。这就有如清人刘熙载所云:“结实处何尝不空灵,空灵处何尝不结实?”
  艾绍鸿以特有的目光觀察书法艺术,审视自己的艺术轨迹,纵向选择追踪古贤,横向努力借鉴众家;力避怪诞和轻浮的表现,让自己的艺术情感和谐地体现在自己的创作之中,理性浑然一体。因此说,在未来的日子里,艾绍鸿于其书法可能再创出更高的境界也是值得期待的。
其他文献
摘要:互联网产品设计,越来越强调用户体验设计的重要性。对于新产品来说,用户研究一般用来明确用户需求点,帮助设计师选定产品的设计方向,对于已经发布的产品来说,用户研究一般用于发现产品问题,帮助设计师优化产品体验。用户研究可以向设计师展示用户使用产品的行为和完成任务时所遇到的困难,揭示产品与用户期望的匹配程度,帮助设计师确定产品的设计理念是否能够从目标市场中获益。  本文通过对互联网产品设计中用户访谈
期刊
观刘德本的工笔花鸟画,如聆听丝竹,清雅之气扑面而来。他笔下的林深枝茂,鸠啾雀唧,或恬淡到极致,或朴拙中见奇崛,枝桠纵横并不芜杂;春日雪融,夏日绿荫,秋林萧索,暖冬暮色,大自然的季节轮回气象,正是画家精神气质的心象,也是一种艺术的真诚。  刘德本(笔名治宏)从事美术较其它画家有其独特的坎坷经历。认识他是在2005年初他由郴州市北湖区农业部门调入北湖区文联工作期间,在区文联工作必须广泛结交区域内的作家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从参展艺术家的创作实践展开分析和研究,他们虽年龄不相仿,载体呈現也不尽相同,但“笔下有神”是共性,把他们的作品汇集在一起,以求相互促进,共同探讨中国画创作的当代性、未来性,在展览中让观者近距离仔细揣摩他们各自的绝活与门道,感受他们的创作理念及其人格本真的张力,品读他们的艺术人生。  关键词:中国画 笔墨 张力  在全球信息一体化的数字时代,时空概念不断压缩,大都市原有的中心地位也在逐
期刊
在台湾彰化师范大学兼任陶艺教师的林墡瑛,其作品在陶艺领域以形色并进著称,浑厚硕大的陶体、披挂酣畅淋漓的釉色,为台湾当代陶艺标注出力与美的经典。  林墡瑛1951年出生于苗栗县大湖乡,父亲是当地知名木工师傅,但由于长期操劳,壮年不幸罹病,便提早自木工界退休;为了另谋出路,一家人因而搬离故乡至台北永和定居,由兄长姐接棒养家。排行老幺的林墡瑛,北迁后就读私立中兴高中,外型高挑、个性乐观的她,会读书,擅长
期刊
摘要:面对新传媒的崛起,我们要思考传统教学模式以及传统中国画传播形式的挑战与拓展。高校传统中国画教学不仅要传播传统中国画的特质与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还要在拓展中尽可能地将传统文脉艺术与教学创新形式(新传媒、多媒体教学形式)相结合;扩大高校学生的视野与接受面,在传播中积累经验并完善教学工作。这样既快速全面地传播新的知识,又让学生的学习成果快速走向市场,使其成为应用型的全方位人才。  关键词:新型传媒
期刊
一、《黄香圃〈采芝图〉题咏集》  三勤堂颜文艺生活馆馆长颜贵中先生酷爱收藏书画,近来转向收藏古代书法拓本,其中不乏珍品。现介绍其藏品何绍基、沈葆桢等撰、书的《黄香圃<采芝图>题咏集》,请同道师友指正!  黄香圃,晋江人,咸丰年间曾任泉州、台湾太守。在泉州任职期间,恰逢倭寇骚扰福建沿海,他慷慨捐资组织乡勇抗击倭寇;在台湾任职期间,他政绩斐然。福建崇武遭遇 “饥馑之荒”之时,黄香圃首先在台湾倡导捐款“
期刊
李文进(以下简称李):张先生你好,我们认识并彼此了解已经很多年了。每次见到你,就想到你的篆书作品。今天很高兴看到你的新作,它带给我的气息令人振奋,视觉冲击力很强,总有要为你的书法发表一点我的心得体会的冲动,这是因为看到你在篆书笔法的创新上有了显著的成果,衷心地为你感到高兴。这显然是经过长期思考后的结果,我为此很感兴趣,请你谈一谈你的创体会。  张晓东(以下简称张):创新谈不上,还只是一点有意义的探
期刊
摘要:本文从近百年高师美教专业发展的历史出发,就我国高师美教专业的招录方式对中小学美术师资培养的影响进行了概述,又以对湖南省五所高师美教专业与长沙市一所高考美术培训机构的调研为事实依据,根据目前教育部对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要求,借鉴国外的一些相关政策与经验,阐述了当下我国高师美教专业招录方式创新改革的必要性。  关键词:高师美教专业 招录方式 中小学美术师资  从中国现代教育史说,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专业
期刊
摘要:湖南石刻文献历史悠久,永州磨崖久具盛名,但编刊法帖却起步较晚。宋代虽有潭帖、鼎帖、武冈帖等之名,也只是摹刻而已。湖南人自行编刊的法帖实物,仅起始于清代早期,尤以晚清较为发达。  关键词:法帖 书法 石刻文献  湖南石刻文献源远流长。相传大禹曾于湖南衡山岣嵝峰下留下其治水文字。虽然目前所传所谓《岣嵝碑》为宋人伪作,却是内容有关湖湘文化最早的石刻文献。  法帖是中国历代石刻文献的一种重要类型。宋
期刊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各地方高校也在美术学科建设中不断推进绘画专业的教学改革。如何通过绘画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绘画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创作实践与探索能力,是绘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重点难题。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地方高校绘画专业基础实践课程的教学现状,从教学思路、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及考核标准等方面提出基础实践课程的革新路径,以期为绘画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效改革奠定基础。  关键词:地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