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的任務决定语文教学首先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学生通过读书理解课文,读出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道理,并进行体验,进而转化为智慧,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如何引导学生读通、读懂、读好,并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读中得到有效发挥呢?本人的体会如下:
一、读通
要想读懂、读好一篇文章,首先要读通。在初读课文阶段,可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以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正文前的预习及课后练习为依托,自读自得,然后学习小组交流,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对于一般性问题,师生即时解决,跟课文中心联系较紧密的可留待深入学习时解决。在初读过程中,学生自主扫清字词障碍,初步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读懂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以最能表现文章思想感情的重点词句段为突破口,联系全文内容展开教学,是读懂课文的有效途径。
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就可抓住“纹丝不动”这一重点词语,让学生画出描写邱少云潜伏表现的语句,反复研读,认识到邱少云在隐蔽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严守潜伏纪律,做到了纹丝不动。
学生通过读、画、议、谈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读懂了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同时又训练了学生多种语文能力。
三、读好
我们学习课文不单单是为了理解课文内容,更主要的是理解语言文字,学习语言文字。所以,我们不仅把课文要读流利,更要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成功地创设语文情境,突显文中之情、文中之境和文中之象是读好的关键。
1、移情。如:在教学《难忘的一课》一文时,我先播放了《七子之歌》,然后让学生说说喜欢这支歌的什么。在学生的回答中,自然就激起了学生期盼回归之情。此时,教师再用一段声情并茂的话加以渲染,定下了全文感情基调。
2、化境。这里的“化境”,是指即文字所描绘的情境,像电影一样在学生脑中再现。“化境”,首先是化入之意,指让文字情境化入自己心中;其次是“点化”之意,即情境在心中形成,能够伸展、活跃起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场景,为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奠定基础。如:《桂林山水》一课,就可让学生闭目遐想文中描绘的一个个意象,把山和水的颜色、形状、情态连接为一幕幕活动的镜头,进而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就能品出“文中情”,悟出“文中味”,回味出文章的余韵和余意来。
3、以“演”促“读”。对于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可采用表演的方式,进入特定的情境,以演促读。
在引导学生读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入情入境,再加上师生的及时评价,让学生思考评价读得好或不好的原因,把内容的理解和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利于学生读懂读好。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使读贯穿课堂始终,力求用多种方式读,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所描绘的形象,读出情——读出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读出神——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的寓言精髓以及言外之意。
一、读通
要想读懂、读好一篇文章,首先要读通。在初读课文阶段,可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以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正文前的预习及课后练习为依托,自读自得,然后学习小组交流,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对于一般性问题,师生即时解决,跟课文中心联系较紧密的可留待深入学习时解决。在初读过程中,学生自主扫清字词障碍,初步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读懂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以最能表现文章思想感情的重点词句段为突破口,联系全文内容展开教学,是读懂课文的有效途径。
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就可抓住“纹丝不动”这一重点词语,让学生画出描写邱少云潜伏表现的语句,反复研读,认识到邱少云在隐蔽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严守潜伏纪律,做到了纹丝不动。
学生通过读、画、议、谈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读懂了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同时又训练了学生多种语文能力。
三、读好
我们学习课文不单单是为了理解课文内容,更主要的是理解语言文字,学习语言文字。所以,我们不仅把课文要读流利,更要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成功地创设语文情境,突显文中之情、文中之境和文中之象是读好的关键。
1、移情。如:在教学《难忘的一课》一文时,我先播放了《七子之歌》,然后让学生说说喜欢这支歌的什么。在学生的回答中,自然就激起了学生期盼回归之情。此时,教师再用一段声情并茂的话加以渲染,定下了全文感情基调。
2、化境。这里的“化境”,是指即文字所描绘的情境,像电影一样在学生脑中再现。“化境”,首先是化入之意,指让文字情境化入自己心中;其次是“点化”之意,即情境在心中形成,能够伸展、活跃起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场景,为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奠定基础。如:《桂林山水》一课,就可让学生闭目遐想文中描绘的一个个意象,把山和水的颜色、形状、情态连接为一幕幕活动的镜头,进而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就能品出“文中情”,悟出“文中味”,回味出文章的余韵和余意来。
3、以“演”促“读”。对于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可采用表演的方式,进入特定的情境,以演促读。
在引导学生读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入情入境,再加上师生的及时评价,让学生思考评价读得好或不好的原因,把内容的理解和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利于学生读懂读好。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使读贯穿课堂始终,力求用多种方式读,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所描绘的形象,读出情——读出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读出神——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的寓言精髓以及言外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