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情境,是指由人的主观心理因素(认识、情感等)和客观环境因素(时间、空间、设备等)所构成的情和境的总和。每一个教育教学过程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和发展的,为了使情境创设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教师必须反复实践,包括对教学环境进行精心设计,运用生活场景、地理实验等直观手段,通过联想、表演、竞赛等多种方式建立无意识的心理倾向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自然地获取知识和提高技能,并促进智能和心理机能的和谐发展。
情境之于地理教学,犹如佐料之于食物。“佐料”的添加如果能在课堂教学中产生“化学反应”,起到“佐餐调味”的作用,就能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激起学习兴趣,使学生听课如享用美味佳肴,“吃完了还想吃”。如果“佐料”的添加不得法,画蛇添足,则不如不加。在地理教学中巧妙地创设情境,使教学过程自然流畅,学生学习质量提高,而且课堂气氛和谐,一直是我不断追求的目标。以下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体会。
一、创设感染学生情绪的情境
心理学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的情感体验是积极的、愉快的,那么他的感受性就高;如果情绪低沉、疲劳不堪,他的感受性就会降低。许多歌曲与地理内容有一定的联系,若教学与歌曲有机结合,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在上“西藏”这节课时,是以一身藏族妇女的打扮出现在课堂上的,然后把事先泡好的酥油茶递给每一位学生,立即引起了学生的欢呼。这时候播放歌曲《天路》,多媒体屏幕上连续放映西藏风土人情的图片,学生的耳、嘴、眼、脑等都被调动起来,仿佛身临其境,一直到歌曲结束,学生久久都不能回过神来。这样导入新课犹如乐曲中的引子、戏剧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的作用。
教师的最佳情绪状态,是学生产生最佳心理状态的先决条件之一。教师上课时进入“角色”,以饱满的、愉快的、积极的情绪投入地理教学,真正用情去讲授,不仅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而且使学生受到教师情绪的感染,将全身心投入地理学习中去。在学习“香港特别行政区”时,我用沉重的语气、平缓的语速给学生介绍了那段香港被割让的屈辱历史。学生随着我的讲述,脸色慢慢变得凝重起来,然后我适时播放了“香港回归”的视频录像,学生们观看时态度特别认真,当看到“政权交接仪式”时,学生的脸上有了欢欣鼓舞的表情。录像中国歌响起时,学生的情绪达到了高潮,有一个学生情不自禁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对着屏幕上冉冉升起的国旗庄严地敬了个礼,其他同学纷纷效仿,全班同学都站立起来,向国旗致敬。我看到此情此景,也忍不住热泪盈眶。可见,精心设计的情境能抓住学生的心弦,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创设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
郭沫若说:“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颖精彩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让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从而促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教师如果能根据教材结构和学生心理特点,巧设情境,就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及早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例如在给学生讲授“经纬网”之前可提出:“在茫茫的大海中,有一艘海轮遇到了风暴,失去了控制,海轮随即发出了呼救信号,报告了出事地点,临近船只闻讯赶来营救。但海洋上没有相对目标,那么遇难船是怎样报告它的位置的呢?营救者又是怎样找到它的呢?”这时课堂气氛会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就会对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又如在讲“时区和日界线”时可以提出:“一艘海轮在海上航行,有一位孕妇在海轮上先后生下了双胞胎姐妹,可是先生下来的是妹妹,后生下来的是姐姐,这是怎么回事?”这种带有情感色彩的情境,作为一种内驱力,使学生产生探索问题、寻求答案的内心需要,从而转化为强烈的学习欲望,这样学生就能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求知欲开始新课的学习。
初中生对游戏仍然充满兴趣,课堂上进行教学游戏,也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情境,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决策。因此教学游戏适合于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有关知识后采用。学习“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时,在学生明确了半球的划分后,可以开展游戏:老师在地下画一条线当作赤道,每个小组派学生从老师手中抽纸条,按纸条所给的纬度站到相应的半球位置,然后在黑板上画20°W和160°E经线,也让学生按老师所给的经度站到相应的半球位置,比比看哪个小组准确率高。利用初中生好动、爱表现的生理特点,用游戏实践让学生积极参与,在轻松的氛围中突破教学难点。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通过教师激发,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地理教学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创设有利于学生团结合作的情境
学会合作与交流是现代人所必备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不断进行讨论交流,不仅可以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从容表述的能力,还能把学习个体的见解转化为群体的发现,达到集思广益的目的。在教学中创设一种需要小组合作才能解决问题的情境,就能鼓励学生交流讨论,使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在课堂上如果有社会热点问题或日常生活经常碰到的相关地理问题,我常常设计为小组竞赛抢答,安排一小段时间的小组讨论,然后先是小组代表回答,本组成员相互补充,把题目回答得完整便可得分。接着,根据难易程度设计几道抢答题,答对者可为本组争得一分。这样,听课时学生的注意力相当集中。答对的同学为本组赢得了成绩,组员们都对他投以感激的目光,有的还竖起大拇指,他们那种获得成功的喜悦不言而喻。在最后的学习评价中,我综合考虑小组中每一位成员的表现,以每个成员成绩的总和作为小组成绩,这样小组的任务就是确保每个小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都能达到教学目标,在这种情境下,既保证了每个学生都获得自我发展的机会,又促使他们互相合作,互相促进,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四、创设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情境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适当的教学情境下,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提供地理思维活动、地理演示操作的机会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去做,让学生运用科学的态度去观察、认识,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这样不仅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自主探究都有所发现,都有成功探索的体验和感受,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思维能力。
如在学习“长江三峡工程”时,我发现学生对落差大小与水能资源的关系不是很清楚,于是我发动学生集思广益,看看谁能想个通俗易懂的办法,让全班同学突破这个难关。不久,几位男生自告奋勇,他们做了个水能资源的探究实验:利用学校道路的斜坡,用泥土筑成一条“河”,在坡度较陡和坡度较缓的地方各放置一个可转动的扇页,从斜坡上倒水,两个扇页转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我把这个活动过程用摄像机拍摄下来。播放录像让全班同学观看时,同学们看到画面中熟悉的身影都很兴奋,态度也特别认真。通过录像,学生很快明白当流量一样时,落差大小与水能资源的关系。大家都把掌声送给那几位聪明的男生。如果教师多动脑筋,精心组织,还有很多的知识都可以通过实验进行学习。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其发挥主观能动性,那么学生不仅能学到地理知识,还有可能作出更多更大的新发现。
五、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即“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把问题情境生活化,使学生感受到地理课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学好地理课,能够解决生活、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了“中国的气温和降水分布的特点”后,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指定各小组在不同的季节(春、夏、秋、冬),去不同的地方(乌鲁木齐、海口、哈尔滨、拉萨)旅游,要求作为旅游者的学生带上必需的物品,并说明理由,小组成员可以互相补充。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让学生真正掌握不同地区的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创设让学生成为“旅游者”的情境,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也体现了“学习生活地理,让地理走进生活”的重要理念。
又如,学习“地图的种类和运用”,我设计了以下问题:下列两位同学各需要选择什么样的地图?请你们出主意。(1)我们班级准备到郊外的三门江公园进行“寻宝”游玩活动,事先需要设计行动方案;(2)三门江公园离我家较远,我想知道怎样乘坐公共汽车。这个问题情境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能够学以致用,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大鼓舞,同学们都非常感兴趣,并且意识到学习必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身边事物学习地理知识,地理是一门有用的学科。
六、创设引发学生积极探究的问题情境
科学家波普说过:“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现知识,去实验,去观察。”创设问题情境,实际上就是通过呈现问题情境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分析,产生学习新知的欲望。学生在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大增,从而提高了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大陆漂移学说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拿一张报纸,然后把它撕成参差不齐的两半,问学生:“有哪些方法可以证明它们曾经是一张纸?”学生纷纷发表见解,从纸的质地、印刷文字和图的行列分布,纸的边缘是否能拼合在一起等进行论证。接着我让学生到黑板上来进行拼图游戏:将南美洲和非洲拼在一起。然后提问:“在什么情况下,两块大陆才有可能拼合得那么完美?”然后我用电脑动画演示非洲和南美洲的拼合图,让学生讨论: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学生纷纷作猜测,我进一步引导启发学生寻找证据。学生的思维和表现欲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有的学生受到拼纸的启示,从地层地质年龄和化石相似性衔接角度论证;有的小组查阅世界山脉分布图,从山脉的分布加以论证;有的小组从物种角度,南美东海岸和非洲西海岸发现了海牛和鸵鸟,而这两种动物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从而说明它们原来在一起。问题一个一个突破,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兴趣越来越浓,创设的情境完全刺激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其实一个合适的问题情境,形式是非常多样的,它可以是一个游戏、一个故事、一个问题、一个试验,也可以是一种直观形象、一段录像资料、一段音乐、一幅图画、一个小品,或者是以上多种形式的结合。总之,营造合适的情境,学生的心才能被紧紧地抓住,并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教学。这样既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又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的乐趣。
参考文献
王影.有效教学 和谐课堂[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周侯辰)
情境之于地理教学,犹如佐料之于食物。“佐料”的添加如果能在课堂教学中产生“化学反应”,起到“佐餐调味”的作用,就能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激起学习兴趣,使学生听课如享用美味佳肴,“吃完了还想吃”。如果“佐料”的添加不得法,画蛇添足,则不如不加。在地理教学中巧妙地创设情境,使教学过程自然流畅,学生学习质量提高,而且课堂气氛和谐,一直是我不断追求的目标。以下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体会。
一、创设感染学生情绪的情境
心理学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的情感体验是积极的、愉快的,那么他的感受性就高;如果情绪低沉、疲劳不堪,他的感受性就会降低。许多歌曲与地理内容有一定的联系,若教学与歌曲有机结合,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在上“西藏”这节课时,是以一身藏族妇女的打扮出现在课堂上的,然后把事先泡好的酥油茶递给每一位学生,立即引起了学生的欢呼。这时候播放歌曲《天路》,多媒体屏幕上连续放映西藏风土人情的图片,学生的耳、嘴、眼、脑等都被调动起来,仿佛身临其境,一直到歌曲结束,学生久久都不能回过神来。这样导入新课犹如乐曲中的引子、戏剧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的作用。
教师的最佳情绪状态,是学生产生最佳心理状态的先决条件之一。教师上课时进入“角色”,以饱满的、愉快的、积极的情绪投入地理教学,真正用情去讲授,不仅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而且使学生受到教师情绪的感染,将全身心投入地理学习中去。在学习“香港特别行政区”时,我用沉重的语气、平缓的语速给学生介绍了那段香港被割让的屈辱历史。学生随着我的讲述,脸色慢慢变得凝重起来,然后我适时播放了“香港回归”的视频录像,学生们观看时态度特别认真,当看到“政权交接仪式”时,学生的脸上有了欢欣鼓舞的表情。录像中国歌响起时,学生的情绪达到了高潮,有一个学生情不自禁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对着屏幕上冉冉升起的国旗庄严地敬了个礼,其他同学纷纷效仿,全班同学都站立起来,向国旗致敬。我看到此情此景,也忍不住热泪盈眶。可见,精心设计的情境能抓住学生的心弦,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创设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
郭沫若说:“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颖精彩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让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从而促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教师如果能根据教材结构和学生心理特点,巧设情境,就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及早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例如在给学生讲授“经纬网”之前可提出:“在茫茫的大海中,有一艘海轮遇到了风暴,失去了控制,海轮随即发出了呼救信号,报告了出事地点,临近船只闻讯赶来营救。但海洋上没有相对目标,那么遇难船是怎样报告它的位置的呢?营救者又是怎样找到它的呢?”这时课堂气氛会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就会对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又如在讲“时区和日界线”时可以提出:“一艘海轮在海上航行,有一位孕妇在海轮上先后生下了双胞胎姐妹,可是先生下来的是妹妹,后生下来的是姐姐,这是怎么回事?”这种带有情感色彩的情境,作为一种内驱力,使学生产生探索问题、寻求答案的内心需要,从而转化为强烈的学习欲望,这样学生就能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求知欲开始新课的学习。
初中生对游戏仍然充满兴趣,课堂上进行教学游戏,也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情境,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决策。因此教学游戏适合于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有关知识后采用。学习“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时,在学生明确了半球的划分后,可以开展游戏:老师在地下画一条线当作赤道,每个小组派学生从老师手中抽纸条,按纸条所给的纬度站到相应的半球位置,然后在黑板上画20°W和160°E经线,也让学生按老师所给的经度站到相应的半球位置,比比看哪个小组准确率高。利用初中生好动、爱表现的生理特点,用游戏实践让学生积极参与,在轻松的氛围中突破教学难点。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通过教师激发,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地理教学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创设有利于学生团结合作的情境
学会合作与交流是现代人所必备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不断进行讨论交流,不仅可以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从容表述的能力,还能把学习个体的见解转化为群体的发现,达到集思广益的目的。在教学中创设一种需要小组合作才能解决问题的情境,就能鼓励学生交流讨论,使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在课堂上如果有社会热点问题或日常生活经常碰到的相关地理问题,我常常设计为小组竞赛抢答,安排一小段时间的小组讨论,然后先是小组代表回答,本组成员相互补充,把题目回答得完整便可得分。接着,根据难易程度设计几道抢答题,答对者可为本组争得一分。这样,听课时学生的注意力相当集中。答对的同学为本组赢得了成绩,组员们都对他投以感激的目光,有的还竖起大拇指,他们那种获得成功的喜悦不言而喻。在最后的学习评价中,我综合考虑小组中每一位成员的表现,以每个成员成绩的总和作为小组成绩,这样小组的任务就是确保每个小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都能达到教学目标,在这种情境下,既保证了每个学生都获得自我发展的机会,又促使他们互相合作,互相促进,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四、创设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情境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适当的教学情境下,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提供地理思维活动、地理演示操作的机会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去做,让学生运用科学的态度去观察、认识,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这样不仅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自主探究都有所发现,都有成功探索的体验和感受,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思维能力。
如在学习“长江三峡工程”时,我发现学生对落差大小与水能资源的关系不是很清楚,于是我发动学生集思广益,看看谁能想个通俗易懂的办法,让全班同学突破这个难关。不久,几位男生自告奋勇,他们做了个水能资源的探究实验:利用学校道路的斜坡,用泥土筑成一条“河”,在坡度较陡和坡度较缓的地方各放置一个可转动的扇页,从斜坡上倒水,两个扇页转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我把这个活动过程用摄像机拍摄下来。播放录像让全班同学观看时,同学们看到画面中熟悉的身影都很兴奋,态度也特别认真。通过录像,学生很快明白当流量一样时,落差大小与水能资源的关系。大家都把掌声送给那几位聪明的男生。如果教师多动脑筋,精心组织,还有很多的知识都可以通过实验进行学习。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其发挥主观能动性,那么学生不仅能学到地理知识,还有可能作出更多更大的新发现。
五、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即“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把问题情境生活化,使学生感受到地理课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学好地理课,能够解决生活、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了“中国的气温和降水分布的特点”后,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指定各小组在不同的季节(春、夏、秋、冬),去不同的地方(乌鲁木齐、海口、哈尔滨、拉萨)旅游,要求作为旅游者的学生带上必需的物品,并说明理由,小组成员可以互相补充。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让学生真正掌握不同地区的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创设让学生成为“旅游者”的情境,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也体现了“学习生活地理,让地理走进生活”的重要理念。
又如,学习“地图的种类和运用”,我设计了以下问题:下列两位同学各需要选择什么样的地图?请你们出主意。(1)我们班级准备到郊外的三门江公园进行“寻宝”游玩活动,事先需要设计行动方案;(2)三门江公园离我家较远,我想知道怎样乘坐公共汽车。这个问题情境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能够学以致用,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大鼓舞,同学们都非常感兴趣,并且意识到学习必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身边事物学习地理知识,地理是一门有用的学科。
六、创设引发学生积极探究的问题情境
科学家波普说过:“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现知识,去实验,去观察。”创设问题情境,实际上就是通过呈现问题情境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分析,产生学习新知的欲望。学生在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大增,从而提高了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大陆漂移学说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拿一张报纸,然后把它撕成参差不齐的两半,问学生:“有哪些方法可以证明它们曾经是一张纸?”学生纷纷发表见解,从纸的质地、印刷文字和图的行列分布,纸的边缘是否能拼合在一起等进行论证。接着我让学生到黑板上来进行拼图游戏:将南美洲和非洲拼在一起。然后提问:“在什么情况下,两块大陆才有可能拼合得那么完美?”然后我用电脑动画演示非洲和南美洲的拼合图,让学生讨论: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学生纷纷作猜测,我进一步引导启发学生寻找证据。学生的思维和表现欲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有的学生受到拼纸的启示,从地层地质年龄和化石相似性衔接角度论证;有的小组查阅世界山脉分布图,从山脉的分布加以论证;有的小组从物种角度,南美东海岸和非洲西海岸发现了海牛和鸵鸟,而这两种动物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从而说明它们原来在一起。问题一个一个突破,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兴趣越来越浓,创设的情境完全刺激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其实一个合适的问题情境,形式是非常多样的,它可以是一个游戏、一个故事、一个问题、一个试验,也可以是一种直观形象、一段录像资料、一段音乐、一幅图画、一个小品,或者是以上多种形式的结合。总之,营造合适的情境,学生的心才能被紧紧地抓住,并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教学。这样既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又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的乐趣。
参考文献
王影.有效教学 和谐课堂[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