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言文教学的趣点竞相进发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lixzhu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文言文教学有这样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规定课文中“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可见初中语文课标对文言文的要求大大提高,文言文的地位更加重要。但在学生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文言文成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怕中之首,而文言文教学也就成了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关。如何去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呢?经过实践和探索,笔者认为,只有增强文言文教学的趣味性,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文言文教学的效果才会事半功倍。
  
  一、铺桥架路,导之以趣
  
  前苏联教育家维特洛夫指出:“教育最主要的助手是幽默睿智,它可使整个教学顿时生辉,并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尤其是在学习文言文这类相对于现代学生相对较难或较生疏的内容前,通过轻松情趣化的导入,可以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降低学生的难度预期,有效拉近学生与学习内容的距离,为后续教学的顺利开展铺平道路。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一段生动真实的表演、一句幽默诙谐的话语、一场巧妙恰当的游戏、一个短小精悍的故事等进行情趣化的导入,为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创造轻松愉快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
  
  二、体验探寻,言中求趣
  
  我们知道文言文的语言是隽永深刻的,每个字词都是很精练的,而要学习文言文势必要从学习字词的翻译人手,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枯燥的。笔者认为,教者应从字词句中寻找趣味点,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在教学过程中寻找“趣味点”的途径有多种多样。
  1 古今异义词。经过了很多年,有很多文言词语的意思已经与现在的意思不同,有的还相差甚远。例如:《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中“卑鄙”,在古代是个中性词,“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浅薄,而在现在,卑鄙却成了一个贬义词,用来形容人的行为品质恶劣。又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中“布衣”,在现在的意思是用布做的衣服,而在古代却是平民百姓的意思。这些截然不同的古今意思,使得学生在学习时既惊讶,又欣喜。
  2 一词多义。在文言文的课堂上,学生看到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中的意思竟然是不同的,这既让学生困惑,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例如:故,在“温故而知新”中解释为“旧的,原来的”,在“公问其故”中解释为“原因”,在“故余虽愚”中解释为“所以”,更有甚者,在“桓侯故使人间之”中解释为“特意”。如此多的解释,确实让学生摸不着头脑,这也是文言文难学的一个原因。但绝处总有逢生时,笔者倒觉得正因其难,才有其趣处,在处理这一难点时,笔者是这样做的:
  ①图表法。准备一张白纸,在上面画上一张简表,分门别类地把常用字的多种意思归纳下来,当然得配以具体的例子。这种类似于游戏的积累,不仅让学生感觉有兴趣,而且学习效果也是显著的。
  ②比对法。这是在图表法的基础上,在对常用字的多义项有所积累的情况下使用的,知其本义延伸到其引申义。比如“病”这个词,它的本义是重病(古代小毛病称疾),泛指疾病。《扁鹊见蔡桓公》中的“君之病在肠胃”就是用的本义。它还可以引申为“毛病、缺点”,“困苦、困窘、困苦不堪”,“担心、忧虑”等等。笔者在教学时遇到实际运用,常常让学生在记忆的基础上,用代人法进行比对,挑选出最佳答案。如在《论语》中的“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的“病”,笔者就让学生一一比对,最后学生一致通过:是“担心、忧虑”的意思。这种方法,虽然还是需要学生去记忆,但学生能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样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3 造字法。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每个字的起源都有它特定的意义,所以,往往有些字,见其形、闻其声就能了其意,这对于求知欲强烈的学生来说,又是文言文学习中的一大欣喜。例如,笔者在教授荀子的《劝学》时,学生对“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和“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中的“致”和“至”老是混淆。为此,笔者在借助参考资料的情况下,对学生讲道:“至”在甲骨文中是一个会意字。“鸟飞从高下至地也”,即到达的意思。这个字上边为鸟的变形,下面一横代指地面。“致”字是形声字,左“至”右是反文,即“又”的变形,“又”在甲骨文中像右手的形状,是“手”的意思。“致”也就是借助于外物,比如,借别人的手的帮助才能到达,如第一句话:不借助别人手的帮助而到达,就写“至”,如第二句话。如此记忆,学生的错误基本上就不犯了。而且在以后的学习中也就知道了带反文旁或者带“又”的字基本上与“手”有关。
  
  三、上下求索,诵中找趣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描写到寿镜吾老先生在读书时自得其乐,读得把头“拗过去,拗过去”,真正是把诵读的乐趣描绘得淋漓尽致。文言文教学跟现代文教学不同的地方除了要疏通文意外,还要熟读成诵,如何在这枯燥的诵读中寻找乐趣,恰当方法的运用对于教师的教学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1 教师范读。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很重要的,我们的一言一行学生都非常想要模仿,所以教师首先要自己喜欢文言文,才能让学生喜欢文言文。范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不失是教师展示自己的风采的一个途径,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听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去观察老师朗读课文时的表情及形体动作,从而多了一个“看”的训练。鉴于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教文言文时不妨范读一下,对朗读的停顿、语速、情感等加以指导。相信学生的情绪会大涨,兴趣也就越大。
  2 背诵竞赛。潜能是在不断激发中爆发的,所以适当地让学生对自己的潜能挑战一下是很有必要的。不少文言文意境优美,情理深邃。读之朗朗上口。从背诵文言文中学生能感受到文学的魅力,自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因而,笔者在让学生背诵文言文时,常常让他们以班或组为单位,通过比赛的方式来背诵,这对他们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
  
  四、知人论世,积累访趣
  
  古人的作品虽然同样是生活、情感的反映,但毕竟与我们现代人相隔久远,学生很难站在作者的角度来理解作品。据此,笔者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与作者交流、对话,这就要让学生去了解作者的身世、性格、经历,也就是知人论世,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设身处地地从作者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但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对作者的介绍也只是蜻蜓点水,学生往往一堂课结束,囫囵吞枣似地记下几个词的解释就算把课文学完了,对于作者想要在文中表达的,充其量也就是一知半解。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地走进作者,笔者觉得,在课前或课后让学生自己去查找作者的一些生平轶事,并用摘录的方法积累下来,这样既能让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作者,又能让学生从积累的过程中寻找到乐趣。如在教授《晏子使楚》时,笔者在课前布置了一个作业,即:查找晏子的生平轶事,并把它摘录下来。学生对于晏子早有所耳闻,所以作业的布置让他们兴致大增。望着课堂上那一双双信心满满的眼睛,笔者深信:虽然课还没开始,但学生已经走近了晏子。
  
  五、学以致用,以思激趣
  
  在教师一味地想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之时,我们也不能忘记了语文学习的初衷,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所以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不妨采取一些方法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既能掌握文本,又能体验到语文创新活动带来的乐趣及成功后的喜悦。
  1 仿写。如学习《小石潭记》后,文中的水色与校园中的池塘景色极为相似,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故意说道:“塘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莲间:倣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同学相乐。”学生听后,先是不解,而后恍然大悟。在此基础上我要求学生仿照这篇文章写一篇校园游记,学生欣然提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 辩论。文言文课文中,很多都是阐述一个道理,而这些道理在今天也是适用的,笔者认为有时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小型的课堂辩论活动。如学了《马说》之后,可以设计几个辩论话题,如论毛遂自荐;论自身的发展等。
  总之,只有挖掘出了文言文教学中的有趣点,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被调动,我们的文言文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责任编辑 邹韵文
其他文献
【摘 要】分数认识教学横跨两个学段。《分数再认识》是学生在学习三年级上册“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再次认识分数的意义。教师在教学时应基于学情前测,抓住分数意义学习的生长点与延伸点,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本质。具体可从“数形结合,唤醒经验,再认识‘[34]的特征’”“理性思辨,深化内涵,再认识‘一个整体’”“从点到面,抽象概括,再认识‘分数意义’”“充分体验,借助推理,再认识‘分数相对性’”四个方面实施教学
作为一个从教17年的中学教师,我曾经在北方一所在当地颇有名望的县中教过6年高中,在苏州一所私立名校,带一届学生,从高一到高三。如今,又回归体制内,任教于苏州一所相当有名的学校。  读茅卫东先生的《重寻教师尊严》,每每掩卷无言:17年的教学生涯,河北江南,体制内外,教过的学生,同事过的老师,呆过的若干个学校,他们竟然,都从字缝里,让我看见!这部教育评论集,让我读出了我们教师的孱弱与卑微,读出了我们学
【摘 要】复习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课型,通过对知识的整理与复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技能,发展能力。但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的限制,使得复习课更加难上。所以低年级复习教学可以遵循“整理、建构、辨析、练习”四个步骤,以学生为本,上出高效有趣的复习课。  【关键词】复习课 整理 模型 对比 练习  复习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课型,对夯实学生的基础,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举
【摘 要】对于“什么样的数学教学要不得”这一问题的思考,不仅有利于实际教学工作的改进,也能实际地检验一下经过这些年的课改实践我们在基本的理论思想上究竟有了多大提高,它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否真正做好自身工作的根本保证。就低年级而言,在教学中,应当坚守“过度的规范要不得、美国式的数学教学要不得、不讲道理的‘简易算法’要不得、过分注重‘速度’的考核要不得”等原则,才能切实防止由于不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内
教育,改写了他—— 一个农村孩子的命运!  他,又通过教育滋润了更多人的生命!    钟以俊,教育学博士,曾出版有《美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教学美学导论》等多部教育专著,在《教育研究》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省级课题,科研成果多次获奖。    一直以来,钟以俊都以儒雅、博学、谦恭并锐利、果敢、承担而吸引着我,终于有机会走近,与他面对面,感受他的睿智与深刻,品鉴他的“浪漫与欢愉”
【摘 要】思维可视化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内化知识。要达到思维可视化,需要选取合适的可视支架。以“小数的初步认识”为例,通过对不同教材的具体引入素材和直观模型进行比较,能为选取有利于优化教学的可视化支架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小数;可视化支架;教材比较  把思维如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那样运用各种图式呈现出来,是思维可视化的核心。思维可视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在“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中,学
他,以一种不可救药的乐观精神,温暖了我颠沛流离的教学生涯;他,以一种淡然达观的率性态度,抚慰了我名利场上的得失之心;他,以一颗豁达高远的玲珑心窍,润泽了我苦乐杏坛的呕心沥血。无数个清晨黄昏,他的词,在我和学生唇边流淌;多少次寒来暑往,他的魂,在我与教坛之间指点引渡……他,是一个可爱可敬、可亲可佩的有趣老头——苏东坡。  不知为何,每每驰骋遐思,脑海中的苏子总以一个矍铄仙骨的老者形象出现。其境界之高
《周长》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节几何概念课,也是学生对图形进行度量的起始课。研究这节课教学的课例非常多,教学方法、教学路径各异。本节课在引导学生理解“封闭图形”、区分图形内部与外部、理解周长度量本质等方面能给人带来些许不一样的思考。  【课堂回放】  一、认识“一周”  1.理解“封闭图形”  师:同学们都听过《西游记》这个故事。一天,孙悟空要出去化缘,他担心自己离开之后,师傅会被妖怪抓走,你
“清贫”,在《辞海》中释义确二,其一是“贫寒”,其二是“贫苦而有志节”。“贫”而至于“寒”,是极端言之,自然非一般情形的贫困可比; “贫苦而有志节”,则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又有什么可羞可愧的?一个人高贵与否,并不视其财富和地位笼统而言,只需看他究竟是富而立德,还是富而不仁;到底是贫而有志,还是贫而无行。过苦日子,易于消沉,即所谓人穷志短,马瘦毛长;过富日子,易于堕落,即所谓钱眼如井口黑窟窿
【摘 要】《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时应先让学生深刻地认识表示量的分数的意义,不宜把表示关系的形式同时呈现,这样更符合学生认识数的逻辑序列。本文介绍了借助学生的分物经验,从“半块月饼”开始,到“半个图形”再到“[14]”个、“[34]”个,逐步理解分数表示具体量意义的教学过程。  【关键词】分数;初步认识;具体量;生活经验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分数教学的起始课,是后继所有分数的相关学习内容的基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