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思维而教:李斌老师的语文教育追求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isonli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斌老师提出的“为思维而教”,无疑是具有相当的学理价值和实践意义的。他的这一教育主张,与我对语文教育的理论直觉和实践经验不谋而合。我为他超凡的实践勇气感到高兴,同时也为这项宏大的研究感到忧虑。好在他聚焦到“小学思维写作教学实践研究”,并成功立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这样便有了开展规范性科学研究的可能。本文是我所了解到的李斌老师及其团队已有的实践,同时也对下一步的探索提出一些建议。

一、李斌老师的语文教育理念与追求


  (一)提出了一个语文教育主张:语文要为思维而教
  在进行某种语文教育主张的研究之前,我们需要尽可能搞清楚其学科课程原理,然后进行教学实践和策略开发才有可能是科学、坚实、有效的。
  语文教育的目标任务是一个很复杂的议题:如工具派认为语文的核心是掌握语言这个交际工具,注重听、说、读、写技能训练;人文派则注重语文教育实质是一种思想、道德、情感、人性的培植。当然,还有情感派、文学派、美育派、语用派等,其实都是为自己的语文教育主张进行价值辩护。
  李斌老师提出语文应“为思维而教”,可看作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教育思潮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智力”教育的延续。国际上早有“为思维而教”的理论和实践,国内关于“为思维而教”的研究相对较晚。事实上,语文学科教育中,无论是语言、文章、文学、文化的教学,都离不开思维的参与。听、说、读、写这些外在的语文技能,除了外在行为技能的熟练化之外,其核心应该是内在的“言语心智技能”在起着真正的作用。
  李斌老师在其专著《深耕语文:为思维而教》中指出,“思维能力是中小学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核心,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或学科核心素养中都处于相對核心的地位”“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的发展程度是整个智力发展的缩影和标志”“现实中的语文课堂,存在的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缺少生命因子——思维的‘意义流淌’,即师生交往活动的思维含量不高。因此,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缺乏敏锐感知和应有的热爱,作文缺乏思想的真诚与语言的灵动,对文化缺乏理解和传承意识,学生也自然无法体验因自主思维而获得的本质力量和乐趣”。因此,李斌老师提出语文“为思维而教”的教育主张,这既抓住了语文教育的核心,也抓住了当前语文教育问题的症结。
  (二)进行了语文思维课堂教学实施策略的探索
  李斌老师针对我国语文课堂思维缺失的原因指出了四点:一是照本宣科,一讲到底,“剥夺学生思考的权利”;二是当今的电子媒介泛滥和不恰当的课堂教学方式“挤占学生思维的空间”;三是教师的课堂教学“缺失思维教学的‘支点’”;四是教师“缺失思维教学的策略”。毫无疑问,这些判断是比较符合实际的。于是李斌老师结合他们的“思维教学”主张,开展了自觉的课堂教学实践,研发了大量课例,摸索出了一些语文课思维教学的实施策略。
  1.运用挑战性问题,触发思维。
  他意识到只需要简单提取信息就能解决的问题,都是浅表性问题。只有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才能触发学生深度思考,培养他们的高阶思维的能力。而设计挑战性问题需要教师对学生、对课标、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如在教学《怀念母亲》一文时,他将“为什么文中要插入日记”作为挑战性问题。在教学“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时,设计了毕业生“用研究报告为母校献礼”这样的写作任务。
  2.开展协同学习,共振思维。
  协同学习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小组合作,多主体多层次地对话,让学生在对话中不断反思,思维不断深化,向着高阶思维和深度学习发展。
  3.通过思维可视化手段,外显思维。
  思维可视化教学在国外的课堂教学中运用得比较广泛,我国在这方面的探索也方兴未艾。“思维可视化”是指以图示或图示组合的方式把原本不可见的思维路径、结构、方法及策略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这有助于学生将学习策略外显化、可操作化,从而提升思维水平和技能。
  4.通过有效追问,提升思维。
  追问即“二度提问”“多次提问”。追问作为前一次提问的补充和深化,有利于促使学生重新回到文本,或者联系生活去比较、分析、归纳、推理等,从而提升思维的品质。追问不是随意地问,教师应把握好追问的时机,问到点子上。李斌老师总结出了“在失向处追问”“在困顿处追问”“在肤浅处追问”等有效的追问策略。
  (三)基于交际语境写作理论的动态语境习作教学探索
  李斌老师是我的“交际语境写作理论”最初的实践者和探索者,也是2014年“重庆市交际语境写作实践研究”课题组核心成员。他早前著名的习作课《跟帖》应该是“动态语境持续催生语篇产生”的成功案例。后来又上了《囧事》,运用“囧事吧”网络调查结果,营造真实交际语境,让学生主动完成“选材”的思维发散和聚焦。再后来,我建议他学习《语用三论》和《关联性:交际与认知》等理论著作,以探索“内在动态语境如何驱动语篇产生”这一理论课题。后来他开发的《请你支招》《写采访提纲》等优秀案例,可以说是成功地拓展了我的交际语境写作理论,也在促使我从这些案例中不断完善交际语境写作理论的研究。

二、对语文“为思维而教”实践的建议


  (一)进一步厘清思维与语言的关系,真正树立起“思维核心观”
  无论在语言学、哲学、心理学中,思维都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语文是学习和运用语言规律的学科。了解思维和语言的关系,基于思维,为思维而教语文,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历史上,关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向来争论不休。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了思维即无声的语言、思维和语言不可分离的观点;亚里士多德提出,语言只是思想的符号,思维不能等同于语言;马克思指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体现。在现代语言学领域,洪堡特认为语言与思维是相互影响的;沃尔夫假说认为语言决定或影响人们的思维。上述观点,无论是“等同论”“决定论”“相对论”“相互影响论”都承认思维和语言存在密切的关系。那么,教语文就是教语言,其核心就是“教思维”。   我们经常讲语文教育主要培养“听、说、读、写、思”五种技能,其实,“听、说、读、写”作为外在的显性的言语行为是受到“思维”这一技能的影响、指挥和制约的。思维应该是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核心,是语文教育更加隐蔽的隐性工程,是冰山下看不见的更重要坚实的部分。仅仅进行听、说、读、写的行为主义的机械训练,很有可能是劳而无趣、高耗低效甚至是劳而无功的。思维应该成为语文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内容,思维应该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
  这样,我们一定要树立起“思维核心观”,紧紧抓住思维不放松,同时将语文的听、说、读、写串联起来,让思维起到语文技能和素养训练的发动机作用。
  (二)进一步明确思维类型,确定语文思维教育内容
  思维类型复杂多样。如,根据思维凭借物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根据思维过程中意识的清晰程度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根据思维中创新成分的多少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維;根据思维方式方法分为形象思维法、演绎思维法、归纳思维法、联想思维法、逆向思维法、移植思维法、聚合思维法、目标思维法、发散思维法。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根据思维三元理论提出三种思维:批判—分析性思维,创造—综合性思维,实用—情境性思维。Ashman和Conway从思维技能课角度分为元认知、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认知过程(如解决问题和决策)、核心思维技能(如表达和总结)、理解内容知识的思维。那么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我们需要教学哪些思维?
  这个需要我们根据教育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社会发展需要进行筛选、提炼、转化。我们认为对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思维的“三个维度”“六种类型”“一个核心”很关键。具体阐释如下。
  1.思维的三个维度。
  思维不仅包括思维方法和技能,还包括一定的思维态度、习惯和品质,为此可以将思维分为如下三个维度。
  (1)思维的情境与任务。思维是在一定情境中,特别是在听、说、读、写的真实或拟真的生活情境中运用的。脱离具体情境的思维是死的机械训练。我们要树立思维训练情境和任务意识。
  (2)思维方法与技能。这是指为了完成特定情境下的任务,需要运用什么思维方法技能。
  (3)思维的习惯和品质。灵活地运用思维方法是一种需要训练的良好习惯。思维品质指在特定情境中,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批判性、独创性等等。
  2.六个层面。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1956年的学习目标分类理论,思维主要属于认知目标领域,分为由低到高不断递升的六个层面,即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2001年安德森对上述分类进行修订,区分了知识维度: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认知过程维度: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这样分类系统严密,更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的语文教育中,机械识记的内容比较多,教师灌输仍然较多,真正的高阶思维的内容严重欠缺。我们需要运用布卢姆的学习目标分类框架,去分析整理小学语文课程内容,多层次理解思维教学。
  3.一个核心: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的核心为:解释、分析、评价、推论、说明和自我调节。批判性思维是以逻辑思维为核心的一种综合思维,是一种崇尚人类理性的精神气质。这种精神气质表现为好奇、怀疑、审慎的心态,不轻信,不盲从;思想开放,多元价值取向兼容;崇尚真理和人格独立,追求公正性、正确性和合理性。目前西方的教育中有一种将“批判性思维”扩大化,并将思维素养综合化的趋势。我们可以在“批判性思维”框架下整合其他理性思维模型,开展新型的语文教学。
  (三)进一步明确语文思维教育目标,拓展语文思维教育路径
  1.思维作为课程目标内容。
  我国课标中有一些关于思维的表述。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总目标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又加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等内容。另外还有“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这些内容可以为语文思维教学提供政策支持。
  2.思维作为学习方法策略。
  思维在学生的语文素养中,应该主要是以“方法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出现的,但是这些内容在教材和教学中并没有明确起来。比如“分类、分析、综合、比较、联想、想象、演绎、归纳、概括、模拟、具象化、发散、聚合、求异”等概念和“如何做”的方法,在教材中是很少见到的。而在美国母语教材中就有很多阅读策略包括预测策略、摘要或概括策略、联系策略、识别重点信息策略、提问策略、推论策略等教学内容,比如对小说进行摘要。他们会要求在表格纸上写下了SWBST提示,并提出几
  个指导问题:人物(Someone):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谁?想要的(Wanted):这个角色在故事中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但是(But):这个故事里的问题是什么?或者说,是什么让角色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所以(So):这个角色做了什么回应或者解决了他的问题?然后(Then):故事是怎么结束的?这样的指导操作性很强。这种阅读策略往往是以陈述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多样态呈现的。这项工作本来应该由教材编者完成,目前的统编本教材已经借鉴了一些,但还不够,需要老师们总结和开发。在这个层面,主要是进行思维学科知识的课程化筛选与转化以及具体的听、说、读、写思维策略的研发。这也正是李斌老师的团队可以着力为之的广阔领域。
  3.思维作为教学工具。
  这是针对教师教学来说的,这也是李斌老师团队目前最大的着力点所在。他们倡导“思维可视化”,致力于教学支架的开发。比如李斌老师在教学《囧事》习作时,借助思维簇形图,用“相似唤醒”的方式,引导学生将童年故事召唤出来,搜寻属于自己的一直潜藏在记忆深处的童年故事。团队里的陈花老师在执教《我想养
   》习作教学时,设计了“从多方面多角度想理由”的“发散思维导图”。又如袁晕虹老师在执教《重庆,非来不可》时设计了下面三步:阅读重庆市区景点,介绍和分布资料,勾出符合游客需求的景点;将你选择的景点写在学习单上,然后简单填写理由;展示你的选择,向大家介绍选择。这些有的既是读写策略,同时也是教学策略。老师们可以集思广益进行更多“思维可视化”图示工具的开发,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结合发散图、流程图、概念图、鱼骨图、问题树等开展简便高效的思维教学。在目前核心素养教育的背景下,我们可以基于情境认知理论、支架教学理论、活动式教学,在听、说、读、写等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行任务式、情境式、策略性的思维教学工具的开发,以达到科学高效、丰富灵活的思维教学的目的。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 田 晟
其他文献
“隹”不是常用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中属于第三级。但它的构字能力却很强,在课标所列的3500个常用字中,构字约50个。師生们掌握“隹”的形音义和构字方式,有助于提高识字效率。  一、“隹”的形音义  1.“隹”的四横是翎毛  隹,音zhuī,金文写作“”,像鸟形,字形突出了鸟头、尖喙和翅膀。小学生常将“隹”与“住”“佳”等形近字搞混。他们如果理解了金文“隹”的四横是鸟的翎毛,就容易认清和写对楷体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单韵母i、u、ü和声母y、w,读准音,认清形,能正确书写。  2.正确认读整体认读音节yi、wu、yu,知道y和ü在一起组成音节时ü上两点要省略的拼写规则。  3.正确认读i、u、ü、yi、wu、yu的四声。  教学过程:  活动一:在儿歌情境中认读与书写i、u、ü、y、w  1.小朋友,欢迎来到奇妙的拼音王国!今天,我们将继续汉语拼音的快乐学习之旅,认识三位新的单韵母朋
统编本教材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编排结构,重建了语文目标的序列,加强了语言文字运用。那么,统编本教材对语用的凸显,在教学中如何落实呢?广东刘艳老师执教  的《我是一只小虫子》做了很好的  阐释。  一、目标定位凸显语用  本单元以“童心”为主题,编排了《彩色的梦》《枫树上的喜鹊》《沙滩上的童话》《我是一只小虫子》四篇课文。四篇课文都是以第一人称来写的,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本单元的教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意思。  2.品味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语言,并展开想象,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  3.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  4.学写观察记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设疑,激情导趣  1.通过预习,你对爬山虎有了哪些了解?  2.像丝瓜、葡萄这样的攀援植物是靠搭架子往上生长的,爬山虎也是攀援植物,它是靠什么往上生长的呢?(
文本解读  《夜色》是一首儿歌,采用第一人称,写“我”从前胆子很小很小,很怕黑。后来“我”和爸爸出去散步,发现夜晚也像白天一样美好,从此不再怕黑了。儿歌分两个小节。整篇文章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充满童趣。  怕黑的天性使儿童看不到夜的美丽,阻挡了儿童探索的视野。夜晚的星空是怎样璀璨,夜晚的花草是怎样微笑,夜晚的大地又是怎样唱着无声的歌。柯岩的《夜色》正是捕捉到儿童怕黑的心理,以打动儿童心扉的文字
教学目标:  1.创设“戏迷”的趣味情境,并通过学习了解京剧,感受京剧艺术之美。  2.借助语言文字,结合阅读经历、生活体验等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结合课前关于“京剧”的问卷调查,用饼状统计图出示其中两题:你了解京剧吗?你对京剧的印象?学生分享答题体会及从图表中获得的信息。  2.交流后出示资料,说说京剧爱好者的不同称呼。  京剧爱好者分为不同层次:喜爱京剧
朱光潜先生是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他一生著译宏富,如《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诗论》《谈文学》《克罗齐哲学述评》《西方美学史》《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等等,产生了巨大的学术影响。  朱先生的研究推动了中国美学以更加系统化、逻辑化的现代学科的形态向前发展。1983年,朱先生在访问香港中文大学答记者问时对自己的学术道路作了这样的评价:“我是移西方美学之花,接中国
不久前,我在山东威海参加了一场《小学生小散文100课》的小读者见面会。见面会不仅有小学生的经典美文朗诵展示、阅读体会交流,还有几位同学的仿写作文展示。其中有个女孩的作文模仿杨朔的《泰山画卷》,描绘出威海当地的山水美景,其构思独特,文辞清雅,语言极富诗意与灵性,再加上她声情并茂的朗读,获得了在场师生热烈的掌声。  交流互动时,有个小男孩举手提问:“林老师,我怎样才能写得跟她一样好?为什么我读了那么多
各【gè】甲 金 篆  会意字。从夂,从口。“夂”是“止”字的倒写,俗称折文头。甲骨文写如“”,是朝下的脚趾形;下部的“口”表示家门口(古人穴居,亦可视为洞口),会意为人回到居住之所,走进家门。本义是回到。“出”的甲骨文写如“”,上面的“”是朝上的脚趾形,隶变后写成“屮”(“止”的变形),下“凵”(kǎn)也是表示所居的家或洞穴,意为脚走出家门,“出”()与“各”()一出一进,表义相反。“各”现代
一、抓住题眼明主线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  生:《黄山奇石》。  师:从课题你知道黄山的石头有什么特点吗?  生:很奇特。  师:如果要表达黄山石很奇特,怎么读呢?  生:黄山奇石。(朗读侧重“奇”字)  师:你看,朗读的侧重点不同,传递的信息也不同了。  二、连词成句练语言  师:课前预习读了几遍课文?  生:5遍。  生:很多遍。  师:那老师要检测一下,看看课文中带生字的字词你们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