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救赎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jo09112167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追风筝的人》是卡勒德·胡塞尼的处女作,近些年来一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相继被翻译成多国文字,销量甚至在一些国家位居榜首,正是因为这部作品非常优秀,卡勒德·胡塞尼的名字被人们所熟识。他出生在喀布尔,后来因为战争又随同父亲在美国生活,曾经就读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系,毕业后在加州工作,是一名牙科医生。这本书中阿米尔的成长经历主要来自于他自己,作品出版后受到极大的赞赏,同时也获得各种奖项,后又被梦工厂拍成电影,放映后再一次受到观众的嘉奖。他曾经在一次颁奖典礼上讲到:“每个布满灰尘的面孔背后都有一个灵魂,并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众面孔的尘灰,将背后‘灵魂’的悸动展示给世人。”
  小说的故事发生地点是阿富汗,年少的阿米尔是一个富家少爷,哈桑是他们家的仆人的儿子,尽管是主仆关系,但是私底下如兄弟一般亲密。阿米尔和哈桑参加了一次阿富汗一年一度的斗风筝比赛,阿米尔非常厉害,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超过所有的参赛选手,但是比赛有一个规矩只有追到最后被他割断线的风筝才能获得这次比赛的胜利。哈桑在这些小朋友中追风筝是出了名的好,他跑去帮助阿米尔追风筝,并且答应阿米尔一定会追到,让他拿到这次比赛的第一。[1]风筝是追到了,哈桑却出了事,阿米尔看见了一切却只是选择在旁边观看,回去后他感到自己很是懦弱,深深的自责,不能面对现实,因此选择了让哈桑离开自己生活的范围。后又因为战争,阿米尔和父亲离开了阿富汗逃往美国开始新的生活,新的开始并没有让阿米尔远离童年的阴影。长大后阿米尔一直不能够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久别20年后又回到阿富汗,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赎罪,并在赎罪的过程中慢慢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完成救赎。
  一、 阿米尔的背叛
  阿米尔生活在一个富足的家庭,其父亲是一名商人,品德高尚在当地非常有威望。仆人阿里是爷爷从外面领回来的孤儿,和阿米尔的父亲一起长大。阿里的儿子哈桑和阿米尔岁数相当,从小也一起长大,两个小孩都没有母亲,从小用一个奶妈,在一起玩耍关系非常亲密,哈桑虽然受教育少,但是为人勇敢、正直、善良。哈桑对待阿米尔非常真诚,就像自己的父亲对待阿米尔的父亲一样,不管阿米尔选择什么,他都会无条件的支持,当阿米尔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也会站在阿米尔的前面为其抵挡。哈桑并没有觉得阿米尔把他当成仆人,而事实上他们两个是属于不同阶层的人,阿米尔内心深处并没有把出身卑微的哈桑当做好朋友,这就为后面阿米尔的背叛作了铺垫。
  阿富汗的冬天每年都会有风筝比赛,阿米尔为了得到父亲的信任和哈桑一起参加了斗风筝大赛,最后一个环节要追到被自己割断了线的风筝,哈桑是追风筝能手,答应帮阿米尔追到并且承诺:“为你,千千万万遍。”阿米尔相信哈桑一定会为自己追回风筝,站在那里高高兴兴地等待哈桑为自己带来胜利的消息,然而等了好久哈桑还没有回来,阿米尔有些着急出去寻找阿桑,却看到了非常悲惨的一幕,哈桑正在被几个坏孩子挡着,这些坏孩子曾经欺负过阿米尔,他们要让哈桑交出追回来的风筝,而哈桑紧紧地拿着风筝不肯松手,因为他这边只有一个人,打不过那些坏孩子,最后被那些坏孩子强暴了,这可能是他一生的耻辱,可他依然在拼命地保护着追回来的风筝,因为阿米尔拿了这个风筝才会获得比赛的胜利。阿米尔在街口亲眼目睹了这一切,却没有向保护朋友那样冲上前去制止那些坏孩子。从此以后他的内心开始受到煎熬,他知道自己很懦弱,无脸面对朋友对自己的真诚,内心很是不安,为了让自己好受,污蔑哈桑偷了自己贵重的东西,哈桑也默默承认离开了阿米尔的家,尽管父亲要他们留下。阿米尔的内疚始终不能让他的内心成长起来。[2]
  二、 阿米尔在成长中学会了救赎
  (一)成长过程
  哈桑走后,不久阿富汗被苏联侵占,阿米尔和父亲为了生存逃往美国。身在国外,阿米尔在流亡的过程中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挫折,但是他并没有选择逃避,而是自己试着找解决的方法帮助自己跨过难关,也因此得到了历练。他在美国顺利完成了学业,并且有了自己的妻子和事业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从表面上看,阿米尔已经完全成长,但是他一直都解不开心里的结,觉得自己是个十足的坏人。阿米尔父亲的好友拉辛汗从巴基斯坦打电话给阿米尔又将他带到了童年的回忆,并且告诉了他该如何再成為一个好人。于是,阿米尔搭乘开往阿富汗的飞机,回到自己的故土,令人伤心的是哈桑已经在战争中死亡,只留下一个儿子索拉博寄居在当地的孤儿院,拉辛汗告诉阿米尔一个秘密,就是哈桑也是阿米尔父亲的孩子,阿米尔脑子一下子乱了,发现不仅仅是自己有错,他父亲曾经也背叛了朋友和其妻子有了孩子,但是不同的是父亲并没有将自己的过错埋在心里,折磨自己。[3]父亲虽然没有在大家面前承认过哈桑是他儿子,但是他却对待哈桑和对阿米尔一样,默默地给予哈桑父爱。
  书中主人公阿米尔的内在成长——由天真到背叛,需要读者细细体会,才能体会到阿米尔真正的成长。年少无知的他们曾经在树上刻下他们的名字,从这里可以看出他们曾经有过真正的友谊,只是后来阿米尔觉得父亲对自己不够关心,长时间以来内心已经发生了扭曲,表面上阳光灿烂,其实内心早已黑暗,直至斗风筝大赛终于爆发,走向黑暗的尽头,事后又很后悔,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一直被自己的懦弱、不负责任困扰。直到他来到危机重重的故乡去营救哈桑的儿子索拉博,用自己的爱来代替哈桑的爱,在营救的过程中受伤,内心深处才完成救赎,结束了内心长时间的煎熬。
  (二)实现成长
  风筝代表着忠贞、正义以及善良,也可以代表亲情和友情。追风筝则代表对友情、亲情以及正义的追逐。对哈桑来讲,追到了风筝阿米尔才能获胜,表示自己对忠贞的追逐;对而阿米尔来讲,只有追到了风筝,他才会抹去自己内心的愧疚。书中有两次追风筝的过程,第一次是哈桑追风筝,阿米尔看到哈桑抱着风筝被坏孩子强暴却站在旁边观看,哈桑的正直、忠诚与阿米尔的黑暗、被判形成鲜明对比,此后阿米尔深深自责,这可以说是阿米尔成长过程中的一次挫折;第二次追风筝是在故事的结尾,风筝再一次被追逐,这次是阿米尔追风筝,他完成了对自己犯下错的救赎,终于放下了内心的不安与愧疚,追回了正义与友情,实现了蜕变。第一次追风筝与第二次追风筝相互呼应,完成了主人公的成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责任”非常重要,童年时期遇到什么事情都有哈桑担着,没有承任何的责任,追风筝哈桑被强暴,他没有承担保护哈桑安全的责任,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没有承认自己的过错,将自责埋到心理,直到父亲的朋友告诉自己真相,才开始勇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冒死救出哈桑儿子。[4]   三、 在救赎中实现成长
  书中阿米尔回到自己的故乡营救索拉博,枪林弹雨中阿米尔随时都会有丧命的危险,但是他没有退缩,后来被阿塞夫击中倒在血泊中,没有疼痛而是内心释怀,他一直想用这种方式来实现救赎,用身体的痛治愈内心的伤,解放了自己,拯救了索拉博。鲜血代表着死亡,却有着神圣的意义,很多祭祀的仪式都会使用鲜血,因为它代表着净化和救赎,他们用鲜血祭祀,认为这样会得到神灵的保护。阿米尔用自己的鲜血使心灵得到净化。虽然阿米尔曾经犯下了错,但是他内心深处并没有放下,而是一直感到愧疚并想要赎罪,最后赎罪成功,说明阿米尔是有正义感的,这种正义感一直提醒着他的罪恶,直至听到事情的真相——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并且哈桑在战争中死亡,阿米尔用鲜血来赎自己的罪孽,代替哈桑给予索拉博父爱。在成长的过程中会经历许多的困难和挫折,要想度过这些难关,一定要有巨大的勇气。[5]一个人去找回自己曾经背叛过的朋友,说明阿米尔是一个很有勇气的人,得知哈桑死后阿米尔决定独自重返故乡,无论经历了多大的困难都选择独自面对,接受来自死亡的挑战,鼓起勇气实现人生的救赎。
  阿米尔在正义和勇气的指使下,实现了心灵的救赎,阿米尔将索拉博带回美国则体现了他精神上的超然。哈桑本身是自己父亲与仆人妻子的儿子,他的父亲并没有将事实公诸于众,但是并不是不愿意面对自己曾经的过错,而是用实际行动来弥补哈桑父爱,父亲的赎罪让自己也开始清醒,走上自己的赎罪道路。回到美国后,阿米尔向别人介绍哈桑的儿子时并没有什么介意,而是直接向别人说父亲睡了他们家仆人的老婆,她给父亲生了一个儿子,名字叫哈桑,而这个小孩儿就是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虽然阿米尔曾经不能够正视自己的过错,但是后来能够放下一切去赎罪,又能正视父亲的错误,為自己负责也是替父亲负责,代替哈桑将索拉博养大。[6]阿米尔已经在精神上实现了超然,即替自己赎罪又替父亲赎罪。在战争四起的阿富汗,阿米尔也表现出了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自己祖国的热爱,深感自己的使命感,这是更高层次的超然。
  《追风筝的人》起于追风筝,终于追风筝,阿米尔在成长中实现了救赎,追回了正义、亲情以及友情,尽管哈桑已不在人世,但是索拉博延续了哈桑的生命,给了阿米尔一个赎罪的机会,风筝让哈桑失去的,阿米尔却帮索拉博找了回来。对阿米尔来说曾经懦弱、自私、无视友情、丧失自己,最终敢正视自己的过错,完成心灵的救赎实现了成长。这部小说拍成电影且受到大家的喜爱,正是因为阿米尔最终能够正视自己的罪恶并完成救赎。阿米尔的成长过程就好像我们身边的一个普通人,或许曾经有过迷失,但是最终走上好人的路线。
  参考文献:
  [1]郑素华.《追风筝的人》主人公阿米尔的人格成长: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角度解读阿米尔的三重人格[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5(1):73-77.
  [2]白一平.《追风筝的人》:对成长的深度书写[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157-159.
  [3]李静.关于《追风筝的人》中的主人公阿米尔的心理解读[J].语文建设,2014(3):56-57.
  [4]张海燕,王晓利.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解读《追风筝的人》[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49-52.
  [5]宋宗.《追风筝的人》小说与电影版的语料库文体学分析[J].校园英语,2015(8):218-219.
  [6]刘琼.小说《追风筝的人》的主题意蕴分析[J].芒种(下半月),2014(7):76-77.
其他文献
[摘要]从易卜生名剧《玩偶之家》一剧主人公娜拉的家庭及其相关的社会关系入手分析社会暴虐给女性带来的悲剧性命运。  [关键词]社会暴虐 个人福祉 独立 玩偶    一、引言    “对于一个人的福祉,本人是关切最深的人,任何他人和社会对他的关切总是部分的甚至是肤浅的。社会以对个人有利为由去干预个人在个性方面的自由则是根据臆断在行动(李寿初,2005)”,这样不仅不能有效促进个人的福祉,帮助促成个人的
电影是虚构出的镜像世界。是一面镜子,能照出人们的善恶,以及我们观看这个世界的角度与方式。木乃伊情结决定了人类渴望留住时间本能。弗拉哈迪认为,对于纪录片来说,电影不仅仅是在大银幕上投射出来的影像,更多的是对于世界未知的渴求,对于人类探险的延伸。当你拿起摄影机,开始记录的那一刻,有意识的进行选择,就已经打破了纪录片饱受争议的真实性原则。自弗拉哈迪开始,人类学纪录片把人们的目光带到了遥远的世界,确立了纪
《恋恋笔记本》(The Notebook)是2004年在美国首映的一部凄美而感人的浪漫爱情电影。此片改编自尼可拉斯·史派克(Nicholas Sparks)1996年的同名畅销小说,由尼克·卡萨维茨(Nick Cassavetes)执导,7年磨一剑才把小说搬上银幕。制片人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喜欢《恋恋笔记本》小说故事的题材和浪漫,认为小说的构思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摄人的时刻,而是它
【作者简介】郝驰原,女,安徽临泉人,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广播电视艺术学研究。  一、中西文化碰撞的现实困境  “诗言志,歌咏情,文以载道,剧演人生。”[1]导演郑晓龙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是在20世纪90年代万人瞩目的商品大潮、出国大潮和西方文化崇拜这三重背景下讲述男主角王启明与其妻子郭燕怀着“美国梦”去纽约的故事,折射出东西文化的差异,是一部综合事业与情感历程的经典之
刘丽菲,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硕士生  【作者简介】  电影《时间旅行者的妻子》海报 “《时间旅行者的妻子》是美国女作家奥德丽·尼芬格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2005年出版后不久就迅速打入《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并于2007年被英国《卫报》评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100本书之一。2009年,由著名导演罗伯特·斯文克执导的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上映,电影《时间旅行者的妻子》由新线电影公司出品,上映后票房斐然。
虽然《白鹿原》出现的众多硬伤为同行所诟病,但其在摄影、服装、光感特效等高质量的投入却十分出彩,下面,我们从这个角度解析该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电影语言亦如文学语言一样,能给观众带来审美意境的再创造。影片开场便以不见边际的麦浪展开,安静的画面和古旧的色调,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冲击,通过历史叙事的铺垫,让我们感到仿佛这是一部老记录片。它通过华阴老腔的展示,方言对白以及独具儒家文化特色的标志性场景宗祠、
【作者简介】  电影《湘江北去》剧照 现有的毛泽东传记片可以分为两类:长时段传记片和横断面传记片。长时段传记片包括:韩三平导演的《毛泽东的故事》(1992),宋洪波、王学新导演的《毛泽东与斯诺》(2000),和《毛泽东回韶山》(2006)。横断面传记片包括:张今标导演的《毛泽东和他的儿子》(1991),《毛泽东在1925》(2001);康健民导演的《毛泽东去安源》(2003),陈力导演的《湘江北去
[摘要]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波亚里士多德推崇为“十全十美的悲剧”。这部经典悲剧在1967年被意大利著名导演帕索里尼(1922-1975)搬上银幕,从纸质文本到视觉作品,现代传媒的发展给作品带来更多的开放空间。帕索里尼则用他的诗意影像与经典帕氏手法构建了《俄狄浦斯王》。  [关键词]帕索里尼 电影 《俄狄浦斯王》    帕索里尼是“后新现实主义时代”的导演。他1945年毕业于博罗尼亚大学文学系,
《冰雪奇缘》被誉为迪斯尼回归传统的胜利之作,讲述了乐观无畏的安娜公主为寻找姐姐——冰雪皇后艾莎而开展了一段奇妙旅程。让人耳目一新的是,整个故事并没有传统的表现王子和公主的爱情,而是聚焦于姐妹情,使电影更加温情。  迪斯尼动画的特点是:人物的性格非常鲜明。这次片中出现的性格迥异的姐妹花、表面彬彬有礼实则邪恶阴险的白马王子和潇洒随意的平民英雄,以及出彩的小配角雪宝和麋鹿,每一个都个性鲜明。这部电影不再
[摘要] 《恋爱中的女人》作为劳伦斯最著名的长篇小说之一,通过对译林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黑马的译本和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4年出版的由王立军、张灵、和戴敏三人的译本进行比较,探讨翻译理论中的直译和意译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  [关键词] 《恋爱中的女人》 直译 意译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4.049  小说简介  《恋爱中的女人》是劳伦斯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