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来源 :当代教学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erfadai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课堂教学评价往往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弊病:课堂评价的形式单调,令人生厌;评价主体的单一化,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课堂评价的内容单一,范围狭窄;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中,忽视对课堂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率的评价,等等。因此,新课程教学评价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评价内容的多元化;注重发挥评价激励学生的功能;不断发挥和提高评价激励的实效性;注重评价目标的多元化。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评价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评价;存在问题;改进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课程评价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因而课堂教学评价是课程评价中最常规的工作。在教学中把评价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力求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正确有效的课堂评价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发动机”,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源地”。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能忽视课堂评价蕴藏的巨大潜力,正视目前我们课堂教学评价的种种弊端,积极改进课堂评价手段,挖掘课堂评价丰富的宝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目前,课堂教学评价往往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弊病
  1.1课堂评价的形式单调,令人生厌:课堂评价的常用手段是语言,这一点是无疑的。如我们在听课的时候常常听到老师满口是:“你真棒!”、“你很聪明!”等评价语言,听得真是令人生厌,所以,我们在评价语言上不能太单一,不能仅限于语言评价、鼓掌表扬,忽视其他手段的运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的开放力度越来越大,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的频率更快,这些方法和手段远不能适应新型课堂教学的要求,如:对获得成功的孩子握握手,或一声隆重的祝贺,或摸摸头,或一个小小的“奖品”、或一段亲切的寄语等方法,这种无声的“语言”所带来的动力和发挥的作用往往超过用过了千遍万遍的语言评价。
  1.2评价主体的单一化,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不管是课堂教学评价还是学生学业评价,评价的主体基本上都是单一的。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虽说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的评价应该以尊重学生为基本前提,使评价成为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激励自我的一种手段。但在实际的评价中,依然多是教师评价学生,学生是被动接受评价的客体,而不是参与评价的主体。评价主体由上而下依次是政府部门评价学校,学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被排斥在评价主体之外,成为被评价对象。这种单方面的、直线式的、孤立的评价,使教学评价少了全面性而多了片面性,少了民主性而多了独断性。评价往往成为权力人士单方面的活动。这既不利于评价质量的改善,也不利于评价的民主化。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应该改革弊端,拓宽评价的渠道,提倡学生自我评价,生与生互相评价,生与师互相评价,小组评价等多种渠道的评价。从而,调动学生的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自主性,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
  1.3课堂评价的内容单一,范围狭窄:目前,我们的课堂评价的内容往往注重学生的个体,忽视学生集体。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能抓住单个学生在学习中的情况进行评价,而对小组或全班同学的学习表现则关注不够。偏重对学生口头表达方面的评价,而忽视学生在其他方面(如书写、观察等)的评价。注重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忽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作所为的评价。课堂评价中常常注重表现得较优秀或成功的学生的褒奖,而忽略经努力而仍表现拙劣或失败学生的鼓励。较注重学生获得的知识情况的评价,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意志、习惯等方面的评价。评价内容不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的冲击和旧的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课堂教学评价中 “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主导轻主体”等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偏离了全面素质教育要求。
  1.4忽视对课堂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率的评价:重结果轻过程是课堂教学评价的又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只看教学结果,而不看教师的教学准备及施教中创造教学价值的过程;只重视学生领域变化,而忽视情感领域、学习技能的变化;对改革实验课的评价,乱下结论,不管有没有科学性、价值性,不考察教者的改革精神和实验过程,不考察在教学过程中有没有控制无关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能不能准确反映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可见,一些目前在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结合方面,应作一番研究与实践。
  2新课程教学评价的改进策略
  课堂是演绎师生智慧的舞台。“新课标”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课堂教学的多元评价,提倡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潜能。
  课堂教学评价,应把评价“学生的学”放在首位,通过评价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审视一堂课的优劣,应建立“以学论教,以教促学”的评价标准,即从教与学、师和生两个方面入手,实行“双向评价”。
  2.1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课堂评价要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要充分关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多方面的体会和感受,使评价成为学生和教师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的一种手段。
  2.1.1开展自我评价,促进自主发展。根据学习目标和要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积极开展自我评价,是培养学生自我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生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而采用的重用手段。比如,在课中,让学生说说这节课自己表现怎么样?有什么收获?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就体现自我评价这个理念。
  2.1.2通过生生互评,增强学习动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集体的力量,让学生参与评价,通过评价互相促进。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不仅有利于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还可以锻炼自己的判断是非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提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1.3提倡师生互评,保持学习张力。平等,是增进情感、融洽关系的润滑剂。小学生渴望同学之间的平等,更希望师生之间的平等。老师与学生互换角色,教师处在学生的地位上听学生评价,学生在受宠若惊之余,更多的是快乐,他们一定会抓住机会,好好地表现一番。比如,在课尾,让学生评价老师这节课上得怎么样?表现得怎么样?有那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老师也有针对性的评价了一部分学生,并提出以后的要求,这样就体现了师生互评这个理念。
  2.2注重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课堂评价必须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肯定学生的优势智能,鼓励和带动学生开发弱势智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成功的体验;要让每一个学生通过自主的、合作的和反思的过程,逐步掌握学习和认识社会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2.2.1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结果,更要注重数学学习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因为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高涨的学习热情是学生健康学习的根基,是学生后继学习的动力。
  2.2.2注重对学生各种能力发展情况的评价。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一定要结合知识的传授过程去进行;必须结合知识体系,有目的、有计划、有序列、有层次地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地全面地培养。
  2.3注重发挥评价激励学生的功能:教师应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采用即时的口头评价、谈心式的评语激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更注重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评价语言的措辞上非常谨慎,让学生更多的看到自己的优势与进步,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信心。我们应该设立多种激励学生的评价项目,如体育之星、劳动之星和纪律之星等,争取通过评价让没一个学生都能够体验成功和学习的乐趣。
  2.4不断发挥和提高评价激励的实效性:激励要建立在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及其背景有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没有目标的、片断的和随意的激励,无法引起到对学生的促进作用,反而有可能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造成很多学生只能听表扬,不能听不足,对自己盲目乐观。所以,建议教师首先要确定明确的目标,注重对学生的观察和资料积累,在此基础上强调对学生的发展进行纵向比较,既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和进步,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激励不在于对学生一味表扬或“藏拙”,关键在于教师与学生形成坦诚、关怀和相互尊重的关系,并用发展的和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逐步培养学生对自己形成客观的认识,提高他们的自我反省能力,不因为自身存在的某些不足而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这样,教师指出学生的不足,学生所感到的将是教师的殷殷期望,从而产生进步的动力。
  2.5注重评价目标的多元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评价的改革首先是评价功能的改变,以往的评价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成就,关注学生的表现,忽视学生的整体发展,忽视对教学过程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是不全面的,也不利于教师发展的。新课程提出多元化的评价目标,通过对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状况的考查,不只是看学生的表现,还能促进教师认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方式,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
  总之,我们应把课堂教学视作师生成长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要充分发挥多元评价功能,使课堂中每一个生命个体都获得新的成长,让他们在课堂中乐学、爱学。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张春莉,王丽杰主编. 小学数学教育评价.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7
  [2]万伟,秦德林,吴永军主编. 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6
  [3]唐晓杰主编. 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 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0.6
其他文献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教育观,用陶行知先生的话来说就是“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可见陶行知的生活观是放眼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整体的生活实践,语文阅读教育恰是人类“个体”的生活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深刻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生活化思想,无论是对语文课程的特点、语文教学过程建议的论述,还是对语文课程开发与建设的说明,都体现了对社会生活所蕴涵的语文教育价值的关注、对学生生活
期刊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让初中学生能够更扎实地学好英语学科知识,可以更好地丰富和拓展他们的兴趣爱好,提高他们参与英语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从而让他们获得全面发展,一直是老师们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教师的备课,学生的自主预习,课堂教学环节与活动的设计,以及课堂氛围的营造几个方面阐述了构建英语高效课堂的看法,希望能对英语教学有所帮助。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打造英语高效课
期刊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培养现代化社会需要的创造型人才。因此教育转化学困生,对学困生如何进行因材施教,就成了我们开展素质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我觉得学困生的因材施教,必须在对学困原因进行科学分析、禀赋和特长的发现和引导及非智力素质的培养上下功夫,才是积极主动的方法。  一、基于学困生的科学分析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对教师的话言听计从,循规蹈矩,死啃书本,学习成绩好
期刊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它能引导我们积极去学习,积极去参加各种活动,获得丰富的知识,发展我们的智力,创造性地完成当前提出的各项任务。兴趣不是生来固有的,它是在一定需要基础上,在社会实践中形成与发展的。下面就从泛读教学方面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提高阅读能力。  一、创造学生的阅读需要  需要是兴趣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教学中,创造条
期刊
培养创新精神,已成为当前教育界和理论界的共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精神,引导创新实践,把知识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实施创新教育。  1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问题性。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
期刊
【摘 要】音乐欣赏的教学手段多种多样。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让学生通过聆听欣赏而感知音乐,陶冶学生高尚的艺术情操,形成特殊的审美观念,感受和鉴赏音乐美,不仅指导学生掌握音乐理论知识和歌唱技巧,还要努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学生除了官能欣赏以外,还必须多途径地参与音乐欣赏活动,体会音乐的情感,产生共鸣,进入感性、理性欣赏,逐步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关键词】聆
期刊
一、课堂提问现状反思  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出色有效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探索所要达到目标的途径,获得知识智慧,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有价值的问题能启发学生深刻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他们提出新的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认知能力,促进阅读技巧的发展。反之,会造成不良的效果,成为教学上的形式主义。  1、提问过于简单且没有准确性,使学生进行一些毫无价值的思考。
期刊
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指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各种语文教学活动中所应具备的知识及能力等方面的条件。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利用、学生学习动机的调动以及兴趣的激发、学生主动性的发挥,都取决于教师。而且,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语文能力的大小可影响小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效果乃至以后进一步学习深造,甚至以后的
期刊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建立融洽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英语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动口,精心设计活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去探索去总结。  【关键词】动态;课堂  《英语课程标准》中说:“英语课程的学习,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可见,构建动态英语课堂是教学改革的目标,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
期刊
如今,小学语文教学对青少年及社会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尤其体现在少年儿童的身上。就拿我所教的小学语文这块来说吧!语文是最有情的影响。下面就谈谈以下几种影响方面。  一、朗读教学的影响  把住小学语文教学的常态化,比如说在朗读低年级课文时就不用大人腔,无论是语气还是表情,都要活泼、生动,就像老师在给学生讲故事一样。肢体语言也适当运用进去。这样,小学生就会喜欢,就很容易进入课文。反之,你用同一种语气,同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