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提出积累的问题,并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作家邓曾说:“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重视积累的。”例如积累了大量的词语,形成了良好的语感,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以,语文教师理应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并使之成为习惯。因为“习惯一旦养成,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 。”(洛克语)
本人在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方面,有一些颇受学生喜爱的做法,现摘要介绍如下:
一、适度拓展生字词
一次,我教学生学完生字词后,随口问了一句:“谁还知道与今天所学生字相关的词语?”一个学生脱口而出“异想天开”(该词与生字异有关), 我夸她:“知道这么好的词语,真了不起!”几天后,我几乎淡忘了此事。但家长见到我说孩子这几天来学习热情高涨了,读课外书也分外认真,原因就是老师表扬她知道“异想天开”。
这件事使我领悟到:在每个孩子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得到别人肯定后,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就会用更高的热情、更积极的方式再去发现,探索新知。
从此之后,我就把“拓展生字词”当做每次学习生字之后的一个既定环节。三年级的孩子已具备独立识字的能力了,所以,每课生字我只需指导学生写好几个难记、难写的字,就引领他们进入“拓展的空间”,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展示自己的“独特发现”。如《赵州桥》一文,共有生字14个:“匠、伟、砌、跨、创、既、智、慧等”,学生的回答开始集中在生字“智”上,如“急中生智、智勇双全、足智多谋、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然后又由“击”字引出“迎头痛击、致命一击、旁敲侧击”等,当有个学生说出“举案齐眉”时,我特别高兴,顺手拿一张报纸做“举案齐眉”状并说明其来历。学生高兴得欢呼起来。在这种热烈的气氛中,学生又答出了“丰功伟绩、能工巧匠、秀外慧中、坚不可摧”等成语来。
试想,如果每学一课学生都能积累若干个成语的话,一学期下来,学生的积累是多么可观!
二、回顾课文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秀一半文”说的都是题目的重要性。一般来说,文章的题目总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概括,是非常凝练的。所以学过课文之后,我有意引导学生回顾一下课文的题目。
如学过《趙州桥》一文,我让学生进行填空:( )的赵州桥。结果学生的答案异彩纷呈。有描写桥年代久远的,如坚固、历史悠久、古老等;有描写桥的外观的,如美观、设计独特、造型优美、拱形、宽阔等;有描写桥的知名度的,如闻名世界、名扬天下、闻名中外、独一无二等,还有填“值得中国人骄傲,用石头砌成”……这些词语分别从不同方面描绘了赵州桥的特点,其贴切程度令人惊喜。
所以学完课文引导学生再体会文章的题目,实质上是让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回顾,同时又在积累与新知之间架起了桥梁,促使语言积累向语言运用的转化。
三、每日推荐一首诗
古代诗词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语文课程标准》也给1~6年级学生推荐了70篇优秀古诗文。这不过是我国诗词中的沧海一粟。从我班学生手头的各种古诗版本来看,所选优秀古诗词不下几百首,何不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呢?
去秋,学校开展“每日一诗”活动,要求教师每日向学生推荐一首诗,并熟读会背。为了给自己减轻负担,我把这项活动改成“每天由一位同学向大家推荐一首诗。”消息传出,同学们兴高采烈,争相寻找好诗。只等教室门一开,就到黑板前去抄写,书写的认真程度也是前所未有。
如今,我班孩子一般会背60多首古诗词,有的多达百首。而且他们所背的古诗题材非常广泛,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更可喜的是,不少孩子习作时能自如引用古诗句子。如在写到垂柳的柔美姿态时,发出感慨“真是‘拂堤杨柳醉春烟’啊!”在描绘百花盛开的情景时,适时写到“百般红紫斗芳菲”,或“万紫千红总是春”。很显然,学生的积累已在不知不觉中化为自己的语言能力。
以上积累的方法,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氛围中愉快进行的。其优点是:省时高效。如果说有了积累意识的孩子会“读书破万卷”,那么,有了积累习惯的孩子就能“下笔如有神”了,坚持下去,语文教学就会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
本人在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方面,有一些颇受学生喜爱的做法,现摘要介绍如下:
一、适度拓展生字词
一次,我教学生学完生字词后,随口问了一句:“谁还知道与今天所学生字相关的词语?”一个学生脱口而出“异想天开”(该词与生字异有关), 我夸她:“知道这么好的词语,真了不起!”几天后,我几乎淡忘了此事。但家长见到我说孩子这几天来学习热情高涨了,读课外书也分外认真,原因就是老师表扬她知道“异想天开”。
这件事使我领悟到:在每个孩子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得到别人肯定后,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就会用更高的热情、更积极的方式再去发现,探索新知。
从此之后,我就把“拓展生字词”当做每次学习生字之后的一个既定环节。三年级的孩子已具备独立识字的能力了,所以,每课生字我只需指导学生写好几个难记、难写的字,就引领他们进入“拓展的空间”,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展示自己的“独特发现”。如《赵州桥》一文,共有生字14个:“匠、伟、砌、跨、创、既、智、慧等”,学生的回答开始集中在生字“智”上,如“急中生智、智勇双全、足智多谋、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然后又由“击”字引出“迎头痛击、致命一击、旁敲侧击”等,当有个学生说出“举案齐眉”时,我特别高兴,顺手拿一张报纸做“举案齐眉”状并说明其来历。学生高兴得欢呼起来。在这种热烈的气氛中,学生又答出了“丰功伟绩、能工巧匠、秀外慧中、坚不可摧”等成语来。
试想,如果每学一课学生都能积累若干个成语的话,一学期下来,学生的积累是多么可观!
二、回顾课文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秀一半文”说的都是题目的重要性。一般来说,文章的题目总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概括,是非常凝练的。所以学过课文之后,我有意引导学生回顾一下课文的题目。
如学过《趙州桥》一文,我让学生进行填空:( )的赵州桥。结果学生的答案异彩纷呈。有描写桥年代久远的,如坚固、历史悠久、古老等;有描写桥的外观的,如美观、设计独特、造型优美、拱形、宽阔等;有描写桥的知名度的,如闻名世界、名扬天下、闻名中外、独一无二等,还有填“值得中国人骄傲,用石头砌成”……这些词语分别从不同方面描绘了赵州桥的特点,其贴切程度令人惊喜。
所以学完课文引导学生再体会文章的题目,实质上是让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回顾,同时又在积累与新知之间架起了桥梁,促使语言积累向语言运用的转化。
三、每日推荐一首诗
古代诗词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语文课程标准》也给1~6年级学生推荐了70篇优秀古诗文。这不过是我国诗词中的沧海一粟。从我班学生手头的各种古诗版本来看,所选优秀古诗词不下几百首,何不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呢?
去秋,学校开展“每日一诗”活动,要求教师每日向学生推荐一首诗,并熟读会背。为了给自己减轻负担,我把这项活动改成“每天由一位同学向大家推荐一首诗。”消息传出,同学们兴高采烈,争相寻找好诗。只等教室门一开,就到黑板前去抄写,书写的认真程度也是前所未有。
如今,我班孩子一般会背60多首古诗词,有的多达百首。而且他们所背的古诗题材非常广泛,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更可喜的是,不少孩子习作时能自如引用古诗句子。如在写到垂柳的柔美姿态时,发出感慨“真是‘拂堤杨柳醉春烟’啊!”在描绘百花盛开的情景时,适时写到“百般红紫斗芳菲”,或“万紫千红总是春”。很显然,学生的积累已在不知不觉中化为自己的语言能力。
以上积累的方法,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氛围中愉快进行的。其优点是:省时高效。如果说有了积累意识的孩子会“读书破万卷”,那么,有了积累习惯的孩子就能“下笔如有神”了,坚持下去,语文教学就会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