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最基本要求,所谓有效性,通俗的说,就是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有所收获,有所成长。本文主要从核心素养的培养,历史过程的呈现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三个方面来阐述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以求教于方家。
关键词:历史;有效教学;策略
1.历史教学需要渗透核心素养
目前阶段而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集中体现在使学生在核心素养方面有所提升,即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如果一节课下来学生在以上每一个方面都没有发展,可以说这节课是无效的,反之则是有效的,因为核心素养是国家育人的目标。因此本文首先就核心素养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进行阐述。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共有五个方面,每节课都面面俱到很难做到,为此在一节课中教师可以重点渗透一到两个核心素养,日积月累,学生就能将所有的核心素养内化,成为其自身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抗日战争》一课为例,教师首先需要思考这节课需要集中渗透哪方面的核心素养,为此教师需要确定教学主旨,笔者认为本课的主旨在于“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空前团结,众志成城,共同御侮,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确定这一主旨之后,再来确定核心素养,应该是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教师首先需要和学生探讨为什么在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能够捐弃前嫌,领导全国人民共同抗日,这需要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日本全面侵华之前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即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农民、工人之间的矛盾;但是在日本全面侵华的威胁下,阶级矛盾处于第二位了,第一位的应该是中日的民族矛盾,正所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通过这样的探讨和阐述,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得到发展。笔者认为本课最核心的素养应该是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爱家爱国的精神,为此教师可以向学生呈现抗日战争时期日本的残暴行径以及中国军民抗日的英勇事迹,最好以视频方式呈现,以给学生造成视觉和心灵上的震撼,让他们真正领悟到国家贫弱,受人欺辱,同时即使是在双方实力对比悬殊的情况下,中华儿女也是铁骨铮铮,奋勇杀敌。当学生观看了这些视频资料后,内心对先辈一定充满了无限的崇敬,对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更加珍惜,对国家对民族的向心力和认同感更强。当然教师在处理这一内容时,需要注意一个度,不能片面的煽动学生仇日情绪,甚至鼓动学生以牙还牙,以血还血,这不是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我们学习这段历史的另一个目的是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同时要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怀。为此教师需要向学生理性分析这段历史以及带给后人的启示。
2.历史教学需要呈现过程
笔者始终认为,历史是所有学科中最应该有趣的学科,因为它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有扣人心弦的情节,有波澜壮阔的起伏。所以很多学生都喜欢历史和阅读历史类书籍,一些历史教师也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来普及历史。这一切都建立在对历史过程的追寻上。但是据笔者所知,在中学历史教育界,现实与理想差距很大,现实中的中学历史教学绝大多数都谈不上有过程,所以也很无趣,很多教师上课就是三段论:背景(原因)——过程——结果(影响、意义),尤其是现在高考很少考查过程,教科书中对过程的呈现也比较简略,很多教师最不关注的就是过程,比如有教师在讲《鸦片战争》一课时,用了绝大多数时间分析原因和影响,过程只有三分钟时间,因此学生不是很愿意听历史课。应该说这是我们教师的教学出现了偏差,没有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反而以干瘪的说教式的语言来向学生灌输所谓的知识。笔者在讲解《鸦片战争》一课时,将重点放在了过程,因为笔者认为只有讲清楚了过程,学生才能有兴趣听课,课堂教学才有可能达成效果,同时通过过程的讲解,鸦片战争中国为什么会失败以及失败的启示学生都能够自己提炼出来,无须教师再多言。鸦片战争前期有一场非常著名的战争“厦门之战”,教师向学生讲解其过程大致如下:
当英军率舰而来,驻守厦门的正是闽浙总督颜伯焘,他将民政都交由巡抚负责,自己则集中精力搞好厦门的防务。为此他在前人邓廷桢的基础上用当时世界上最坚实的材料花岗岩,构筑中国当时最坚固的线式永久性炮兵工事——石壁。除石壁主阵地外,颜又在石壁以东,以西兴建多坐炮台,形成三点交叉火力点,迎击由厦门南水道入侵的敌寇。为防止英军以小船从厦门北水道绕行攻击,颜又在西北角布置兵力。之后,颜还不满足决定扩大防御范围,在外围岛设链布防,希望御敌于国门之外。可以说颜伯焘已经竭尽其智力、财力、能力进行布防,防御工事也不可谓不坚固。结果如何呢?英方全权代表璞鼎查在侦查了厦门的防御情况后,发起进攻,其战术为以舰炮轰击中方炮台,陆军从炮台侧翼登陆进攻,在厦门岛南岸,这个颜伯焘自认为铜墙铁壁般的防御工事,完全沉没于英军的炮火轰击之中,英军登陆后,15分钟石壁被英军炮舰击毁,不久,厦门岛南岸失守。
厦门之战在鸦片战争中比较有代表性,首先主将非常重视,其次将士用命,其三,防御工事坚固。但是即使如此,此戰还是很快以中方失败而告终。这其实就告诉了学生们在这场战争中不是将士用命,准备得当就可以打败英国的,中国的失败是必然的,其失败的近因是武器装备不如人,战术素养不如人,其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体制原因。
3.充分挖掘历史课程资源,充实历史课堂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资源的结构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教科书等,校外课程资源包括校外图书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等。教师们在教学时不能完全局限于校内资源的运用,还要适当的利用校外资源,以充实历史课堂。
条件好的城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博物馆,校外图书馆资源,在教学时带领学生们一起去博物馆参观,将博物馆变成课堂,进行现场教学。当教师上到夏商周时期的文化时,上海附近的学校可以去上海博物馆,南京附近的学校可以去南京博物馆,西安附近的去西安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内都有极为丰富的先秦遗存,学生通过直接的观察肯定比教师干瘪的讲解要有效的多,他们在观察的过程中不仅能感受到先秦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中国古代工艺的精湛,还能感悟到中国早期文明的发达程度,甚至可以与世界同时期其它地区进行横向比较。当然全国绝大多数城市没有南京、上海、西安这样的条件,那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乡土资源与网络资源来拓展课堂教学。比如在讲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时,农村的孩子可以让学生当一回小记者,去采访自己的爷爷奶奶,问问他们在实行该政策之前农村的劳动情况,分配情况,农民的生活状况怎么样,在实行该政策之后又有了怎样的变化,以此加深对该制度的理解。现在是一个网络化的时代,今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都与网络有关,可见网络是我们教学中必须要利用的资源,网络中可利用的资源很多,包括视频、影视、文章、图片等。对于网络资源的利用教师首先要辨别真伪,然后再整合利用,切不可随意摘取。
4.小结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否则就是浪费学生的时间。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核心素养为根本,教师的教学要着力在学生核心素养方面下功夫,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有所思、有所得。为了达成核心素养的目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多讲解历史过程,首先让学生对历史感兴趣,并且通过过程的讲解凝聚学生的素养。同时教师要多方面的开发课程资源,不能将眼界仅仅局限于校内甚至课堂内,需要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在行走中达成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三联书店,1995年。
[2]杨静.新课标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探,才智,2020-06。
关键词:历史;有效教学;策略
1.历史教学需要渗透核心素养
目前阶段而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集中体现在使学生在核心素养方面有所提升,即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如果一节课下来学生在以上每一个方面都没有发展,可以说这节课是无效的,反之则是有效的,因为核心素养是国家育人的目标。因此本文首先就核心素养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进行阐述。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共有五个方面,每节课都面面俱到很难做到,为此在一节课中教师可以重点渗透一到两个核心素养,日积月累,学生就能将所有的核心素养内化,成为其自身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抗日战争》一课为例,教师首先需要思考这节课需要集中渗透哪方面的核心素养,为此教师需要确定教学主旨,笔者认为本课的主旨在于“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空前团结,众志成城,共同御侮,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确定这一主旨之后,再来确定核心素养,应该是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教师首先需要和学生探讨为什么在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能够捐弃前嫌,领导全国人民共同抗日,这需要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日本全面侵华之前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即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农民、工人之间的矛盾;但是在日本全面侵华的威胁下,阶级矛盾处于第二位了,第一位的应该是中日的民族矛盾,正所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通过这样的探讨和阐述,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得到发展。笔者认为本课最核心的素养应该是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爱家爱国的精神,为此教师可以向学生呈现抗日战争时期日本的残暴行径以及中国军民抗日的英勇事迹,最好以视频方式呈现,以给学生造成视觉和心灵上的震撼,让他们真正领悟到国家贫弱,受人欺辱,同时即使是在双方实力对比悬殊的情况下,中华儿女也是铁骨铮铮,奋勇杀敌。当学生观看了这些视频资料后,内心对先辈一定充满了无限的崇敬,对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更加珍惜,对国家对民族的向心力和认同感更强。当然教师在处理这一内容时,需要注意一个度,不能片面的煽动学生仇日情绪,甚至鼓动学生以牙还牙,以血还血,这不是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我们学习这段历史的另一个目的是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同时要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怀。为此教师需要向学生理性分析这段历史以及带给后人的启示。
2.历史教学需要呈现过程
笔者始终认为,历史是所有学科中最应该有趣的学科,因为它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有扣人心弦的情节,有波澜壮阔的起伏。所以很多学生都喜欢历史和阅读历史类书籍,一些历史教师也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来普及历史。这一切都建立在对历史过程的追寻上。但是据笔者所知,在中学历史教育界,现实与理想差距很大,现实中的中学历史教学绝大多数都谈不上有过程,所以也很无趣,很多教师上课就是三段论:背景(原因)——过程——结果(影响、意义),尤其是现在高考很少考查过程,教科书中对过程的呈现也比较简略,很多教师最不关注的就是过程,比如有教师在讲《鸦片战争》一课时,用了绝大多数时间分析原因和影响,过程只有三分钟时间,因此学生不是很愿意听历史课。应该说这是我们教师的教学出现了偏差,没有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反而以干瘪的说教式的语言来向学生灌输所谓的知识。笔者在讲解《鸦片战争》一课时,将重点放在了过程,因为笔者认为只有讲清楚了过程,学生才能有兴趣听课,课堂教学才有可能达成效果,同时通过过程的讲解,鸦片战争中国为什么会失败以及失败的启示学生都能够自己提炼出来,无须教师再多言。鸦片战争前期有一场非常著名的战争“厦门之战”,教师向学生讲解其过程大致如下:
当英军率舰而来,驻守厦门的正是闽浙总督颜伯焘,他将民政都交由巡抚负责,自己则集中精力搞好厦门的防务。为此他在前人邓廷桢的基础上用当时世界上最坚实的材料花岗岩,构筑中国当时最坚固的线式永久性炮兵工事——石壁。除石壁主阵地外,颜又在石壁以东,以西兴建多坐炮台,形成三点交叉火力点,迎击由厦门南水道入侵的敌寇。为防止英军以小船从厦门北水道绕行攻击,颜又在西北角布置兵力。之后,颜还不满足决定扩大防御范围,在外围岛设链布防,希望御敌于国门之外。可以说颜伯焘已经竭尽其智力、财力、能力进行布防,防御工事也不可谓不坚固。结果如何呢?英方全权代表璞鼎查在侦查了厦门的防御情况后,发起进攻,其战术为以舰炮轰击中方炮台,陆军从炮台侧翼登陆进攻,在厦门岛南岸,这个颜伯焘自认为铜墙铁壁般的防御工事,完全沉没于英军的炮火轰击之中,英军登陆后,15分钟石壁被英军炮舰击毁,不久,厦门岛南岸失守。
厦门之战在鸦片战争中比较有代表性,首先主将非常重视,其次将士用命,其三,防御工事坚固。但是即使如此,此戰还是很快以中方失败而告终。这其实就告诉了学生们在这场战争中不是将士用命,准备得当就可以打败英国的,中国的失败是必然的,其失败的近因是武器装备不如人,战术素养不如人,其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体制原因。
3.充分挖掘历史课程资源,充实历史课堂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资源的结构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教科书等,校外课程资源包括校外图书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等。教师们在教学时不能完全局限于校内资源的运用,还要适当的利用校外资源,以充实历史课堂。
条件好的城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博物馆,校外图书馆资源,在教学时带领学生们一起去博物馆参观,将博物馆变成课堂,进行现场教学。当教师上到夏商周时期的文化时,上海附近的学校可以去上海博物馆,南京附近的学校可以去南京博物馆,西安附近的去西安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内都有极为丰富的先秦遗存,学生通过直接的观察肯定比教师干瘪的讲解要有效的多,他们在观察的过程中不仅能感受到先秦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中国古代工艺的精湛,还能感悟到中国早期文明的发达程度,甚至可以与世界同时期其它地区进行横向比较。当然全国绝大多数城市没有南京、上海、西安这样的条件,那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乡土资源与网络资源来拓展课堂教学。比如在讲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时,农村的孩子可以让学生当一回小记者,去采访自己的爷爷奶奶,问问他们在实行该政策之前农村的劳动情况,分配情况,农民的生活状况怎么样,在实行该政策之后又有了怎样的变化,以此加深对该制度的理解。现在是一个网络化的时代,今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都与网络有关,可见网络是我们教学中必须要利用的资源,网络中可利用的资源很多,包括视频、影视、文章、图片等。对于网络资源的利用教师首先要辨别真伪,然后再整合利用,切不可随意摘取。
4.小结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否则就是浪费学生的时间。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核心素养为根本,教师的教学要着力在学生核心素养方面下功夫,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有所思、有所得。为了达成核心素养的目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多讲解历史过程,首先让学生对历史感兴趣,并且通过过程的讲解凝聚学生的素养。同时教师要多方面的开发课程资源,不能将眼界仅仅局限于校内甚至课堂内,需要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在行走中达成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三联书店,1995年。
[2]杨静.新课标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探,才智,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