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漢字是一种古老的文字,而由汉字发展来的中国书法更是一种极为特殊的艺术,它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最简单最典雅而又最富有内涵的艺术,它是汉民族思想的载体,蕴藏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识,伦理思想,哲學思想。文章深入分析归纳中国汉字造型特点,感受汉字书法结构意象化图形美感特征,并结合现代图形设计的形式方法设计一幅中国汉字图形化设计。
【关键词】: 汉字结构;美感;造型特点
(一)汉字结构的和谐对称美
汉字中有许多字型是对称结构的,因为汉字在产生之初,就对结构有着特殊的追求,最早的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一块完整的龟甲中央有一条纵线,古人就是以這条天然的纵线当成中线,自此中线分别向左右书写,所以這就自然形成了两旁对称的模式。如果说这种由于书写工具造成的对称美是偶然的话,那么小篆字在结构上的左右对称现象则是人们刻意追求的。这是由于人的眼睛会自然地追求一种视觉平衡,视觉达到平衡了,就会给人很舒适的感觉,相反如果没有达到平衡就会使人有不适感。对于一个物理学家来说,如果作用于一个物体上的各种力达到了相互抵消,这个物体便处于平衡状态了。产生这种物理平衡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当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作用于同一个物体时发生的情形。这一定义也同样适合于视觉力的平衡。正如一个物理事物一样,任何一件有一定边界的视觉式样,也都具有一个支撑点或重心,而达到视觉平衡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对称,所以这种独特的对称形式,往往给人带来愉悦的审美。
(二)汉字具有形象意境之美
汉字的字型是以象形为基础的,如甲骨文字虽为殷商之文字,自发现百年以来,研究之后莫不合六书。“甲骨文其造字原则偏重于形,自然保存着许多象形字,有些还带有图画的性质,‘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看甲骨文便一目了然,十分清楚,如‘象’,甲骨文也有多种写法,但突出其长鼻,一望而知乃是‘象’字。又如‘鹿’,甲骨文也有多种写法,但着重强调其双角、长颈,便很像一只鹿的形状了。类比者不乏其例。其他的动物之名,如牛、羊、豕、犬、马、鸟;植物之名,如草、木、禾;来自于自然界的山、水、雷、雨;器物之名,如弓、舟、车、壶、戈;人体各部之名,如人、大、首、目、口、足,在甲骨文里也都是象形字”,虽无纯粹描摹自然物,但其意象之美已可使后人心领神会了。在中国人的眼中,线条不仅仅是线条,还代表很多东西,如甲骨文中一个方块“口”,可以表示人之口,也可以表示方圆的城邑;一条曲线,可以表示河水的波纹,也可以表示动物的尾巴。
(三)汉字潜藏的文化之美
哲学思想
在汉字中的很多字形都蕴含着一些朴素的唯物辨证思想。我们先来看看汉字中最简单的“一”字,从“道”的观点看,“我”与“非”也是“通为一”。《齐物论》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里又得出了惠施的结论:“范爱万物,天地一体也”。中国的先民就是这样把汉字融入了更深的内容和意义,把汉字同万事万物联系起来。《齐物论》接着说:“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在这段话里,《齐物论》比惠施更进了一步,开始讨论一种更高层次的知识。这种更高层次的知识就是“不知之知”,“一”究竟是什么,这是不可言说的,甚至是不可思议的。
(四)汉字的形态美
汉字的形态美,主要体现在整体形状和结构特点上,与内在美相比,形态美最容易被人感知。例如人身材有高低、胖瘦、大小之分,脸形有长短、方圆之别。汉字的形体,虽然整体上我们都称之为“方块字”,但是要具体观察每个汉字的形体,却是形态各异。这些千差万别的汉字符号,可以说给人的感觉是千变万化,美不胜收。另一方面,原始的中国汉字是一种表意的象形文字,字形跟字义、字音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它是形、音、义的结合体。老祖宗造字,不仅融会了字的灵动美观,更糅合进了人的喜怒哀乐。一个字如果说是一幅图画,那么一个词、一个句子乃至整篇文章便是视感极强的世界了。中国汉字这一种表意功能,是西方文字所无法企及的。
(五)汉字图形化现代图形创意形式方法
任何国家的民族文化都是在与外来文化的不断交流与融合中发展起来的,所以了解现代图形创意的形式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1.分解构成法,是将一个完美的基本型,按照某种方式,线型和角度,简单的分解开,然后巧妙地将分解后的两个或多个局部形按照一定的规律,拼出一个完整美观的形象的方法。
2.渐变构成法,是指三个以上具有同一形象特征的形,按某种逐渐变化的规律构成一个完整统一的形象的方法。
3.形的互称法,是利用共存的两个或多个形之间的某种特殊的关系,达到俩形互衬,共同存在的方法。第一种:以黑衬白,两形共存。第二种:黑白互衬,两形共存。
4.形的共用法,是在两个或多个形构成的整体形象中,某处的局部形是两形共用的;或某一单元形的局部形被另一单元形巧妙地借用(实为两形共用一部分形)。例如我国的太极阴阳鱼图形中虚形和实形共用轮廓线,相互依存,图底可以互换。
(六)中国汉字图形化设计实验过程
左边的图片,运用渐变构成法,设计的是一个向字的文字图形的草稿。利用向字的笔画特征,它的上半部分拆开来看类似于屋顶,简化一下便有中国山水写意画里屋顶的感觉,并且将向字的两竖和口字变化为房屋的墙和门窗。在左边图的基础上进行图底反转,完成了右边图的成稿,整个图片就有了一种月下房屋的感觉。
结语
在国际文化交流日渐频繁的今天,我们经常能看到国际优秀的设计作品,了解国外设计大师的图形语言风格。有的人认为本土文化是土气的、落后的,当代性就是对西方的模仿。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我们不应以科技和经济的发达程度来作为衡量艺术文化的标准。我国有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我们应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将中国传统通过对现代设计的认识和理解转化成一种符合时代特色的视觉语言。应该注意的是,我们的作品必须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使用国际通用的设计语言。我们应把图形创意思维根植于中华文化的土壤,吸收外来营养,也就是“立足中华,面向世界”。中华文化一直是开放的,它的包容性非常强。我们的民族文化在不断向前发展,我们每个人都应为增强传统文化的活力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徐朝华:《上古汉语词汇史》商务印书馆2003版
[2]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黄金贵:《论古代文化词语的训释》,《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三期
[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第1版
【关键词】: 汉字结构;美感;造型特点
(一)汉字结构的和谐对称美
汉字中有许多字型是对称结构的,因为汉字在产生之初,就对结构有着特殊的追求,最早的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一块完整的龟甲中央有一条纵线,古人就是以這条天然的纵线当成中线,自此中线分别向左右书写,所以這就自然形成了两旁对称的模式。如果说这种由于书写工具造成的对称美是偶然的话,那么小篆字在结构上的左右对称现象则是人们刻意追求的。这是由于人的眼睛会自然地追求一种视觉平衡,视觉达到平衡了,就会给人很舒适的感觉,相反如果没有达到平衡就会使人有不适感。对于一个物理学家来说,如果作用于一个物体上的各种力达到了相互抵消,这个物体便处于平衡状态了。产生这种物理平衡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当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作用于同一个物体时发生的情形。这一定义也同样适合于视觉力的平衡。正如一个物理事物一样,任何一件有一定边界的视觉式样,也都具有一个支撑点或重心,而达到视觉平衡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对称,所以这种独特的对称形式,往往给人带来愉悦的审美。
(二)汉字具有形象意境之美
汉字的字型是以象形为基础的,如甲骨文字虽为殷商之文字,自发现百年以来,研究之后莫不合六书。“甲骨文其造字原则偏重于形,自然保存着许多象形字,有些还带有图画的性质,‘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看甲骨文便一目了然,十分清楚,如‘象’,甲骨文也有多种写法,但突出其长鼻,一望而知乃是‘象’字。又如‘鹿’,甲骨文也有多种写法,但着重强调其双角、长颈,便很像一只鹿的形状了。类比者不乏其例。其他的动物之名,如牛、羊、豕、犬、马、鸟;植物之名,如草、木、禾;来自于自然界的山、水、雷、雨;器物之名,如弓、舟、车、壶、戈;人体各部之名,如人、大、首、目、口、足,在甲骨文里也都是象形字”,虽无纯粹描摹自然物,但其意象之美已可使后人心领神会了。在中国人的眼中,线条不仅仅是线条,还代表很多东西,如甲骨文中一个方块“口”,可以表示人之口,也可以表示方圆的城邑;一条曲线,可以表示河水的波纹,也可以表示动物的尾巴。
(三)汉字潜藏的文化之美
哲学思想
在汉字中的很多字形都蕴含着一些朴素的唯物辨证思想。我们先来看看汉字中最简单的“一”字,从“道”的观点看,“我”与“非”也是“通为一”。《齐物论》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里又得出了惠施的结论:“范爱万物,天地一体也”。中国的先民就是这样把汉字融入了更深的内容和意义,把汉字同万事万物联系起来。《齐物论》接着说:“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在这段话里,《齐物论》比惠施更进了一步,开始讨论一种更高层次的知识。这种更高层次的知识就是“不知之知”,“一”究竟是什么,这是不可言说的,甚至是不可思议的。
(四)汉字的形态美
汉字的形态美,主要体现在整体形状和结构特点上,与内在美相比,形态美最容易被人感知。例如人身材有高低、胖瘦、大小之分,脸形有长短、方圆之别。汉字的形体,虽然整体上我们都称之为“方块字”,但是要具体观察每个汉字的形体,却是形态各异。这些千差万别的汉字符号,可以说给人的感觉是千变万化,美不胜收。另一方面,原始的中国汉字是一种表意的象形文字,字形跟字义、字音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它是形、音、义的结合体。老祖宗造字,不仅融会了字的灵动美观,更糅合进了人的喜怒哀乐。一个字如果说是一幅图画,那么一个词、一个句子乃至整篇文章便是视感极强的世界了。中国汉字这一种表意功能,是西方文字所无法企及的。
(五)汉字图形化现代图形创意形式方法
任何国家的民族文化都是在与外来文化的不断交流与融合中发展起来的,所以了解现代图形创意的形式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1.分解构成法,是将一个完美的基本型,按照某种方式,线型和角度,简单的分解开,然后巧妙地将分解后的两个或多个局部形按照一定的规律,拼出一个完整美观的形象的方法。
2.渐变构成法,是指三个以上具有同一形象特征的形,按某种逐渐变化的规律构成一个完整统一的形象的方法。
3.形的互称法,是利用共存的两个或多个形之间的某种特殊的关系,达到俩形互衬,共同存在的方法。第一种:以黑衬白,两形共存。第二种:黑白互衬,两形共存。
4.形的共用法,是在两个或多个形构成的整体形象中,某处的局部形是两形共用的;或某一单元形的局部形被另一单元形巧妙地借用(实为两形共用一部分形)。例如我国的太极阴阳鱼图形中虚形和实形共用轮廓线,相互依存,图底可以互换。
(六)中国汉字图形化设计实验过程
左边的图片,运用渐变构成法,设计的是一个向字的文字图形的草稿。利用向字的笔画特征,它的上半部分拆开来看类似于屋顶,简化一下便有中国山水写意画里屋顶的感觉,并且将向字的两竖和口字变化为房屋的墙和门窗。在左边图的基础上进行图底反转,完成了右边图的成稿,整个图片就有了一种月下房屋的感觉。
结语
在国际文化交流日渐频繁的今天,我们经常能看到国际优秀的设计作品,了解国外设计大师的图形语言风格。有的人认为本土文化是土气的、落后的,当代性就是对西方的模仿。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我们不应以科技和经济的发达程度来作为衡量艺术文化的标准。我国有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我们应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将中国传统通过对现代设计的认识和理解转化成一种符合时代特色的视觉语言。应该注意的是,我们的作品必须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使用国际通用的设计语言。我们应把图形创意思维根植于中华文化的土壤,吸收外来营养,也就是“立足中华,面向世界”。中华文化一直是开放的,它的包容性非常强。我们的民族文化在不断向前发展,我们每个人都应为增强传统文化的活力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徐朝华:《上古汉语词汇史》商务印书馆2003版
[2]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黄金贵:《论古代文化词语的训释》,《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三期
[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