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一挥魔术棒,点“词”成金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sh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美妙的童话世界里,魔术棒一点总是能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也要经常挥一挥“魔术棒”点“词”成金,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本中一个个生动的词语,让学生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一、直观演示——化抽象为具体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他们的抽象思维水平还不是很高,对一些比较陌生、比较抽象的词语,他们是难以理解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品析词语,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悟词语蕴含的形象。
  例如,在《学会查无字词典》一课中,在教学“骄阳似火”、“烈日炎炎”这两个词语时,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了这样一幅画面:炎热的夏天,天空中挂着一个红红的太阳。瞧,太阳发怒了,他不时喷出一团团烈焰,快把花草树木点燃了……
  师:同学们,看到这样的画面,你们想到了哪些词语呀?
  生:我想到了“骄阳似火”。你们看,这个“骄阳”不时地喷出一团团红彤彤的火。你们看,这个红通通的太阳可以用“骄阳似火”来形容。
  生:太阳快把花草树木点燃了,简直就是“烈日炎炎”。
  在这里,我让学生观看“骄阳似火”图来体验夏天的炎热,让学生在感悟中体验“骄阳似火”、“烈日炎炎”这两个词语,学生的体验很到位,也很深刻。
  
  二、减字感悟——道是无情却有情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词语的运用是很巧妙的,教师可以通过减字的方法让学生进行感悟,进而理解词语背后的深刻含义及其蕴含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燕子》这一篇课文时,我对学生说:“刚才同学们把文章的第一段都背诵了,并且不多字、不漏字,你们真的很棒!接下来,老师也来背一背这一段好不好?”(我在背诵时故意漏掉了“小燕子”中的“小”字):
  生:老师,你刚才背诵的时候漏字了,是“小燕子”而不是“燕子”,少背了一个“小”字。老师,你太粗心了!
  师:你听得真仔细,漏了“小”字,不要紧吧?
  生:谁说不要紧,漏了“小”字燕子就不可爱了。
  师:是呀,你的理解真深刻。同学们,“小鬼”可爱吗?
  生:可爱!
  师:是呀,如果就是“鬼”就不可爱了,看来这个“小”字还真少不得。那么,在第一段中,“小”字表达了作者对燕子的什么感情啊?
  生:喜爱。
  在以上教学中,我在背诵时故意漏掉“小”字,这样就给学生创设了对比词语的情境,让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进行辨析。于是,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了,情感被调动起来了,领会出了“小”字的独特意蕴及表达规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对词语的感悟能力。
  
  三、换词对比——柳暗花明又一村
  中国汉语词汇量大,其中的近义词很多,所以,培养小学生准确地运用词语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结合文本的具体语境,对一些重点词语进行换词。这样,学生就能深刻体会词语在表达、感情色彩等方面的细微差别,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
  例如,在教学《烟台的海》第二段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对词语进行换词感悟的。
  师:同学们,这一段主要写了海的什么?
  生:这一段主要写出了海的海浪汹涌、气势磅礴。
  师:那么这里有哪一个词最能体现出海浪汹涌、气势磅礴?
  生:我觉得“扑”字最能反映海浪汹涌、气势磅礴,因为“扑”字把海浪拟人化了。一个人突然“扑”过来,你看多可怕。
  师:那么,在这里,我们把“扑”字换成“拍”字行吗?
  生:不能!我觉得用“扑”字更准确,因为“拍”没有“扑”的力度大,不能很好地说明海浪汹涌、气势磅礴。
  生:“扑”与“拍”比起来,速度更快,因此,用“扑”字更准确。
  生:我感觉用“拍”字太温柔了。这一段中有一句是“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的石凳掀到马路中央”,说明海浪是很凶猛的。
  ……
  师:同学们,你们都说得很好,真正体会到了海浪汹涌、气势磅礴。看来,作者遣词造句非常精当。在这一段中,这个“扑”字形象地表现出了海浪汹涌、气势磅礴的特点。我们真不能小看这个“扑”字啊!
  在以上教学案例中,我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对“扑”和“拍”这两个词语进行换词对比,不仅让学生感悟到词语含义的不同,更使学生走“进”词语,感受言语之精妙。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经常挥一挥“魔术棒”,通过形象、减字、对比的手段来点“词”成金,引导学生在文本中进行高质量的品词。
  (责编侯艳星)
其他文献
苏教版第十二册《孔子游春》一文,描述了孔子带着弟子们到泗水河畔游春的情景,通过对赏春、论水、言志这三个场景的描写,表现了泗水河畔盎然的春意和师生间浓浓的情谊。文章语言优美,说理透彻,师生的深情如同清泉缓缓流淌在字里行间。教学中,我以教材为载体,以走进语文的广阔天地,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  一、搜集、处理信息,构建展示自我的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前不久,在江苏省特级教师李建成“自问自探”教学模式研讨会上,著名特级教师杨献荣为我们执教了《图书馆里的小镜头》(沪教版)一文。课堂上,明了的三次阅读(初读——再读——三读),简单的三个板块(粗知内容——体悟情感——学习表达),递进的三层问题(课始发问——以问追问——以问教问),真正引导学生在文本中走了一个来回,帮助学生明白了文本“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的问题。杨老师的这节课为我们撩起了阅读
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包含着大量的信息和情感交流,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使这种交流更加顺利、通畅。除此之外,最有效的增进师生双向互动的方法就是课堂提问。课堂提问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对疑点进行讨论,对学生的状态即时评价反馈,对课堂教学的成败起到关键的作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纵观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低效的课堂提问似乎依然“枝繁叶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些课文将作者浓厚的感情在字里行间表达得淋漓尽致。当我们通过朗读、体悟和回忆将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时,他们才能回想起自己生活中那感动一瞬的细节,而那一刻,再将这种感情凝固于笔端,才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笔者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次抱母亲》为例来讲述。  一、读课文  课文中,作者回忆与母亲生活几十年时是这么说的:“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拉着我的手,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
区“领航杯”教学大赛,均为骨干竞技,课题为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鸟语》。文章语言生动,富有童趣,结构清晰,重点突出,应该不难教,但很多老师一开始就不知道究竟应该教什么。于是,我和老师们共读、共教、共研,度过了充实而美好的时光。如果说“聊读中解码文字,追忆里品味真情”是此课的境界,那么追本溯源,应是备课过程中的磨砺。  一、语文被品德化的教学现状  我曾听一位老师上这节课,他设计的主要问题是:文中哪些
鲁迅先生有句名言:“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在小学语文学习的道路上,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块“处女地”。不同的观察视角,不同的生活体验,使得他们的语文思维呈现出了多样性、灵动性、发散性等特征,因此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会有一番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景。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性和学生语文思维的流动性使得语文教师必须“与时俱进”“随机应变”。让语文课堂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同时再具有“张力”和“弹性”,让学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是,要全面发展学生语文基本技能,培养基本素养。但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连基本的语文能力都不能达到,常常游走在课堂阅读的边缘,制约了教师在课堂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个性引导。如何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是笔者一直努力探索的方向。现从自己在《船长》的课堂阅读教学实践入手,来谈谈关于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初读悟体验,抓好基础内容  《船长》这篇文章设计非常独特,堪称经典文学作品中的经
《老北京的春节》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2主题单元“过年”中的一篇主体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本文少有浓墨重彩的大力渲染,处处点到为止,体现了老舍先生的写作特点。新课标强调,学生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能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下面,笔者将以《老北京的春节》一课的两个片段教学为例,略谈自己的点滴做法与大家商榷。  片段一:学习第2自然段(课文:腊八这天,人们要喝腊八粥,还要泡腊八蒜。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创新是民族生存进步的动力,而教育是民族兴旺发展的灵魂。创新的教学活动就应该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取向的教学活动。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教师应当身体力行,在实践中探索,在理论中升华,构建别有洞天的创新教学舞台。  一、教师在创新教学活动中的基本要求  1.尊重学生人格,使学生个性得到解放  个性是创新的前提。教师与学生平等地合作学习,感情上会
在当下的童话教学中,我们很多的语文教师没有从童话这一特殊的文学体裁样式出发,没有基于儿童的特点及儿童的需要设计有利于儿童成长的童话教学课堂,导致课本中的童话对儿童没有多大的吸引力。下面我结合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三个小伙伴》这一课例,谈谈基于儿童的童话教学。  一、创设童话的情境,激发儿童的阅读力  师:同学们,仔细看大屏幕,谁来了?(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只见小野猪拱起尖尖的嘴巴开心地跑来,小袋鼠挺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