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它可以给人们的思想插上自由翱翔的翅膀,激发人们大胆探索,鼓励人们勇于创造。如果离开了想象,人类将永远处于一种蒙昧混沌的状态。语文教学,作为各门学科中的最基础的学科,在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可利用语文教学,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全面的、深层次的训练、培养。
【关键词】 大胆探索;勇于创造;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想象力
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开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就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进行了研究。
一、依据文本插图,展示学习内容,启迪学生的思维想象
插图是把运动着的具体事物静止地反映在画面上,是代表某个人、事、景物的特定概念,图上的每一处,都具有视觉的形象性特点。生动的视觉表象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如果对插图进行精心指导和启发,就找到了一把打开想象大门的金钥匙。这种插图是对文本内容的一种补充与丰富,学生通过插图,可进一步地创设情景或人物,并随文本内容不断地生成,从而启迪语文学习思维想象。学生也可通过插图来进一步地体会作者的情感与意图。
课文《皇帝的新装》有两幅插图,分别是两个骗子正在织布和皇帝穿上新装正在游行。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织布机旁的金袋子说明了什么?在游行时人们的表情是怎样的?试想一下,如果你是皇帝,当你听到小男孩的话时你怎么想?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来自生活,为学生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语文教师要创造机会,指导学生看图,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想象所必需的感性认识。看图的过程,是想象活动的过程,学生在看图的同时能够充分的运用大脑、眼睛等感觉器官来对文本内容进行充分的理解感悟。因此,语文教师要利用插图打通学生的感觉通道——第二信号系统,拓宽知识领域,形成想象能力。
二、利用课文朗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课文教材中精选了许多语言生动、感情强烈,具有丰富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课文。教学时,可借助于声情并茂的朗读,唤起学生内心的想象,把课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从而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如,在讲解《皇帝的新装》中皇帝举行游行大典时,可引导学生根据安徒生的传神描写发挥再造想象:皇帝在骗子的摆布下,脱下了他所有的衣服,穿上那并不存在的新装,在镜子面前,扭怩作态。此时可加重语气,让学生注意关键性字词,(皇上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并随之在文武百官的簇拥下裸身参加了游行大典,丑态百出,百姓惊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脑海里便如同电影镜头一样,出现一幅活生生的“百丑图”,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再造想象。又如学习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去领悟课文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想象。例如在学习“春风图”一段文字时,就可通过指导学生郎读来引爆学生想象的火花。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一词要重读,以唤起学生被母亲抚摩时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的触觉想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文中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等需要读重音,以唤起学生的嗅觉想象。“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这里的“清脆”、“婉转”、“应和”、“嘹亮”等词语要读的清脆响亮,以激发学生的听觉想象。总之,在朗读这篇课文时,要带着一种喜春、赞春的心情快速进入作者所描繪的优美的意境之中,头脑之中要再现一幅温暖和煦的春风图。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的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充分利用教材,不但能不断的丰富作者的想象,反过来借助想象,又可以帮助我们欣赏到作品给我们带来的美感,从而陶冶了我们的性情。
三、创设一定的情景,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氛围,放飞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的神思,从而使他们很自然地理解领悟知识。教师应该从教材中的内容出发,预留一定的思考空间,显出一些对文本内容情境的思维过程,以期引导学生作入情入理的思考想象。我们教师还应该在学生的思考过程中予以必要的点拨指导,在学生“口欲言又止,手欲写又停”的境况下,从学生能够思考到的深度与广度入手,鼓励他们融入文本环境中,与文中人物对话,体味作者的真情实意,从而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
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首先从文本中寻找想象的“触发点”。如张之路《羚羊木雕》中“我”的父母、万芳和“我”的性格有着很大的区别。“我”的父母重财轻义,语言咄咄逼人。“我”重视友情,被逼要回羚羊时非常委屈。万芳是一个十分“仗义”的女孩子。我先避开人物性格分析,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自愿组合成剧组来演这场戏。学生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为了进一步发挥想象,我让学生结合语境,想象“我回到家后的情景”,给文章一个合理的结尾,写一篇小作文。同学们畅所欲言,写得也不错。
总之,通过语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在语文教学中,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不可能“一锹掘出一个井来”,它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面前艰巨而又具有深远意义的目标,但只要我们有心计,坚持不懈地培养下去,那么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新世纪人才必将脱颖而出。
【关键词】 大胆探索;勇于创造;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想象力
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开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就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进行了研究。
一、依据文本插图,展示学习内容,启迪学生的思维想象
插图是把运动着的具体事物静止地反映在画面上,是代表某个人、事、景物的特定概念,图上的每一处,都具有视觉的形象性特点。生动的视觉表象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如果对插图进行精心指导和启发,就找到了一把打开想象大门的金钥匙。这种插图是对文本内容的一种补充与丰富,学生通过插图,可进一步地创设情景或人物,并随文本内容不断地生成,从而启迪语文学习思维想象。学生也可通过插图来进一步地体会作者的情感与意图。
课文《皇帝的新装》有两幅插图,分别是两个骗子正在织布和皇帝穿上新装正在游行。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织布机旁的金袋子说明了什么?在游行时人们的表情是怎样的?试想一下,如果你是皇帝,当你听到小男孩的话时你怎么想?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来自生活,为学生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语文教师要创造机会,指导学生看图,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想象所必需的感性认识。看图的过程,是想象活动的过程,学生在看图的同时能够充分的运用大脑、眼睛等感觉器官来对文本内容进行充分的理解感悟。因此,语文教师要利用插图打通学生的感觉通道——第二信号系统,拓宽知识领域,形成想象能力。
二、利用课文朗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课文教材中精选了许多语言生动、感情强烈,具有丰富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课文。教学时,可借助于声情并茂的朗读,唤起学生内心的想象,把课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从而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如,在讲解《皇帝的新装》中皇帝举行游行大典时,可引导学生根据安徒生的传神描写发挥再造想象:皇帝在骗子的摆布下,脱下了他所有的衣服,穿上那并不存在的新装,在镜子面前,扭怩作态。此时可加重语气,让学生注意关键性字词,(皇上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并随之在文武百官的簇拥下裸身参加了游行大典,丑态百出,百姓惊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脑海里便如同电影镜头一样,出现一幅活生生的“百丑图”,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再造想象。又如学习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去领悟课文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想象。例如在学习“春风图”一段文字时,就可通过指导学生郎读来引爆学生想象的火花。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一词要重读,以唤起学生被母亲抚摩时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的触觉想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文中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等需要读重音,以唤起学生的嗅觉想象。“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这里的“清脆”、“婉转”、“应和”、“嘹亮”等词语要读的清脆响亮,以激发学生的听觉想象。总之,在朗读这篇课文时,要带着一种喜春、赞春的心情快速进入作者所描繪的优美的意境之中,头脑之中要再现一幅温暖和煦的春风图。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的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充分利用教材,不但能不断的丰富作者的想象,反过来借助想象,又可以帮助我们欣赏到作品给我们带来的美感,从而陶冶了我们的性情。
三、创设一定的情景,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氛围,放飞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的神思,从而使他们很自然地理解领悟知识。教师应该从教材中的内容出发,预留一定的思考空间,显出一些对文本内容情境的思维过程,以期引导学生作入情入理的思考想象。我们教师还应该在学生的思考过程中予以必要的点拨指导,在学生“口欲言又止,手欲写又停”的境况下,从学生能够思考到的深度与广度入手,鼓励他们融入文本环境中,与文中人物对话,体味作者的真情实意,从而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
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首先从文本中寻找想象的“触发点”。如张之路《羚羊木雕》中“我”的父母、万芳和“我”的性格有着很大的区别。“我”的父母重财轻义,语言咄咄逼人。“我”重视友情,被逼要回羚羊时非常委屈。万芳是一个十分“仗义”的女孩子。我先避开人物性格分析,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自愿组合成剧组来演这场戏。学生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为了进一步发挥想象,我让学生结合语境,想象“我回到家后的情景”,给文章一个合理的结尾,写一篇小作文。同学们畅所欲言,写得也不错。
总之,通过语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在语文教学中,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不可能“一锹掘出一个井来”,它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面前艰巨而又具有深远意义的目标,但只要我们有心计,坚持不懈地培养下去,那么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新世纪人才必将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