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精神:三问CEO

来源 :经理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li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活跃的创新文化,企业最高领导人应该身体力行,不断用行动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
  
  创业精神的核心是创新,如果把创新当作一种行为,则其载体就是中国的企业家群体,是他们将创新变成现实的行动。结合本次调查,盼盼董事长韩召善、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高建,围绕着这一话题给出了自己的独特诠释。
  
  谁是创业家?
  
  高建:所谓创业家,其实与企业家是一个概念。反映一种类型的人,而企业家精神或者创业家精神,则是说人的一种状态,一种不断进取,自我驱动的精神。创业家从不安于现状,愿意去变革,愿意去创新,敢于承担风险,当然担风险并不是去冒险,纯粹冒险的人肯定有,就比如纯粹不冒险的人也一样有。
  宗庆后:我觉得我什么家都不是,我只是在经营一个企业而已。我从来不做冒险的事情,很多人谈“国际化”,我就说不要去赶时髦,目前国内市场消费能力提高,空间也很大,以后企业发展条件成熟,该怎么化就怎么化。因为没有先知先觉的人,我的决策都是在调查、研究、实践基础上做的。当心中有明确的目标,看准了之后“小步快跑”,过程中坚持不退缩。我的领导风格我也不知道,也不在乎,总之底下人认可就好,人总是要上进的,我激励自己的惟一想法就是要不断体现人生价值,要不然还能有什么东西呢?
  韩召善:办企业和吃饭一样没有不散的宴席,咱企业能生存多久,没有规律,但是如何延续企业寿命,从创业时12名工人,几间草房开始,我靠的就是执着投入,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上。做老板要有“三力”。1.想象力,企业有奋斗目标,变成员工的行动才能有效果。2.影响力,要走正路,树立一身正气,让员工信服。3.控制力,把员工、客户围绕在你身边,使企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把握市场和社会的脉搏,解决产品与市场的供求关系。如何驱动创新?
  高建:改革开放30年,中国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企业,他们不断变革,改进自身不足之处,这是企业家精神最有特色的地方,以创新作为重要的内在驱动,所谓的创新,就是要使现在的做法和行为有所改变。当然,创新也是有选择的,要把创新从理念变成可实施的行为,最终落实在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上,比如创新的资源安排、人、财、组织方式、进入市场时机等等,企业要看是否有能力实施创新,如何把创新和企业现状从制度上衔接起来。
  韩召善: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用户不是盼盼的上帝,员工才是!只有员工不断创新产品,才能得到用户认可,如果你没有好产品,用户看都不看。千变万变,创新不变。为了更好地实施企业自主创新战略,我们结合产品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对生产经营进行合理布局,利用专利技术,全面开发生产新型产品。公司通过自主创新实现了产品升级换代,构成了产品集群,走上了多元化发展之路。自主创新,推动了公司的发展,也推动了行业的技术进步。
  宗庆后:在企业战略战术实施中不能守一时之规,要不断变换打法,掌握竞争动态的法则。如果所有的狼都去抢一块骨头,肯定有狼会饿死,聪明的狼在抢骨头的同时,应该思考其他的骨头在哪里,最终形成自己找骨头的方法,企业也是如此,需要不断创新变革,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败。娃哈哈强调全员创新,全方位创新,只有各方面的创新才能推进整个社会进步和企业的进步。每年我们都在评比创新,动员员工参与,比如在管理上提的小小的建议,也会对企业的发展有好处,一些机械改革方面的小小创意,也可能会降低成本,提高生产力。
  
  创新文化怎样培养?
  
  高建:目前创新已经成为中国的国家战略,国家之间的竞争最终是企业间的竞争,如何让企业积极追求创造性活动,培养活跃的创新文化,作为企业最高领导人应该身体力行,不断用行动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给员工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
  韩召善:这些年来,市场上一直有“打倒盼盼吃饱饭”的说法,但很多竞争对手都垮了,而我们屹立不倒,做到这一点,盼盼就是靠管理创新、经营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企业发展不发展,关键在能否驱动创新合力。
  企业文化不是文艺演出,也不是体育比赛,是潜移默化的,如何形成凝聚力,如何把企业办好,反映到内涵上就是企业文化。一方面,做企业必须善待职工,老板富了,你有几个亿,而员工才有几万,你不善待他,他能踏实干吗?如何调动职工的积极性,让他的劳动与价值相符?另一方面诚信非常重要,做企业,对社会讲诚信,你就有威望,有凝聚力,底下人就会跟着你干。
  宗庆后:我一直在娃哈哈内部强调,不同阶段,不同水平的创业,现在我们是“第三次创业”,向企业年营收500亿~1000亿的目标冲击。相比第二次创业,我个人还没感到什么难度,虽然面临很多市场的不确定因素,我也没感觉到什么挑战,但让底下的人能和我一样不断的创新、变化,跟上我的节奏,这就是企业文化的问题。做更大的企业要有更多的人才去支撑。要去感染他们和我一起做。
  企业发展了,员工的收入逐渐提高,你要不断满足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他要有兴趣继续创业,所以要不断创造条件、环境,不断加强教育,将激励机制与竞争机制有效结合。我一直强调执行力问题,大的决策上娃哈哈是民主集中制,一旦商量好,我拍板,立刻执行!
其他文献
80后:我们也可以的!    关于80后的管理话题,很长时间以来一直热辣着。  说到80后,就不得不提“Y一代”。美国社会学家将二战后,每二十年作为一个区间来划分人群,“X一代”是指1960年~1979年出生的人,“Y一代”指1980年~1999年出生的人,“Z一代”是指2000年至今出生的人。  所谓的60后、70后,80后,就相当于X一代、y一代,不过,因为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和变迁过快,在中国,
期刊
为什么外界总是怀疑我们不行?    “但我不是圈养的,我属于从圈里跑出来的。我从小想法就比较独立。我是一个没有压力的人,除非明天要枪毙了。但从长期来看,要把公司做大做强就有压力。”生于1983年的非常在线CEO赵宁接受采访时说,“我不把大家当员工来看,而是当合作伙伴看。我比较佩服牛根生,希望能带领中高层共同致富。不过,只要自己努力去做了,做成什么结果我都能接受。”  那么,80后眼中的自己是怎样的
期刊
不要先假定80后有问题,再去管理他们。  宝洁公司超过一半员工是80后,有的已做到中层管理。但宝洁公司(中国)HR副总监翟玉燕接受采访时说:“我们的思维模式不要先假定他们有问题,然后我们去管理。我们应该充分挖掘他们的创造力和天分,让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上获得更大成功。我们把公司与员工之间的关系看做是和谐共赢而不是对立的关系。”    关怀暖心    进行健康投资。在公司内,设有水果店,开设了配备专业按
期刊
80后正如早上8、9点的太阳,他们必然成为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的主体,企业人力资源的未来十年显然属于80后,但这点,却被很多企业管理者所忽视。在各行各业企业的基层员工中,80后已经成为主力军,而越来越多的80后正在成为企业的中层主管,这点在互联网等新兴行业相当普遍。更为核心的问题在于,未来5年中,80后将不可避免的成为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这个趋势不容逆转。    管理制度遭遇冲击    面对如何管理8
期刊
他们连起码的归属感都没有,就更不用说对企业忠诚了。    作为独生子女一代,80后一代在改革开放的物质时代成长,在光环与非议混杂中登上时代舞台。他们被誉为“新新人类”,也被贬为被“圈养”长大的“草莓族”、“啃老族”。他们被指自我中心,对工作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缺失;他们自尊而脆弱,养尊处优而没有吃苦吃亏精神他们没有物质生存压力,拜金浮躁,频繁离职;他们急功近利,甚至不劳而获。他们因被指为“跨掉的一代
期刊
用人必疑也是现代竞争社会的人性。    多数企业在录用员工的程序中走的是同样的路:招聘事宜全权交付给HR部门,而其中除了重要岗位人员是由CEO直接面试而定,普通员工则由HR部门考评录用。但是作为企业最高领导人,CEO能否完全信任这些新来的员工?  为了营造企业的团队精神,多数CEO会从录用阶段就采用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理想准则,并且把这种思想也灌输到HR部门,以为这样就可以建立企业的良性机制,激励
期刊
在新环境下必须质疑旧经验,探索新方法    企业在招募管理人员时,最该看重的是他们的经验吗?来自著名商学院Insead的两名教授克希沃森古普塔和卢克·凡·沃森霍夫给出的回答是“不一定”。他们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提出了“经验陷阱”这一重要理念。    不可过分依赖经验    “传统观点认为,经历越丰富,经验就越足,做起事来也就越得心应手。但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有些时候事情也许并不是这样。”森古普塔谈到
期刊
企业家需要不断与自己内心的各种欲念作斗争。    2008年4月17日下午,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叶葆定堂座无虚席。万科公司董事长王石、万通地产董事长冯仑、3M大中华地区董事总经理余俊雄、远大空调有限公司总裁张跃,在这里进行了以“企业家的自我管理”为主题的精彩论坛对话。此次论坛由中山大学岭南学院主办、《经理人》杂志协办。    王石:企业家要承担社会责任    万科预计明年销售额会达到1000亿,企业大
期刊
大多数收购企业缺乏雷厉风行的决策魄力。    联邦快递公司的主席兼CEO弗雷德史密斯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传奇人物。2004年4月26日,史密斯在金考总部所在地达拉斯的一家维斯汀酒店会堂里,从容不迫地在讲台上踱着步,面对着台下约五百名诚惶诚恐的原金考公司员工,露出了由衷的微笑。这一天,史密斯带领的联邦快递刚刚结束了总价为24亿美元的金考公司收购项目。  联邦快递收购金考公司的主要目的在于辅助和促进其零售
期刊
拥有一双“童真的眼睛”,才能把握住一刻接一刻的企业真实。    约翰奈斯比特在1980年代初曾经以《大趋势》闻名于世,影响了几代人。今年他以近80岁的高龄,还在潜心观察中国一刻接一刻的真实,要写出“中国大趋势”。约翰-奈斯比特曾经告诉我,他在众多西方论坛上,都是少数派。西方很少有人对中国一日千里的现实有所了解,他们所秉持的观念,还是30年前的那些偏见。从今年以来华为、中钢、中铝等公司的正当投资在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