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者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经过一个学期实践之后,,对实践进行了总结,得出四条实践策略和四点不可忽视的经验。
关键词:小学体育; 动态生成;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6-075-001
一、实践策略
1.课前充分预设
教学设计时,我在每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旁边另外开辟一览——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等的预先深入的了解。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然后将解决每个问题的应对策略附于其后,甚至设计了几个不同的板块,这几个活动的板块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变化。
2.课堂平等互动
传统的课堂,教师是知识的支配者、控制者和传授者,学生是“认知体”、“知识的容器”,教学活动是单向的、封闭的。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而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教学的过程是互动的,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可以成为学生式的教师,学生可以变成教师式的学生。对学生来说,互动意味着主体性的体现,个性化的发展与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教师与学生真心交流,彼此沟通,分享快乐,共同成长。
3.全程鼓励质疑
学生的头脑里充满着问题,关键看教师肯不肯将课堂教学的提问权还给孩子,敢不敢让学生自主合作,多元地解决问题,是否允许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但是这样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很多时候,学生的提问与教师预先设计的问题不一致,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根据重点问题来深入学习本课,顺着学生的思路,在动态的过程中,达到甚至超出预想的效果。
4.敢于追真务实
以往我们追求课堂教学精品化,精致得如同景德镇的瓷器,如同无瑕的碧玉,不希望看到任何的偏差,不允许出现一点的瑕疵,但这是不可能的,是不切实际的,只是理想化的状态而已。动态生成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是丰富多彩的课堂,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情况,大胆地暴露出乎教师意料的情况,而不是机械、僵化、一成不变地按照预设的方案教学,使教学设计成为限制学生思维的“牢笼”,成为牵制教师、学生的无形的绳子,让教师与学生围着它团团转。
二、实践经验
1.巧解“错误”皆生成
1.1将错就错。对学生学习活动中产生的错误,我们可以不急于指正,相反将错就错,反而使活动过程更加精彩。如学生在“篮球小比赛”的活动中,由于学生篮球运动水平的局限性,使得比赛经常因“走步”和“两次运球”而中断比赛,使得活动断断续续,不能满足学生尽兴的需要。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将错就错,适当降低要求和标准,为了让学生充分享受篮球运动的乐趣,这一两次“走步”和“两次运球”又算得了什么呢?学生会因为我们对“错误”的“宽大处理”,而在活动中更显生命的活力。
1.2顺错改错。对学生活动中出现的错误,我们可以不急于指正,而采用顺错改错的方法,更能使学生加深对正确动作的认识。如学生在投篮的时候,双手将球直接砸向篮圈,球根本无法入筐。这时教师可以不急于纠正,让学生在多次“砸篮”不进之后再给予纠正,这样可以使学生通过充分的实践来认识自己的“错误”,然后在正确动作的学习中会更加积极主动、认真刻苦。
2.巧视“独特”孕新知
如让学生分组自我组织“篮球小比赛”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一种“独特”罚球方法——在什么地点犯规就在什么地点罚球。当我问学生为什么这样罚球的时候,学生说:“我们看到电视里足球比赛就是这样罚球的,这样罚球不对吗?”我想,学生能够应用已有经验和已知信息在组织自己的活动,这本身就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情,于是,我回答说:“你们做得没错!只要你们比赛的双方达成统一,同意使用这种方法,那就可以的。”也许是这番话让学生产生了疑点,启发了学生思维,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终于有学生向我提出了问题,他说:“我发现在远的地方罚球出来没有进过,而在近的地方罚球却能经常进球,我感觉这样的罚球方法不公平、不合理。”“帕拉图关于苏格拉底的描述提供给我们的最大启发之一就是,提出问题比答复问题还要困难——这与通常的看法完全相反。”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问题的出现就意味着学生可以学到新的知识。
3.巧设“导语”出创新
如前文中曾提到学生在“篮球小比赛”中经常出现“走步”和“两次运球”而影响活动效果的事例,因此在又一次开展同样的活动之前,为了避免相同问题的出现,我便说:“在比赛中大家对自己可以放宽一点要求,因为你们所了解到的篮球规则是适用于我们大人比赛的,而你们现在还是小学生,要求不需要那么高,比如运球可以多两次,但是也不是无限制的,具体的限制你们可以自己小组内商量决定。”后来在活动过程中我发现了“有趣”的罚球——罚球的同学站在罚球线后进行了第一次罚球没有中,随后在进行第二次罚球的时候,他走到罚球线前一些圆弧虚线处进行罚球。于是,我就问这组组长,组长解释说:“由于我们有些同学站在罚球线上罚球还不容易投进篮圈,我们就又规定了一条规矩,罚球可以自己在两个点之间选择,在后面进球得1分,在前面进球0.5分。”组长的解释让我非常的惊喜,我惊喜于学生极其人性化的实践创新,学生能够不被“书面知识”所束缚,敢于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而“标新立异”,更何况这样的标新立异是如此的“人性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有如此表现的呢?我想应该是活动之前的导语使学生受到了启发,那些话说时无意,也许已经为“0.5分”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让课堂焕发生命力[J]教育研究
[2]从本质存在到本質生成的教育建构论[J]教育研究
[3]论教育的生命意识及生命教育的四重构建[J]教育研究
关键词:小学体育; 动态生成;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6-075-001
一、实践策略
1.课前充分预设
教学设计时,我在每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旁边另外开辟一览——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等的预先深入的了解。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然后将解决每个问题的应对策略附于其后,甚至设计了几个不同的板块,这几个活动的板块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变化。
2.课堂平等互动
传统的课堂,教师是知识的支配者、控制者和传授者,学生是“认知体”、“知识的容器”,教学活动是单向的、封闭的。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而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教学的过程是互动的,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可以成为学生式的教师,学生可以变成教师式的学生。对学生来说,互动意味着主体性的体现,个性化的发展与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教师与学生真心交流,彼此沟通,分享快乐,共同成长。
3.全程鼓励质疑
学生的头脑里充满着问题,关键看教师肯不肯将课堂教学的提问权还给孩子,敢不敢让学生自主合作,多元地解决问题,是否允许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但是这样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很多时候,学生的提问与教师预先设计的问题不一致,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根据重点问题来深入学习本课,顺着学生的思路,在动态的过程中,达到甚至超出预想的效果。
4.敢于追真务实
以往我们追求课堂教学精品化,精致得如同景德镇的瓷器,如同无瑕的碧玉,不希望看到任何的偏差,不允许出现一点的瑕疵,但这是不可能的,是不切实际的,只是理想化的状态而已。动态生成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是丰富多彩的课堂,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情况,大胆地暴露出乎教师意料的情况,而不是机械、僵化、一成不变地按照预设的方案教学,使教学设计成为限制学生思维的“牢笼”,成为牵制教师、学生的无形的绳子,让教师与学生围着它团团转。
二、实践经验
1.巧解“错误”皆生成
1.1将错就错。对学生学习活动中产生的错误,我们可以不急于指正,相反将错就错,反而使活动过程更加精彩。如学生在“篮球小比赛”的活动中,由于学生篮球运动水平的局限性,使得比赛经常因“走步”和“两次运球”而中断比赛,使得活动断断续续,不能满足学生尽兴的需要。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将错就错,适当降低要求和标准,为了让学生充分享受篮球运动的乐趣,这一两次“走步”和“两次运球”又算得了什么呢?学生会因为我们对“错误”的“宽大处理”,而在活动中更显生命的活力。
1.2顺错改错。对学生活动中出现的错误,我们可以不急于指正,而采用顺错改错的方法,更能使学生加深对正确动作的认识。如学生在投篮的时候,双手将球直接砸向篮圈,球根本无法入筐。这时教师可以不急于纠正,让学生在多次“砸篮”不进之后再给予纠正,这样可以使学生通过充分的实践来认识自己的“错误”,然后在正确动作的学习中会更加积极主动、认真刻苦。
2.巧视“独特”孕新知
如让学生分组自我组织“篮球小比赛”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一种“独特”罚球方法——在什么地点犯规就在什么地点罚球。当我问学生为什么这样罚球的时候,学生说:“我们看到电视里足球比赛就是这样罚球的,这样罚球不对吗?”我想,学生能够应用已有经验和已知信息在组织自己的活动,这本身就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情,于是,我回答说:“你们做得没错!只要你们比赛的双方达成统一,同意使用这种方法,那就可以的。”也许是这番话让学生产生了疑点,启发了学生思维,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终于有学生向我提出了问题,他说:“我发现在远的地方罚球出来没有进过,而在近的地方罚球却能经常进球,我感觉这样的罚球方法不公平、不合理。”“帕拉图关于苏格拉底的描述提供给我们的最大启发之一就是,提出问题比答复问题还要困难——这与通常的看法完全相反。”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问题的出现就意味着学生可以学到新的知识。
3.巧设“导语”出创新
如前文中曾提到学生在“篮球小比赛”中经常出现“走步”和“两次运球”而影响活动效果的事例,因此在又一次开展同样的活动之前,为了避免相同问题的出现,我便说:“在比赛中大家对自己可以放宽一点要求,因为你们所了解到的篮球规则是适用于我们大人比赛的,而你们现在还是小学生,要求不需要那么高,比如运球可以多两次,但是也不是无限制的,具体的限制你们可以自己小组内商量决定。”后来在活动过程中我发现了“有趣”的罚球——罚球的同学站在罚球线后进行了第一次罚球没有中,随后在进行第二次罚球的时候,他走到罚球线前一些圆弧虚线处进行罚球。于是,我就问这组组长,组长解释说:“由于我们有些同学站在罚球线上罚球还不容易投进篮圈,我们就又规定了一条规矩,罚球可以自己在两个点之间选择,在后面进球得1分,在前面进球0.5分。”组长的解释让我非常的惊喜,我惊喜于学生极其人性化的实践创新,学生能够不被“书面知识”所束缚,敢于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而“标新立异”,更何况这样的标新立异是如此的“人性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有如此表现的呢?我想应该是活动之前的导语使学生受到了启发,那些话说时无意,也许已经为“0.5分”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让课堂焕发生命力[J]教育研究
[2]从本质存在到本質生成的教育建构论[J]教育研究
[3]论教育的生命意识及生命教育的四重构建[J]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