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潇贺古道处于湘、桂两省之间,穿过富川县,留下了珍贵的物质文化遗存。富川瑶族自治县是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近年来,富川境内潇贺古道周边传统村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存在村寨特色产品不突出、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要任务”[1]。文章提出加强资源整合,发展第二、三产业等对策,这些可以更好地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传承和发扬古道文化。
关键词:乡村振兴;潇贺古道;乡村旅游;古村落
潇贺古道是指连接湖南潇水与广西贺江的古老通道,由东、西两道组成。东道修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由湖南道县经江华大圩至广西贺州桂岭接入贺江,西道也称为新道,修建于秦汉时期,由湖南道县经广西麦岭至富川古明城接入贺江,是古代商业贸易、军事往来、民族迁徙与文化融合的主要通道[2]。笔者走访了富川瑶族自治县境内的岔山村、秀水村、深坡村和凤溪村,探查潇贺古道周边传统村落的发展现状,针对当前发展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助力乡村振兴。
一、潇贺古道在富川
(一)潇贺古道入桂第一村—岔山村
潇贺古道入桂穿过的第一村—岔山村,地处湘、桂交界处,是古道进入广西境内的第一个村落。岔山村以挖掘古道文化为切入點,主打新型休闲乡村旅游,开创以“古村+美食+互联网”的生态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模式,推出了古道油茶、梭子粑粑和“三碗不过冈”凉粉等知名小吃,建成了贺州第一个免费无线Wi-Fi覆盖古村示范村。2018—2019年,岔山村被评为“贺州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第十七批自治区文明村”“创建全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全国第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广西五星级乡村旅游区”。
(二)状元故里—秀水村
秀水村是富川独具瑶乡风情的唐宋古寨,不仅有岭南秀美的山水村寨风光、明清风格的民居村落、皇帝赐封的匾额,还有登瀛风雨桥、江东石拱桥、秀峰书院、状元楼、毛氏宗祠、花街大坪、古门楼牌匾、古民居建筑群等历史人文景观。秀水以“一村一状元、二十六进士”的历史文化底蕴闻名,有“富川小桂林”“秀水状元村”的美誉,吸引了国内外许多游客来此游览观光,不少电视台都曾在此拍摄外景。2012年,秀水村入围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
(三)潇贺古道上的驿站—深坡村
深坡村坐落于潇贺古道旁,始建于宋绍定年间,该村始祖蒋士弘(宋嘉定年间进士)时任桂林府通判,致仕回湘,路过此地,见山清水秀,遂定居于此,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3]。深坡村人杰地灵,耕读文化深厚,现存五座书屋,各大小门楼挂有进士、文魁、经魁、举人、贡生等牌匾数十块。深坡村于2013年获广西第二批历史文化名村称号,入围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名单,被评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自治区级文明村”。
(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凤溪村
凤溪村依山而建,是潇贺古道上的一座古代瑶族村落,背靠都庞岭海拔1 857米的北卡顶,头枕古树参天的观音山,有着800多年的历史。瑶寨内古民居鳞次栉比,建筑古朴典雅,大多是明清时期遗存的青砖瓦房,古迹掩映,古香扑鼻。村内古门楼、古戏台、古祠堂、古寺庙、古凉桥等建筑布局有序,各具特色。凤溪村民能歌善舞,至今保留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蝴蝶歌和芦笙长鼓舞,凤溪村的歌舞、桂剧、彩调代代相传,二百余年来,村里业余剧团的活动从未间断[4]。
二、古道传统村落当前存在的问题
潇贺古道富川段沿边的古村落,目前都依靠乡村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增加村民收入,并且如期取得了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虽然这些村落在乡村旅游上达到了一定规模,初具特色,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产品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当前,各村的农业生产还是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农户自主经营,自行劳作,呈现自主性和分散性的特点;多数农民收获农作物后自主散卖未加工的初级农产品,并未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处理和统一的包装销售,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初级农产品的售价低,且受市场的供求影响,价格波动较大,易出现农产品过剩或供应不足的情况。如当地青椒就曾出现过低至五六元,高至十三、十四元的“价格过山车”现象,缺乏对市场信息的了解,错过最佳的销售机遇,就会造成“菜贱伤农”“谷贱伤农”的现象。此外,土地资源的整合还需加强,应对农业种植进行合理的规划,采用集约型种植农业模式,才能有利于农产品形成规模效应,创建特色品牌。
(二)旅游项目单一
目前古道周边村落的乡村旅游以参观古民居、古门楼、古祠堂等文物古迹为主,旅游项目较为单一。同一地区遗留下来的古建筑大体上没有太大差别,古村落的布局和景点特色有限,导致景点雷同、布局相似、创意一致,游客游玩古村落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在古村落旅游中,古建筑和古文物的修缮程度也是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一些古建筑的修缮保护不到位,如有些建筑用水泥砖建起后贴上一层木皮,便对外宣称此建筑为木屋,拙劣的手段使游客的游玩体验感和观光舒适感大打折扣。同时,临近的各个古村落没有抱团发展,旅游资源整合程度不高,难以吸引游客长时间逗留。
在旅游项目的横向对比上,岔山村更胜一筹。岔山村以瑶家美食为特色吸引游客,以历史文化积淀为宣传点,游客在岔山可以闲逛美食街品尝美食,在知青馆了解知青文化和生活用具,在小酒馆扮演老板娘和店小二拍摄照片,体验古道骑马的乐趣,在风雨桥乘凉、闲谈、踱步,真正形成了“吃在岔山,玩在岔山”的旅游模式。
(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要为游客打造行、吃、住一体化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必不可少。而现阶段的乡村旅游在交通、信息和旅游服务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较薄弱。在交通方面,停车场的数量较少,游客承载量有限;古村落的道路较狭窄,路面不平坦,在会车、让车行驶的过程中有一定的交通风险;道路边的环境建设也有待加强。在饮食方面,瑶家美食种类单一,店铺中销售的美食和地方特产基本一致,餐厅的装修环境和用餐卫生还有待加强。在住宿方面,民宿数量短缺,一些村落甚至没有民宿,接待能力十分有限,需进一步加强。此外,垃圾和污水的处理设施、公共场所的卫生间等设施也亟须改进。 (四)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古道周边传统村落开展乡村旅游的宣传方式主要是外包宣传和群众自发宣传,没有形成宣传热点。对接的新媒体公司有一定的宣传经验和实力,但工作人员没有在古村落生活的经验,对古村落的文化底蕴了解不足,导致宣传相对单薄,传达给游客的信息有限。此外,景区外包给一部分新媒体企业做宣传,但新媒体平台存在“拿钱不办事”的敷衍现象。部分古村落已经拍摄了纪录片,以宣传潇贺古道和乡愁情怀,但纪录片能否按时播出,收视率高低几何,依然存疑。另一方面,群众的自发宣传主要依靠朋友圈、抖音直播等社交平台,但局限于小范围的亲朋好友之间和社交平台上的少量粉丝群体,效果极为有限。
(五)村民对乡村旅游建设积极性不高
乡村旅游定位不够清晰,村民安于现状,对乡村旅游的概念模糊,缺乏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农村集体经济不完善,对乡村旅游缺乏统筹规划,加之村民之间的股权分红等关系不明确,使之对乡村振兴的发展缺少使命感和责任感。乡村旅游并没有让村民走向抱团发展的局面,大多数人思想仍比较落后,不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很多村民宁愿把房子空着,养鸡养鸭,也不愿意出租房子或改造成民宿[5]。此外,一部分村民存在“等靠要”思想,把乡村旅游发展不好归咎于资金短缺、宣傳力度差等,没有结合本村实际情况,认真思考适合本村发展的道路,一味坐等政府拨款扶持。
(六)青壮劳动力短缺,缺乏智力支持
大部分村落中,外出务工的人口几乎占总人口的一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年轻人观念转变,不愿意留在村里种田,纷纷前往广东、湖南等外地打工,造成当地青壮劳动力严重不足。村中老人和小孩数量较多,出现了“空心村”现象,这是乡村发展需要攻克的一个重大难题。另一方面,村中缺少稳定的第一、三产业,就业机会较少,抱着务农比不上打工的想法,愿意回乡发展的年轻人更少,农村逐渐缺乏新鲜血液与发展活力。此外,大多数年轻人没有老一辈浓厚的家乡情结,更愿意留在大城市追逐梦想,这也阻碍了乡村旅游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村中急缺掌握旅游、餐饮、现代信息技术等知识的年轻人,急缺将知识与能力带回家乡用于建设的人才。
三、古道传统村落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一)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业兴旺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经济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的收入,还可以解决农产品过剩引发的滞销现象,避免农产品因存放不当造成的腐败变质,减少农民的损失。首先,可以通过企业收购或加工厂出售,变分散为集中,保证产品质量与农民利润,形成特色品牌。其次,可将当地特色文化与农产品相结合,打造成独具特色的伴手礼,例如将岔山的黄豆加工成腐竹,将秀水的状元芋加工成各式各样的产品等。最后,采用“互联网+电商”模式,通过农村电商直播带货等方式将特色农产品宣传、销售出去。以乡村旅游作为主导,实行农业产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能够促进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最终实现产业兴旺。
(二)深挖古道文化,加强资源整合
目前村落中古民居的保存状况并不十分完好,需要进一步修复古民居、古门楼、古戏台、古寺庙、古祠堂、古风雨桥等文化古迹,进一步研究古道文化,推陈出新,增强古村的故事性与观光点的可游览性,在保护中加以开发利用。如朝东镇打造以秀水状元村为中心的“大秀水旅游区”,涵盖了秀水村、岔山村、福溪村等重点村落,整合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形成规模效应,延长了游客逗留时间[6]。除了挖掘古道美食文化,还可整合其他村落资源,推出民俗体验形式,如长桌宴、哭嫁、耍春牛等。此外,适当增加新型游乐设施,如萌宠乐园与花海相结合,能够进一步增强游客体验,吸引游客。
(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道路交通、环境卫生、旅游体验、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在道路交通方面,可以拓宽村级公路,修补坑洼不平的公路,修建停车场,扩大游客承载量,在路口转弯坡道等地设置减速带,保障往来车辆的安全行驶。在环境卫生方面,要加强公厕建设,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要增设垃圾桶数量,做好垃圾分类工作;要规划景区的花草树木种植情况和道路两旁的路灯建设,美化景区环境;要雇用相应的清洁人员,对街道、河道等公共卫生场所进行日常的清洁和维护。在旅游体验方面,可以在古村落内覆盖无线网络、设置移动充电设备并加强对设备的管理;可以在古村落内开设农家乐,传播瑶家餐饮文化;可以加强对古民居的改造,设备齐全、干净卫生的特色民宿能更好地留住游客。在文化建设方面,可以增设文化体验馆,让游客了解当地的特色文化,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增加游玩的趣味性;可以建设游客中心,方便游客有问题时及时咨询以及满足客户休息、就医及其他方面的需求;可以对导游进行培训,撰写优秀的导游词,将古道文化和瑶家文化有效地结合并给游客留下深刻影响,使文化传播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
(四)加大宣传力度
各级乡村组织要加大宣传力度,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电视台、报纸杂志等主流媒体宣传和网络媒体平台宣传,尤其要重视新媒体宣传。首先,可以联系富川周边的地方电视台拍摄宣传片,借助电视节目进行广泛传播;其次,可以在美团等平台进行商业宣传,扩大知名度,提高消费收入;再次,还可以倡导村干部、村民在朋友圈、微博、抖音等个人平台进行宣传,让更多人了解村落文化;最后,线下还可以在村庄路口等地点张贴海报进行宣传,以增加客流量。通过突出主题特色、塑造乡村旅游宣传形象对古村落进行宣传与推广,通过乡村旅游区辐射带动招商引资,进行实质性开发,进一步加强宣传效果,从而实现良性循环。此外,更要发挥乡村旅游特色和优势,找准目标市场并进行细分定位,在不同时期推出不同方案,做到“淡季不淡”。如秀水村的宣传,就可以利用山水情景结合其科举文化背景,打造写生基地,吸引艺术院校摄影、绘画等专业的师生前来游览。 (五)政府合理扶持,加强引导调控
乡村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乡村振兴更需要各级党委、村干部和村民们共同的努力。首先,政府要链接资源,为乡村基础型人才开设新媒体运营培训班、农业技术提升培训班等,让村民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投身于家乡建设;其次,政府要推行一些优惠政策,例如设置创业贷款、专项补贴等,吸引更多有知识、有能力的人发展乡村旅游,推动经济发展;最后,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强化统筹,调动各方资源优化再分配,引导乡村旅游资源深层开发。目前来看,岔山村得到的资金支持和智力支持最多,取得的成果也最为显著,其他村落则相对较少。通过政府统一布局再分配,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资源调配中产生的矛盾,最大化利用各种资源,还可以避免各个村落“关起门来搞建设”,从而形成集群化的旅游大区。
(六)引进技术型产品,构建乡村产业体系
当前,国家正在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实施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联合攻关[7]。因此,各村落可以建立农村合作社,与制种基地、龙头企业、科研部门及大专院校等进行合作,引进优良农业种质资源,培育高产、质优、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使农业科研成果真正转换为农业进步的动力,成为农产品质量提高的技术推手,在市场上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当地应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全线打造农业生产加工产业链,为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贡献力量。
作者简介
黄秀纯,1999年10月生,女,瑶族,广西贺州人,广西师范大学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
奉晨苑,1999年4月生,女,瑶族,广西贺州人,西北民族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EB/OL].(2021-01-04)[2021-09-15].http://www.moa.gov.cn/xw/zwdt/202102/t20210221_6361863.htm.
[2]王瓊.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古村落文化的当代转化—以潇贺古道古村落建筑文化为例[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8(4):100-103.
[3]刘文杰,杜梓仟,黄杰斌.时光停留在这里—富川发现之旅[J].广西城镇建设,2014(1):84-101.
[4]梁艺.富川平地瑶“芦笙长鼓舞”的文化变迁[J].参花,2014(6):152-154.
[5]朱晓洁,杨主泉.精准扶贫背景下乡村旅游振兴研究—以富川县为例[J].劳动保障世界,2019(12):73-74,76.
[6]王书文,臧良运,杨主泉.富川潇贺古道周边乡村发展旅游脱贫致富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9(12):30-31,33.
[7]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关于做好2019年农业农村工作的实施意见[EB/OL].(2019-02-22)[2021-09-02].http://www.moa.gov.cn/ztzl/xczx/zccs_24715/201902/ t20190222_6172581.htm.
关键词:乡村振兴;潇贺古道;乡村旅游;古村落
潇贺古道是指连接湖南潇水与广西贺江的古老通道,由东、西两道组成。东道修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由湖南道县经江华大圩至广西贺州桂岭接入贺江,西道也称为新道,修建于秦汉时期,由湖南道县经广西麦岭至富川古明城接入贺江,是古代商业贸易、军事往来、民族迁徙与文化融合的主要通道[2]。笔者走访了富川瑶族自治县境内的岔山村、秀水村、深坡村和凤溪村,探查潇贺古道周边传统村落的发展现状,针对当前发展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助力乡村振兴。
一、潇贺古道在富川
(一)潇贺古道入桂第一村—岔山村
潇贺古道入桂穿过的第一村—岔山村,地处湘、桂交界处,是古道进入广西境内的第一个村落。岔山村以挖掘古道文化为切入點,主打新型休闲乡村旅游,开创以“古村+美食+互联网”的生态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模式,推出了古道油茶、梭子粑粑和“三碗不过冈”凉粉等知名小吃,建成了贺州第一个免费无线Wi-Fi覆盖古村示范村。2018—2019年,岔山村被评为“贺州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第十七批自治区文明村”“创建全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全国第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广西五星级乡村旅游区”。
(二)状元故里—秀水村
秀水村是富川独具瑶乡风情的唐宋古寨,不仅有岭南秀美的山水村寨风光、明清风格的民居村落、皇帝赐封的匾额,还有登瀛风雨桥、江东石拱桥、秀峰书院、状元楼、毛氏宗祠、花街大坪、古门楼牌匾、古民居建筑群等历史人文景观。秀水以“一村一状元、二十六进士”的历史文化底蕴闻名,有“富川小桂林”“秀水状元村”的美誉,吸引了国内外许多游客来此游览观光,不少电视台都曾在此拍摄外景。2012年,秀水村入围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
(三)潇贺古道上的驿站—深坡村
深坡村坐落于潇贺古道旁,始建于宋绍定年间,该村始祖蒋士弘(宋嘉定年间进士)时任桂林府通判,致仕回湘,路过此地,见山清水秀,遂定居于此,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3]。深坡村人杰地灵,耕读文化深厚,现存五座书屋,各大小门楼挂有进士、文魁、经魁、举人、贡生等牌匾数十块。深坡村于2013年获广西第二批历史文化名村称号,入围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名单,被评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自治区级文明村”。
(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凤溪村
凤溪村依山而建,是潇贺古道上的一座古代瑶族村落,背靠都庞岭海拔1 857米的北卡顶,头枕古树参天的观音山,有着800多年的历史。瑶寨内古民居鳞次栉比,建筑古朴典雅,大多是明清时期遗存的青砖瓦房,古迹掩映,古香扑鼻。村内古门楼、古戏台、古祠堂、古寺庙、古凉桥等建筑布局有序,各具特色。凤溪村民能歌善舞,至今保留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蝴蝶歌和芦笙长鼓舞,凤溪村的歌舞、桂剧、彩调代代相传,二百余年来,村里业余剧团的活动从未间断[4]。
二、古道传统村落当前存在的问题
潇贺古道富川段沿边的古村落,目前都依靠乡村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增加村民收入,并且如期取得了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虽然这些村落在乡村旅游上达到了一定规模,初具特色,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产品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当前,各村的农业生产还是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农户自主经营,自行劳作,呈现自主性和分散性的特点;多数农民收获农作物后自主散卖未加工的初级农产品,并未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处理和统一的包装销售,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初级农产品的售价低,且受市场的供求影响,价格波动较大,易出现农产品过剩或供应不足的情况。如当地青椒就曾出现过低至五六元,高至十三、十四元的“价格过山车”现象,缺乏对市场信息的了解,错过最佳的销售机遇,就会造成“菜贱伤农”“谷贱伤农”的现象。此外,土地资源的整合还需加强,应对农业种植进行合理的规划,采用集约型种植农业模式,才能有利于农产品形成规模效应,创建特色品牌。
(二)旅游项目单一
目前古道周边村落的乡村旅游以参观古民居、古门楼、古祠堂等文物古迹为主,旅游项目较为单一。同一地区遗留下来的古建筑大体上没有太大差别,古村落的布局和景点特色有限,导致景点雷同、布局相似、创意一致,游客游玩古村落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在古村落旅游中,古建筑和古文物的修缮程度也是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一些古建筑的修缮保护不到位,如有些建筑用水泥砖建起后贴上一层木皮,便对外宣称此建筑为木屋,拙劣的手段使游客的游玩体验感和观光舒适感大打折扣。同时,临近的各个古村落没有抱团发展,旅游资源整合程度不高,难以吸引游客长时间逗留。
在旅游项目的横向对比上,岔山村更胜一筹。岔山村以瑶家美食为特色吸引游客,以历史文化积淀为宣传点,游客在岔山可以闲逛美食街品尝美食,在知青馆了解知青文化和生活用具,在小酒馆扮演老板娘和店小二拍摄照片,体验古道骑马的乐趣,在风雨桥乘凉、闲谈、踱步,真正形成了“吃在岔山,玩在岔山”的旅游模式。
(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要为游客打造行、吃、住一体化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必不可少。而现阶段的乡村旅游在交通、信息和旅游服务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较薄弱。在交通方面,停车场的数量较少,游客承载量有限;古村落的道路较狭窄,路面不平坦,在会车、让车行驶的过程中有一定的交通风险;道路边的环境建设也有待加强。在饮食方面,瑶家美食种类单一,店铺中销售的美食和地方特产基本一致,餐厅的装修环境和用餐卫生还有待加强。在住宿方面,民宿数量短缺,一些村落甚至没有民宿,接待能力十分有限,需进一步加强。此外,垃圾和污水的处理设施、公共场所的卫生间等设施也亟须改进。 (四)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古道周边传统村落开展乡村旅游的宣传方式主要是外包宣传和群众自发宣传,没有形成宣传热点。对接的新媒体公司有一定的宣传经验和实力,但工作人员没有在古村落生活的经验,对古村落的文化底蕴了解不足,导致宣传相对单薄,传达给游客的信息有限。此外,景区外包给一部分新媒体企业做宣传,但新媒体平台存在“拿钱不办事”的敷衍现象。部分古村落已经拍摄了纪录片,以宣传潇贺古道和乡愁情怀,但纪录片能否按时播出,收视率高低几何,依然存疑。另一方面,群众的自发宣传主要依靠朋友圈、抖音直播等社交平台,但局限于小范围的亲朋好友之间和社交平台上的少量粉丝群体,效果极为有限。
(五)村民对乡村旅游建设积极性不高
乡村旅游定位不够清晰,村民安于现状,对乡村旅游的概念模糊,缺乏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农村集体经济不完善,对乡村旅游缺乏统筹规划,加之村民之间的股权分红等关系不明确,使之对乡村振兴的发展缺少使命感和责任感。乡村旅游并没有让村民走向抱团发展的局面,大多数人思想仍比较落后,不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很多村民宁愿把房子空着,养鸡养鸭,也不愿意出租房子或改造成民宿[5]。此外,一部分村民存在“等靠要”思想,把乡村旅游发展不好归咎于资金短缺、宣傳力度差等,没有结合本村实际情况,认真思考适合本村发展的道路,一味坐等政府拨款扶持。
(六)青壮劳动力短缺,缺乏智力支持
大部分村落中,外出务工的人口几乎占总人口的一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年轻人观念转变,不愿意留在村里种田,纷纷前往广东、湖南等外地打工,造成当地青壮劳动力严重不足。村中老人和小孩数量较多,出现了“空心村”现象,这是乡村发展需要攻克的一个重大难题。另一方面,村中缺少稳定的第一、三产业,就业机会较少,抱着务农比不上打工的想法,愿意回乡发展的年轻人更少,农村逐渐缺乏新鲜血液与发展活力。此外,大多数年轻人没有老一辈浓厚的家乡情结,更愿意留在大城市追逐梦想,这也阻碍了乡村旅游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村中急缺掌握旅游、餐饮、现代信息技术等知识的年轻人,急缺将知识与能力带回家乡用于建设的人才。
三、古道传统村落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一)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业兴旺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经济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的收入,还可以解决农产品过剩引发的滞销现象,避免农产品因存放不当造成的腐败变质,减少农民的损失。首先,可以通过企业收购或加工厂出售,变分散为集中,保证产品质量与农民利润,形成特色品牌。其次,可将当地特色文化与农产品相结合,打造成独具特色的伴手礼,例如将岔山的黄豆加工成腐竹,将秀水的状元芋加工成各式各样的产品等。最后,采用“互联网+电商”模式,通过农村电商直播带货等方式将特色农产品宣传、销售出去。以乡村旅游作为主导,实行农业产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能够促进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最终实现产业兴旺。
(二)深挖古道文化,加强资源整合
目前村落中古民居的保存状况并不十分完好,需要进一步修复古民居、古门楼、古戏台、古寺庙、古祠堂、古风雨桥等文化古迹,进一步研究古道文化,推陈出新,增强古村的故事性与观光点的可游览性,在保护中加以开发利用。如朝东镇打造以秀水状元村为中心的“大秀水旅游区”,涵盖了秀水村、岔山村、福溪村等重点村落,整合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形成规模效应,延长了游客逗留时间[6]。除了挖掘古道美食文化,还可整合其他村落资源,推出民俗体验形式,如长桌宴、哭嫁、耍春牛等。此外,适当增加新型游乐设施,如萌宠乐园与花海相结合,能够进一步增强游客体验,吸引游客。
(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道路交通、环境卫生、旅游体验、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在道路交通方面,可以拓宽村级公路,修补坑洼不平的公路,修建停车场,扩大游客承载量,在路口转弯坡道等地设置减速带,保障往来车辆的安全行驶。在环境卫生方面,要加强公厕建设,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要增设垃圾桶数量,做好垃圾分类工作;要规划景区的花草树木种植情况和道路两旁的路灯建设,美化景区环境;要雇用相应的清洁人员,对街道、河道等公共卫生场所进行日常的清洁和维护。在旅游体验方面,可以在古村落内覆盖无线网络、设置移动充电设备并加强对设备的管理;可以在古村落内开设农家乐,传播瑶家餐饮文化;可以加强对古民居的改造,设备齐全、干净卫生的特色民宿能更好地留住游客。在文化建设方面,可以增设文化体验馆,让游客了解当地的特色文化,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增加游玩的趣味性;可以建设游客中心,方便游客有问题时及时咨询以及满足客户休息、就医及其他方面的需求;可以对导游进行培训,撰写优秀的导游词,将古道文化和瑶家文化有效地结合并给游客留下深刻影响,使文化传播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
(四)加大宣传力度
各级乡村组织要加大宣传力度,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电视台、报纸杂志等主流媒体宣传和网络媒体平台宣传,尤其要重视新媒体宣传。首先,可以联系富川周边的地方电视台拍摄宣传片,借助电视节目进行广泛传播;其次,可以在美团等平台进行商业宣传,扩大知名度,提高消费收入;再次,还可以倡导村干部、村民在朋友圈、微博、抖音等个人平台进行宣传,让更多人了解村落文化;最后,线下还可以在村庄路口等地点张贴海报进行宣传,以增加客流量。通过突出主题特色、塑造乡村旅游宣传形象对古村落进行宣传与推广,通过乡村旅游区辐射带动招商引资,进行实质性开发,进一步加强宣传效果,从而实现良性循环。此外,更要发挥乡村旅游特色和优势,找准目标市场并进行细分定位,在不同时期推出不同方案,做到“淡季不淡”。如秀水村的宣传,就可以利用山水情景结合其科举文化背景,打造写生基地,吸引艺术院校摄影、绘画等专业的师生前来游览。 (五)政府合理扶持,加强引导调控
乡村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乡村振兴更需要各级党委、村干部和村民们共同的努力。首先,政府要链接资源,为乡村基础型人才开设新媒体运营培训班、农业技术提升培训班等,让村民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投身于家乡建设;其次,政府要推行一些优惠政策,例如设置创业贷款、专项补贴等,吸引更多有知识、有能力的人发展乡村旅游,推动经济发展;最后,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强化统筹,调动各方资源优化再分配,引导乡村旅游资源深层开发。目前来看,岔山村得到的资金支持和智力支持最多,取得的成果也最为显著,其他村落则相对较少。通过政府统一布局再分配,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资源调配中产生的矛盾,最大化利用各种资源,还可以避免各个村落“关起门来搞建设”,从而形成集群化的旅游大区。
(六)引进技术型产品,构建乡村产业体系
当前,国家正在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实施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联合攻关[7]。因此,各村落可以建立农村合作社,与制种基地、龙头企业、科研部门及大专院校等进行合作,引进优良农业种质资源,培育高产、质优、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使农业科研成果真正转换为农业进步的动力,成为农产品质量提高的技术推手,在市场上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当地应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全线打造农业生产加工产业链,为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贡献力量。
作者简介
黄秀纯,1999年10月生,女,瑶族,广西贺州人,广西师范大学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
奉晨苑,1999年4月生,女,瑶族,广西贺州人,西北民族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EB/OL].(2021-01-04)[2021-09-15].http://www.moa.gov.cn/xw/zwdt/202102/t20210221_6361863.htm.
[2]王瓊.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古村落文化的当代转化—以潇贺古道古村落建筑文化为例[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8(4):100-103.
[3]刘文杰,杜梓仟,黄杰斌.时光停留在这里—富川发现之旅[J].广西城镇建设,2014(1):84-101.
[4]梁艺.富川平地瑶“芦笙长鼓舞”的文化变迁[J].参花,2014(6):152-154.
[5]朱晓洁,杨主泉.精准扶贫背景下乡村旅游振兴研究—以富川县为例[J].劳动保障世界,2019(12):73-74,76.
[6]王书文,臧良运,杨主泉.富川潇贺古道周边乡村发展旅游脱贫致富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9(12):30-31,33.
[7]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关于做好2019年农业农村工作的实施意见[EB/OL].(2019-02-22)[2021-09-02].http://www.moa.gov.cn/ztzl/xczx/zccs_24715/201902/ t20190222_61725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