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个生命精彩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swerall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品德学科为核心,以丰富的活动为载体,搭建起全市德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探索德育教师的发展路径:用“让每一个孩子发展,让每一个生命精彩”的理念,建立常态化的学习机制;以课堂研究为实践路径,夯实教师德育专业发展基础;以德育活动为载体,通过校本课程、公民意识和家庭教育建设,丰富师生的德育生活。
  关 键 词教师德育专业化;品德教师专业发展;名师工作室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8)11-00-04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许多学校都深刻意识到,优秀的教师团队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相应地,名师工作室自然也是一所学校、一个地区教师共同成长的核心凝聚力。多年来,工作室以品德学科为纽带,以丰富的活动为载体,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为中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平台,打造了一支在全市乃至全省教育领域有成就、有影响的高层次教师团队。
  价值坚守:凝聚“每一个”的成长力量
  在我国,教育行政部门设置名师工作室的初衷是为了促进教育公平和教师专业发展。这一举措在实践中的确产生了诸多积极作用,同时,也对工作室主持人自身的发展和工作室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对于工作室主持人而言,名师工作室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和服务。如何创设更多的渠道,为老师们的教育教学发展提供必要的示范和指导,引领其走上良性发展之路,是工作室需要不断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名师工作室必须真正关注普通一线老师的诉求和发展,为帮助广大教师实现专业成长而服务。如此,才能找到工作室生存与发展的价值,也才能为老师们提供专业成长的沃土。于是,工作室凝练了清晰的发展理念,即“让每一个孩子发展,让每一个生命精彩”,以此召唤和凝聚全市品德学科教师的核心力量。
  “让每一个孩子发展,让每一个生命精彩。”这样的理念字义简单而涵义隽永,一大批拥有共同梦想与追求的德育人选择了这样的集结。工作室成员相信,这是美好的聚合,是有意义的集结。因为它朝着梦想、朝着未来、朝着可能、朝着明亮。而“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则是工作室旗帜鲜明的团队宣言,工作室是“每一个”的发展平台。
  在具体运作中,工作室积极引导全市品德教师结合自身特点,制定三年或五年发展规划;同时,成立评估小组,对个人发展规划进行评估并指导修改与完善。以此唤醒教师团队的专业成长意识。围绕成员的发展目标,工作室制定了专家引领、自我研修、转项训练的常态学习机制。
  一个优秀的德育团队,“仰望星空”是不可或缺的成长路径。工作室定期邀请德育专家和名师,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德育理念滋养教师成长。比如,我们先后邀请了朱小蔓、成尚荣等专家开设讲座,现场把脉课堂教学,临场指导教育科研,让老师们面对面地感受名师的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汲取人生智慧。老师们时常在教育的天空下仰望,在仰望中成长,不断走向德育专业发展的美好未来。
  自我研修则是教师德育专业发展的基础路径,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形成自我成长与发展的自觉。多年来,工作室从引领成员阅读理论书籍开始,一起通读与研究教材、解读课程标准,和老师们一起从宏观上把握小学品德学科的特点,力争使自己对学科的理解从表象走向深刻。工作室抓实“听、说、读、写”四个专项环节,即坚持每周听课两节,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说活动方案,即兴演讲;阅读经典,走近大师;写教学设计、教育随笔,力求通过多种策略、多轮训练,提升专业水平。依托这些活动,工作室逐渐形成了完善的工作制度,如主持人负责制、导师听课制、定期研讨制度、资料积累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等。
  由此,用常态化的学习机制引领每一个老师不断学习与成长,自觉践行工作室“高”“真”“无”“优”之纲领。“高”从教书育人出发,追求高效高质;“真”从教育原点出发,倡导求真务实;“无”则从团队文化出发,讲求无私真诚;“优”是从团队发展出发,涵养优秀优质。当有老师取得成绩和进步时,成员们会以微笑和鼓励表示赞赏;当有成员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成员们会尽力提供帮助和支持。在这样的成长氛围中,老师们感受到了共同成长的温暖和自信,形成了沟通、协作、尊重、开放的团队文化。
  多年来,工作室开展了多次合作教研活动。活动针对课堂教学热点、难点,以跨校区主題教学研讨为主要形式,邀请特级教师、名教师、学科带头人主持,市直小学所有品德教师参加。活动中,工作室的成员善于思考,拥有挑战权威的勇气;勇于坚持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同时,也善于欣赏别人,随时放弃偏见。去年,笔者应邀参加“苏派名校名师课堂巡礼”活动前,团队成员一遍遍地要求笔者说课、上课,一起打磨教学设计,完善课堂教学细节,他们的认真、执着彰显了团队成长的力量。
  如今,我们的工作室团队成员可说都是“四有”老师。即有梦想、有思想、有目标、有基础,其中,40岁以上有4位老师,从事学校德育管理工作;40岁以下有12位老师,则来自教学一线。他们有的内敛沉静,有的率性活泼;有的风趣幽默,有的成熟稳重;教学风格或是小桥流水,或是大江东去;或是婉约温柔,或是豪放铿锵,可谓教学个性鲜明。成员间性别互补、年龄互补、知识互补、性格互补、气质互补,每一个老师都在以德育学科研究为核心,在工作室的团队中不断追寻教育梦想。
  实践路径:夯实课堂教学基础
  作为工作室的成员,我们坚持每一个人都是最重要的,而工作室成员之外的每一位品德教师也是最重要的,因为我们都是德育人。而课堂则是德育的主渠道,为此,工作室定期开展课堂教学实践研讨活动,欢迎成员和非成员积极参与,引领老师们不断夯实课堂教学基础,实现共同分享、共同成长。
  “让每一个孩子发展,让每一个生命精彩”自当尊重每一个生命。因此,工作室倡导老师们共同追求焕发生命活力的德育,力求让德育像呼吸一样自然。我们尊重生命,尊重自然,注重实践,由此,构建崭新的课堂教学方式,拓展校本课程,不断挖掘更大的品德空间;开展适合儿童身心、年龄发展规律的活动,让每一个孩子都在丰富的体验中感受温暖、灵动、生态的德育,让每一个老师都获得精彩的生命成长。   建立灵动精彩的新课堂。新课程理念指出,只有引导儿童关注实践,关注孩子自己的生活,才会成为有意义的教学。而教师也只有引导儿童学习和学会创造自己的生活,才会是有效的教学。立足品德课堂教学,团队成员力求在教材与儿童之间建立内在、有机的联系,带着教材走向儿童的生活和生活中的儿童;在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了相互进入的通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创造了一种“互动”的状态。
  在品德课堂实践中,老师们开始注重引领儿童对自己真实生活进行有意义的观察、感受、体验、分析与反思;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兴趣和情感体验,用美好的生活目标去引导、提升儿童生活,使儿童的生活更加有意义。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们探索形成了“体验—分享”式品德教学模式。其基本流程为:a.创设情境、激发兴趣b.感悟体验、提出问题c.信息收集、自主探究d.交流分享、总结延伸。借助这一创新探索,有效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自我教育,实现更好的道德成长。
  建设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德育往往强调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较强的个性色彩和本土色彩。工作室团队在德育科研中非常注重思考德育课程的“校本化”,立足学校的地域特点和教学对象的群体差异,形成了具有鲜明校园文化特色的“四色文化”课程。“四色文化课程”以红色文化、金色文化、绿色文化、银色文化为主干,红色文化以“新四军在盐城”为教育资源,激发“铁军”后代沿着新四军的足迹勇敢飞翔、茁壮成长;金色文化着力展现科技这把金钥匙带给孩子们充满智慧、变幻与快乐的无穷魅力,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绿色文化依托“水绿盐城”的大背景,唱响绿色教育旋律,描绘生态校园蓝图,号召师生让教育生命、学校生活、校园生态焕发绿色光辉;银色文化则以当地的银色滩涂风物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传承盐民的勤劳与智慧,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品质。
  这样的课程内容立足学生熟悉的生活场域,富于生命与生活气息,既增强了课程内容的现实性,也增强了孩子对课程的亲近感。孩子们积极参与课程实践,在体验中生动成长。而“四色文化”课程更凝聚了工作室成员和非成员老师的集体智慧,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既提升了老师们的课程意识,也增进了老师们对德育的理解。《四色文化》校本课程开发获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正是对老师们成长的肯定。
  活动拓展:丰厚美好德育生活
  一个出色的团队,应该处处闪耀着教师鲜活而独特的生命光辉;一个出色的团队,应该是一个兼容并蓄的熔炉,使群体释放出数倍于个体之和的惊人能量。在“让每一个孩子发展,让每一个生命精彩”理念的指引下,工作室成员不断探索德育新途径,和孩子一起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由此,开启了一扇扇生命之窗,师生一起走进了更加丰富的生活世界。
  特色活动之红领巾新四军研究院。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工作室成立了全国首家“红领巾新四军研究院”。原南京军区政委、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傅奎清将军为研究院题写了院名。“红领巾新四军研究院”先后聘请了北京、上海、重庆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新四军研究会老同志担任名誉顾问,并创办了“新四军书刊阅览室”,开通了“红领巾新四军研究院”网站。我们与全国各地的新四军研究会保持密切联系,借助《铁军》《大江南北》等杂志,及时了解各地研究动态,开阔研究视野。
  在活动中,每一位成员作为辅导员和孩子们一道搜集资料,调查走访;邀请专家出点子,随时指导研究活动。同时,我们强调孩子是活动的主人,强调孩子的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索,培育其自主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特色活动之家庭实验室项目。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公民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要从小抓起。为此,工作室注重挖掘家庭教育资源,请家长指导孩子在家中组建一个实验室。实验室可以是植物实验室、动物实验室、发明工作室、科技制作室、家庭修理作坊等,由孩子自主确定专门研究项目。在家长、教师指导下,孩子在家中完成基于项目的科学研究。目前,工作室已收到学生实验图文结合的稿件万余篇,评论2万多条,网站点击率突破40万。活动开展以来,学校评选出星级家庭实验室195个,科学明星28人,科学之星179人,科苑新星265人。 借助这一项目,挖掘和激发每一个孩子的潜能,“让每一个孩子发展,让每一个生命精彩”。
  特色活动之小公民在行动。这一活动也是我们非常骄傲的成果,“江苏省中小学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项目研究”获得了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在活动中,我们引导学生自己去调查发现、解决社会或社区公共问题。以此,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团队协作和有效参与政府管理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孩子们在老师和家长的带领下,不断调查、了解身边的社会问题。孩子们研究不良印刷品问题、小区绿化改种蔬菜问题、校门口食品卫生问题、公共场所吸烟问题、小区私家车停放难问题、城市电动车管理问题等。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实现了常态化、系列化和开放化。未来,我们力争用更科学的方法和内容完善公民教育课程,用丰富的体验和实践夯实公民教育实效。
  多年来,工作室成员凝心聚力,团结协作,倾力打造了一个又一个恒久的教育品牌,更拓宽了教师德育专业发展路径。工作室开辟了各类在线博客,如个人博客、合作博客群组、学科博客群组、新项目开发群组等。通过博客呈现德育人成长的幸福,展现老师们的精神和智慧;鼓励老师们走出去,积极参加“江苏省基础教育论坛”“苏派校长高层论坛”“牵手农村教育”等活动。与知名专家齐聚一堂,交流经验, 分享体会,深入探讨,共谋发展。江苏省特级教师、盐城市学科带头人,不断有优秀教师在工作室这片沃土中实现了幸福成长。仅2017年,团队成员发表、获奖论文26篇,承担省市级比赛课、观摩课16节,申报立项省级课题3个,市级课题5个,荣获表彰5人次。
  展望未来,工作室团队将以更深沉的目光、更深刻的思考、更富有智性的工作,继续追求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构建学生和教师和谐发展的广阔平台,以更协调的步履、更优美的姿态、更高雅的气质走向共生!
  责任编辑 毛伟娜
其他文献
摘 要 采用自编问卷调查武汉市J区10239名初中生和6483名高中生发现:中学生品德发展主流积极向上,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是否担任班干部、父母学历等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学校规章合理、全员育人、教师示范、德育工作相互支持、家校合作、学校与社区一致对学生品德发展存在显著正向预测效应,班级不当行为对学生品德发展存在显著负向预测效应。建议加强顶层设计,澄清德育工作理念,加强德育改革,重
当王清平主编约请我在《中小学德育》杂志开设专栏时,我感到既荣幸又惶恐。对于一名一线普通老师而言,在这样一份优秀杂志系统地开设专栏,既是荣誉,更是挑战。  在最初的惊喜和慌乱后,我平静下来,眼前浮现起以往讲座现场一个又一个满含热忱的老师。他们听完我的带班经历与案例分享后,总是问道:“万老师,您有专著吗?我们想拜读,可以更细致深入地了解和学习……”我总是既感动又汗颜地说:“谢谢您,暂时没有,我会努力的
作者简介:特级教师,执教高中思想政治课十年,其后,从事德育课程教学研究和编写德育教材,参与有关专家编写论著和德育教材十余部;发表论文四百余篇,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论文二十余篇。出版《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陈光全单元》《小学德育课程论》《教师发展之路》等专著。  中学德育课程作业的创新  作业是学生成长的需要,是重建和提升课程意义的要素。鲁洁教授提出德育课程回归生活的理论,这种“回
摘 要 没有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每一个后进生的转化都需要班主任特别的爱。唯有用心觀察,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才能用爱打开孩子的心锁,将爱的温暖传递给孩子,激发起成长动力。  关 键 词 班级管理; 班主任;后进生;爱的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2-00-03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
当前,以法治代替人治,已经成为世界潮流。以法治国,同样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追求。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国中小学全面使用“道德与法治”新教材,无疑就是对这一世界潮流和国家意志的积极回应。但是,法治教育不只是德育课堂上的事,它还应是学校的价值追求和师生的行为自觉,体现在师生的课堂生活、管理生活和文化生活中。但在当前的学校实践中,“人治”仍大行其道;相当多的学校把“法治教育”简化
摘 要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品德课程中普遍存在将小组学习等同于个别学习或竞争学习的现象,难以发挥小组合作的效能。借助精准的课堂观察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目标设置必须清晰、明确、相互关联,小组学习对话序列必须平等、有价值,并保持2级音量;同时,采用过程性评价,借助学生自评、互评等方式,发挥同伴关系的价值,才能提升小组合作效能。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小组合作学习;课堂观察;观察量表 
最近,有幸读了檀传宝教授的德育专著《浪漫:自由与责任——檀传宝德育十讲》一书。单看如此诗意且富有想象力的书名,就立即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从德育的角度讲,我认为“浪漫”是一种情怀,“自由”是一种价值追求,而“责任”则是一种使命。  在十余年的德育实践中,笔者无疑曾目睹过许多温馨感人的教育场景,但也经常遇到一些实效性低下的德育困境——重成绩轻教化,重灌输轻体验等。那么在此状态下,面对枯燥繁杂的德育常态,
高一是初高中的衔接期。大部分高一新生随着学习、生活环境的变化,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适感。这种不适感,往往成为他们在新环境中学习、生活的障碍,形成初、高中衔接过程中的“断点”。学生如不能及时调适,将影响身心健康,甚至丧失自信和学习兴趣。为此,我们在高一年级开展了以“更快、更好地适应高中生活”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首先,通过师生共同讨论,确立此次研究性学习的
2010年7月,新的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并在高中教育部分明确指出:“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这是从国家层面正式规定要加强对学生发展的指导。这一理念,催生了各地学校对高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指导热潮。2011年,广东广雅中学前瞻性地成立了学生发展指导中心。 2013年,学校“生涯指导组”开始大力推广实施升学及职业教育。  让人脑洞大开的“人才招聘
摘 要 校本德育课程开发必须回归教育原点,立足学校自身实际,指向学生发展,找寻课程顶层设计理念,进而整体构建课程体系,并聚焦开发“过程”本身,从而使课程开发服务于师生成长。如此,学校才能走出实践困境,营建德育新样态,走上内生式发展之路。  关 键 词 校本德育课程体系;德育新样态;跨学科教学;德育课程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8)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