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还具体提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同时强调了要充分利用儿童生活经验等。这些建议启发我们:要正确理解和使用新教材,激活课堂活力,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一、声母发音与课文插图的整合
新教材汉语拼音部分的插图富有启发性,示意字母发音、表明字母形体,这些都是为提高拼读能力而安排的。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直观形象帮助学生学习抽象的拼音字母。如:学习g这个声母时,从图导入:从远处飞来了什么?学生看书上的插图,可能回答“白鸽”、“三只鸽子”等。教师继续引导:谁能编一句儿歌记住“g”?学生回答“鸽子鸽子ggg”、“三只鸽子ggg”……用同样的方法教声母,配合这些字母的插图都能引出声母相应的字音来。
二、拼读音节与生活经验的整合
从拼音角度来讲,他们并不知道和理解为什么要分解音节。根据新教材增加了许多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音节的编排特点,教师可以调用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直接切入音节,拼读难点。如:汉语拼音第5课三拼音节:gua、guo、hua、huo、kuo,可以先制作简易课件:一个西瓜、一口锅、一朵花、一堆火和由小扩大的圆等图片,依次请孩子们认一认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事物,说一说它们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想一想,它们(指这些事物)是怎么拼出来的?当学生理解有困难时,再用课件分别展示出声母和相拼的韵母以及声调,对应摆放在图片下面,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这种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扩展活动无一不是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的。
学生初学拼音,总是要经过大量的“耳听口练”,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力争做到看到音节便能准确、熟练地读出来。教师要充分利用新教材拼音部分出现的音节。为了增加学生拼读兴趣和效果,应从学生最熟悉的口语、日常生活用品、使用的学习文具、乐做的事情入手,为学生营造喜闻乐见的拼音音节氛围,使他们爱学乐学,从而提高拼音能力和发展口语交际能力。
三、认识汉字与观察情景图的整合
新教材拼音的内容在声母、韵母、音节、识字、儿歌、看图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了巧妙的组合,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观念,同时也突出了各知识点。特别是学习内容与情景图之间的紧密联系,给师生带来了更大的创造性学习的空间。教师应站在学生认知水平上,认真审视每一幅情景图,想办法激活学生的吸引力,借助情景让学生读准字音,会认汉字。
學生刚学会拼音,对拼读音节是感到有困难的,在教看图读音识字时,首先要引导学生看图,看懂图意很容易就能拼出音节。学生在认读时,遇到认不出说不上的汉字,教师可以凭借描述图意来帮助学生,把看图、拼音、识字整合在一起,这样有益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有益于调动群体学习的互动,是提高识字效率的重要方法。
四、阅读儿歌与识字的整合
儿歌或口诀是小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材料,识字却是他们由拼音的学习转入高一层次的学习活动。新教材在编排上抓住了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拼音教学内容中编排了大量的儿歌,有机地把拼音与识字结合起来。学生通过读儿歌,既学会了一些汉字,又没有增加单纯识字的心理负担。如:第10课第二课时是这样安排的:①看图说话,了解图意;②“借文识字”,自读音节,找出与图相应的短句;③短文朗读指导,理解文意;④扩展活动中启发学生说出自己认识的动物爱吃些什么;⑤独体字“小”、“鱼”、“牛”的字形识记。
我认为,从一年级开始,学生每识一个字都应读准字音、认清宇形、大致了解字义。教师在有机整合的过程中,一要充分利用汉语拼音这个工具读准字音;二要运用造句的方法大致了解字义;三要运用汉字构字的规律了解字形。教师要注意强化听、说、读、写的互相渗透。通过调动眼、口、耳、手这几个器官,形成统一的联系,拼音教学尚能顺利进行、稳步提高。
一、声母发音与课文插图的整合
新教材汉语拼音部分的插图富有启发性,示意字母发音、表明字母形体,这些都是为提高拼读能力而安排的。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直观形象帮助学生学习抽象的拼音字母。如:学习g这个声母时,从图导入:从远处飞来了什么?学生看书上的插图,可能回答“白鸽”、“三只鸽子”等。教师继续引导:谁能编一句儿歌记住“g”?学生回答“鸽子鸽子ggg”、“三只鸽子ggg”……用同样的方法教声母,配合这些字母的插图都能引出声母相应的字音来。
二、拼读音节与生活经验的整合
从拼音角度来讲,他们并不知道和理解为什么要分解音节。根据新教材增加了许多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音节的编排特点,教师可以调用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直接切入音节,拼读难点。如:汉语拼音第5课三拼音节:gua、guo、hua、huo、kuo,可以先制作简易课件:一个西瓜、一口锅、一朵花、一堆火和由小扩大的圆等图片,依次请孩子们认一认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事物,说一说它们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想一想,它们(指这些事物)是怎么拼出来的?当学生理解有困难时,再用课件分别展示出声母和相拼的韵母以及声调,对应摆放在图片下面,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这种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扩展活动无一不是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的。
学生初学拼音,总是要经过大量的“耳听口练”,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力争做到看到音节便能准确、熟练地读出来。教师要充分利用新教材拼音部分出现的音节。为了增加学生拼读兴趣和效果,应从学生最熟悉的口语、日常生活用品、使用的学习文具、乐做的事情入手,为学生营造喜闻乐见的拼音音节氛围,使他们爱学乐学,从而提高拼音能力和发展口语交际能力。
三、认识汉字与观察情景图的整合
新教材拼音的内容在声母、韵母、音节、识字、儿歌、看图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了巧妙的组合,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观念,同时也突出了各知识点。特别是学习内容与情景图之间的紧密联系,给师生带来了更大的创造性学习的空间。教师应站在学生认知水平上,认真审视每一幅情景图,想办法激活学生的吸引力,借助情景让学生读准字音,会认汉字。
學生刚学会拼音,对拼读音节是感到有困难的,在教看图读音识字时,首先要引导学生看图,看懂图意很容易就能拼出音节。学生在认读时,遇到认不出说不上的汉字,教师可以凭借描述图意来帮助学生,把看图、拼音、识字整合在一起,这样有益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有益于调动群体学习的互动,是提高识字效率的重要方法。
四、阅读儿歌与识字的整合
儿歌或口诀是小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材料,识字却是他们由拼音的学习转入高一层次的学习活动。新教材在编排上抓住了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拼音教学内容中编排了大量的儿歌,有机地把拼音与识字结合起来。学生通过读儿歌,既学会了一些汉字,又没有增加单纯识字的心理负担。如:第10课第二课时是这样安排的:①看图说话,了解图意;②“借文识字”,自读音节,找出与图相应的短句;③短文朗读指导,理解文意;④扩展活动中启发学生说出自己认识的动物爱吃些什么;⑤独体字“小”、“鱼”、“牛”的字形识记。
我认为,从一年级开始,学生每识一个字都应读准字音、认清宇形、大致了解字义。教师在有机整合的过程中,一要充分利用汉语拼音这个工具读准字音;二要运用造句的方法大致了解字义;三要运用汉字构字的规律了解字形。教师要注意强化听、说、读、写的互相渗透。通过调动眼、口、耳、手这几个器官,形成统一的联系,拼音教学尚能顺利进行、稳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