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幸福教育思想在办学理念上,强调为学生幸福的今天和明天而办学;在学校管理上,主张为全校师生的幸福而服务;在学校德育建设上,坚持德育人文关怀;在课程与教学建设上,突出幸福教学;在学校文化建设上,追求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齐头并进。
关 键 词 学校文化;幸福教育;学生幸福;校长办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8)02-00-03
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也是学校教育的终极追求。然而,由于功利的社会风气、扭曲的办学取向、机械的教学方式等原因,致使当前师生处于不幸福的状态。基于此,为了提升师生的幸福感,有必要强调幸福教育办学思想。经过多年办学实践与思考沉淀,笔者倡导的幸福教育办学思想逐渐由零散走向系统、由萌芽走向实践,最终确立为“为学生幸福的今天和明天而兴学”。本文试简要探讨幸福教育办学思想的相关问题。
一、办学理念:为学生幸福的今天和明天而办学
“我的办学理念是什么”是校长办学思想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既然办学思想是幸福教育,其办学理念自然而然地指向幸福。那么,是谁的幸福?什么时候的幸福?事实上,幸福是以学生为根本,以教师为支撑,师生同构的幸福,是涉及学生当下和未来的幸福,即为学生幸福的今天和明天而办学。
首先,从幸福教育的对象来看,学校办学是为了实现师生的幸福。众所周知,在学校具体的教育活动中,主要涉及学生和教师两类主体。因此,从外延上来看,幸福自然包含学生幸福和教师幸福两个层面,幸福教育理所当然地是为了教师和学生的幸福。那么,两者何为本源?幸福教育主张:学生幸福是教师幸福的根本前提,教师幸福是学生幸福的支撑与保障。这是因为,“教育是师生共同的生命成长,但归根结蒂是学生的生命成长;教育是师生人生境界的提升,但归根结蒂是学生人生境界的提升;教育是师生共同幸福的达成,但归根结蒂是学生幸福的达成”[1]。但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关注学生幸福的同时,也必须重视教师的幸福。这是因为,“只有更多的教师能够感到职业的自豪感、成就感并进而感受到生活的幸福感,优质的教育才有可能”[2]。诚如有论者指出的,“学生的幸福,是教师之福;教师的幸福,是教育之福”[3]。可见,师生幸福才是幸福教育办学理念的必然追求。
其次,从幸福教育的时间来看,是感知当前幸福与准备未来幸福并存。人们常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那是不是说为了明天的幸福就必须在今天承受痛苦和苦难?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没有苦难生活会失去意义’,完全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念头”。“要获得幸福,我们不是要给苦难一个‘尊贵位置’,不是要经受苦难的折磨、面临苦难的威胁,而是要减缓它、减少它,甚至排除它、消灭它”[4]。同理,你既然想要将来幸福,现在也得幸福中,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肯定成长在一个心理健康的环境中,一个幸福的人肯定在幸福的环境里成长。因此,幸福教育不仅要为未来的幸福生活做准备,也要体味当下成长的幸福。
二、学校管理:为全体师生的幸福而服务
管理,即服务。同理,学校管理,亦即為全校师生的发展服务。因此,幸福教育办学思想下的学校管理,理应为学生的幸福和教师的幸福服务。具体来说,应该坚持两个原则。首先,以师生为本。一位称职的校长,必须善于把师生推向前台,尊重师生发展的实际和需求,为师生成长提供更多支持;一位睿智的校长,应该尽可能淡化行政的力量,让更多的事情在协商、协调和协作中解决。正如日本著名管理大师土光敏夫所言,“权力是把传家宝刀,最好不要拔刀出鞘”。其次,发展师生个性。幸福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学校管理,必须尝试创建这样一种“管理场”:让师生活动逐步达到最佳的理想状态,让师生更自由更主动地参与校园学习和生活。广州市白云艺术中学在全校范围内推广校务公开,使得教师和学生的合理建议能够得到有效采纳,从而更好地为全校师生的幸福生活服务。
除了坚持上述原则外,在教师队伍建设上,理应引导教师过有德性的生活。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让教师体验到教育工作的尊严和幸福,从而过上幸福生活。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理性和科技文化的过度张扬,现代学校教育也随之全方位受到科学化和技术理性化的影响,教师职业被简化为知识、技能的简单传递,使得教师未体会到应有的职业满足感和幸福感。那么,如何转变呢?实际上,幸福教育办学思想指导下教师队伍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引导教师过有德性的幸福生活,而这种有德性的幸福必须体现在教育教学中。因此,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就是把教学、育人、思考和研究作为教师有德性生活的重要体现。
具体来说,第一,加强师德教育。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处理各种关系、问题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5]任何一个教师,都必须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相关规定来严格要求自己,这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底线。尽管我们强调教师幸福,但教师幸福并不是教师的“随心所欲”和“为所欲为”,因为“世间从没有绝对的自由,所有自由都以约束为前提”。“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话听起来非常自由,但事实上无论是鸟还是鱼,他们的自由都有底线,鸟必须约束自己,不可飞到海里去。鱼也一样,它只能在海里自由,一旦跳到陆上来,便不能生存。教师亦如此。因此,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抓师德,抓师德底线。而师德建设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所有教育工作者“配享幸福”,做好成为幸福的教育家的伦理准备。[6]第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幸福感来源于哪儿?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无一例外的是,幸福并不是原地踏步,而是不断成长和发展。教师亦如此。当前,许多学校把教师视为劳动工具,不断压榨教师的智慧和才能,却不给教师“充电”的机会,这是极为不正确的做法。学校、教师和学生三者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一所学校想要发展,必须通过学生来体现,而学生的成长则要以教师的发展为基础。因此,教师队伍建设,首先需要给教师提供学习、发展的机会和舞台,让教师不断地完善自己,给学校、学生呈现一个更美好的自己。第三,注重教师团队建设。俗话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样,教师队伍要想建设好,必须发挥群体的作用,形成帮带文化和合作文化。因此,教师队伍建设不仅仅需要关照每个个体,还需要促进教师形成专业互助团体,从而形成一股合力,为全校师生的幸福而努力。 三、学校德育建设:追求德育人文关怀
幸福教育从人的生活和精神层面出发,围绕幸福对人进行终极关怀。因此,学校德育建设与幸福教育理念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相一致,体现着真善美的价值导向和德性养成的内在目标,倡导德育人文关怀。那么,何谓德育人文关怀?实际上,德育人文关怀就是将德育与人文关怀紧密关联起来,将人文精神作为德育的核心理念。具体到学校,即将学生作为学校德育建设的主体,在高度尊重和肯定学生的前提下,跳出功利主义的牢笼,将心灵解放和精神自由作为关注的核心,将“志在超越”的精神发展和德性人格品质的发掘作为实践内容。具体到德育目标上,要以德性精神为基调,建设“超越式幸福”人格;以文化知识为引导,追寻幸福命题;以生活实践为场域,提升幸福感受。[7]在德育实践上,首先,寓德育于教学中。因为教学如果没有了德育,就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德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成了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其次,整合德育相关各方面力量,将学校、家长和社会三方面的力量紧紧地凝聚在一起,使之成为一股合力,共同作用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最后,搭建德育载体。德育载体,指承载、传导德育信息、内容,能为德育工作者所运用,且德育工作者及其德育的对象可以借以相互作用的途径、方法和手段。幸福教育要善于利用团学活动、志愿活动、亲子活动等德育载体,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受力。
四、课程与教学建设:为幸福而教
幸福教学诉求下的课程与教学建设,主要通过课程和教学两个方面来体现。第一,在课程建设上,首先应体现学生幸福的价值诉求。因为课程以最集中、最重要的方式体现着人类普遍的精神活动,对于课程的理解与处置,就不仅是解决课程问题的根本前提,而直接决定着教育情境下人的生存方式以及人在教育中的命运。[8]幸福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学校课程建设,要根据学校自身性质、特点和条件,将国家层面上规划和设计的学习经验转变为适合本校学生学习需求的创造性实践。这一方面要求教师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寻求渗透点,使学生在更加生活化的内容中提升人文素质;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广泛拓展校本化的教学素材,使其与教材有机地联系起来,并在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得到实施。
第二,在教学建构上,首先需要坚持“为学生幸福的今天和明天而办学”的育人理念,同时保持两个“关注”:既关注教师“教”的有效策略及其反思思维的形成,更关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及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其次,在具体的策略中,需要在教学设计上,坚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提供多层级学习任务供学生选择,并注重采取形成性和表现性的分级评价;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主张关注学生的多重智慧,教师除适当讲解外,还应利用图示、录像、音乐等形式教学,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抽象内容的理解;在课堂管理和实施中,强调“交往”与“沟通”,幸福教育要求教师将课堂视为学习共同体的系统活动,师生之间彼此商讨、互相悦纳,相互支持、互相鼓励,师生间不存在等级与权威,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得自我认同感、归属感、胜任感和愉悦感。
五、学校文化建设:物质、精神文化并进
校园文化从本质上来看是一种氛圍、一种文化环境。具体来说,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基于此,笔者认为,幸福教育办学思想指导下的学校文化建设,必须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物质文化需具有教育寓意。校园物质文化是通过校园物质环境所呈现出来的。当前,校园环境主要是指由学校内的建筑、道路、绿化、主题雕塑、墙面文化、园艺小景形态、室内外环境色彩等构成的校园视觉环境的整体。从一定角度来说,校园环境必须具有教育寓意。[9]幸福教育办学思想下的校园环境建设就要依据幸福教育的理念及育人目标,在学校环境的建设中注入幸福的教育涵义。具体来说,要体现自然和谐性、身心协调性、历史与文化、学校文化以及社区文化。其次,精神文化要凝聚师生力量。“以精神文化铸校魂”是当前学校建设一条铁的定律。如若发挥得好,它会成为学校全体干部、师生的坚定信念和共同追求。笔者认为,学校精神文化的建设可以从学校传统文化、学校特色文化等角度来考虑。第一,学校传统文化是学校的立校之本,是基于学校特定的地理、历史条件所形成的独特文化,是任何学校建设都避不开、且也不能避开的话题。“一所学校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追寻传统、丰富传统、发展传统的过程。” [10]第二,学校特色文化是学校的精神支柱,是基于学校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自身特有的文化品性和特征,体现了该校的理想和追求。抓学校特色文化,是解决当前学校“千篇一校”问题的重要手段。因此,每所学校都应有自己的特色。
总之,幸福教育办学思想是一个体系,既坚持为学生幸福的今天和明天而办学、为师生服务、德育人文关怀、幸福教学、引导教师过有德性的生活,也坚持物质、精神文化齐头并进。只有明确幸福教育办学思想体系的具体内涵,才能够在该办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办学思想实践。
参考文献:
[1]戴双翔.论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学生幸福[J].当代教育科学,2009(20):3-7.
[2]肖川.成为有智慧的教师[M].长沙:岳麓书院,2009:22.
[3]曹长德.教育如何增进学生幸福[J].中国德育,2008(2):22-24.
[4][美]内尔·诺丁斯.幸福与教育[M].龙宝新,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5-6.
[5]《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教育大辞典(2)[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6.
[6]檀传宝.提升教师德性,配享幸福教育[J].中小学德育,2013(1):5-10.
[7]邱潇骁.论德育人文关怀在幸福教育中的实现[D].浙江大学,2014:21-39.
[8]郭晓明.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8.
[9]林刚.中小学校园环境的教育寓意性设计探究[J].教育研究,2013(3):41-46.
[10]邢伟荣,任顺元.特色学校建设:文化自觉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08(20):51-53.
责任编辑 徐向阳
关 键 词 学校文化;幸福教育;学生幸福;校长办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8)02-00-03
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也是学校教育的终极追求。然而,由于功利的社会风气、扭曲的办学取向、机械的教学方式等原因,致使当前师生处于不幸福的状态。基于此,为了提升师生的幸福感,有必要强调幸福教育办学思想。经过多年办学实践与思考沉淀,笔者倡导的幸福教育办学思想逐渐由零散走向系统、由萌芽走向实践,最终确立为“为学生幸福的今天和明天而兴学”。本文试简要探讨幸福教育办学思想的相关问题。
一、办学理念:为学生幸福的今天和明天而办学
“我的办学理念是什么”是校长办学思想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既然办学思想是幸福教育,其办学理念自然而然地指向幸福。那么,是谁的幸福?什么时候的幸福?事实上,幸福是以学生为根本,以教师为支撑,师生同构的幸福,是涉及学生当下和未来的幸福,即为学生幸福的今天和明天而办学。
首先,从幸福教育的对象来看,学校办学是为了实现师生的幸福。众所周知,在学校具体的教育活动中,主要涉及学生和教师两类主体。因此,从外延上来看,幸福自然包含学生幸福和教师幸福两个层面,幸福教育理所当然地是为了教师和学生的幸福。那么,两者何为本源?幸福教育主张:学生幸福是教师幸福的根本前提,教师幸福是学生幸福的支撑与保障。这是因为,“教育是师生共同的生命成长,但归根结蒂是学生的生命成长;教育是师生人生境界的提升,但归根结蒂是学生人生境界的提升;教育是师生共同幸福的达成,但归根结蒂是学生幸福的达成”[1]。但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关注学生幸福的同时,也必须重视教师的幸福。这是因为,“只有更多的教师能够感到职业的自豪感、成就感并进而感受到生活的幸福感,优质的教育才有可能”[2]。诚如有论者指出的,“学生的幸福,是教师之福;教师的幸福,是教育之福”[3]。可见,师生幸福才是幸福教育办学理念的必然追求。
其次,从幸福教育的时间来看,是感知当前幸福与准备未来幸福并存。人们常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那是不是说为了明天的幸福就必须在今天承受痛苦和苦难?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没有苦难生活会失去意义’,完全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念头”。“要获得幸福,我们不是要给苦难一个‘尊贵位置’,不是要经受苦难的折磨、面临苦难的威胁,而是要减缓它、减少它,甚至排除它、消灭它”[4]。同理,你既然想要将来幸福,现在也得幸福中,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肯定成长在一个心理健康的环境中,一个幸福的人肯定在幸福的环境里成长。因此,幸福教育不仅要为未来的幸福生活做准备,也要体味当下成长的幸福。
二、学校管理:为全体师生的幸福而服务
管理,即服务。同理,学校管理,亦即為全校师生的发展服务。因此,幸福教育办学思想下的学校管理,理应为学生的幸福和教师的幸福服务。具体来说,应该坚持两个原则。首先,以师生为本。一位称职的校长,必须善于把师生推向前台,尊重师生发展的实际和需求,为师生成长提供更多支持;一位睿智的校长,应该尽可能淡化行政的力量,让更多的事情在协商、协调和协作中解决。正如日本著名管理大师土光敏夫所言,“权力是把传家宝刀,最好不要拔刀出鞘”。其次,发展师生个性。幸福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学校管理,必须尝试创建这样一种“管理场”:让师生活动逐步达到最佳的理想状态,让师生更自由更主动地参与校园学习和生活。广州市白云艺术中学在全校范围内推广校务公开,使得教师和学生的合理建议能够得到有效采纳,从而更好地为全校师生的幸福生活服务。
除了坚持上述原则外,在教师队伍建设上,理应引导教师过有德性的生活。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让教师体验到教育工作的尊严和幸福,从而过上幸福生活。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理性和科技文化的过度张扬,现代学校教育也随之全方位受到科学化和技术理性化的影响,教师职业被简化为知识、技能的简单传递,使得教师未体会到应有的职业满足感和幸福感。那么,如何转变呢?实际上,幸福教育办学思想指导下教师队伍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引导教师过有德性的幸福生活,而这种有德性的幸福必须体现在教育教学中。因此,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就是把教学、育人、思考和研究作为教师有德性生活的重要体现。
具体来说,第一,加强师德教育。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处理各种关系、问题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5]任何一个教师,都必须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相关规定来严格要求自己,这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底线。尽管我们强调教师幸福,但教师幸福并不是教师的“随心所欲”和“为所欲为”,因为“世间从没有绝对的自由,所有自由都以约束为前提”。“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话听起来非常自由,但事实上无论是鸟还是鱼,他们的自由都有底线,鸟必须约束自己,不可飞到海里去。鱼也一样,它只能在海里自由,一旦跳到陆上来,便不能生存。教师亦如此。因此,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抓师德,抓师德底线。而师德建设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所有教育工作者“配享幸福”,做好成为幸福的教育家的伦理准备。[6]第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幸福感来源于哪儿?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无一例外的是,幸福并不是原地踏步,而是不断成长和发展。教师亦如此。当前,许多学校把教师视为劳动工具,不断压榨教师的智慧和才能,却不给教师“充电”的机会,这是极为不正确的做法。学校、教师和学生三者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一所学校想要发展,必须通过学生来体现,而学生的成长则要以教师的发展为基础。因此,教师队伍建设,首先需要给教师提供学习、发展的机会和舞台,让教师不断地完善自己,给学校、学生呈现一个更美好的自己。第三,注重教师团队建设。俗话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样,教师队伍要想建设好,必须发挥群体的作用,形成帮带文化和合作文化。因此,教师队伍建设不仅仅需要关照每个个体,还需要促进教师形成专业互助团体,从而形成一股合力,为全校师生的幸福而努力。 三、学校德育建设:追求德育人文关怀
幸福教育从人的生活和精神层面出发,围绕幸福对人进行终极关怀。因此,学校德育建设与幸福教育理念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相一致,体现着真善美的价值导向和德性养成的内在目标,倡导德育人文关怀。那么,何谓德育人文关怀?实际上,德育人文关怀就是将德育与人文关怀紧密关联起来,将人文精神作为德育的核心理念。具体到学校,即将学生作为学校德育建设的主体,在高度尊重和肯定学生的前提下,跳出功利主义的牢笼,将心灵解放和精神自由作为关注的核心,将“志在超越”的精神发展和德性人格品质的发掘作为实践内容。具体到德育目标上,要以德性精神为基调,建设“超越式幸福”人格;以文化知识为引导,追寻幸福命题;以生活实践为场域,提升幸福感受。[7]在德育实践上,首先,寓德育于教学中。因为教学如果没有了德育,就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德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成了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其次,整合德育相关各方面力量,将学校、家长和社会三方面的力量紧紧地凝聚在一起,使之成为一股合力,共同作用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最后,搭建德育载体。德育载体,指承载、传导德育信息、内容,能为德育工作者所运用,且德育工作者及其德育的对象可以借以相互作用的途径、方法和手段。幸福教育要善于利用团学活动、志愿活动、亲子活动等德育载体,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受力。
四、课程与教学建设:为幸福而教
幸福教学诉求下的课程与教学建设,主要通过课程和教学两个方面来体现。第一,在课程建设上,首先应体现学生幸福的价值诉求。因为课程以最集中、最重要的方式体现着人类普遍的精神活动,对于课程的理解与处置,就不仅是解决课程问题的根本前提,而直接决定着教育情境下人的生存方式以及人在教育中的命运。[8]幸福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学校课程建设,要根据学校自身性质、特点和条件,将国家层面上规划和设计的学习经验转变为适合本校学生学习需求的创造性实践。这一方面要求教师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寻求渗透点,使学生在更加生活化的内容中提升人文素质;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广泛拓展校本化的教学素材,使其与教材有机地联系起来,并在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得到实施。
第二,在教学建构上,首先需要坚持“为学生幸福的今天和明天而办学”的育人理念,同时保持两个“关注”:既关注教师“教”的有效策略及其反思思维的形成,更关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及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其次,在具体的策略中,需要在教学设计上,坚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提供多层级学习任务供学生选择,并注重采取形成性和表现性的分级评价;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主张关注学生的多重智慧,教师除适当讲解外,还应利用图示、录像、音乐等形式教学,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抽象内容的理解;在课堂管理和实施中,强调“交往”与“沟通”,幸福教育要求教师将课堂视为学习共同体的系统活动,师生之间彼此商讨、互相悦纳,相互支持、互相鼓励,师生间不存在等级与权威,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得自我认同感、归属感、胜任感和愉悦感。
五、学校文化建设:物质、精神文化并进
校园文化从本质上来看是一种氛圍、一种文化环境。具体来说,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基于此,笔者认为,幸福教育办学思想指导下的学校文化建设,必须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物质文化需具有教育寓意。校园物质文化是通过校园物质环境所呈现出来的。当前,校园环境主要是指由学校内的建筑、道路、绿化、主题雕塑、墙面文化、园艺小景形态、室内外环境色彩等构成的校园视觉环境的整体。从一定角度来说,校园环境必须具有教育寓意。[9]幸福教育办学思想下的校园环境建设就要依据幸福教育的理念及育人目标,在学校环境的建设中注入幸福的教育涵义。具体来说,要体现自然和谐性、身心协调性、历史与文化、学校文化以及社区文化。其次,精神文化要凝聚师生力量。“以精神文化铸校魂”是当前学校建设一条铁的定律。如若发挥得好,它会成为学校全体干部、师生的坚定信念和共同追求。笔者认为,学校精神文化的建设可以从学校传统文化、学校特色文化等角度来考虑。第一,学校传统文化是学校的立校之本,是基于学校特定的地理、历史条件所形成的独特文化,是任何学校建设都避不开、且也不能避开的话题。“一所学校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追寻传统、丰富传统、发展传统的过程。” [10]第二,学校特色文化是学校的精神支柱,是基于学校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自身特有的文化品性和特征,体现了该校的理想和追求。抓学校特色文化,是解决当前学校“千篇一校”问题的重要手段。因此,每所学校都应有自己的特色。
总之,幸福教育办学思想是一个体系,既坚持为学生幸福的今天和明天而办学、为师生服务、德育人文关怀、幸福教学、引导教师过有德性的生活,也坚持物质、精神文化齐头并进。只有明确幸福教育办学思想体系的具体内涵,才能够在该办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办学思想实践。
参考文献:
[1]戴双翔.论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学生幸福[J].当代教育科学,2009(20):3-7.
[2]肖川.成为有智慧的教师[M].长沙:岳麓书院,2009:22.
[3]曹长德.教育如何增进学生幸福[J].中国德育,2008(2):22-24.
[4][美]内尔·诺丁斯.幸福与教育[M].龙宝新,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5-6.
[5]《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教育大辞典(2)[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6.
[6]檀传宝.提升教师德性,配享幸福教育[J].中小学德育,2013(1):5-10.
[7]邱潇骁.论德育人文关怀在幸福教育中的实现[D].浙江大学,2014:21-39.
[8]郭晓明.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8.
[9]林刚.中小学校园环境的教育寓意性设计探究[J].教育研究,2013(3):41-46.
[10]邢伟荣,任顺元.特色学校建设:文化自觉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08(20):51-53.
责任编辑 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