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到传统文化传承,语文教育工作者和理论研究方面的专家大多会专注于古诗文研究,而占70%的现代文教学反而被忽略。而初中学段现代文教材都是近、现代文学大家的思想精华,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因此,本人结合阅读教学的课型特点、初中生的学习能力和生活经历,从文体和内容,尝试对初中学段语文教材中的现代文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策略,让学生整体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传承中华优良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
一、.记叙文阅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七年级学段,记叙文阅读教学是现代文教学的重点。根据记叙文写人叙事的特点和年级的评价要求,分三个阶段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在记叙文中的具体表现和对社会的深远影响。
(一)第一阶段,从文本内容的概括切入,了解传统文化的思想内容。
七年级上册第一篇课文《散步》,在对事件的起因分析时,请学生从《弟子规》中引用一句话概括“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的人物关系,《弟子规》中“父母教 须敬听”;在分析解决事件矛盾“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时,请同学们引用《弟子规》的原文,归纳“我”顺利解决问题的依据,《弟子规》“亲所好,力为具”“长者先,幼者后”。
(二)第二阶段,从作品人物的思想切入,分析传统文化与人物思想观念形成的关系。
经过七年级的积累,八年级学生已对国学思想精髓有一定认识,所以要求他们学习综合分析传统文化与人物思想观念形成的关系。在挖掘传统文化元素的过程中,把握人物思想、理解文章主题,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1..姓名文化
:《阿长与<山海经>》在开头、中间和结尾共有四段内容提及“阿长”的名字,“只有祖母叫她阿长,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而且当面叫她阿长”,“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这看似与主要事件无关的几句话,其实是通过传统的中国姓名文化来反映人物思想和社会生活,表现出“我”对阿长妈亲切——不满——感激的心路历程。《春秋公羊传》中“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和《弟子规》中“称尊长,勿呼名”,都说明传统文化中姓名与人的社会、政治地位有关。
2..节日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有它特有的文化内涵,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博大精深的文化。从《阿长与<山海经>》中,探究阿长在执行除夕、春节的“规矩”的表现,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分析人物思想。给压岁钱、放福橘等习俗延续至今,象征财富、平安、吉祥,表达长辈对晚辈新年平安幸福吉祥的美好祝愿;而从“‘阿妈,恭喜……’‘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的新年对话,看出阿长是个思想纯朴、对幸福是有追求的人(与不同年代同是仆人的祥林嫂最大区别)。
3..处世哲学
:《信客》中的“信”与《弟子规·次谨信》的“凡出言,信为先”、 《论语·学而》“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所倡导的诚信美德是一致的,老信客“裁下窄窄的一条红绸捆扎礼品”的行为,造成两个群体间的信任危机,严重违背传统社会公德,他在社会上也再无立足之地。“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千万别学我!”源于灵魂深处的呼喊,表达了他深深的内疚,说明传统处世文化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中有重要地位。
(三)第三阶段,从事件因果关系切入,思考传统文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九年级主要从事件因果关系中思考传统文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故乡》中闰土为什么称呼“我”为“老爷”?“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苦得像木偶的闰土为什么要多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抬秤”对深受“苛税,兵,匪,官,绅”害的闰土能有什么作用?等级文化、生存文化、家庭观念、宗教信仰等文化矛盾交织,生活于社会底层的闰土的命运和社会现实就容易理解了。
二、.说明文阅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根据年级及说明对象的特征,通过观察、思考、表达,在把握说明文的各要素的过程中,认识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一) 七年级说明文阅读
七年级说明文阅读,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思考,传承传统文化的精神。主要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因果哲学文化,在培养学生格物致知的良好习惯过程中传承传统文化。
学习《看云识天气》时,从“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留心观察云的变化,在反复的观察中掌握规律。”与《道德经》“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以小见大,揭示生命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微观认识论一致。
(二) 八年级学段的说明文阅读
八年级学段的说明文阅读,通过分析说明对象的结构、功用,认识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认识传统文化对古代建筑文化形成的影响。
例如:《桥之美》中写到“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方圆之间和谐相处……”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处世哲学——内方外圆、刚柔相济。
又如:《故宮博物院》从位置、布局、色彩等认识中国建筑文化和五行文化。五行是指木(东)、火(南)、土(中)、金(西)、水(北)五种元素,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五行方位中重“中”,“中”的甲骨文是一杆旗帜,上下有流苏。旗帜是军队的中心和住所所在,是权力的象征,以旗帜的形象表示“中”,表达了“中”的主导地位。从商代就出现的“中国”一语,表达了我国古代先民唯我独尊的思想意识。 “三大殿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紫禁城的中轴线”从布局上的居中位置,突显三大殿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自然界的色彩本来有多种,五行规范之后,通常提到的色彩就有五种,即青、赤、黄、白、黑五色。受五行思想的影响,中国人眼中的颜色是有等级之分的:黄色最尊贵,因为黄为土色。其次是红色,因为火生土,红色为黄色之母,这叫母以子贵。 “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正面12根红色大圆柱,金锁窗,朱漆门”从色彩上充分突出了太和殿在故宫中的尊贵。 通过对建筑文化的探究,提高學生阅读说明文的兴趣,加深同学们对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的认识,提高民族的认同感。
三、.议论文阅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一)抓住论点,分析传统文化对作者人生观的影响
例如,:《敬畏自然》中“敬畏他们(其他生物)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的观点提出,都是以传统的“和”文化为依据,先秦时代,有所谓“和同之辨”,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许多不同的事物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谓之和,和可以说是多样性的统一。‘和实生物’,和是新事物生成的规律③。
(二)抓住论据、论证,分析传统文化对作者价值观的影响。
例如,:冰心《谈生命》一文中,“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向他投影,清冷中带些幽幽的温暖……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作者得自然之性,悟自然之法,贴近自然,热爱自然,把生命的历程用大自然的“一江春水”来演绎,景为自然之景,情是真挚之情,理是人生之真谛。这一论证过程,符合传统文化中道家的追求——“道法自然”。
总之,语文教材的中国现代文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传统文化从认知到内化再外显是漫长过程。从学段的整体性、文体的整体性、学习活动的序列性出发,对学生在培养语文素养的过程中,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提升人文素养更有效。
广州市增城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新课标理念下实践初中语文单元四课型学段整体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研究成果。
作者简况:
姓名:刘新福;性别:男;籍贯:广东省增城区;职称: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2012年9月被认定为广州市第二批中小学市级骨干教师,2016年被聘为增城区第一届中学语文教研会理事。工作单位:广州市增城区朱村中学
邮政编码:511370,联系电话:13798066611,邮箱:[email protected]
因此,本人结合阅读教学的课型特点、初中生的学习能力和生活经历,从文体和内容,尝试对初中学段语文教材中的现代文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策略,让学生整体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传承中华优良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
一、.记叙文阅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七年级学段,记叙文阅读教学是现代文教学的重点。根据记叙文写人叙事的特点和年级的评价要求,分三个阶段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在记叙文中的具体表现和对社会的深远影响。
(一)第一阶段,从文本内容的概括切入,了解传统文化的思想内容。
七年级上册第一篇课文《散步》,在对事件的起因分析时,请学生从《弟子规》中引用一句话概括“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的人物关系,《弟子规》中“父母教 须敬听”;在分析解决事件矛盾“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时,请同学们引用《弟子规》的原文,归纳“我”顺利解决问题的依据,《弟子规》“亲所好,力为具”“长者先,幼者后”。
(二)第二阶段,从作品人物的思想切入,分析传统文化与人物思想观念形成的关系。
经过七年级的积累,八年级学生已对国学思想精髓有一定认识,所以要求他们学习综合分析传统文化与人物思想观念形成的关系。在挖掘传统文化元素的过程中,把握人物思想、理解文章主题,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1..姓名文化
:《阿长与<山海经>》在开头、中间和结尾共有四段内容提及“阿长”的名字,“只有祖母叫她阿长,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而且当面叫她阿长”,“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这看似与主要事件无关的几句话,其实是通过传统的中国姓名文化来反映人物思想和社会生活,表现出“我”对阿长妈亲切——不满——感激的心路历程。《春秋公羊传》中“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和《弟子规》中“称尊长,勿呼名”,都说明传统文化中姓名与人的社会、政治地位有关。
2..节日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有它特有的文化内涵,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博大精深的文化。从《阿长与<山海经>》中,探究阿长在执行除夕、春节的“规矩”的表现,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分析人物思想。给压岁钱、放福橘等习俗延续至今,象征财富、平安、吉祥,表达长辈对晚辈新年平安幸福吉祥的美好祝愿;而从“‘阿妈,恭喜……’‘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的新年对话,看出阿长是个思想纯朴、对幸福是有追求的人(与不同年代同是仆人的祥林嫂最大区别)。
3..处世哲学
:《信客》中的“信”与《弟子规·次谨信》的“凡出言,信为先”、 《论语·学而》“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所倡导的诚信美德是一致的,老信客“裁下窄窄的一条红绸捆扎礼品”的行为,造成两个群体间的信任危机,严重违背传统社会公德,他在社会上也再无立足之地。“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千万别学我!”源于灵魂深处的呼喊,表达了他深深的内疚,说明传统处世文化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中有重要地位。
(三)第三阶段,从事件因果关系切入,思考传统文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九年级主要从事件因果关系中思考传统文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故乡》中闰土为什么称呼“我”为“老爷”?“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苦得像木偶的闰土为什么要多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抬秤”对深受“苛税,兵,匪,官,绅”害的闰土能有什么作用?等级文化、生存文化、家庭观念、宗教信仰等文化矛盾交织,生活于社会底层的闰土的命运和社会现实就容易理解了。
二、.说明文阅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根据年级及说明对象的特征,通过观察、思考、表达,在把握说明文的各要素的过程中,认识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一) 七年级说明文阅读
七年级说明文阅读,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思考,传承传统文化的精神。主要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因果哲学文化,在培养学生格物致知的良好习惯过程中传承传统文化。
学习《看云识天气》时,从“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留心观察云的变化,在反复的观察中掌握规律。”与《道德经》“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以小见大,揭示生命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微观认识论一致。
(二) 八年级学段的说明文阅读
八年级学段的说明文阅读,通过分析说明对象的结构、功用,认识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认识传统文化对古代建筑文化形成的影响。
例如:《桥之美》中写到“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方圆之间和谐相处……”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处世哲学——内方外圆、刚柔相济。
又如:《故宮博物院》从位置、布局、色彩等认识中国建筑文化和五行文化。五行是指木(东)、火(南)、土(中)、金(西)、水(北)五种元素,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五行方位中重“中”,“中”的甲骨文是一杆旗帜,上下有流苏。旗帜是军队的中心和住所所在,是权力的象征,以旗帜的形象表示“中”,表达了“中”的主导地位。从商代就出现的“中国”一语,表达了我国古代先民唯我独尊的思想意识。 “三大殿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紫禁城的中轴线”从布局上的居中位置,突显三大殿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自然界的色彩本来有多种,五行规范之后,通常提到的色彩就有五种,即青、赤、黄、白、黑五色。受五行思想的影响,中国人眼中的颜色是有等级之分的:黄色最尊贵,因为黄为土色。其次是红色,因为火生土,红色为黄色之母,这叫母以子贵。 “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正面12根红色大圆柱,金锁窗,朱漆门”从色彩上充分突出了太和殿在故宫中的尊贵。 通过对建筑文化的探究,提高學生阅读说明文的兴趣,加深同学们对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的认识,提高民族的认同感。
三、.议论文阅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一)抓住论点,分析传统文化对作者人生观的影响
例如,:《敬畏自然》中“敬畏他们(其他生物)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的观点提出,都是以传统的“和”文化为依据,先秦时代,有所谓“和同之辨”,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许多不同的事物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谓之和,和可以说是多样性的统一。‘和实生物’,和是新事物生成的规律③。
(二)抓住论据、论证,分析传统文化对作者价值观的影响。
例如,:冰心《谈生命》一文中,“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向他投影,清冷中带些幽幽的温暖……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作者得自然之性,悟自然之法,贴近自然,热爱自然,把生命的历程用大自然的“一江春水”来演绎,景为自然之景,情是真挚之情,理是人生之真谛。这一论证过程,符合传统文化中道家的追求——“道法自然”。
总之,语文教材的中国现代文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传统文化从认知到内化再外显是漫长过程。从学段的整体性、文体的整体性、学习活动的序列性出发,对学生在培养语文素养的过程中,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提升人文素养更有效。
广州市增城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新课标理念下实践初中语文单元四课型学段整体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研究成果。
作者简况:
姓名:刘新福;性别:男;籍贯:广东省增城区;职称: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2012年9月被认定为广州市第二批中小学市级骨干教师,2016年被聘为增城区第一届中学语文教研会理事。工作单位:广州市增城区朱村中学
邮政编码:511370,联系电话:13798066611,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