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的尝试

来源 :教育研究学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kexil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然而,在具体的阅读教学过程中,真正实施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因为长期以来,学生习惯的是被动地接受性学习,习惯了老师在上面讲,他们在下面听的学习方式,他们的大脑只不过是储存知识的仓库,老师给他们灌多少,他们的大脑里就装多少,老师没灌,他们就不装,也设东西装,几乎没有自主意识,谈不上质疑、调查和探究,更谈不上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了。为此,在教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三课《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时,我就如何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和探究方面,作了以下尝试。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
  
  一堂课上,学生自主地探究什么,总得有一个或几个问题作为探究的题目,而这题由老师事先拟定,拿出来让学生去探究,又岂是“自主”?因此,这探究的题目(问题)还得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能否有此兴趣去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这就得靠教师去引导和启发了。教师必须善于对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促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产生探究兴趣,从而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质疑。上课伊始,我首先向学生简介一下庐山优美迷人的风光和清新宜人的气候,以及古往今宋文人墨客纷至沓宋,旅游事业蓬蓬勃勃的情景,唤起学生对庐山的向往。接着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题西林壁》就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苏东坡游览庐山时,在庐山西林壁上题写的。同学们认真地吟诵这首古诗,看看诗人笔下的庐山是什么样的,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此导入,激起学生的兴趣,主动地打开课本,认真地阅读起来。他们一边吟诵思索。读着想着,逐渐发现了问题,纷纷提出质疑:“老师,从逸首古诗中,怎么也看不出庐山是什么样的山,它到底有多高,有多大,有多美?”“庐山究竟是岭还是峰?它的真面目到底如何?”诗人到底识不识得庐山的真面目?……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了,探求的欲望被激发起来了。我喜不自禁,暗想,质疑已成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二、制造悬念,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探究问题
  
  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要沉得住气,千万不可“有问必答”,不要及时对此进行分析、解释,而应有意制造悬念,将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自主地探求,自己去找答案。我这样诱导学生同学们能提出这么多问题,说明大家阅读得很认真,是动了一番脑筋的。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都隐含在诗中。大家想一想,本诗作者苏东坡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在散文及诗词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写的诗都是字斟句酌的认真推敲过的,他之所以这样描写庐山,自有他的用意,至于用意是什么,也在诗中蕴含着,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仔细地思考思考,也许能感受得出,顿悟得到,大家不妨试上一试?为帮助他们提高阅读效率,少走弯路,我进一步引导、提示诗人从哪几个方面观赏了庐山?结果怎样?诗人用了一个什么词儿概括了这一情形?由此,诗人发出了什么样的感慨?有了这样的提示,学生信心倍增,阅读的兴趣更浓了。他们迫不及待地要通过自己的阅读,在诗中找到正确的答案,见到这情形,我倍感欣慰,是啊,探究,使他们体会到了阅读的乐趣。
  
  三、拓展时空,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然而,读着读着,新的问题又出来了:庐山是一座定型的大山,它会因为人所处的方位不同而改变模样(一时“岭”、一时“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吗?问题按常理,离事物越近,观察得越仔细,看得越清楚,可是作者为什么反而因为自己就在庐山之中,而“不识庐山真面目”了呢?事实会是这样的吗?这些问题比原来又高了一个层次,不能直接从书中找答案,并且仅凭教师的三寸不烂之舌解释也没多说服力。必须用事实说话,让实践证明。学生才得心服口服,真正懂得。于是,我决定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山上转一圈,实地考察一番,引导他们学会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在我们学校东面数十公里外,横亘着一座大山——自立山。我首先带着学生站在校园的最高处由西向东横向远望自立山,立时,一座线条优美、连绵起伏的山岭映入师生们的眼帘,十分雄伟,煞是好看。接着我们租了一辆大巴向东郊驶去,行到离县城二十多公里的一处高地下车,引导大家从侧面远眺自立山,只见远处陡峭挺拔的山峰就像无数把锋利的刀剑直刺蓝天,非常险峻。有的学生竟脱口问道:“老师,那是什么山?”我说“那就是自立山啊!”…“什么?那就是自立山?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真是不可思议。”旋即,有几个学生恍然大悟,不约而同地说道“这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啊!”我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同学们现在该弄明白苏东坡为什么那样写庐山的原因了吧?相信事实是这样的了吧!”,并告诉学生刚才我们是站在远处从下面和侧面看“自立山”,待会儿我再带你们到自立山脚下、半山腰去看看与苏东坡描写的庐山情形是不是一样的。于是,在回程的时候,请司机在山下停了会儿,又将车在半山腰停了会儿,让学生就近仔细地观看“自立山”,在这里,学生们左看右看,上看下看,仔细端详,认真审视,然而看到的只是自立山的一小部分,只看到眼前的山石和林木,原先在脑海里留下的“岭”啊、“峰”啊的影子荡然无存,大家又是一片茫然,有的甚至又怀疑起来我们的车子是不是停在自立山中!当我和司机都以不容置疑的口气告诉大家,这儿就是自立山时,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啊”了一声。我乘机提示大家想一想,你们就站在自立山中,为什么反而看不清自立山是什么样子了呢?这一提,学生们都恍然大悟,竞异口同声地大声朗诵起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读得是那么的有感情,是那么的爽朗、动听和感人,师生们的脸上都绽放出了由衷的笑意。看来,学生们是真正地懂得了。深有感触地,由衷地笑了。是啊,实践让他们获得了真知。
  总之,我认为,要想在教学过程中成功地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和探究,教师必须转变学生观,把学生看作主动的学习者,敢于且乐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行为,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是美术高考的必考科目,是中学美术教学的重点。而写生又是初学者学好素描的重要途径,在素描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我经过多年的中学美术教学实践,认为快速掌握素描写生的方法,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训练。    一、要整体观察    观察方法是学好素描的重中之重,如果没有正确的观察,素描写生必然是盲目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素描写生的前提、目的和关键所在。有句告诫美术教师的话:“要少
期刊
识字是阅读的基础,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新课标规定:低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800个左右,其中1200个会写,识字量占1—6年级识字总量的60%,平均每学期大约要认识500个左右的汉字。这么大的识字量如果不讲究科学合理的方法,而让学生单调地读、重复地写、机械地识,将使学生不堪重负。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么一段话:“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
期刊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百遍、其义之见”。这一句句俗语,无不都证明了读书的重要性。因此书声琅琅已成为语文课堂的重要特征。以读代讲,以读代问,以读代答等教学形式,目的都是让学生在自由自在地朗读中轻松愉快地理解问题,解决问题。那怎样才能让学生想读,会读,读懂课文,读出感情呢?针对这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我校将它列入小课题研究中,通过近两年的实践,我们略有收获。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初浅的看法。   
期刊
学习好英语,我认为就像是建造一栋房子一样,学生掌握词汇的数量就好像砖一样,它越多,房子就盖得越高。那么怎样记单词和不把它忘记呢?下面我说说这十年来自己在教学中总结出来的方法。(自己的观点):    一、重视首次感知    信息在第一次学习时,学得愈好愈深愈透,就愈不容易忘记。在词汇教学中,从呈现单词起就要给学生留下一个极深的印象。这不妨采用直观形象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学人体各部位名称时,可制作C
期刊
[摘要]新课程高考化学复习中,要注重核心概念和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精心设问,构建好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实验与探究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高考化学复习;注意点    实行新课程后的高考试题新颖,构思巧妙,立意独特,知识与能力并重。与以往高考试题对比具有: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新中求活的特点。面对当前高考的形势,笔者认为,高考化学复习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注重核心概念与基本理论教学    化
期刊
[摘要]农村初级中学体育课现状因为学校观念,导致教师对待体育课的“放羊式”教学。学生对体育的热情高,但不喜欢上体育课,在体育活动中体验不到愉快。根据这些现状特征和差异,结合体育课教学、组织、教法,就提高学生体育课兴趣和积极主动性进行探索、改进。  [关键词]农村中学;体育课现状;探索;改进    一、农村中学体育课的现状令人十分担忧,且教学观念亟待转变    1.1 是学生对体育锻炼缺乏理性的认识
期刊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师最头痛的问题,学生写作文难,老师改作文难,到头来,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传统作文教学无论是老师命题、学生写,还是学生写、老师改,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欲改变现状,实施作文教改,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是关键,那么怎样才能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本文将就这个问题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采取灵活多样的作文训练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    1.1 
期刊
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我和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一样,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这次改革的潮流之中。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转变角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许多教师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本文主要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
期刊
回想自己的学生时代,听了许多语文老师的讲评课,给自己留下深刻记忆的,就是当自己的作文被老师当作范文“赏析”的时候,这个“赏析”就会激发自己的热情和兴趣,更加努力写作。受此启发,在这二十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通过赏析评价学生作文,使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热情,从困难、头痛作文中解脱出来,写出了更好的文章。这种赏析方法,既是一种好的评价,更是一个好的导向,让学生自己心甘情愿地进行课外阅读,热爱写作。当写
期刊
[摘要]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新课程对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点要求。与大家分享的是“点燃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想创造;点燃学生创新精神,使之敢创造;点燃学生创新实践,使之学会创造;点燃学生的创新潜能,使之爱创造。”这四个方面来点燃学生的创新火焰,并努力将这种精神扎根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关键词]点燃;创
期刊